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课后达标检测(打包3套)人民版必修1.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五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课后达标检测打包3套人民版必修1.zip2016届高考历史专题五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课后达标检测打包3套人民版必修1.zip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十月革命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2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3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
  • 全部
    •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1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十月革命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2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3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 11 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十月革命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 11.(2016·湖州一模)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 70 年代,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政治领域存在着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其中新生的历史潮流是( )A.自由主义潮流 B.社会主义潮流C.民族主义潮流 D.殖民主义潮流解析:选 B。自由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主要是经济领域的表现,故A 项错误;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潮流兴起,故 B 项正确;民族主义潮流的兴起是在 18 世纪,故 C 项错误;殖民主义潮流兴起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时期,故 D 项错误。2.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描绘的是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走访工人区、恩格斯陪同马克思与曼彻斯特纺织女工交谈。这主要反映了( )A.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主要创始人B.科学理论的创立离不开社会实践C.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D.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弊端日益暴露解析:选 B。马克思、恩格斯经常到工人中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创立离不开社会实践,答案选 B 项。3.美国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一份“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 , 《共产党宣言》赫然在列,耐人寻味。 《共产党宣言》最初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B.1848 年欧洲革命的纲领C.第一国际成立的宣言书D.声援巴黎公社的倡议书解析:选 A。 《共产党宣言》发表于 1848 年 2 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故 A 项符合题意。4.(2016·山东临沂一模)“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文字应出自( )A. 《国富论》 B. 《共产党宣言》C. 《四月提纲》 D. 《资本论》解析:选 B。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作品,主要介绍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符合题干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信息说明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属于《《共产党宣言》中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主张,故2B 项正确;《四月提纲》是列宁提出的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宣言,不符合题干信息,故 C 项错误;《资本论》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运行规律,与材料中“革命”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 5.(2016·杭州质检)《世界史纲》指出:“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 ,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 ”该论述( )A.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C.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解析:选 B。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具体内容,无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故 A 项错误;马克思认识到财产和劳工的对立,劳工具有“阶级觉悟” ,并且进行了阶级对抗,这使马克思对阶级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故 B 项正确;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材料并没有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人运动对马克思的影响,没有涉及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故 D 项错误。6.(2016·广东佛山一模)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但它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合理的社会,它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 ”属于这种反思的包括( )①空想社会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③三民主义 ④欧洲启蒙思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选 A。空想社会主义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为了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社会,故①正确;1848 年 2 月,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②正确;三民主义是 20 世纪初期,孙中山针对中国国情所提出的一个政治理论与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理论基础,故③正确;启蒙思想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前,故④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7.(2016·杭州一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872 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其主要的背景包括( )①工业革命开始爆发②工人阶级政党发展③资本主义代议制趋向完善④巴黎公社政权昙花一现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 D。该序言的原文为:“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指法国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到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②③④符合序言的内容,故 D 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 18世纪中期,故①错误。8.(2016·江苏无锡模拟)1917 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3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解析:选 C。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与题目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列宁提出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当时十月革命还没有爆发,故 B 项错误;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题意相符,故 C 项正确;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以后,与题目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9.(2016·浙江省高考抽测)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是在刺激、挑战中发展的。以下对资本主义构成最大刺激、挑战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B.俄国社会主义革命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析:选 B。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构成对资本主义最大刺激,最大挑战,故 B 项正确;巴黎公社革命只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没有成为现实,故 A 项错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民主运动,故 C 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故 D 项错误。10.王康《十月革命 90 年 救赎、悲剧与启示》:“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必然结果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C.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D.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解析:选 D。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国际、国内各种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的,故选 D 项。11.