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_姓名:王丽丽 _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导教师:高强20080601本文研究结果是: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城乡统筹的公 共产品供给制度,实现城乡之间和谐发展,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此必须坚持 城乡平等的分配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路是: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建立由中央和 地方各级政府合理负担的供给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 尝试农村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 品供给的决
2、策程序,健立健全公共资源使用监督机制,加强法律政策保障。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资金筹措机制;供给决策机制Research on the supply of Chinese rural public goo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 ion AbstractSince the opening of China, our country has speed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citilization, boosted up the comp
3、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But the supplies of public goods which is related with the farmers life is lag,current rural public products supply is far from meeting the public demand of the countryside, and have many conflicts and problems that affec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Make against realizing
4、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ims. At this critical dilemma, being based on the overall of Town and Country, development, implementing a people-centere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2005,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nevf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d been
5、 brought forward definitely in the fifth of the sixteen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n, in 2007 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dged the seventh “top document“ in which brought forward the slogan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m agriculture from six aspects“ more def
6、initely. This indicated that a new phrase of a new countrysides construction will come up.Harmonious society is a society with effective operatio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gives the chance to improve the public goods,and gives more requests for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The supply of p
7、ublic goods should be the governments main duties. The government has done everyth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farm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result, the rural public goods, new building and the immediate interests of farmers in rural areas close together.This paper contains five parts. Part two:
8、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product features, classification; The concept of rural public goods, classifica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vity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ublic goods in the country,giving the meaning of improving the public goods to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e third part introd
9、uc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rural public goods,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utilize statistics supply to rural public product with total amount in insufficient and structure out-of-balance issue make system describe. Part four deeply take apart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t
10、he problems. Part five make sure of the priority of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Part six policies on promotion of rural public products supply are systemically discussed. The main views of this thesis are:final goal is the 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 of setting up a piece of pool in urban and rural a
11、reas with rational science, realize that develops harmoniously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Must adhere to the equal distribution polic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this reason, break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wo yua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ify the tax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alize t
12、he public financi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train of thought that the rural public products of innovation supply is: Through defining the supply duties of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s it classify, bear rural public new mechanism of product rationally pro rata by central authori
13、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o set up,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expenditures, widen the public product and supply the way, the privatization which tries the public products is supplied, advance the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of rural democracy in grass-roots units, reform the decision
14、procedure of the public products,perfect public resources and use supervision mechanism.Key Words: rural public products; supply main body; fund mechanism ; supply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 _(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
15、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学位 论 文作者 签 名 签字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16、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2签字日期:年y月”日 签字日期:年j月日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1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三农”问题一直是一个摆在 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农民收入能否提高,城乡能否统 筹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的社会稳定,国家的 长治久安。近些年来,尽管国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还 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中共中央党校 教育长李兴山认为,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
17、障、基础 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城乡差距就远不是3倍,而可能会有6倍以上。如果城乡差 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发展上不去,不能摆脱落后的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 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透视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问题,可以发现其主要的表现 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差异。就目前来看,与农业生产、农民的需求相 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严重滞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等也与当前我国农村 的需要不太适应。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短缺与结构上的失衡加大了私人生产的成 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本,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
