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姓名:郑邓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导教师:王国顺20061101AbstractBased on the eclectic theory developed by Kim Gomes-Casseres, 1989)i现i 6】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二者呈正相关( Bivens Gatignon Kim Lall & SiddliarthaiU982) P2】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者大多以某一特定进入模式选择 理论为基础,因此对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与在其他理论推演下不同的结 论。例如,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知识的公共物品性质
2、与“信息恃论”的存在导致 知识的卖方与买方交易不确定性增大,增加了交易风险,因此内部一体化形式下 双方目标的一致性使机会主义倾向减弱,企业倾向独资的进入模式。相比之下, 在组织能力理论中,以学习或获取互补性技术为目标的合作方式将提升企业的技 术能力,即使企业面临着由隐性知识转移带来的交易成本,为全球利益最大化仍 有可能在某一特定东道国选择合资的进入模式。因此,利用单一理论只能对直接 投资进入模式选择作出部分解释,客观上需要一种综合理论。其次,以往的理论 大多以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作为东道国进行研究,甚少分析外商在中国的进入模 式选择。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制转型国家,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特硕士学
3、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点与历 程,外商在中国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特点,这些因素对进入模式选择 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现实背景来看,1988年开始,合资经营成为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主导方式, 此后“合资中国”格局持续了近10年时间。但自1997年开始,独资经营在项 目比例上首先超过了合资经营,2000年又在实际使用金额比例上超过合资经营。 相应的,独资经营和其他模式经营所利用的实际金额之比也在不断扩大。2004 年,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3.08%、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际使用外 资额占27.03%、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实际使用外资比例达66.34%。那么,哪些因 素影响
4、了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选择,这些影响因素各自的影响力大小如何,是 本文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理论与现实背景,本文试 图建立一个F DI进入模式决策影响因素综合模型来考察外商在华进入模式选择 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企业和政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对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研究,国外主要从三个领域展开分析:第 个领域是20世纪6 0年代至70年代的市场不完全与市场失灵范式;第二个领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域是70年代至80年代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行为范式;第三个领域是兴起于20 世纪90年代,从企业能力、资源等理论出发的资源观范式
5、 近年来,各国学者 通过实证检验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开展。概括起来,这些影响 因素可分为东道国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进入模式自身微观层面三个维度。(1)东道国国家的宏观层面。这类研究以东道国国家为分析单位,考察其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对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作用。政治因素包括:政府鼓励 优惠性政策、政府管制措施;经济因素包括:宏观汇率、市场集中度( concentration)、 市场竞争度( degree of rivalry)、 进入壁鱼( entry barriers)、 市场成 长率( market growth rate)、 需求稳定性( demand variabili
6、ty)和行业成长率( industry growth rate)等。社会 文化因素包括母国与东道国的心理距离( psychic distance),如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行为方式差异对进入模式的影响。Brouthers(2002)利用扩展了的交易成本理 论,在原有的交易成本理论参数中加 入东道国制度与文化因素,利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在进入模式的选择上符合 交易成本理论原则的企业与没有按照交易成本理论原则的企业相比,不论是在财 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都有更好的绩效 【5 Elango&Sambharya(2004)从东道国的行业结构角度分析,以1 9891994年来 自1 8个国家对美国的3
7、 36起F DI为对象,发现东道国的行业结构特性影响着投 资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在高成长性( high-growth)行业中,企业更倾向于绿地新 建;在高利 润( high-gross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profit)或具有 规 模经济效应的( higher plant scale)行业中, 并购或合资的可能性大于绿地新建 12 。(2)企业的微观层面,包括跨国公司规模、国际化经验、绩效、技术诀转的 管理能力、治理能力、公司战略对进入模式的影响Hennart&Park(1993)分析了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进入模式选择。作者基于 交易成本理论、并购理论、企业成长理论、资本市场不完全理论四