(2016·湖州一模)列宁在《论策略书》中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而不应该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下列选项中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列宁主张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②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 ③罗斯福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克服经济危机 ④戈尔巴乔夫提出“建立民主的社会主义”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选 A。注意关键信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而不应该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 ,意思是说马克思主义者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列宁主张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迅速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①②符合题意;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而非马克思主义者,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改革脱离实际,加速苏联的解体,因此③④不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4B、C、D 三项错误。12.(2016·广东珠海高三质检)苏联史学家在纪念十月革命 40 周年时出版了《伟大的十月和东方各国人民》一书,其中心思想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真正具有包罗一切的普遍影响” , “对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 。书中思想( )A.过分夸大了十月革命的影响 B.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国家团结C.高度评价十月革命世界范围的意义D.指出十月革命对西方国家的影响解析:选 A。本题考查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材料中“包罗一切” “决定性”的表述,明显是夸大了十月革命的影响,故 A 项正确;该思想强调“对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 ,并非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故 B 项错误;该思想认为十月革命“具有包罗一切的普遍影响” ,包含范围广泛,不仅仅是空间范围,故 C 项错误;该思想强调“对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给予了决定性的影响” ,并非针对西方国家,故 D 项错误。 13.(2016·广东深圳一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原本是 19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其本意是“自由主义精神的延续:改革社会秩序,以发展、扩张并确保主要的自由主义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欧美资本主义中心地区,社会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促进社会改革去争取中下层劳动者阶层民主权力和更好待遇的改良运动;在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主义则在一系列国家中建立起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它们通常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挫折。在以上两种基本运动之外,在广阔的第三世界,20 世纪中期以后兴起了形形色色的“模仿的”社会主义。——据张光明等《关于社会主义回顾与前瞻的对话》整理(1)列举 19 世纪上半期兴起的两大社会主义思潮,并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的原因。(2)二战后,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你如何评价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3)从五四时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 “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中国。试从国内思想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成因。(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两大社会主义思潮分别是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第二小问,结合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弊端的日益暴露,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为了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许多有识之士不懈的探索等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的原因。(2)结合二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资产阶级代议制下政党赢得选举的需要,从本质、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评价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 。 (3)国内思想方面,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批判儒家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迷茫的中国人指明方向;国际环境方面,十月革命的胜利、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成功,而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正陷入经济危机的困境中。(4)第一小问, “模仿的”社会主义是指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对比中国、苏联、美国经济模式的探索,可见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同国家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借鉴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答案:(1)思潮: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原因:工业革命,社会贫富悬殊日益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5启蒙运动促进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2)评价:(从本质上看)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政纲仍是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变化);(从目的上看)是为了提倡公平正义,获得民意,赢得选举;(从手段上看)该纲领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节了利益分配,完善福利制度;(从影响上看)这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国内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国际环境:十月革命的道路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的示范效应;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引起对西方模式的反思等。(任答两点即可)(4)含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认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善于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应立足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言之有理即可)1第 12 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 11.1896 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 130 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 4 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 ”对上述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C.英德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题干中的“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 “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可知,材料反映了德国与英国争夺殖民地和贸易的竞争对抗, “贸易伙伴”不符合两国的实际,故 D 项错误。2.(2016·温州模拟)1916 年是“一战”关键性的一年。德国发动了凡尔登战役,试图迫使法国退出战争。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了(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C.日德兰海战 D.阿拉曼战役解析:选 B。马恩河战役是在 1914 年;日德兰海战主要是英国与德国交战,并非英法联军;阿拉曼战役是二战期间的战役。故 B 项正确。3.一位史学家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时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 297 万人,增加了 80 万人。过去,她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解析:选 C。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英国” “男子短缺” ,可得出这一现象发生在一战期间。一战中,大量成年男子应征入伍,造成劳动力短缺,于是许多妇女进入生产部门,社会作用随之增强,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4.在巴黎和会上,英国既有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又有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C.充分利用法美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的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解析:选 B。巴黎和会上,列强都带有自己的计划,都以有利于本国为出发点,而英国 19 世纪称霸世界的地位,是它在新世纪里企图力保和维护的。A 项中“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表述有误, “法美的矛盾”并不突出,C 项说法错误,D 项中“维护欧洲安全”说法错误,故排除 A、C、D 三项。5.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主要是由于( )2A. “集体安全”原则B. “委任统治”原则C. “全体一致”原则D. “维护和平”原则解析:选 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主要是由于国联规定形成决议所需的原则是“全体一致”原则。6.