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课件+试题)(打包6套)湘教版选修6.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课件试题打包6套湘教版选修6.zip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课件试题打包6套湘教版选修6.zip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件 湘教版选修6.ppt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ppt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湘教版选修6.ppt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
  • 全部
    •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件 湘教版选修6.ppt
    •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点击预览
    •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件 湘教版选修6.ppt
    •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点击预览
    •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湘教版选修6.ppt
    • 【测控指导】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3.3 生态环境保护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 1~5 题。1.该图中的各地理要素可以构成一个( )A.生物个体 B.生物种群C.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该区域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 A.2 B.3 C.4 D.54.该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包含 类生物种群( ) A.2 B.3 C.4 D.55.如果该区域大量捕杀蛇,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青蛙数量减少 B.害虫数量减少C.老鹰数量增加 D.作物产量大减解析:第 1 题,图中既有生物成分,又有非生物成分,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第 2 题,图中的植物①利用阳光、水、矿物质、空气等非生物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是生产者。第 3 题,图中显示出的食物链是植物—害虫—青蛙—蛇—鹰和植物—兔—鹰两条。第 4 题,该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植物—害虫—青蛙—蛇—鹰,包含 5 类生物种群。第 5 题,蛇大量减少后,青蛙因天敌数量减少而大增,害虫数量相应减少;鹰以蛇为食物,蛇减少后,鹰可以以兔为食物,数量变化不会很大。答案:1.D 2.A 3.A 4.D 5.B假如开发过度,将会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的枯竭。据此完成第 6~7 题。6.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A.藻类 B.虾类C.鱼类 D.哺乳类27.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解析:第 6 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为所有消费者(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且能量传递呈递减趋势,因此,生产者的数量要远多于消费者,才能维持能量需求。第 7 题,生态平衡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种群数量保持一定比例,但并非数量相等。答案:6.A 7.C读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第 8~9 题。8.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的粗箭头表示( )A.呼吸作用B.物质和能量的传输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D.食物链9.该生态系统示意图中,表示消费者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②④⑤解析:第 8 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粗箭头由生产者到了消费者又到分解者,所以表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第 9 题,图中①为生产者,②③④为消费者,⑤为分解者。答案:8.B 9.B“生态”一词的原意是(生物的)居住地,或生物的“谋生之计”,后人把生态学确定为研究生物及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据此完成第 10~11 题。10.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A.物质和能量 B.食物链和食物网C.自我调节能力 D.分解者311.如果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产者和分解者C.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D.消费者和分解者解析:第 10 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第 11 题,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必须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可以没有消费者。答案:10.C 11.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群的数量和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做生态平衡。据此完成第 12~13 题。12.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和分解的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②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③生态平衡是一种永久的、绝对的平衡 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循环,推动着自身的变化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下列不是生态平衡特征的是( )A.动植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B.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系统中生产、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D.动植物数量十分丰富解析:第 12 题,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流、能量流相对稳定。系统内能量流动各环节相对平衡,它很容易被破坏,只是一种相对而短暂的平衡,能量也不会循环,所以③④均错误。第 13 题,生态平衡的特征有: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相对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而形成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有完好的营养关系。答案:12.A 13.D2010 年 5 月美国科学家宣布,亚洲鲤鱼近几年来正在侵占密西西比河水系及五大湖,由于亚洲鲤鱼个体大,生存能力强,北美鲤鱼种群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据此完成第 14~15 题。14.对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几部分组成 ②人用双手创造了世界,所以人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 ③消费者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 ④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15.亚洲鲤鱼侵入北美五大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A.不会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影响B.导致湖泊、河流水生植物灭绝C.破坏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北美鲤鱼数量减少D.不会破坏生态平衡解析:第 14 题,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而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消费者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各种动物,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第 15 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种类和数量改变,会破坏生态平衡。答案:14.C 15.C16.读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是什么?(2)补画图中缺少的箭头。(3)大量捕杀青蛙造成的后果是什么?(4)由图可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应在种类和 上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护 。 解析:第(1)(2)题,水稻利用水、土、光等非生物物质合成有机质,属于生产者;害虫直接以水稻为食,青蛙以害虫为食,间接以水稻为食,它们都属于消费者;水稻、害虫、青蛙的排泄物和遗体均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说明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第(3)题,大量捕杀青蛙后,害虫因天敌数量大量减少而数量大增,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产。第(4)题,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靠其自身的调节作用实现的,但这个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开发自然资源的程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答案:(1)生产者:水稻。消费者:害虫、青蛙。分解者:细菌和真菌。(2)略。(水稻指向害虫和细菌、真菌;害虫指向青蛙和细菌、真菌;青蛙指向细菌、真菌;细菌、真菌指向水、土、光)(3)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或绝产。(4)种群数量 生态平衡17.(探究性学习)阅读有关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1990 年以前,草场丰厚,1994 年草场开始退化,但牲畜比之前四年还多,它们只能以啃食草根为生。1999 年时,草场开始沙化,黄沙飞扬;黄河的河床升高,河流干涸,湖泊消失一半。20 世纪 70 年代,位于青海5省境内的玛多县,森林茂密,为当时全国第一首富县,人均 100 多头牲畜。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人均牲畜只有十几头,成为全国贫困县。那里的老百姓守着三江源头,却没有水喝,只得买水喝。栽种树苗因缺水而成活率低。由于草场退化,鼠害成灾,每公顷有 4 000 多个鼠穴,鼠穴相连,加剧了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1998 年长江发大水,与该地区森林被毁、乱采滥挖、水土流失有密切关系。(1)上述材料中涉及哪几种生态系统的恶化?