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问题研究姓名:毛胜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导教师:石丹林20070501指出,造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公平的首要根源在于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 制,然后在于供给责任不明确、法规制度不健全、决策机制和筹资机制不合理。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精华部分,阐述了实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路径选 择。此部分包括三大板块:第一,实现农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前提条件;大力发 展国家经济;第二,实现农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宏观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第三,实现农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微观举措。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支农力 度,调整支农结构;科学界定农村
2、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建立事权与財权相统一 的公共财税制度;改变自上而下决策程序,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加强法制建设,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法制化。本文除了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外,在提出实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对策 上也有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提出在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上应该做到对农 业投资的增长幅度应该高于我国财政的增长速度。二是对我国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中的责任作出了明确的划定,特别是提出了市级政府和贫困地区的乡级政 府不应该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建议。三是提出了在政府与市场供给责任的 划分中,不能只依据西方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按纯度的划分原则,而是应该根据我国 国情,按照
3、需求层次的标准来界定。四是本文指出,对于基础性的农村公共产品, 无论是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甚至接近私人产品的公共产品,他们的提供 都应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词-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公平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in our country,the theorists are going deep into a new level increasingly, and it also attach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4、from oiar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2005,the strategy ofbuildii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had been brought forward definitely in the fifth of the sixteenth Plenary Session of tii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n, in 2007,the central government lodged the seventh “top document,in which brough
5、t forward the slogan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m agriculture from six aspects more definitely. This indicated that a new phrase of a new countrysides construction will come up. However, at present,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ural areas, which is closely interrelated with the building
6、of a new countyside, has seriously lagged behind. The shortage is not only reflected on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but also on the unfairness of supply. So,in China, which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worry about inequality not poverty in a long term, it seemed very
7、 urgent and seriously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fiumers with equal national treatment by solving the fairness of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For the above reasons, this paper tried to bring forward the route choices by which realize the fair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tbrough levealing tiic unfair p
8、henomenon existed in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then anatomizing the reasons of its 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rness. It will be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even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 and
9、 Farmer”,Except for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whole paper can be divided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explains and delimits the flieory of rural public goods and fairness. In the segment of rural public goods theory, first,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he characters of the public goods b
10、riefly, and then it delimits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public goods in China.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al 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with high-developed market economy, both the denotation
11、and of Chinese rural public goods ar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developedIn our country, rural public goods are productions and services of noncompetitive, non-exclusive, which guided mainly by the government through using tax or otiier legal resources to meet the rural public needs.In the block of fei
12、mess theory, the paper firstly summaries and generalizes the studying perspectives of the fairness theory, 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grasp it from four aspects, that is,first, the essence of fairness, which is equality and equilibrium; Second, ttie content of fairness, which is the fair
13、ness of starting point, process and result; Third, the judgment criteria of fairness, the harmony of society and the advance of the productivity; Fourdi,the realizing mechanism of fairness,that is democracy and die rule of law.In the second part, the paper tried to reveal the unfair performance in t
14、he present supply of rural public goods through large amounts of data. It points out that, the unfair performances are mainly reflected from five aspects, tiiey are, the supply unfairnes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upply unfairness between different rural areas, the supplying responsibility unf
15、airnes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tie private, the supply responsibility imfaimess between different governments, and unfair burdens between different farmers.The third part goes deep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which caused the supply unfaimess of rural public goods. It indicates that, the
