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文言实词,“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附录的120个实词是主要考查对象;根据“考题在课外,知识在课内”的原则,课本内的重点实词是考查的重点。“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推断与解释。,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要尽可能地
2、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高频微考点一 一词多义,【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家贫没有能力购买书籍,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趁机通读了经史百家书籍,看一遍就能背诵下来。二十岁时,参加提学组织的考试,应试文章射雁赋被列为第一,补为附学生员,诗词古文每天更加有长进。仪征县的盐船失火,烧死的人很多,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此文作了序,认为文章写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容甫)因此名声大振。当代学识渊博的儒者如学士
3、朱筠、学士卢文弨,看见先生所撰写的文章,都感叹赞赏,认为他是奇才。,二十九岁时,才专门研究注解经书的学问。侍郎谢墉担任江左提学,特地录取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列一榜,排名在诸生之前。侍郎谢墉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是这样被器重。朱文正担任浙江提学,先生前往拜见,回答陈述扬州割据的事情、死于义节的人,作广陵对三千字,广泛地综合古今,堪称天下奇文。尚书毕沅担任湖广总督,招徕文学之士。先生前往投靠他,替他撰写了黄鹤楼铭,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在石头上刻了铭文,嘉定通判钱坫在碑额上题写篆文,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
4、章、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览的。于是广泛地考证夏、商、周三个朝代重大活动的仪式,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增加了论撰的文字,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通春秋的学问,著有春秋述义,见解超凡,评论的人认为是唐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写文章以经、史作为基础,受汉、魏影响,没有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派别,而是取法于古人,所以高远特立,自成一家。,先生禀性质朴正直,不爱修饰仪容举止,憎恶当时所做的阴阳方面的拘束顾忌、佛学神怪学说,痛斥这些不遗余力。但遇到一种美好的德行、一篇好的诗文,就赞不绝口。侍奉母亲凭孝顺闻名,贫穷到没有供养的物品,就卖文章来供养母亲,侍奉左右,不怕烦劳受辱。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
5、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时,(先生)死在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是家中的父母所推崇佩服的。他的学问品行,我私下里接受父亲教诲时早就听说了。而先生对于我所主张的尚书的解释,极为鼓励表扬,认为我可以读我父亲的书,便又有遇到知己的感触了。即使不擅长写文章,还想要简略列举大概,扼要论述先生的事迹,来告诫后世的君子。,破解一词多义两法 1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意义。例如,“素”本义是白色的丝织品,“采”本义是摘取。 (2)引申义,指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如“素”由本义“白色的丝织品”引申为“白色”,再引
6、申为“白白的”,所以诗经中的“素餐”指“白白吃闲饭”。,(3)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词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为“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2根据语境确认词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它特定的意思,因此,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答案】(1)D 【解析】A.根据语境可知,“王岳”是人,“司州牧”是官职,把“拜见”代入语境,很明显语意不通顺,此处“拜”应解释为“被授予官职”。B.根据语境可知,“名”“行”是并列关系。“名”是“名声”之意,“行”应是“品行”之意。C.根据语义搭配,“短小”的应是“形体”,所以“形”应是“形体、身体”之意;另外
7、,“形”“貌”是并列关系,“貌”是“容貌”之意,所以“形”也应该是个名词。,(2)D 【解析】合:全。判断这个“合”的意义时,我们可以采用“联系成语联想法”,可联系“合家欢乐”的“合”,由此得出解释。 参考译文 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牧,(他)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后,便又征召孟业做法曹。孟业身形矮小,等到谒见时,高岳(因其矮小)从心里看不起他,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后来高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卷宗,才对孟业说:“您判案英明,可以说是不可貌相。”不久,(孟业)升为东郡太守,(他为官)以宽厚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上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全郡的人都认为这是被(孟业的
8、)政令教化感动的结果。,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可是由于词义的演变,已经不能够轻易地依照现代词义去解读。因此,在复习时应该掌握这种词语词义的几种主要演变情况: (1)词义扩大。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有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有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高频微考点二 古今异义,(2)词义缩小。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
9、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 (3)词义转移。如“币”古代指礼物,现在指“钱”;“慢”古代是“怠慢”的意思,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移、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参考译文】 朱先生,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都城,十三岁通览五经,因文章写得好而获得名声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求搜集抄录永乐大典中散失的书稿,皇上看了奏折,认为(这)是一件奇异的事,就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
10、皇帝写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在传抄的过程中有错误,先生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熹平、唐朝开成年间的先例,选择儒臣进行校正,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里,皇上下旨以后才慢慢办理,于是先生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收藏在家里。,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福建两地的学士听到他已发而未尽的话和见识广博的言论,才开始懂得修习研究基础的学问,天下爱好学问的学士,都仰慕先生并想跟从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使王念孙等人,在经术训诂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之前都在先生的官署,最终因为编书在当时有了名气,(这)大概是因为先生的启发吧。,先生为人坦率真诚,他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爱好结交朋友,他称赞别人的
