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1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设想】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表文中的一篇代表作,“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此表用散体写成(唐宋以后写表多用骈体文),也是古代散文一名篇。 “表”即奏表,是臣下给君王的上书。臣下上书奏事,陈述己见,提出建议,有所谏诤。诸葛亮在出征时,以深怀托孤之情、肩负丞相重任忧虑国事的心意给后主刘禅进此表,其情其辞自有其特点。“表以陈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疏通文字,懂得
2、词句,是理解古文的基础。教学中要把这个基础打扎实。 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用三个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
3、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殂(c)陛(b)以塞忠谏(s)臧否(zngp)陟(zh)攸(yu)祎(y)以遗陛下(wi)咨(z)裨(b)阙漏(qu)闻达(
4、wn)颓(tu)桓(hun)猥(wi)危难(nn)夙(s)驽(n)攘(rng)二十有一年(yu)彰(zhng)咎(ji)诹(zu)涕(t) 四、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了哪些谏言。 2、练习诵读。 教学过程 讲解文章第15段: 一、第1段 1、全班齐读。 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2、词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
5、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这里指刘备;“先“,称已死的人为先,多用于尊长。 “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而”:却。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古代帝王死叫崩或殂。“三分”:指分成蜀、魏、吴三国。 “益州”:汉代州名,现在四川省一带,当时蜀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称蜀为益州。 “疲弊”:困苦穷乏。 “诚”:确实,的确。 “之”:的。 “秋”:时机,时刻。 “然”:但是。 “侍卫”:侍从护卫。 “
6、于”:在。 “内”:指朝廷中。 “忠志之士”:忠诚有志的将士。 “身”:自身,自己。 “者”:表语中停顿。 “盖”:连词,承上文申说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别的待遇,多指恩宠、信任。 “报”:报答。 “之”:代先帝的殊遇。 “于”:及于,给。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宫殿的台阶。 “宜”:应当。 “开张”:开扩。 “圣听”:皇帝的听闻;“圣”,对皇帝的尊称。 “以”:而。“光”:光大。 “遗德”:遗留下的美德。 “恢弘”:发扬,扩张;“恢”,扩大;“弘”,又作“宏”。 “气”:这里指昂扬的精神状态。 “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过分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符合道理;“
7、引”,引证;“喻”,比喻;“义”,合理、适宜的事称义。 “以”:因而。 “塞”:堵,阻隔。 “忠谏”:忠诚的劝谏。 3、内容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二、第2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
8、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中”:皇宫中,指皇宫中的官员。“府中”:丞相府中,意指朝廷中的官员。刘禅即位,诸葛亮开府治事。 “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内廷处廷要协同一致;“为”,是。 “陟”:升进。 “臧”:善。 “否”(p):恶。 “异同”:复词偏义,意思在“异”上。 “奸”:邪恶不正。 “科”:法令。 “为”:做,行。 “有司”:专管其事的官员。 “论”评判。 “刑”:处罚。 “以”:用来。 “昭”:显示,表明。 “平明”:公正明察。 “理”:治理。 “偏私”:出于私情,偏袒一方。 “内外”:内廷外府。 3、内容: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
9、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三、第3、4段 1、叫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待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 “侍郎”:或称黄门侍郎,近侍官,管理皇帝车驾,并充侍卫。 “良”:贤能。 “实”:诚实,老实。 “志虑”:志向心思。 “是以”:因此。 “简拔”:选拔;“简”,选择。 “以”:用,把。 “遗”:交付,给
10、予。 “愚”:自称的谦词。 “以”:认为。 “为”:是。 “无”:不论。 “悉”:全,都。 “以”:拿,把。 “咨”:征询,商量。 “必”:一定。 “裨补”:增益补阙。 “阙”:同“缺”,欠缺,不足。 “广益”:使获得更多的好处;“广”,扩大;“益”,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性行”:品性行为。 “淑”:善良。 “均”:公平,公正。 “晓畅”:明了通达,精通。 “试用”:在正式任用前先行试用。 “于”:在。 “称”:称赞。 “举”:推荐。 “为”:作,担任。 “督”:谓大将。 “
11、营”:军营。 “行(hng)阵”:军队行列,这里指军中将士。 “所”:处所。 3、内容: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三、第5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接近。 “远”:疏远,离去。 “小人”:奸邪无德之人。 “所以”:的原因。 “兴隆”:昌盛。 “倾颓”:衰败。 “论”:议论。 “未尝”:未曾。 “痛
12、恨”:极不满意;“痛”:极,非常;“恨”,遗憾,不满意。 “于”:对。 “桓、灵”:东汉末桓帝、灵帝。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腐败。 “侍中”:指郭攸之、费祎、“尚书”:主管朝廷政事,指陈震。“长(zhng)史”:丞相府主管文书、簿籍的官,指张裔。诸葛亮出征,张裔统管丞相府事。 “参(cn)军”:官名,参谋军务,指蒋琬。诸葛亮出征,他和张裔一起管理丞相府事。 “悉”:全。 “贞”:正直。 “良”:贤能。“死节”:守节义而死。 “愿”:希望。 “信”:信任。 “隆”:势盛。 “计日而待”:以日来计算就能等待其实现,意即不要多久时间。 3、内容: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
13、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段意,明了诸葛亮提出的谏诫。 2、练习诵读。 3、总结词语。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全班齐读。 读毕,酌情讲评。 2、词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
14、的代称。 “躬”:亲自。 “于”:在。 “苟全”:姑且保存。 “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 “闻(wn)达”:显达或受称誉;“闻”:名声;“达”,显贵。 3、内容: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四、第9段 串讲: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临表”:面对奏表。 “涕”:泪。 “零”:落。 “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道: 1、道路。“中道崩殂”。 2、办法。“咨诹善道”。 遗: 1、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2、(wi)给予