16、chief root is the different supply systems between urban and the rural, and then it results from the ambiguity of supply responsibility, the morbidity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irrationality of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fund-connecting mechanism.The fourth part,which set forth the path by which
17、 to realize the rural public goods, &ir supply, is the soul of this paper, including three blocks. First, the precondition of realizing the rural public goods fair supply is to develop economy energetically; Second, the microscopically strategy to realize it is to pla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
18、ween urban and the rural, and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s a Third, die microcosmic measures, which includes,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adjusting the framework of agriculture-supporting, delimiting the supply duty reasonably, building public financial system in which the power
19、of duty and money are highly uniformed, changing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 to establish the need-expressing system of farmers,藝and strengthenii tbe building of the rule of law.Except for the novelty of subject choosing and the unique of perspective, this paper have new breakflirough on the lodge of
20、the countermeasures, which mainly incarnat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t suggests that the increasing range of investments to culture should be advanced to the increasing speed of our countrys finance; Second, we should make clear the supply responsibility of rural public goods of each gover
21、nment which does not include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and township governments in poor areas; Third, in the division of supply responsibility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we should accord to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tandet of need level, but not to the principle of purity in western
22、public goods supply theory. Last but not leas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s to the ftmdamental rural public goods,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ir supply responsibilities no matter which kind of public goods they are, such as the pure public goods,or quasi-public goods, even the one which close
23、to private domesticKeywords: China ;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华中种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牲声明和使用梭权说明廉性岁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月日学位论丈权权使用援杈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24、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月日日期:个月曰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半年;一年:二年发布。作者签名:tft/iL导师签名:日期:IP广“I、n曰期:年仰/引论
25、(一)选题的缘起、目的和窻义任何一个作者的思考和研究首先与个人的经验有关。本文是关于我国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的公平问题研究,其问题的提出便是源自于作者长期的农村生活背景以及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现实。20世纪下半叶,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莫过于私人产品生产 组织制度的变革,即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构建。生产组织制度的变迁改变了农民生 产私人产品的激励结构,促使农民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私人 产品也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然而,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严梭的现实问题。首先,农民负担过重。尽管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和发动的,并且二十多
26、年 来的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 快,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尤其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 末以来,我国农民负担日益严重,各种收费、摊派、集资犹如压在农民头上的“三 座大山”,广大农民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负担 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三农”问题的 日益突出,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解决农民负担,特别是2006年我国全 面取消农业税,而且国家还对农民进行农业补貼,这使我国农民负担有所缓解,但 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次,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供给不公平。
2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 民私人产品日益丰富,然而与此相对的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 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不足(如村庄道路、水利、供电等农村可持续发 展的公共产品严重缺失(如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民保障等)。造成农村公 共产品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不合理,特别是城乡公共产品 供给的不公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差别的二元公共产品或服务供给体制。 城市公共产品或服务一直主要由国家负担,居民基本上不必纳税,或者只需拿出个 人收入的很小一部分进行纳税,就可以免费或半免费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产 品或服务。而在农村,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十分
28、有限,与城市居民相比, 这已经是很不公平了更不公平的是,在农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情况下,农民 却要为享受某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付费*正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不合理,使广大农民成为公共产品供给成本的主要承担者,无奈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正是由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诸多问题,近些年来许多的学者和研究人 员对此给予了热切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存在的 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许多很有创建性的建议,这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问题的解决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农村公共产 品供给中的问题依然严重,不公平现象依然很突出。这说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在理
29、论上还不完善,在实践上还缺乏很强的可操作性。那么,在这个深受“不患贫而患 不均”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如何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难题,以保持国民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就显得非常的迫切和必要。基于此由,本文拟从公 平的角度来探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而提出实现我国农 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路径选择*这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问题,乃至“三农” 问题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公共产品理论是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核心内容。西方经济学家历来重视对公共 产品供给制度的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公共产品理论体系。最早涉及公共产品研究的是经济学家