11、好处,唯恐有说不到的地方,别人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它,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大多因为凭借这个而得以成名。(先生)家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宾客,(他)与宾客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记(的能力)不曾衰退。(先生)在闲暇时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先生)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对待同辈一样亲近(他们),劝勉他们做学问要先识字,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真是恳切深厚,(先生)离开后人们敬爱思念他。(先生)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诗文集若干卷。,拆分语素,代入验证 关于古今异义词,有三种形式需要注意: 1古
12、汉语是双音词,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但是意义已经改变了。如“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中的“山东”,古代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现代单指“山东省”。 2古代两个单音词常在一起使用,而现在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亲戚”,古代是两个词,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等;而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词,主要指家族之外的与自己有血统或者亲密关系的人。,3古代两个单音词偶尔在一起使用,而现在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是两个词,意思是“不同寻常”,这里指“意外变故”;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常用的副词。
13、 因此,对古今异义词意义的判定,可以采用拆分词语再释义,然后合并代入的方法来判断。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拆开的单个语素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把两个词语的意义合并起来,放在语句之中,看是否符合语意要求。,若符合要求,说明两个词语的意义都存在,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应当是两个单音词。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先把“指示”分开翻译:“指”为“用手指”,“示”为“给看”,合起来的意思是“用手指给看”。把这个解释代入语句检验,符合语意表达要求,说明这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的“指示”是一个固定短语,多指“上级对下级或者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答案】C 【解析】不过:不
14、超过。,参考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说他能够使用强弓,他实际上用的弓不超过三石(的力气),把(弓)给侍从看,侍从都拉着弓试一试,只拉到一半就停止了,都说:“(拉开它)至少要九石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呢?”齐宣王非常高兴。但是齐宣王使用的是不超过三石力气(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拉开了需要九石力气的弓。三石是实,九石是名。齐宣王喜欢名而失了实。,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高频微考点三 偏义复词,判定
15、偏义复词意义三法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判定偏义复词的意义。 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如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一句中,“死生”一词的意义偏指在“死”,因为文章强调的是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不是一般地论述人生观或生死观的问题。所以这句话应解释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3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如石钟山记“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中,“钟罄”偏义在“钟”,“罄”是衬字,这从后面的“鸣”字可以判定。,3指出
16、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偏义复词:_ 释义:_ (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偏义复词:_ 释义:_,(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偏义复词:_ 释义:_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偏义复词:_ 释义:_ (5)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偏义复词:_ 释义:_,【答案】(1)异同 不一样、不相同 (2)作息 劳作 (3)公姥 婆婆 (4)远近 距离远 (5)父兄 兄长 【解析】(1)“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2)“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3)“公姥”,义在“姥”,“
17、公”是衬字;(4)“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5)“父兄”,义在“兄”,“父”是衬字。,高考对词类活用的考查,不进行单独命制考题,往往隐含在实词和翻译题目的考查中。,高频微考点四 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做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做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名词活用做状语共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比喻。这类名词不是后面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用来描绘后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也就是说,它们与后面的动词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关系
18、。译作“像一样”。如:,名词做状语,【答案】B 【解析】衣:名词用作动词,穿。,5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人击虎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_ 【答案】有个人在夜里从外面回来,见到有一个东西蹲在他家的门口,(他)把(它)当作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棍棒击打它,(它)就逃跑了。 【解析】“夜”是名词做状语,译为“在夜里”;“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类”是“种类”的意思;“逸去”是“逃跑”的意思。,参考译文 世人说老虎不吃喝