(2016·绍兴模拟)近代某一国际会议通过的一项条款说:“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 ”以下对这一条款相关理解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②反映了美国的外交胜利③出自《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④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 C。由题干内容可以看出,参加国际会议各国能够共同主宰中国,而没有出现一国独大的局面,而二战时,日本在中国一国独大,侵犯了其他列强在中国的权益,故①错误;所谓各国共同主宰中国,对于最后来到中国的美国而言,取得了和其他列强同等的地位,故②正确;《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涉及中日问题,与其他列强无关,故③错误;这个条款使得各列强在华权益一样,故④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7.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B.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这一体系带有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D.维护了世界的长期和平与稳定解析:选 D。本题旨在考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深层次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一战后帝国主义新的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内部充满着种种矛盾。因此,它必将随着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必将随着各种矛盾的激化而走向解体,不可能长期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8.被认为为 1924 年至 1930 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的是( )A. 《凡尔赛和约》 B. 《洛桑条约》C. 《洛迦诺公约》 D. 《非战公约》解析:选 C。从《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不难看出,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德国不可能长期忍受其约束,不是“关系之改善”的基础,故 A 项错误;《洛桑条约》表明土耳其人民经过斗争,终于维护了国家独立,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的战后体系形成一次强烈冲击,没有为“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 ,故 B 项错误;在洛迦诺会议上,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 《洛迦诺公约》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为“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 ,故 C 项正确;《非战公约》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 ,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笔,故 D 项错误。9.(2016·浙江省高考抽测)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积极向外扩张,向海外殖民、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 20 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3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在殖民地世界中,被压迫民族正在逐步觉醒。——据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整理材料二 对于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材料三 一战历时 4 年多,30 多个国家约 15 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使四大帝国解体,并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战后,出现了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组织,但构建的国际关系格局埋下了滋生罪恶的种子。关于一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概述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并分析一战爆发前世界的主要矛盾。(2)根据列宁关于“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简述 1917 年俄国革命的主要史实。(3)关于一战的影响,您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看法?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输出过剩资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 20 世纪初,世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新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日益加剧”等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从列强之间矛盾及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角度分析作答。(2)依据材料中“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的观点结合所学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 、七月革命以及十月革命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去论证观点。(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首先对材料中观点给予认同,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认同的观点进行论证,同意第一种看法的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以及造成的影响角度思考作答;同意第二种看法的可以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影响的角度论证;同意第三种看法的可以从世界和平以及战后国际组织成立的角度论证。答案:(1)影响: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物质、政治、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扩大了列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2)史实:战争促使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临时政府在一战中失败,引发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通过《和平法令》 ,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3)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倾向于看法①: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它历时长,规模大,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与此同时,战争促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与新式武器的发展。倾向于看法②:战争摧毁了四大帝国,重创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日等国崛起。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倾向于看法③:大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出现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也隐含了新矛盾和新问题。(三种看法任选其一即可)10.(2016·温州模拟)1919 年战胜国代表举行巴黎和会,它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留下了一些棘手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4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 22 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 ,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材料二 《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件不论对胜利者还是战败者来说,其后果都是危险的,德国是一个大国,有恢复元气的巨大能力,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一点。——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材料三 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 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徐国琦《中国与大战》(1)阅读材料一,指出“第 22 条”出自哪个文件。并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不论对胜利者还是战败者来说,其后果都是危险的”思路,请您谈谈对《凡尔赛和约》的认识。(3)参考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题为《中国与巴黎和会》的短文。(要求:围绕基本史实,做到论从史出;字数 150 左右)解析:结合所学巴黎和会期间的和约回答“第 22 条”文件的出处。(1)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 22 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 ,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归纳概括回答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2)结合所学,从战胜国和战败国两个层面回答:战胜国从协约国列强之间的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和约的基础、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等角度分析;战败国从德国的国情、经济基础、民族传统和情结等角度分析。(3)根据材料三的信息“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 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并结合所学,从展示中国的形象、参与世界秩序的创建、巴黎和会收回利权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期间山东问题的解决等史实围绕主题“中国与巴黎和会”作答。答案:(1)文件:国际联盟盟约(或答任何一个对战败国的和约均可)。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2)认识:对战胜国来说,和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达成一定的妥协,但没有根本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和约是在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签订的,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对战败国德国来说,它是个人口众多、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随着国力的恢复和增长,必然要摆脱和约所强加的束缚;和约激发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潜伏着挑起战争的危险。