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下历史教案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
2、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
3、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
4、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
5、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 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
6、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2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
7、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
8、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
9、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鸦片战争以
10、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小结: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的落后,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变革社会,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进步的思想引导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的道路。这种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清朝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二、进步思想家“与时俱进”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11、” 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严复的思想:效仿西方,变法救国 (2)天演论及其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旧教育制度的弊端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12、。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
13、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 2. 新文化运动新阶段到来的标志。 3.李大钊发表的文章。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讨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新文化运动:1、动摇了封建思想
14、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2.强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四、多
15、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指导学生列表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发展、历史意义。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 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学习目标: 1. 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 2. 了解鸦片战争的前后经过,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1.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 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导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虎门销烟爆发的时间是 ,主持的人物是: 。鸦片战争的爆发时
16、间是 , 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2.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19世纪上半期,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 年 月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总销毁。 (3) 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自我小结 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4.自我检测 (1)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是 , 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2) 年 月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3)19世纪上半期,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4)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5.自我提高 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
17、么? 6.教学后记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准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18、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2、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鼓励、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过程中主动质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转折。 3、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方法: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每一节目,通过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本节导言,进而学习本课: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新课: (一)
19、、改革开放的春雷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节。 后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指导学生说出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提问: 1)、谁能说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3)、哪一次会议上决定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 学生回答后即可总结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的工作重点,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决定进行拨乱反正。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意义:
20、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先让学生齐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再让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中国农业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党和国家正确的农业发展政策等,中国人民的勤劳。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先让学生齐声朗诵邓小平的一句话: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并请学生讨论上一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师从而强调说明我们的
21、对外开放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 指导学生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 指导学生区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并讨论: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对外交通便利,有众多在外侨胞,毗邻港澳国际市场)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教师寄语:“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了解主权的含义。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港澳的回归,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
22、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学习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 议一议:“一国两制”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的? 2.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三、小结 为了便于理解、掌握本课知识,可用下列图示来梳理知识点,做到提纲挈领。 歌谣记忆: 改革开放设计师,统一祖国探路子, “一国两制”好方式,港澳回归雪国耻。 四、达标测试 1.(重庆)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的纪念日。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
23、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为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 ) a b c d 2.有人说:“收回香港,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 a.市场经济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一国两制”方针 d.经济特区 3.(广东广州) “一国两制”构想不适用于下列哪一地区?( ) a.深圳 b.香港 c.台湾 d.澳门 4.“一国两制”的构想能够在香港、澳门成功运用的原因是( )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2)国际社会的干预 (3)英国、葡萄牙政府主动归还 (4)“一国两制”构想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a.(1)(2) b.(2)(3) c.(3)(4) d.(1
24、)(4) 5.(湖北孝感)年,在澳门热烈庆祝回归祖国十周年时,广西也在庆祝解放六十周年。这两地分别是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它们的相同点为( ) a.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都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 d.都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6.(浙江绍兴)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这一事实表明,“一国两制”的实行( ) a.融洽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推荐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1 一、对教材的剖
25、析和处理-说教材: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人在地理上的重大发现,掌握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和作用;掌握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爆发的时间和领导人。 2、德育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以下问题: (1)、新航路的开辟既需要技术条件,更需要决心和勇气。 (2)、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3)、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 3、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的开辟的动机和取得的成就,结合开辟新航路的成果和后果进行思考,加以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