8、种理论基础提 出理论假设.值得指出的是,“母公司对美国市场的经验( experience)”、 “母子公 司产品相似度( similarity of products)“两个变量在交易成本理论与并购理论下得 到互斥假设,但实证结果表明这两个变量对于日本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进入模式 选择上在统计结果上都不具有显著性.同时,资本市场状况、企业的财务状况、 是否作为首次进入美国垄断市场的进入者对进入模式选择也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影响日本企业选择并购还是新建的主要因素是其相对于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当 母公司的竞争优势较弱时倾向于釆用并购方式,而当这种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时, 日本企业将选择新建投资方式1 1
9、8 。 Hennart&Park认为,新建方式能 够更好的转 移日本企业在技术上的竞争优势,最小化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效率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跨国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在进入模式选择中的显著影响作用。 Madhok(1998)分 别在交易成本理 论与组织能力理论框架下分析了进入模式的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选择原理,并对北美和欧洲跨国公司的182位高层进行问卷调査,对比了这两种 理论推演下的理论假设实证结果更有力的支持了有限理性前提下以发展企 业能力为目标的进入模式选择的各种假说。而在机会主义前提下以最小化交易成 本为目标的进入模式选择假说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实证结果支持了组织能力 理
10、论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即企业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标的战略决策更能适应当今 的全球竞争环境。Mudambi&Mudambi(2002)讨论了产品多元化决策、并购与绿地新建的进入模 式选择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产品多元化决策与并购还是新建决策有关,多 元化企业更倾向于并购的进入方式。当企业在国外市场进行主营业务的扩张时, 更倾向于新建方式。此外,年轻的企业倾向国际多元化的绿地新建投资策略;国 际化经验越丰富的企业倾向专业化与并购方式投资;全球运营区域越广的企业, 越倾向多元化的并购投资策略 】 。尽管他们的分析是某一时点的进入模式选择, 但仍从侧面反映了随企业经营年限的增长和参与国际化运营程度的加深
11、,其进入 模式决策行为的变化。Harzing(2002)以并 购与绿地新建为分析对象,引入跨国公司战略讨论了跨国 公司战略对进入模式的影响,并分析了全球战略导向与多国战略导向对应的母子 公司关系。如果初始进入方式由于受到东道国的政策限制不能实现最优选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择,那 么母公司会逐步调整子公司策略,使得最终对子公司的控制与母公司战略一致。 作者通过对1 22家制造业跨国公司的C EO及分布在2 2个国家的1 650家子公司 的总经理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实施多国战略( multidomestic strategy)的企业通 常选择并购,而实施全球战略( global strateg
12、y)的企业通常选择绿地新建I I”。 该研 究明确提出不同的跨国公司战略影响了进入模式的选择,并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证 实了这一假设,有其独特的理论视角。Mutinem&Pisdtello(1998)基于企业的资源观与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一 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在海外扩展过程中,如果缺乏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必 要的资源和能力,那么它们将会采用合资方式P I。 作者利用 9861993年意大 利跨国公司的数据,检验了影响合资模式和独资模式因素的选择。Claver&Cuer(2005通过对进入中国市场的1 29家西班牙企业的所有权因素分 析,发现企业的规模、绩效以及在中国的经营经验对F DI进入
13、模式有较强的影 响,同时,企业的异质性,即知识的传播、利用、吸收能力对F DI进入模式有 较强的影响,但技术密集度( technological intensity)对进入模式的选择没有显著影 响乃.(3)进入模式的微观层面。这类研究将进入模式作为分析 单位,影响决策的 因素包括决策者对进入模式决策的知识、经验,对决策任务的了解程度、进入模 式本身的复杂性、明确性和可转换性,Kumar&Subramaiiiam(1997)摂弃了 传统理论中关于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假 设,认为决策者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受到自身知识经验水平与决策项目特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性的约 束,不能总是做出最优的决策与西蒙的
14、“满意”决策一致,作者认为,决策者 在有限信息与个人能力约束下只能期望作出在现有条件下的满意决策。每一个决 策都是探索性的,并非总能达到理想中的最优状态。作者构建了一个C ontingency Framework来表明这种决策过 程 【 M。 这是一种全新的理 论视角,更微观的探察了 现实中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过程。与以往的理论不同,作者将重点放于决策者与具 体决策项目的特性之上,是一种更基于企业家视角的微观机制探讨,同时为以往存在冲突的实证结论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基础。Chang&Rosenzweig(2001)认为进 入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 决策过程。初始决 策对后续决策产生影响,决定初始
15、决策的因素并不成为影响后续决策的关键因 素-企业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对某特定治理结构的管理经验。当企业成功运用某一 进入模式之后,在下一次选择中将延续该治理结构,进入模式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性【 8】 。 他们将 进入模式分为公司层面的与 业务层面,以1 975-1992年在美直接投 资企业为样本统计分析了因果显著性。结果表明,企业对进入模式的选择存在路 径依赖性,进入模式的选择轨迹是一系列时点上的动态过程Kulkami(2001)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考察进入模式选择。他将企业在进行国际市 场扩张时所感知的不确定性分为三类:(1 )基础不确定性( Primary Uncertainty;)。 这 种不确