30、大卫休谟。他在其著作人性论一书 中用“草地排水”的例子指出了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坐享其成的心理与行动,这就 说明了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探讨了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 的提供方式。斯密认为,就安全与司法而言,有必要由政府来提供。与安全和司法 不同,对于其他的公共设施或公共工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可以由不同的 提供方式。“一国商业的发达,全赖有良好的道路、桥梁、运河、港湾等公共工程。 这类工程的建造和维持费用,显然,在社会不同发达时期极不相同。”19世纪80年代,潘塔莱奥尼、马左拉、马尔科等奥意财政学家将边际效用理 论运用到财政领域
31、,创造了较为系统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奥意学派主要关注的是 个人偏好,联系边际效用和价格相等,福利是否达到最大化,因此,他们主要考虑 的是效率问题威克塞尔较早的发现了政治程序对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影响。他认为,没有政 治程序的介入,根本无法获得有关个人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的信息。公共产品的 提供种类和规模主要由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决定,个人的作用微不足道。林达尔继承了威克塞尔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 “林达尔均衡模型”, 即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补偿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自愿交换理论。此后,萨缪尔森、马斯格雷夫、科斯、布坎南、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等分别 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产品供给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
32、了丰富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近几十年里,西方学者围绕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以及搭便车问题,对公共产 品供给制度进一步展幵了深入分析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关于参与者人数的增 加对公共产品有效提供影响的分析奥尔森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折一个集团中公共产 品提供量的多寡,并得出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提供公共产品,但由于存在搭便车 问题,小集团中提供量低于最优水平;而大集团中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偏离最优水平 很远,甚至有可能为零。二是对公共产品自愿贡献机制及如何化解公共产品搭便车 的难题进行了实验研究该研究证实了,沟通或发誓在促进合作方面的作用是由受 试者的关键性感觉以及同组所认同的感觉能被诱发的程度所决定的。三是
33、对公共产 品自愿捐赠主体和原因的分析。四是对不完全信息下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分析 五是关于合同有限承诺下的公共产品提供问题的探讨。在西方有关公共经济学和财政学的著作中,虽然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产品 理论体系,但是在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在农村没有出现如我国“三农” 等这样严重的农村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的研究者对专门涉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 研究比较少,而且其研究都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2.国内研究现状近些年来,由于“三农”问题的出现,国内理论畀日益关注农村公共产品或服 务问题,并开始借用西方的公共产品理论,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分析我国的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张军、何寒熙在中国农村的公
34、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中,从制度经济 学角度,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在改革后期的诱致性变迁,初步 评估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队体制向 家庭责任制的转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对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后国家对农村 基本建设的投资减少了,而政府投资的减少并没有由私人投资来完全弥补。之后,张军、蒋维(1998)通过对中国浙江绍兴地区的实地案例调査发现,局部 公共产品有限外溢性孕育了中国农村社区解决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制度安排。 叶兴庆(1997)从减少农民负担角度出发,分析了无论是供给不足,还是供过于 求,都与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35、。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应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制度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的发展又迫切 需要公共产品而产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改革应统筹考虑制度外公共产品的成 本分摊与制度内公共产品的成本分摊,更新农村公共产品供求衔接机制,建立统一 的、规范化的农村公共资源筹集制度。黎炳盛在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中认为,以家庭承包责 任制为核心的农村非集体化经济改革带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无效,为了解决这 个问题,中国在广大农村推行了村民自治制度但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非村民 自治制度一体所能完成,而必须以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前提,并 且必须妥善解决由于村民自治制度
36、的推行所带来的农村社区权力体系的新冲突才 能达致。林万龙通过对人民公社时期和家庭承包制时期制度外筹资的方式和规模进行 比较分析,探讨了这一方式在现阶段的弊端。他认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体制是 农民负担的主要原因,因而必须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进行创新。林万龙还进 步对中国农村所出现的公共产品民间供给与私人产品化现象进行了总结,认为部 分农村公共物品完全可以民间供给和转化为私人产品化,并且由于这种转化更贴近 农户的需求,因而往往更具有供给效率。徐小青(2002)以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分析 了中国农村改革过程中公共服务体系的演变及其政策背景、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现 的现
37、状、存在的问题和重新构筑的方向,并提出了町0框架下重构我国农村公共服 务体现的思路。尚长风(2004)从城乡差异角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缺位,从短期看,解决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根本措施在于政府的制度变迁:从长期看,需要制度保障与人口 自然迁徙对公共产品需求变化而形成的公共产品市场供给机制并重。陶勇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中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不 合理加重了农民的税外负担.现阶段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机制不合理而引起的,现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极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 水平,只有根据现阶段农村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才能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
38、问题。从上面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主要是采用西方公共产 品理论来探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问题,其视角大多集中在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体制的制度变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运作过程、农村公共产品的筹资体制、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等方面,而专门以公平作为视角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进行探讨的文献很少,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公平问题大多数研究文献只是一 笔带过,没有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进行系统的专门的探讨,提出满意的对策。正是 基于此由,本文选取公平作为视角,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公平缺失问题进 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本文力
39、图吸取公共财政学,制度经济学,政治学等有关理论,借鉴国内外有关 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历史与现实相嫁接,规范与实证相 统,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本论题*本文的研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 研究路径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农村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平理论并指出对公平理论的理解应 该把握四个方面,即公平的本质、公平的内容、公平的现实判断标准和公平的实现 机制。第二部分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不公平表现的五个方面,即 城乡之间供给不公平、农村不同地区间供给不公平、政府与私人间供给责任