(3)基本史实与结论要点:1919 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秩序的创建;但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为山东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1专题五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与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 13 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 11.(2016·嘉兴测试)下表是 1935 年英国一次群众性的和平投票结果。表格所示社会现象( )投票项目 投赞成票人数 占总投票人数赞成全面裁军 1 050 万 91.3%赞成在必要时采取经济的非军事制裁约 1 096 万 95.3%赞成在必要时采用军事制裁约 683 万 59.3%A.反映了当时欧洲已陷入全面战争B.表明了英国民众排斥一切战争的和平信念C.体现了英国主导国际联盟的事务D.说明了英国实行绥靖政策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解析:选 D。依据材料中“裁军” “非军事制裁”等信息及赞成的人数比重情况可知,绥靖政策在英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 D 项。2.(2016·嘉兴模拟)阅读下图。该漫画的主题应当是( )A.讽刺“三国同盟”的形成B.抨击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C.反对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D.揭露慕尼黑会议的阴谋解析:选 B。 “三国同盟”是一战中出现的,而图片显示的是二战前的历史,故 A 项错误;从图片中的法西斯标志“卐”和意大利法西斯标志再结合欧洲地图,可以看出这是德、意法西斯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故 B 项正确;因为地图显示的是欧洲地图,所以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无关,故 C 项错误;慕尼黑阴谋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与本题无关,故D 项错误。3.(2016·温州一模)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次重大战役的示意图。读图,请判断图2中 表示( )A.德军推进路线 B.苏军主攻方向C.盟军行动方向 D.德军败退路线解析:选 B。图片反映的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图中 表示苏军主攻方向,选择 B 项符合题意。4.(2016·杭州模拟)英国首相丘吉尔把二战期间的某次战役看作是大英帝国“命运的关键” ,这次战役使德军“腰斩”大英帝国的战略企图破产。以下四张局部地图中,最有可能发生该战役的是( )解析:选 D。1942 年 7 月隆美尔率德意军队进抵距离亚历山大港 100 千米的阿拉曼,由于德军供给不足,攻势停顿,后来英军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折损过半,从而赢得了北非战场的转折,因此,这次战役为阿拉曼战役。此次战役德军如获全胜,大英帝国会遭“腰斩” ,从 D 图中可以看到“亚历山大” “开罗” “埃及”等字眼,可以判断为阿拉曼战役,选择 D 项符合题意。5.(2016·杭州模拟)如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某次登陆作战示意图,有关这次战役实施和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3A.执行了德黑兰会议的决议B.导致墨索里尼政府的垮台C.标志着盟军开始实施战略反攻D.德军首次陷于盟军两线夹击中解析:选 A。依据图片信息可知,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执行了德黑兰会议的决议,故 A 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北非战争结束后,盟军进攻意大利,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故 B 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各个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进入战略反攻的是苏德战场,故 C 项错误;1942 年 11 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使北非德意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故 D 项错误。6.(2014·浙江省高考抽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著名战役。下列各项中,属于如图所示战役影响的是( )A.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B.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C.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D.德军从此失去苏德战场主动权解析:选 C。 “速战速决”战略德军一战中的策略,故 A 项错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莫斯科战役,图片反映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故 B 项错误;使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故 C 项正确;库尔斯克会战使德军从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故 D 项错误。7.(2016·绍兴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组织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作出决定:铲除德国、日本的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这次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开罗会议C.华盛顿会议 D.波茨坦会议解析:选 A。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雅尔塔会议。8.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 ”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4解析:选 D。本题以罗斯福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可知,罗斯福认识到反法西斯力量联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只有联合才能与法西斯侵略相抗衡,故“类似的总战略”就是指反法西斯国家的结盟。 9.(2016·宁波模拟)如图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发行的第 6 期战争公债宣传海报。依据海报信息判断,这张海报的制作可能不早于( )A.1941 年底B.1943 年初C.1944 年底D.1945 年初解析:选 D。根据图片信息“NEXT” “JAPAN”“6th WAR LOAN”,可得出这是针对对日作战发行的第 6 期战争债券的海报。1945 年初,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日益逼近日本本土,因而,美国确立下个目标是日本,故 D 项正确。10.(2016·温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1931 年 “九一八”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________1935—1936 年 英法“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 年 英法美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 政策1938 年 3 月 英法等国“平静接受”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 年 9 月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将捷克的苏台德割让给德国材料二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的城市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上一次,我曾目睹大战来临,对自己本国同胞和全世界大声疾呼,但是人们都听不进。(这次)我们肯定地不能让那种事重演。这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在现时,即一九四六年,在联合国普遍权威之下,就所有问题同俄国达成良好的谅解;并且通过这个世界性组织,在讲英语的世界及其一切联系地区的全力支持下,使上述良好的谅解在许多和平的年份中维持下去。——丘吉尔 1946 年 3 月 5 日演说(节选)(1)完成材料一表格内容并概括“绥靖政策”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丘吉尔演说的背景。(3)分析:①慕尼黑会议为什么是绥靖政策的顶峰点?②为什么说丘吉尔的演说实际上5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任选其中一问作答)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回答“绥靖政策”的内涵,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的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要求的政策。(2)根据材料二“上一次,我曾目睹大战来临,对自己本国同胞和全世界大声疾呼,但是人们都听不进。(这次)我们肯定地不能让那种事重演”可以归纳为丘吉尔等想避免二战的悲剧。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3)选择①从慕尼黑会议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的角度来回答;选择②,根据丘吉尔演讲内容,结合冷战含义来分析。答案:(1)内容:得到英法操控下的国联的迁就。内涵: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的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要求的政策。(2)背景:二战后期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日益加剧;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苏联实力大增,极力在欧洲扩张自己的势力,被认为严重威胁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丘吉尔等想避免二战的悲剧。(3)选择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与德、意法西斯签署协议,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与之前的“纵容” “迁就”不同,此次是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所以,慕尼黑会议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选择②:丘吉尔演讲中把苏联视为最大的危险,共同遏制苏联;而遏制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发挥联合国的作用、英美结盟并联合其他西方国家,持久维持和平,而不是进行直接的军事对抗。因此,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