16、定性来自东道国。指企业对东道国法律、税收、文化、政治等这些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最基础 方面的不确定性判定;(2 )竞争不确定性( CompetitiveUncertainty)。 这种不确定性 来自行业与市场。行业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市场需求的不稳定都是这种不确定性 的来源 (3 )行为不确定性( Behavioral Uncertainty)。 它来自于双方进 行的交易特 性,如资产专用性程度与交易对方的机会主义倾向。作者认为,当企业选择不同 的进入模式时,对上述三种不确定性的感知程度是不同的。对不确定性的偏好会 随交易对方的信誉、对交易对方的了解程度不同,并伴随深厚的文化根源_ Kulk
17、ami将不同的影响因素用不确定性这一个参数概括,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各因 素的共性,但其所依赖的理论体系仍没有超越已有的框架,缺乏进一步的理论探 讨。1.2.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F DI进入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还比较有限。 李维安和李宝权( 2003)以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后的独资倾 向问题为研究背 景,引入时间因素与跨国公司学习效应,提出一个跨国公司股权结构战略选择两 阶段模型,并对在华独资倾向成因作了实证分析。该模型以跨国公司预期收益最 大化为假设前提,认为追求基于股权结构战略改进所带来的非生产性收益成为驱 动跨国公司由合资转向独资的根本动力邱立成和于李娜( 2003)对
18、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定性 的分析。他们以K im和H _g(1992)建立的综合模型,加入 时间和东道国外资政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策因素的考虑,认为跨国公司知识与经验因素、中外合资企业的制约因素、中国 的市场环境因素、政策因素和投资结构变动因素是影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 式变动趋势的原因作者的研究基于中国的现实背景,很有启发意义,但不 足的是未能对这些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也没有考察跨国公司自身资源和能力与进 入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尹盛焕( 2004)根据国际生产折衷模型的研究思路,从企业 所有权优势角度对中 国制造企业进入韩国市场的F DI进入模式做了实证分析,发现营
19、销能力与技术 能力与控制权程度分别成正反关系,财务能力与进入方式没有影响1 43。文章不 足之处在于其分析的侧重点是企业所有权优势,没有对区位因素、内部化因素及 文化特征因素和进入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加以定量分析。吴静芳( 2005)以中国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概念性模型 .模型认为, 企业优势、环境不确定性、企业战略和国际化经验是影响F DI产权结构选择的 独立变量,并通过对上海1 8家从亨F DI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用来检验模型的有效 性。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所有权优势、战略长期学习目标对产权结构安排有较强 影响41。这一小节论证了国外市场F DI进入模式选择受多种不同层面因素的影响,其
20、相互影响作用根据母国和东道国的不同有所差异。1.3本文结构与重要概念界定1.3.1本文结构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全文由六章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明问题的提出的背景,导出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建立理论。由国外市场F DI进入模式选择相 关理论(第二章)和F DI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模型与理论假设(第三章)组成;第三 部分检验理论。结合F DI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模型对外商在华进入模式选择的 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由第四章( FDI进入模式 选择综合模型与外商在 华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第五章(外商在华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 分析)组成;第四部分为结论。由研究结论与
21、政策建议(第六章)组成。论文结构 如图1-1所示。第一章为导论,由选题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引出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及现实 意义,并简要说明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结构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国外市场F 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分析。该章首先界定了本文研 究范围,比较了合资与独资,并购与新建的内在特性,接着简要评价了交易成本 理论、折衷理论、组织能力理论和国际化阶段理论这四个重要的F DI进入模式 选择理论。通过比较各理论的优势与不足,确立了本文的分析视角与综合模型构 建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是理论构建部分。建立了 FDI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模型, 型提出了一系列对应的理论假设。3 .1节首先阐述的是模型构
22、建的理论基础和基 本思路。通过在K im和H wang(1992)的折衷理论中加入组织能力理论相关变量,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我们建立了一个更为完善和综合的进入模式选择综合模型。在接下来3 .2、 3.3、 3.4、 3.5节中,我们利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演泽了交易特有因素、环境 特有因素、企业资源因素和战略因素分别对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在最后的3 .6 节中,讨论了综合模型下进入模式选择各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第四章结合F DI进入模式选择综合模型和理论假设,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为 背景,在实际数据和案例的支持下定性分析了影响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 择的交易特有因素、环境特有因