(2)上述材料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3)要想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你有何建议?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草场的破坏、湖泊的干涸、森林的破坏可知生态系统恶化的种类有三种。第(2)题,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其生态系统能承受的范围内,这样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认真阅读材料,分析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分别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进行解决。答案:(1)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2)人类应当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各种生物资源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不能盲目开垦及开发利用。(3)①退耕还林,治理鼠害;②合理放牧,人口迁移。1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 1~2 题。1.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C.土地沙化 D.森林破坏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该种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图示该种植被分布多的省份多为降水稀少的地区,所以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沙化。答案:1.B 2.C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第3~4 题。地区超载起止时间(年)超载持续时间(年)年平均超载率(%)西藏牧区1964~2000 37 47青海牧区1970~2000 31 18甘肃牧区1973~2000 28 20四川牧区1982~2000 19 102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 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 ④2005 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 3 题,从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第 4 题,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答案:3.B 4.C读下图,完成第 5~6 题。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 400 毫米左右地区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6.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3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解析:第 5 题,由图中信息可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上。第 6 题,盐渍化的直接原因为地下水位的上升,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答案:5.D 6.B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第 7~8题。7.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8.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解析:第 7 题,图中三条曲线反映出该流域具有降水集中、河流具有明显汛期和含沙量大的特点,含沙量大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结果。第 8 题,流失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湖泊中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容易诱发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拦泥蓄水的功能降低,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河床抬高,河道变浅,不利于航运。答案:7.B 8.C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作用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读材料和下图,完成第 9~11 题。49.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B.黄土高原——盐渍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D.江南丘陵——红漠化10.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土地退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1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产生的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解析:第 9 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以风蚀为主的沙漠化,黄土高原以水蚀为主,云贵高原出现石漠化。第 10 题,注意分析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荒漠化形成的异同点。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而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这正是二者不同之处。第 11 题,江南丘陵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水土流失之后红壤裸露,因而主要是水蚀作用产生的。答案:9.D 10.B 11.B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 12~13 题。12.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5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13.下列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D.淮河地区的洪涝解析:第 12 题,由图中可能变动带的位置可以推知,该地在土地利用中,可能过度开垦草原,使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第 13 题,图中畜牧用地转变成农业用地,将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造成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草原载畜量降低以及河流含沙量增大等。淮河不流经该地区,其洪涝与此无关。答案:12.C 13.D在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中,滇西北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地区具有全球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加强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据此完成第 14~15 题。14.滇西北生物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交通不便 B.地形平坦C.气候类型多样 D.人类活动少15.目前,云南野生稻资源正日益枯竭,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B.滑坡、泥石流的破坏C.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D.当地人的大量采集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滇西北为横断山区,地势高差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气候类型多样,因而生物资源丰富。云南野生稻资源的枯竭,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所致。答案:14.C 15.C16.读下图及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 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6科尔沁草原的变化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1)说出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可知,1980~2008 年草原退化程度逐渐加重,重度和荒漠的比例增大,说明该地存在草地退化问题;草地退化,生产力下降,加剧荒漠化进程。第(2)题,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可知,过度放牧是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第(3)题,合理放牧、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等都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的措施。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17.(探究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A)、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 B)。图 A7图 B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 C)和图 C 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图 C 黄土高原降水分布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类型 比重(%)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三次产业 27.6 46.1 26.3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他农业 68.5 27.7 1.0 2.8重工业(包括采掘业) 轻工业工业67.0 33.0(1)结合图 B,分析说明图 A 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请你在图 C 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解析:第(1)题,题中要求结合图 B 来分析图 A 内容,即分析土壤侵蚀时,要考虑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森林覆盖率的因素。图 A 显示年降水量在 450 毫米以下时,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土壤侵蚀快速增强;在年降水量介于 450~600 毫米之间时土壤侵蚀强度又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降水量大于 600 毫米时,土壤侵蚀稳定在低水平。第(2)题,从表中可看出该地第一产业中种植业、8畜牧业比重高,而该地降水较少,则植被以草地为主,易出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同时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高,开矿易出现植被破坏,重工业易出现污染等问题。第(3)题,注意要选一个地区,再选其中一个方案来分析。