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蹈艺术开展机制研究 本文作者:徐椿子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艺术团 舞蹈在原始社会的特点是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而且多半随呼号和强烈节奏感以集体性活动的形式即兴载歌载舞,这些反映他们生活内容和感情的舞蹈,对他们团结御、巩固氏族力量、服从图腾崇拜,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内容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阶级和,阶级和都是存在的,而且舞蹈从阶级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就为阶级和服务。 进入奴隶社会,原始的祭祀求神舞蹈发展为巫舞,于是就有了专业的舞蹈家巫人。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于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产生了鬼神的
2、概念,他们掌管占卜,以舞娱神,并代表神灵驱魔疫鬼保平安。说文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到了西周,乐舞制度逐步完善,奴隶主阶级在社会上竭力推行,歌颂先帝之德,并将它作为人生修养不可或缺的因素,不论国家和平民都要进行专门的乐教,而且有专门的机构和教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作用。乐舞是人思想感情的自然外露。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他主张将舞蹈用于教育和政治,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 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对乐舞改革的重视,专门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战国以来赵魏秦楚等各地的民间歌舞,并吸收众多的民间艺人参加乐府机构,产生了一种新的表
3、演艺术形式百戏泛称角抵戏。由于受百戏的影响,舞蹈注重技艺结合,如七盘舞(盘鼓舞),舞者在七个盘子上飞舞,具有高难度动作技巧。舞蹈中大量使用长袖长巾,拓展了舞蹈的动作语言。女乐舞蹈中运用眉目传情和飘逸轻盈的神态及动作,是汉代舞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审美特征。舞蹈是戏剧的胚胎,成为戏剧第一要素和与戏剧融合,都再必然自然不过。唐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乐舞艺术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留下了描绘唐代舞蹈的名篇。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摘取了古代艺术发展的桂冠。按照舞蹈风格特色划分,分为软舞和健舞两大类。 软舞动作温婉轻柔,节奏舒缓;著名的
4、乐舞有:屈柘枝、春莺啭、绿腰、回波乐等。健舞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著名的乐舞有:胡旋、胡腾、剑器、拓枝等。到了宋代,唐代舞蹈中的许多经典作品虽然遗失很多,但留下的作品都被宋代宫廷队舞继续发展,加以综合化、情节化,运用道具,是这一时期舞蹈发展的趋势。他与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相互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元朝又出现了有歌有舞的元曲。元明清之后,民间舞蹈活动仍流行,而且随着剧场规模的扩大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发展。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西方的芭蕾、现代舞、外国民间舞和交际舞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来到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一些大城市学堂教学开设乐歌课的同时,
5、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增强体魄的教育目的。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具有进步意义的还有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黎锦晖编写的融教育和舞蹈与一体的新型儿童歌舞。 先后创作了葡萄仙子、小小画家、三蝴蝶、努力、蝴蝶姑娘、吹泡泡等儿童歌舞剧和儿童表演曲。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有鲜明进步意义的革命舞蹈活动,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武装上前线等,就是当时深受人民喜爱的歌舞。1942年,延安群众性舞动活动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著名的秧歌运动。延安地区所形成的学习、研究秧歌,加工发展秧歌,用秧歌的形式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的热潮,不久就发展成波及整个解放区文艺界的新秧歌运
6、动。从此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崭新的变化。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秧歌在解放区成为了宣传群众、鼓舞群众为抗日救国,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及在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等,深受百姓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舞蹈学校、各级舞蹈团纷纷建立,许多民间舞蹈经过艺术加工后都进剧场搬上了舞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除专业性强的舞蹈表演艺术迅猛发展外,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舞、集体舞、和交际舞、迪斯科、霹雳舞也十分盛行。自教育部颁布将高等学校的美育作为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各地大学纷纷将舞蹈纳入了选修课程。如今,我国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又明确地将舞蹈列入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之中。舞蹈教育不仅在大学中得到普及发展,而且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在国民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舞蹈是生命,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的本体,就存在于人体不停顿的流动和变化之中。生命的进化会带动舞蹈的进化。舞蹈是人类生命绽放的花蕾。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