18、展,阻碍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产和消 费。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 会全面进步,解决制约中国发展的农业生产落后的瓶颈问题,2002年税费改革在全 国全面开展。税费改革在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基木原则下,农民负担明显 减轻。尽管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分配秩序等方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税费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突出表现就是税费改革造成乡(镇)村可支配财力 的严重下降,己严重影响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特别是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 区,乡镇财政则面临着更大的公共需求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综合国力显著增
19、强。2005年党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2006年+六屆六中全会着 重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问题;2007年中央又出台了第七个一号文件,更加明确提出了 “六管齐下打造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这表明我国新 农村建设又将迎来一个薪新的局k。然而,当前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公 共产品供给却严重滞后,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我国长远发 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抓住契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将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 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
20、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 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同时也是政府职 能在农村区域的体现。由于纵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存在很多问题,如何釆取积极的应对政策,使其走出困境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问题?木文通过运用公共产品理论, 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运用公共经济的理论,结合我国目前公 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次根源,进而提出一 些改
21、进措施,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意义:(1)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农村公共 产品的有效提供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绝大部分投向城 市,出现了公共产品供给的城市化倾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滞后。农民承担了许 多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因而增加了负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影 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阻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根 本原因。因此构建公平、合理、科学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大政府对公共产 品
22、的投入,使农民从自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相应地增加收入,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2)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公共财政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公共服务的范围随政府的能力 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制度、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公 共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等。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异的 有效的制度性手段与机制。公共财政的目标就是尽量提供无差异的公共产品和服 务,如果在这方面还存在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缩小 和消除这种差别。做为公共财政体制中重要的一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对完善公共财 政体制有着不可或缺
23、的作用。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投入不仅可以对农民 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而且能够直接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增强个体农户的 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城乡之间引发的不平衡问题,在公共支出上体现公平的原则。 因此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应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 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和制度保障。(3)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在衣、食等方面消费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而在公共产 品消费,尤其是在
24、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保健、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却呈扩 大化趋势。公共产品的严重短缺,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制约了农民生活质 量的提高。然而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釆取二元供给的做法。城市公共产品 基本完全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则是缺位的,农村公共产品的 供给明显不足。农民的基木素质不论是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地 区。再加上一些制度环境的约束,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失衡与短缺造成了城乡差距的 扩大,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打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二元体制,加大对农 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配,最终实现城 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在
25、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课题给予了不间断的研究。到目前为 止,这种研究已经获得很大进展,对我国农村目前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多方面问 题都给予了说明。(1) 公共产品理论与农村公共产品定义的研究。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在萨缪 尔森定义的三个特征(效用不可分性、消费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基础上做出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界 定的,是区别于私人产品的(孙开,1996;马芝搭,1996;黄志冲,2000,等); 公共产品是后天的制度安排决定的,而不是由这三个典型特征先天决定的(
26、袁义才,2003) ;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边界依然很模糊(刘兵,2004);在公共产品概念的 基础上,定义了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区别于城市公共产品,农业、农村或 农民生产生活共同需要的,具有一定“典型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的总称。而且按照 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叶兴庆,1997;黄志冲,2001;熊魏、吴士健、侯江红, 2002;林万龙、李秉龙、徐小清,2003;岳军、叶文辉、刘鸿渊、汪前元,2004等)(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依据与意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寻 找理论依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三个典型特征和其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 了政府在供给中仍然应发挥主导作用(龚放波,
27、2004);从政府的基本职能看,弥 补市场失灵的职能要求政府应当提供公共产品。政府职能的核心是提供公共产品(刘彩丽,2003);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由“私人产品”来决定。农村私人产品对公 共产品有较强的依赖性(蔡纯一,2003);是市场经济机会均等、公民权利平等有 关市场经理论和法学理论的客观要求。同一属性的公共品应该在供给上采取相同的 政策;农民跟市民一样有发展权和生存权,政府应该承担起最起码的公共品的供给, 公共财政要把公共品真正地、公平地分摊于城市和农村。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依 靠农民自身向以国家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马 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8、问题研究晓河,2004)。从农村公共产品的作用的角度。“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没有享受 最基本的公共产品(迟福林,2004);农村问题的根源是个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关系混 淆。(张曙光,2004);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其重要原因之一 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非均衡(胡兴禹,200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约农 民收入增加(史金善,2002;王国华、晓艳,2004等);农村社会公共产品和社会 公益事业资金短缺是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徐增阳,2003;郎江涛、于凤荣、刘鸿渊,(2) 。另外,学者们还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29、。.(3)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对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主要观 点归纳如下:我国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较集体化时期己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 化:公共产品需求的本质是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关于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迅速 增加的原因的探讨,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特征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因此,除了要 研究公共产品需求总量的适度增长,更要研究公共产品需求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升 级。很多研究提到建立需求表达机制,只是涉及到基层民主制度、组织化程度和 供给谈判制度。但对农民知识培训和意识树立也是很关键的。对需求识别、猫准和 需求实现等研究几乎没有。(4)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问题分析。多年来政府对农村公共