40、不公平、 各级政府间供给责任不公平和农民负担不公平第三部分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公平的成因进行剖析。文章指出,造成不 公平的原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供给责任不明确、 法规制度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合理和筹资机制不完善。第四部分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实现农 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前提条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宏观战略和实现农 村公共产品公平供给的微观举措。(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充分搜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立论上选择了我国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这个热点话题。党的十六届 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
41、义新农村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中之重和历 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内在要求更好地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因为完善 的农村公共产品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有关农村公共 产品的研究以前的学者也做过大量的研究但是其研究的宏观背景不同本文立足 于我国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取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两个特定宏观背景之下,重新审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样使得本文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第二,视角独特本文以公平为视角,切入到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中,剖析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并据此来提出完善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选择。第三,在破解困境的对策
42、上有所突破。一是本文提出在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上应该做到对农业投资的增长幅度应该髙于我国財政的增长速度。二是对我国各级 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作出了明确的划定.三是提出了在政府与市场供 给责任的划分中,不能只依据西方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按纯度的划分原则,而是应该 根据我国国情,按照需求层次的标准来界定。四是本文指出,对于基础性的农村公 共产品,无论是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甚至接近私人产品的公共产品,他 们的提供都应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农村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平理论()农村公共产品理论1.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所谓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
43、排他性的 产品和服务。相对私人产品而言,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 非竞争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_旦公共产品提供出来,没有必要排斥任何人对它的消费, 因为该物品消费者的增加并不引起边际成本的任何增加。这里的边际成本没有增加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也就是说,在生产方面,增加 或减少一个消费者,对生产方来说根本不需要再追加资源的投入。如国防,一般 来说对于每个公民的保护程度是相同的,增加一个人并不要求增加国防供给量的边 际成本,反过来,减少一个人的消费量,也并不导致边际成本的减少。第二,边际 拥挤成本为零。也就是说,在消费方面,增加或减少一个消费者,根本不会减少其 他人
44、对此物品消费的满意程度,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或者说根本 不会带来“拥挤成本”,正如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所说“在对该产品的总支出不 变的情况下,某个人的消费的增加并不会使他人的消费同量减少。” (2) 非排他性所谓非排他性,即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消费。严 格地说,这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 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者虽然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却很 高,因而是不值得的;第二,任何人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会不情愿, 但却无法对它加以拒绝;第三,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比如,植树 造林面积增加后
45、,会带来净化空气和涵养水源等好处,但却无法将周围的哪一个人 排除在外,不让其享受这一好处。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征,使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不可分性,也就是说它不可能 界定产权,从而也就不可能为市场竞争提供财产权的条件。“由于在竞争的市场中, 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特点的私人产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D安东尼iB阿特金森,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坂 社,1994.620-621.j)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M.上海i上海財经大学出版社,2005. 33.有效率。”因此,市场机制对这一类产品不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从而导致市场 机制失灵,并
46、会产生公共产品供给的“搭便车行为而这也正是政府应该成为公 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理由,2.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和分类农村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公共产品一般理论,我们可以 把农村公共产品定义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区别于农民私人产品,用于满足农村社 会的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社会产品.但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市场 经济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我国农村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 农民最大理性是安全第一的生存哲学,这种即期的、现实的、个体的、局部的理性 决定了农民无法追求全局的、长远的收益最大化:另外,在我国的社会文化中存在 着臣民意识、人情关系、血缘关系等特J,这又决定了我国
47、农民存在着权力依附的 价值取向,不能完整地显示其需求偏好。所以,我国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内涵与外 延都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只能是以政府为主,应用税收等合法 资源,其他组织或私人积极主动、自愿参与相配合提供符合中国农村地区公共需 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对农村公共产品作以下分类: 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纯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农村准公共产品。 农村纯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并且不能确定 价格的产品和服务农村准公共产品是指不能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要求的 产品和服务,这类产品的性质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
48、具有“混合品”的 特性。农村准公共产品按其公共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接近农村纯公共产品的农村准 公共产品、中间性农村准公共产品和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农村准公共产品(详见表根据公共产品功能的不同,农村公共产品可分为涉及农村社会公正稳定的公共 产品、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有助于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公共产品、有 助于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公共产品和有助于农民福利提高的公共产品。涉及农村社 会公正稳定的公共品,如:政府管理、公共安全等;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产 品,如: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道路桥梁、农技推广等;有助于农民生活质量 提高的公共产品如:农村自来水供应、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公共卫生、娱乐中心 等;有助于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农业科技、广播电视信息等; 有助于农民福利提高的公共产品,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30.公共产品具体内容农村纯公共产品农村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安、农村计划生 育、农业基础科研、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公共卫生、社会救济农在性质上接近于纯 公共产品的农村准公共 产品农村社会保障、大江大河治理、防洪防辨设施建 设、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农田防护林、病虫害的防 治等V、村 准 公中间性(一般的) 农村准公共产品农村高中、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水利灌概系统、 中低产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