23、素、企业资源因素和战略因素,并提出对应的6 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因素作了实证检验。我们利用 中国1 9%年新批准设立的4 73家制造业外资企业数据,利用二项L ogistic模型 论文结构图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对各因素的显著度和影响力大小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投资地区风险与外资 管制政策、知识隐性程度、母国与东道国心理距离、资产专用性是F DI进入中 国市 场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公司特有 K-H价值因素对进入模式选择 的 影响不显著。此外,从各因素对进入模式影响程度的大小来看,资产专用性、母 国与东道国文化距离、知识隐性程度、地区风险与外资管制政策对
24、进入模式选择 的影响依次增大。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这部分首先回顾全文,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和创新点,接着对中国企业和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依据本文的不足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3.2重要概念界定为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这一节对F DI进入模式的分类和概念进行界定。 按投资者对投资企业拥有的股权比例的不同分类,F DI进入模式可分为独资 方式( Wholly-Owned Subsidiary)和合资方式( Jointequity),独资企业指投入企业的资本完全由一国的投资者提供,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 股权拥有的比例在95%以上的企业。独资企业包括设立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子 公司等。它可
25、以采取收买现有企业或建立新的企业来实现。合资企业指两国或两S 以上的投资者在一国境内根据东道国的法律,通过签 订合同,按一定比例或股份共同投资建立、共同管理、分享利润、分担亏损和风 险的股权式企业,合资企业分为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企业、无限共同责任 公司,并具有法人地位.采取何种合资方式则由投资各方商定。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导论按投资者投资组建方式的不同分类,F DI进入模式可分为并购方式( Merger & Acquisition)和新 设投资方式( GreenfieW)。 并购方式指一个企 业通过购买另一个现 有企业的股权而接管该企业的方式。新设投资方式指建立新企业,特别是新工厂, 或
26、对其他实际资产进行投资。1.3.3研究方法理论部分主要采用归纳与比较,静态和比较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实证检 验部分主要采用二项逻辑斯蒂回归统计技术。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第二章国外市场F 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进入模式反映了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资产控制、风险和一体化程度的偏好 和态度。不同进入模式具有不同的内在特性。通过比较F DI进入模式的内在特 性,我们可以分析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不同进入模式对投资企业各个维度 的影响。近三十年来,如何选择适当的国际进入模式一直是国际经济学家和跨国 公司管理学家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并涌现了大量的文献成果。本
27、章在比较 FDI进 入模式内在特性之后,将介绍和评述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的研 究进展,通过分析各理论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为第三章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2.1 FDI进入模式内在特性比较 2.1.1合资经营与独资经营独资经营方式中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达9 5%以上,投资者对投资企 业具有髙度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其优点主要体现在:(1)能够将母公司积累的最 新技术在企业中加以应用,使其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作用:(2)有效防止包括技术 诀穷在内的企业秘密泄漏给第三方:(3 )有利于母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4 )母公 司可以自由分配海外子公司的收益-合资情况下,合作伙伴往往主张增加收益的 硕士学
28、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分配比例,母公司则主张尽量扩大再投资,容易引发冲突。(5 )有利于实现母公 司“企业内国际分工”战略。合资经营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在东道国法律管理范围共同投资组建生产 型企业,并且共同管理、共享利润、共负亏损及经营风险的一种经营方式。从投 资者的角度,合资企业有以下好处:(1)可利用合营对象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手段 进入特定地区市场或国际市场,开拓国外市场:(2)有助于投资者进入某一新的 业务领域,取得新技术;(3 )可获取税收减免等优惠待遇;(4 )可更好的了解东道 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有助于投资者制订正确的决策。当然,合资经营 也有
29、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投资各方的目标不一定相同,经营决策和管理方 法不一定一致,市场意向和销售意向方面可能产生分歧,投资的长、短期利益难 以统一等,因而导致投资者之间的摩擦的弊端。结合二者的比较,我们根据希尔等人 Hm,e tc.,1 990)所做的总结,从控制程度、 风险分散程度、资源投入程度三方面比较合资与独资的内在特性 20】 。如表2-1所 示,独资经营对子公司的资源投入程度和控制程度高于合资经营,但对跨国经营的风险分散程度低于合资经营,这是由独资经营较低的退出灵活性和东道国经营 参与度较低的原因引起的表2-1合资与独资的内在特性比较控制程度 风险分散程度 资源投入程度合资经营 中