30、品供应系统 投入太少,投入和管理的体制十分落后(李燕凌,2004);用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 支出的比重和农业投入比重下降来说明问题(王嘉、 胡 兴 禹, 2004);农村公共产 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在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结 构和其派生的制度安排(马晓河、迟福林,2004);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 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黄志冲,2000);农民本身存在 的文化特质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朱迎春,2004);公共产 品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黄志冲,2000;汪前元,2004);农民急需的
31、公共产品供给 不足,农民不需要的或者需求较少的公共产品却大量过剩(刘保平,2003;郭泽保, 2004);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性(岳军,2004)(1)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分析。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的不足和障碍 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主流。已有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供给主体和供给责任 划分不明确;家庭承包制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政府与社区的混合供给(熊 魏,2002)(2) 对筹资机制和决策机制的研究。制度内与制度外的供给相结合(陶勇, 2001;熊魏,2002);乡镇政府的财权不足以保证其事权;政府为单一的投资主体 不利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充足供给;缺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使用与管理
32、的有效 监督机制。对农村公共资源的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叶兴庆。1997);对农村公 共产品的决策机制的相关研究,都只是强调农民参与供给决策的机制,部分研究涉 及到地方政府官员的“理性”,并进而呼吁县乡民主。所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机制研究实际上还有很多空白。(7)农村公共产 品供给的对策分析。改 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支出政策(嘉蓉梅, 2004);国家应调整财政和国债投入结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数量和 比重(马晓河,2004);加大向 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提供公共产品上要重 点向农村倾斜(王嘉,2004);积极推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改革,建立 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
33、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财政、第三部门和农户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李秉龙、张立承,2003); 公共品的供给方式主要有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三种方式(樊丽明,2002); 构建以需求为主导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徐增阳,2003) 2、国外研究现状早在上个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科研究 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 1919年产生的林达尔均衡是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林达尔认为公共产 品价格井非取决于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税收,恰恰相反,每个个人都面临 着根据自己意愿确定的价格,均可按照这种价格购
34、买公共产品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时,这些价格使每个人需要的公用产品量相同,与应该提供的公用产品量保持一致。 因为每个人购买并消费了公共产品的总产量,按照这些价格的供给恰好就是各个个 人支付价格的总和。林达尔均衡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 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总之,林达尔均衡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 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1954年萨缀尔森发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提出并部分的解决了公共产品理 论的一些核心问题,通过揭示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公共产品的 特征,公共产品不能使人们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偏好。同时他对公共产品下了一个的
35、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严格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是这样一种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 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 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开创了地方 公共物品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模拟市场”的公共产品生产体系。地方公共产品问 题指一些公共产品只有居住在特定地区的人才能享用,因此个人可以通过迁居,来 选择他消费的公共产品。他从公共财政需求出发,建立了跨区域间的竟争理论,认 为地方政府间提供公共财政的竟争能够使各地方居民洗择g己偏好的地方公共财 政组合。其实,提供公共财政的适当层级与单位的大小也取决与政府做决策的信息 成
36、本,也就是政府的最适规模也取决于如何降低决策成本或制度与组织的交易成 本。1965年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进 行了讨论,提出了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具有“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特 征的俱乐部产品。公共产品的概念得以拓宽,认为只要是集体或社会团体决定,为 了某种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物品或服务,便是公共产品。70年代以后,公共产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设计机制保证公共产品的决策 者提供的效率原则上。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将公共产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 解决,如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他们使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的领域得以拓宽, 研究非市场决策,
37、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解释了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问题,将民主 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制度和公共产品提供的效率联系起来。还有一种思路是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 会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即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克拉克和 格罗夫斯等人对后一思路进行了大胆探讨。Nee和Frank(1990)认为,在家庭承包制下,在 劳动密集型公共 项目的建设中, 政府和村集体的动员远不如改革前见效了,农村公共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从而造成 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供给,但却 带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而的问题,即家庭承包制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
38、 励。根据哈耶克(Hayek, 1945论述社会如何使用知 识的观点,由于资讯传递耗费有限资源与成本,而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能精确地掌握地方的资讯,因此能有效地利用地方资讯来做决策,也因此能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财政。在中央与地方政府收支划分上,BrennanandBuchanan(1980)提出,政府部门的规模应以与财政分权的程度呈负相关,财政分权程度愈高,政府的规模将愈小。此外,由于不同地区地方政府间的赋税竟争能限制地方税率的提升,因此主张财政集权改革必须考虑到分权的竟争利益与地方资讯流通的效果。Wong (1991)强调,根据效率原 则 ,财政支出方而应釆取分权 制度,而在收入方而则应釆取中
39、央集权的设计,以降低税收收入的减少。在此种设计下,必须有相当规模的政府间的则财政转移与重新分配,来满足部分地区收入不足以应对支出的困 境。述的是农业的经营方式,但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论点也散见于其中。近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年 来,国外学者开始重新关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如Neevictor Frank Young (1998)认为,我国在家庭承包之下,在劳动密集型公共项目的建设中,政府和村集 体的动员远不如改革前见效了,农村公共产品生产的成本增加了,从而造成了公共 产品供给的不足;特丽西库勒(2000)也认为,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 村私人产品的供给,
