1、人际沟通理论一、人际需求理论 威廉舒茨 1952是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威 廉 舒 茨 ( William Schutz) 的 人 际 需 求 理 论 , 包 括 情感 需 求 、 归 属 需 求 、 控 制 需 求 。 归 属 ( inclusive) 需 求 : 个 人能 被 他 人 认 同 接 纳 , 在 群 体 情 境 中产 生 归 属 的 需 求 , 想 要 与 他 人 建 立并 维 持 一 种 满 意 的 相 互 关 系 的 需 要 。 情 感 ( affection) 需 求 : 个 人有 付 出 情 感 与 获 得 情 感 的 期 望 , 并且 运 用 语 言 和 非 语
2、言 的 方 式 表 达 情感 , 和 他 人 建 立 关 系 并 维 持 情 感 需求 。 控 制 ( control) 需 求 : 个 人 希 望能 成 功 地 影 响 周 遭 人 事 的 欲 望 , 在 权力 问 题 上 与 他 人 建 立 并 维 持 满 意 关 系的 需 要 。二、社会交换理论 20 世 纪 60 年 代 布 劳这 一 理 论 主 张 人 类 的 一 切 行 为 都 受 到 某 种 能 够 带 来 奖 励 和 报 酬 的 交换 活 动 的 支 配 , 因 此 , 人 类 一 切 社 会 活 动 都 可 以 归 结 为 一 种 交 换 , 人 们在 社 会 交 换 中 所
3、 结 成 的 社 会 关 系 也 是 一 种 交 换 关 系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PS:所以人际关系是借由彼此互动所获得的报酬和代价而来例:我们通
4、常会倾向于从事预期会出现报酬的人际行为。报酬与代价之间的差额称之为利润 ,我们会设法获取最高的利润。假如利润令双方满意,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互动是愉快的,关系才会继续,影响满意度的三个主要原因:报酬,成本与代替方案三、公平理论 1965 约 翰 斯 塔 希 亚 当斯该 理 论 是 研 究 人 的 动 机 和 知 觉 关 系 的 一 种 激 励理 论 , 理 论 认 为 员 工 的 激 励 程 度 来 源 于 对 自 己 和 参照 对 象 的 报 酬 和 投 入 的 比 例 的 主 观 比 较 感 觉 。 公 平 理 论 可 以 用 公 平 关 系 式 来 表 示 。 设 当 事 人 a 和 被 比
5、 较 对 象 b, 则 当a 感 觉 到 公 平 时 有 下 式 成 立 : 横 向 比 较 时 0p/ip=oc/ic 其 中 : op自 己 对 所 获 报 酬 的 感 觉 oc自 己 对 他 人 所 获 报 酬 的 感 觉 ip自 己 对 个 人 所 作 投 入 的 感 觉 ic自 己 对 他 人 所 作 投 入 的 感 觉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op/ipoc/ic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
6、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0p/ip=0h/ih 其中:0p自己对现在所获报酬的感觉 oh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 ip自己对个人现在投入的感觉 ih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 op/ip0h/ih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实 用 意 义1 管理者要引导职工形成正确的公平感。2 职工的公平感将影响整个组织的积极性。3 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必须遵循公正原则。
7、4 报酬的分配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四、符号互动论 赫伯特-布卢默 1937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知识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主要观点有:1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2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4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
8、计”的5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6 存在于互动之中7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 194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 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 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
9、,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社交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