30、中 中独资经营 商 低 高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2.1.2并购与绿地新建并购方式与绿地新建方式相比,有以下好处:(1)并购不增加实际产能,能够 加强市场控制力( maiket power)。 投资者通过并购当地 竞争企处减轻了市场竞争 压力。而绿地新建在目标市场建立新厂,增加了实际产能,相当于加剧了市场竟 争。(2)投资者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对目标市场的进入,尤其对制造业,这一优势 更加明显。它可以省掉建厂时间,迅速获得现成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设 备,迅速建立国外销售点,抓住市场机会。绿地新建不能象并购一样快速进入当 地市场,釆购新的生产要素(设备,技术人
31、员)、建造厂房、安装设备、培训员 工及新产品扩散都需要时间。如果企业对速度经济性要求较高,推迟进入市场要 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那么企业选择并购方式更为妥当。(3 )有利于投资者得到 公开市场上不易获取的经营资源。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获得该企业的先进 技术和专利权,收购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获得适合当地市场状况的中间性技术 和适用性技术。(4 )迅速扩 大产品种类如果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的产品种类 相差很大,收购方式可以迅速增加收购企业的产品种类,尤其是收购企业欲实行 多样化经营时,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有关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经验。但是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并
32、购 方式也存在如下不足:(1)价值评估问题。被并购企业通常比并购企业更清楚的 知道自身资产状况,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大部分并购市场是“梓檬市场” (Ackerlof, 1970),损失了一部分市场效率 1=1。 (2 )整合问题。被并购 企业与收购企 业在经营思想、管理制度和方法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当投资企业缺乏经营调 整能力时,可能无法对被收购企业实行真正的经营控制,被收购企业反而将妨碍 收购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兼并失败。相比之下,绿地新建方式通常是跨国公司转移既有竞争优势的较好途径。伴 随着新企业的建立,可以实施一套全新的适合采用技术水准和投资企业管理风格 的管理制度,这样既便于推行新的
33、信息和控制程式,使派出管理者易于适应,又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11可以避免收购方式下原有管理人员和员工对外来管理方式的抵制,使母公司既有 竞争优势得到最大化程度的转移。综上所述,跨国并购与绿地新建的内在特性比 较如表2-2所示表2-2跨国并购与_新建的内在特性比较尽管F DI进入模式可分为合资和独资,并购和绿地新建两大类,但本论文研 究的重点在于股权式的两种模式,即合资和独资的选择。因为每个进入模式有各 自不同的特性,且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要想全面研究两大类进入模式选择是个 比较复杂的研究项目,也容易顾此失彼,因此本文选择股权式两种方式进行研究, 试图找出影
34、响这两种进入模式,尤其是外商进入中国市场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2.2西方FDI进 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对于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研究,国外主要从三个领域展幵分析: 第一个领域是2 0世纪6 0年代至7 0年代的市场不完全与市场失灵范式( Market imperfection and Market failure paradigm),其代表理论为交易成本理论、内部化 理论与折衷理论,主要代表学者有B ackley & Cassoii(1976,1 998)、 Andersoii & Catignon(1986)、 Dimning(1988, 2000)、 Kim & Hwang(1992)
35、。 第二个领域是 70 年代至8 0年代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行为范式( Behavioral paradigm),其代表理论 为国际化阶段理论,主要代表学者有J onhanson & Wiederslieim(1975,1 993)、 组建方式 投入运营时效性 市场竞争 驱动力并购 强 消除竞争对手,加强市 场控制力获取互补性资源,提 高竞争力绿地新建 弱 增加供给,引入竞争 利用现有资源,转移 竞争优势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12Jonhanson & Vahlne(丨9 77,1 990),第三个领域是兴起于2 0世纪卯年代,从企业 能力、资源等理论出发的资
36、源观范式( Resource-based View pmdigm),其代表理 论为企业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三大理论流派,我们统称为组 织能力理论其主要代表学者有W emerfelta9M)、 Kogut & Singh(1988)、 Perteraf1993)、 Madhok(1997,2 002)、 Teece. etal.(1997).这三个主要领域的代表 理论分别从成本、效率和过程三个维度解释了国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行为和机 理,提供了众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下分别就这些代表理论给予简述与评 价,为本文第三章构建的F DI进入模式选择综合模型提供理论依据。硕士学位论文
37、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2.2.1交易成本理论与内部化理论评述交易成本理论是1 937年科斯( Coase)在题为公司的性质论文中提出来的, 而后由威廉姆森、巴克利和卡森等发展起来。内部化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在思想 上有相似之处在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跨国公司作为一组“可产生租金”的企业所有权优 势存在,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基于对现有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利用 【63】 “K“ 。 企业为最大化利用企 业既定优势,需采取最有效的治理方式使交易与现 有技术知识特征相匹配。但机会主义的存在与知识的公共物品性质使企业进入海 外市场倾向于高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以避免市场的不完全性。交易