40、但却带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问题,即家庭承包制缺乏 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激励。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理论2.1公共产品概念、特征及分类公共品这一概念实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学术界对政府职能和国家财政 等有关的“公共”问题的研究而引入经济学的。2.1.1公共产品的概念及特征1、公共品的定义公共产品作为一个名词,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提出的。1919年产生的 林达尔均衡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 益成比例。真正将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这两个概念分开使用并对后者予以明确定义 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公共产品的严格定义是萨缪尔森(PualA.Sinauel
41、Sno)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 出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文中提出。他认为,纯 粹的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 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即对于公共产品来说:X=EXi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消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费 者来说,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产品(Xi)的数量就是该公共产品总量(X)。 这就意味着公共产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2、公共品的特性(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的成 员提供的,具有共同收益和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
42、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千部分。1 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个体或组织对公共产品的享用, 不排斥其他个体或组织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个体或组织享用该种公 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非竞争性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消费者增加的边际生产成 本为零,在公共产品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增加并不需要追加任何生产成本;第二,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也 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2 收益上非排他性。收益上非排他性指无法将这种商品据为己有,而将其 他人排除在消费之外,要将别人排除在外。有时排他性也指一些在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排他成本很高的产
43、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公共产品的排它成本大大降低, 甚至某些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有可能消失。公共品的三大特征使公共品的消费者不需要拥有所有权,也不必购买由其他公 共品消费者出让的使用权便可享受,因此,“免费搭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1.2公共产品的分类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1、纯公共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产品,如国防、行 政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立法、司法等都属于这一类产品。2、准公共产品,是指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 它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具体可分为三类: -21 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但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的产
44、品,比如教育。这类 公共产品称为共同资源。22 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是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布坎南称之 为俱乐部产品。如公路、桥梁。23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充分,但具有较大外部收益的产品,它属于接近 于市场性质的公共产品,如法律、医疗、小型农田水利等。准公共产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准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 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即拥挤点后,就会出现边际拥挤成本为正的 情况,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而不象纯公共产品,增加一个人 的消费,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均为零。2. 2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2.2.1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由
45、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必须由政府 提供,以弥补市场提供的无效率和资源浪费。但是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困难和供给 效率的低下,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推向市场,将有助于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1、科斯的“灯塔”理论:可实现私人供给。1974年罗纳德科斯发表经济 学上的灯塔研究了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说明灯塔的私人收费是可能的。“科斯 构建和i皆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的灯塔”表明,即便是纯粹的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更有效率 的,从而在经济学界第一个反驳了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垄断的传统经济学观点,为 人们建立起公共产品供给可以甚至应该引入市场机制的信念。2、林达尔均衡。(
46、图2-1)林达尔 均衡是 1919年瑞典 经济学家林达尔(Lindahl) 提出的。林达尔均衡是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林达尔认为公共产品价格并 非取决于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税收,恰恰相反,每个人都面临着根据自己意 愿确定的价格,并均可按照这种价格购买公共产品总量。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价 格使每个人需要的公用产品量相同,并与应该提供的公用产品量保持一致。林达尔 通过一个新的定价方法来建立起一个类似于私人物品竞争性均衡的公共物品的均 衡模型,称为林达尔均衡。在林达尔的均衡中,不是所有消费者面临一个公共的(相 同的)价格,而是全部消费者有一个公共的数量;不是总产量在全体消费者之间分 配,而
47、是总成本在消费者之间分摊。因此,要尽量使每个消费者面临的价格符合其 对公共物品的真实评价。这样就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正好等于公共物品 的总成本。图中的M线和BB线分别代表个人A和个人B 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线,横轴代表 公共产品的供应量,纵轴代表A、B两人所支付的总税收。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均 衡点在E, 它是两人讨价还价的 结果,该均衡点表明A、B两人在共同享用G数量的 公共产品时,所支付的价格是不等的。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11林达尔均衡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物品(包括信息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与 私人物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信息商品的价格问题
48、找到 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图2-1林达尔均衡3、布坎南的俱乐部产品理论:可实现集团供给。俱乐部理论认为,出于相同 个人偏好而参加到同一俱乐部的成员,对集团提供的俱乐部产品评价大致相同,在 制度上就存在一种激励,这种激励能够消除各成员的“搭便车”动机,同时,在集 团俱乐部产品不能满足成员的情况下,成员也会离开该集团,从而使集团蕴含特有 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使集团高效提供公共产品。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从产权角度 解决了由政府提供此类公共产品时人们的“搭便车”行为,使集団组织成为借助市 场化手段供给准公共产品的理想模式。2. 2. 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够由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只是少数的,就大多数公
49、共物品而言,是不能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7依靠竞争性市场来提供的。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运用税收等手段为其筹资进而 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在私人产品的情况下,消费者面对的是相同的价格,他们可 以通过调整消费量来使自己的边际效用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而公共物品则不同, 它一旦提供出来,任何人都可以消费它,不管是否出于本人的愿望,每个消费者的 消费量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个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的满意程度即边际效用却不会 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收入较高的人会对公 共物品有较高的评价,从而愿意对一定的公共物品支付较高的价格。全社会对一定 数量的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税收)应由不同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加总得到。 (见表2-1)这样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DD就应是每个人的需求的垂直相加, 即DD=DA+DB。DD线之所以会在C点出现拐折,是因为当供给量在Q1以上时,A不 愿意付出任何价钱,只有B愿意出价,在Q1供给量以上,DD=DB。如果与公共物品 的边际成本相一致的供给为SS,则DD与SS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Q。 这是任何消费者都必须接受的消费量。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