19、醉的人,它一定要坐在那儿守着他,来等他醒了(再吃他)。不是等他醒酒,而是等他(知道)害怕。有个人在夜里从外面回来,见到有一个东西蹲在他家的门口,(他)把(它)当作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棍棒击打它,(它)就逃跑了。(那人)追到山下月光明亮处,才发现原来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而是(他的)气势超过了老虎。,名词做动词,6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
20、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刘向说苑敬慎) _,【答案】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做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他)。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 【解析】第一个“衣”和“冠”是名词活用做动词,“吊”是“吊丧”的意思,“正”是“整理”的意思。,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时,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做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他)。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的事,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
21、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话要说?”老人说:“是有话要说。(当了大官)身份显赫而对人傲慢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会跟着他。”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神情越要谦卑;官职越大,处世越要小心谨慎;俸禄越丰厚,越要谨慎,不取不义之财。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足够能把楚国治理好!”,形容词做动词,【答案】D 【解析】利:意动用法,以为利。,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非见韩之削弱,
22、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_,【答案】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爱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最终没有任用他。 【解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是判断句;“喜”是形容词做动词,可译为“喜爱”;“数”是“多次”的意思。,参考译文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爱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最终没有任用他。因
23、此,韩非痛心于国君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选任贤能,反而任用轻浮淫逸的“蛀虫”,使他们(的地位)在有功劳业绩的人之上。国势宽缓时骄纵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学者,国势危急时就征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如今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却又不是所培养的人。(他)痛心于廉洁正直的人不为奸邪不正的大臣所容,考察了以往的得失变化,因此撰写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共有十多万字。,形容词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其意义相当于一个中心语不出现的偏正短语。其前常用“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做定语。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形容词“坚”“锐”处于宾语位置,译作“坚固的铠甲”和“
24、锐利的兵器”),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的。从句子结构上看,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10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2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_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_ 【答案】(1)老人让子路留下来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 (2)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解析】(1)中“止”为使动用法;“食”的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中“
26、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田头除起草来。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让子路留下来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出来做官不合乎义。长幼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义又怎能废弃呢?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根本的伦理关系。君子做
27、官,是为了践行大义。道义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意动用法,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_,【答案】齐宣王认为田母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放弃对田子罪行的追究,下令恢复了他的相位,把(这些)金子赐给了他的母亲。 【解析】“贤”为意动用法,译为“认为
28、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高兴”。,参考译文 田子做宰相,三年后回家休假,得到一百镒金子,(田子将金子)献给了他的母亲。母亲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你)就不吃饭吗?像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啊!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齐宣王)让自己进监狱。齐宣王认为田母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放弃对田子罪行的追究,下令恢复了他的相位,把(这些
29、)金子赐给了他的母亲。,词类活用判定四法 1名词名词,组成主谓或动宾结构,其中一个名词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 2名词出现在动词前,句子已有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倡优蓄之。(报任安书)“倡优”做“蓄”的状语,翻译为“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3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即“使朝拜”的意思。 4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
30、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是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翻译为“以为美”。,【答案】接受 名词做动词,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约定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解析】根据句法和语境进行分析,看词语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做什么成分。,【答案】动词,认为;代词,他 连词,表修饰 副词,就连词,因此 【解析】根据虚词所处位置判断词性及意义。,(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_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_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