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 450 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 450 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 600 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 450 毫米,提高植被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于 450 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年降水量接近 450 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被更适宜。1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读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完成第 1~2 题。1980年2010年耕地 55% 40%林地 20% 44%草地 5% 7%荒地 15% 2%其他 5% 7%1.该河流域的治理中,对 R 和 T 之间河段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A.东侧植树种草,西侧修建梯田B.两侧都修建梯田C.东侧修建梯田,西侧植树种草D.两侧都植树种草2.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退耕还林还草,防止土地沙漠化B.实施开荒造田,建成商品粮基地C.大力治理低湿洼地和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D.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发展立体农业解析:第 1 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河流的东侧等高线分布稀疏,说明该处坡度较小,可以修建梯田;河流西侧等高线分布密集,说明该处坡度较大,需要通过植树种草来护坡。第 2 题,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生物资源种类多样,应结合丘陵的特征和当地的农业资源来发展立体农业。答案:1.C 2.D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完成第 3~4 题。23.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4.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完全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第 3 题,由图甲可知,该地区的平地所占面积较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图乙可知,该地居民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因此砍伐树木较多;结合两图信息可推断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第 4 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恢复已破坏的植被,当地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是解决当地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②③不具有可行性,可排除。答案:3.B 4.C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 5~6 题。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相差较大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3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第 5 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土地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第 6 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树木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答案:5.C 6.A读某农业类型示意图,完成第 7~8 题。7.图中数字及其所表示的含义搭配正确的是( )A.①原料 ③原料 ⑦饲料 ⑨废弃物 ⑩沼气渣B.②肥料 ④饲料 ⑥燃料 ⑧肥料 ⑨沼气渣C.①原料 ③肥料 ⑤燃料 ⑦饲料 ⑨废弃物D.②燃料 ④饲料 ⑥燃料 ⑧原料 ⑩沼气渣8.图示农业类型的地理意义是( )A.不利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B.把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隔断了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联系D.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解析:第 7 题,图中①为原料,②为肥料,③为原料,④为饲料,⑤为燃料,⑥为燃料,⑦为饲料,⑧为废弃物,⑨为废弃物,⑩为沼气渣。第 8 题,图示为生态农业,加强了工业与农业的联系,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答案:7.A 8.D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第 9~10 题。49.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资源的合理开发 ③快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0.以下属于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表现的是(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③大力发展化学工业,实现产业升级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 9 题,该岛屿的生态农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了资源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第 10 题,将耕地、林地都开垦为耕地,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化学工业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答案:9.D 10.B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完成第 11~12 题。11.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A.黄土高原地区 B.华北平原地区C.西北内陆地区 D.南方低山丘陵区12.为避免土地进一步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D.大力植树造林,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解析:第 11 题,从图中成因来看,该区域风蚀作用较强,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风力作用强,据此判定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 12 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这与过5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从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保护植被等方面解决。答案:11.C 12.C读下图,完成第 13~15 题。13.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达 30%左右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 20%左右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D.以上说法都正确14.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 80%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 60%D.以上说法都正确15.该图主要说明了(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D.以上说法都正确解析:第 13 题,读图可知,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原因的比重超过 60%;哺乳动物也会灭绝,因为任何物种的灭绝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第 14 题,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北美候鸽的灭绝是人类活动加速了其灭绝进程,是一种必然现象。第 15 题,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会造成物种灭绝。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栖息地的丧失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注意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答案:13.B 14.C 15.B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6中国植物区系是北温带最多样化的国家和世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据估计,有 5 000 多种植物在中国较正规地用于医疗。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3 000 多种植物受到威胁,许多种类遭受灭绝的危险,同时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了、有毒成分增多了,其中常用中草药的命运格外令人担忧。(1)材料中“常用中草药的命运格外令人担忧”主要指的是哪些问题?(2)造成以上问题的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3)保护中草药资源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得答案。第(2)题,中草药的减少甚至灭绝,是人类无节制开发的结果;质量下降与污染有关。第(3)题,保护环境、合理开采、建立中草药人工养殖基地有助于保护中草药资源。答案:(1)数量减少、质量下降。(2)过度掠采天然药材;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工业排污严重,水、土污染严重。(3)保护中草药的衍生环境;有计划地开采中草药资源;建立无公害的中草药人工养殖基地等。17.(探究性学习)读山东省地形简图(单位:米),完成下列各题。(1)说出甲、乙两地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及其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2)请你针对其中一种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解析:第(1)题,甲是平原地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为解决旱情,常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易出现盐碱化现象;乙是低山丘陵地区,破坏植被常会造成水土流失。第(2)题,此题为开放式题目,选择其中一种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即可。答案:(1)甲地:平原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碱化;乙地:低山丘陵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2)土壤盐碱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答出两点即可)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工程措施保持水土;禁止乱垦滥伐;发展经济林,提高经济效益等。(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