15、。“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为: 1、是。“俱为一体”。 2、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3、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论: 1、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无: 1、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2、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行: 1、实行。“然后施行”。 2、行为。“性行淑均”。 3(h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益: 1、益处。“有所广益”。 2、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而: 1、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于: 1、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16、”。 3、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到。“还于旧都”。 以: 1、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2、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5、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
17、导入 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
18、、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
19、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
20、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 1、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
21、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 问题探究 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22、?具本指什么?第一句 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
23、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4、”。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
25、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
26、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出师表教案设计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学习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
27、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
28、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
29、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五、中心意思 这篇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六、写作特点 (1)这篇表文发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表中的抒情和叙事都是因事而发,同时抒情和记叙又转过来加重了议论的分量,有强大的说服力。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
30、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3)语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长辈的口吻。 第二课时 一、朗诵课文,朗读指导。 1、师述:诵读不能是一味的多读,是有技巧的。老师介绍一下有关的技巧。 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
31、、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2、朗读技巧举例: 例读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前面的两句,讲的是出师的有利条件,应连读;后面的六句,讲的是出师的目标,也应连读,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分隔句则应读断。) 又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诚宜”后面三句连读,“不宜”后面三句也应连读,中间则应该读断。) 3、学生练读,教师巡视点拨。 4、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反复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32、。读出句中停顿和语调。 (老师现场组织学生朗读。约8分钟) 提示: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小结: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声音响亮,节奏分明。但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味道,究竟缺什么味道呢?同学们的朗读还缺少了点情感。 二、讨论问题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
33、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了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
34、”不应异法。 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
35、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六自然段。 1、问题探究:读课文,看看诸葛亮在此回顾了那些往事? 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
36、患难与共的历史? 2、小结: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二)翻译、理解第七、八两段。 1、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的注解。士为知己者死! 3、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
37、有多迫切?请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依依之情。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
38、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2、合作讨论: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应该是“亲贤臣,远小人”,还是“报先帝,忠陛下”呢? 3、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
39、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做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