26、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使学生认识作为飞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的反动性,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封建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其为重点、难点的依据: 1、重点、难点: (1)、重点:四次重要远航。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 (2)、难点:对新航路的开辟做出恰当的评价。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在打击天主教会方面的作用。 2、确定其为重点、难点依据: (1)、确定上述重点的依据:从新航路的开辟何宗教改革这一课题来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而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四次远行
27、活动,所以确定四次重要远航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而宗教改革首先是从德意志爆发的,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又爆发了农民战争,而后宗教改革扩展到北欧、西欧其他国家,对欧洲的封建势力,特别是天主教会势力的打击颇大,所以确定德意志宗教改革为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 (2)、确定上述难点的依据: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巨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其评价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而这些知识既属于难于理解的知识,又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以确定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恰当的评价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3本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 (1)、地位: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是欧洲
28、中世纪历史结束时期14-16世纪,欧洲巨变的两大标志,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历史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世界近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古代历史到世界近代历史的承前启后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2)、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由于长期以来东西方贸易被阿拉伯人、意大利人所垄断,再加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对东西方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随着西欧商业的发展,贸易的扩大,再加上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激发了西欧人探索新航路的欲望,先是迪亚士、达伽马往东的航行,最后达伽马到达印度,后是哥伦布、麦哲伦的往西航行,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也找到了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从而把世界更紧密的联系起来,接踵而至的
29、是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劫难,而新航路的开辟进入高潮的时候,德意志社会动荡,天主教会成为众矢之的,1517年马丁路德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期间爆发的农民战争,给天主教会以沉重打击,并且形成了新的教派,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教法设想-说教法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要讲清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意义。讲述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出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教师可补充说明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也是新航路的开辟的重要条件。对于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教材提供的史料已相当丰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指导学生通过填表格的方式,
30、让学生掌握四位航海家、航行时间、出发国家、到达地区或取得的成就,归纳出两个方向四条航线,并且指出向东航行的迪亚士、达伽马是受葡萄牙国王的支持,向西航行的哥伦布、麦哲伦是受西班牙国王的支持,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也为以后讲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埋下伏笔。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新航路的开辟,利用多媒体,把四条航线设计成动画效果,以增强其直观性、趣味性。通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比较表,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新航路的开辟的两大后果。这种教法既体现了本课教材的显著特点-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既有较强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表现欲。学习德意志
31、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一目,采取导读-讨论-精讲-练习的方法,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辅导题阅读教材,再小组讨论归纳出宗教改革爆发的原因,教师精讲宗教改革的原因与农民战争爆发的联系及对天主教会的打击,要求学生掌握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时间和领导人。 三、学法指导-说学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教材子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整体感知和把握教材。 2、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3、把预先编写好的阅读提纲用实物投影仪投出,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使之成为学生独立自学的拐杖,同时晓知以科学的阅读方法,如划线、加点、打圈、作批注、抠字眼等,以抓住重点,理
32、清知识结构和层次以及记下难点疑点。(本课的阅读提纲如下:) (1)、西欧人从何时起在努力寻找新航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哪两个?当时具备了那些条件? (2)、开辟新航路过程中向东航行的两个人是谁?他们分别在何时从什么地方出发到达什么地区? (3)、开辟新航路过程中向西航行的两个人是谁?他们分别在何时从什么地方出发达到什么地区? (4)、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对世界对西欧产生了什么影响? (5)、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6)、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时间与领导人分别是什么? 4、关于历史地图的使用:历史地图属于图象性的教材,它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显示历史现象
33、发生的时空概念。本课有两幅重要的历史地图,对于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可以用投影仪打出,使学生对东西方的主要交通路线先有一个初步印象,将所学的中外历史有关知识同课文第一段联系起来,讲述西欧人为什么开辟新航路,要求学生掌握交通要道上的黑海、波斯湾和红海等概念。对于新航路的开辟地图,是本节课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地图概念,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成动化地图,四条航线设计成四种不同的颜色带箭头的线条表示,并且设计上动化效果,利用幻灯片放映,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5、关于课文中插图的使用: 初中学生喜欢课文中的插图,有的学生还超越教学进度去翻看
34、后面的插图,有的还在课余时间用纸蒙在插图上描绘。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本课的插图有10幅(不包括历史地图),如,达伽马在航行中刻画了达伽马不畏风暴,不顾疲劳,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 6、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培养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其思维点与教学重点、难点正面撞击。如问:郑和下西洋较西欧人的远洋航行有着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的特点,但问什么在世界历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重要呢?这个问题比较尖锐,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优秀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7、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运用巧设台
35、阶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成功的快乐。如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一题,可以用一题多层次的设问的办法,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如,第一步,问是什么促使和吸引西欧人到东方探寻财富?长期以来东西方贸易被什么人控制?第二步,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总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教学构想-说教学程序 1、导入:(3分钟)投影一张现在世界海上航线图,提出问题:今天海上交通四通八达,当初海上的航线是怎样开辟出来的?由此导入新课,并指出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大标志。新航路开辟是指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
36、辟的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或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 2、出示目标:(2分钟)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同阅读,教师点明本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心中有数,学有目标。 3、导读:(12分钟)在出示教学目标后,用投影仪打出本课的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重点、疑惑点及作出相应的记号(加点、划线、打圈、作批注等),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教师巡回指导,对差生个别辅导,以回收教学信息。 4、导议:(6分钟)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前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主要讨论在阅读中存在的疑惑点,并组织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上填出新航路开辟简表,教师仍要巡回指导,并控制好课堂气氛。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2 一、教
37、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
38、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
39、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
40、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
41、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
42、,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
43、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处理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一)加工改造的视角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