38、成本理论认为 进入模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治理结构的选择,最优的进入模式应该是由控制所 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理性权衡( Ttadeoff)的结果。尽管较高控制程度的进入模 式有助于减弱或消除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同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承担 更大的经营风险:与之相对的是,虽然在较低的控制程度下,委托人的资源承诺 成本和承担的风险较小,但却无法避免和克服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交易成本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企业作为契约组织面临的组织管理问题以及这些 问题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它作为内部化理论的逻辑起点,说明了企业在对外扩张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中选择内部一体化组织形态的
39、原因。但近年来,一部分学者认为利用交易成本理 论分析进入模式选择存在以下缺陷:(1)交易成本理论将交易作为独立的分析单 位,因此带有强烈的静态色彩,忽视了对组织内与组织间知识生产与传播效率的 动态考察;(2)成本最低的进入模式并非能带来更高利润或最大竞争优势,企业 作为生产运营主体,最根本的效率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3 )没能象解释 内部一体化一样有力的解释企业合资形态。这样的缺陷表明,交易成本理论一方 面从成本效率方面成功的解构了企业内部契约性质,却忽略了企业的价值创造性 与生产运营性。除了契约性质,企业更有追求生产高效率、价值创造的最终目标。 将企业的能力性质融入到交易成本理论框架,
40、能使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企业的本 质,理解企业在国际扩张中选择不同进入模式背后的经济学含义。2.2.2折衷理论评述折衷理论是在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分析框 架。该理论认为,单纯的从所有权因素、内部化因素或区位因素来进行考察进入 模式的决定因素尽管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发现,但结论有失偏颇。对进入模式 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单方面因素,还要分析多重因素的共同影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13根据折衷理论,进入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三种因素:(1)所有权因素。主要包括 企业的规模、拥有技术和营销诀穷和差异化产品的生产能力。(2)内部化因素。 包括特性诀穷的价值
41、和知识的隐含性。(3 )区位因素。包括各种地区特性,如东 道国的国家风险、市场开放程度、经济规模和当地市场的竞争强度等。K im和 Hwang(1992)将跨国公司战略导向作为内生的变量,融入到折衷理论的框架中。 他们认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导向主要有三种:(1 )全球集中化( global concentration)。 在集中化产业中,虽然对手有限,但竞争的地域范围广泛,因此 跨国公司必须一体化其在世界各国的活动,以免一个国家内子企业的战略竞争行 为对其他国家的子企业产生负面影响。(2 )全球协同( global synergies)。 在全球协 同的战略导向下,跨国公司的资源(如研究与开
42、发、营销与生产)是全球配置的, 各国市场内子公司相互依赖。为产生合力,跨国公司必须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 实现优势互补。(3 )全球战略动机( global strategic motivations)。 许 多跨国公司在 进 入国外市场时,除了考虑当前和局部的利益,海采取立足长远和全局的策略,以 期在将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上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K hn和H wang的理论框架有两个主要的区别:第 一, Kim和 Hwang集中于单个企业,而邓宁试图解释所有跨国公司从事 对外直 接投资行为的原因。第二,K im和H wang假设企业的竞争 优势只是暂时的优势, 而邓宁的所有权优势是垄断优势二者
43、选择框架的缺陷在于没有明确注意企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国外市场FDI进入模式选择相关理论评述14业的 资源配置和能力构建过程,因此在他们的选择理论中没有结合组织能力理论。2. 2. 3组织能力理论评述组织能力理论是关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保持和更新的理论。它主要包含企 业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三大理论流派1 43】 139】42】 。在本文中, 企业的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统称为组织能力理论。组织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内嵌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体它摒弃了交易成本理 论中的机会主义假设,强调企业家的有限理性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进入模式 的选择应有助于配置、利用和发展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不断在东道国市场与全球 市场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组织能力理论认为,进入模式策略的出发点在于进入模 式的选择和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结合( fit),而不仅仅是最小化短期成本的问题 P738。 跨国公司通过一组连续而异质的进入模式不断升 级能力结构,通过不断 的组织学习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集体行为模式,用以产生和调整企业内部的业务 流程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虽然有可能产生较髙的交易成 本,但同时也会拓宽企业的能力边界,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