31、,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_,【答案】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 “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解析】省略句的翻译。二至五句皆承前省略主语“老父”。“衣”,名词活用做动词,应为“穿”。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做动词,“给穿鞋”。最后一句承前省略主语“良”。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翻译。“即”和“乃”表判断。后面两个大句子,分
32、句“不复见”省略宾语,其余皆省略了主语。,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于是觉得奇怪,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
33、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中学
34、语文教材中为了解说和归类的方便与简化,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了这个范围)。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但是,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时,就要考虑到可能是通假字。,高频微考点五 通假字,通假字的基本规律是同音或近音通假,可分三大类: 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夙遭闵凶”中的“闵”通“悯”,“零丁孤苦”中的“零丁”通“伶仃”(陈情表);再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的“坐”通“座”(鸿门宴)。 本字的声旁形体与借字的声旁形体相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中的“底”通“抵”(报任安书);再如“距关,毋内诸侯”
35、中的“距”通“拒”(鸿门宴)。 本字和借字的形体不同,二者音同或音近通假。如“令将军与臣有郤”中的“郤”通“隙”(鸿门宴)。,【参考译文】 (沈周)对父母很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做官,他回答说:“你不知道我的母亲拿我当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 有郡守想征召画工在屋墙上作壁画。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将他的姓名告诉郡守,于是沈周被征用去(画壁画)。有人劝他去拜见权贵,通过游说来免去劳役,沈周说:“去做役工是百姓的义务,去拜访权贵不就变成了耻辱吗!”最后做完役工才回去。,快速找出通假字的两种方法 1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
36、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1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还柱而走 _通_,_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通_,_ (3)失其所与,不知 _通_,_,【答案】(1)“还”通“环”,环绕 (2)“冯”通“凭”,乘 (3)“知”通“智”,明智 【解析】注意积累,对教材中出现过的通假字要集中梳理,按照本字不能解释时,则想到是否用了通假。,【解析】A.“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职名称,“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
37、法,“禽”按本义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通“擒”,意为“捉拿、擒获”。B.“召见”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C.由成语“名副其实”可推知,“副”应译为“相称”。D.根据语境可知,“甚说”应是宣帝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通“悦”,意为“高兴”。,参考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捉拿制服他们。宣帝要选一个能管理(这个地区)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荐了龚遂,认为他可以胜任,宣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被召见时,由于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心中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
38、(宣帝)对龚遂说:“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来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偏远之地,圣上的恩德教化不能惠及,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吏却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群起反抗(偷取陛下的兵器在水塘里玩弄)。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六法,结构分析法,【解题演示】 结构分析,敲定判断。采用“结构句式推断法”对B项加以分析,“其一人美”“其一人恶”两句话结构一样,意义相对,所以“恶”的意思应和“美”相对应,解释为“丑陋”。 【参考答案
39、】B,【参考译文】 阳子(杨朱)到宋国去,住宿在客栈里。客栈的主人有两个小妾,其中的一个相貌美丽,其中的一个相貌丑陋。(然而)貌丑的受宠,貌美的反倒不受宠。阳子询问其中的缘故,客栈的主人回答说:“那个貌美的觉得她自己美(而骄矜),可是我并不感觉她美;那个貌丑的觉得她自己很丑(而安分守己),可是我并不感觉她丑。”阳子说:“徒弟们要记住,品行贤良而能忘掉自己美好品德(的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爱戴呢?”,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一句中的“奇”,解释为“稀奇
40、”。分析语句“奇其有佳致”,“奇”不是形容词,应作为动词,做谓语。若解释为形容词“稀奇”,则文意不通,结合上下文,“奇”应是意动用法,解释为“感到惊奇,认为奇特”。,语法推断法,【解题演示】 (1)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训”的前面为代词“是(这样)”,“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为名词“训诫”。(2)本句主语为前面的“事”,句中的“知”虽为动词,但不能做谓语,只能和“所”构成名词性短语共同做宾语,故解释为“知道”。(3)本句主语为承前省略的“牧民之长”,句中的“相”与“度”均为动词,后面分别带有宾语“时”与“力”,故做谓语,不能当作名词来看待,应解释为“观察、察看”。(4)分
41、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为”是动词,译为“是”,“禄”为名词,若做宾语,可译为“就是苟且俸禄”,语意不通,那么“禄”只能解释为“享受俸禄”。 【参考答案】 (1)名词,教导、训诫 (2)动词,知道 (3)动词,观察 (4)享受俸禄,【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
42、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课内迁移法,【解题演示】 (1)“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娴熟”与屈原列传中的“娴于辞令”来判断,此处的“娴”应为“熟习”。(2)“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为“击退”。(3)“危”可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断为“高峻”之意。(4)“益”可联想到课文师说中的语句“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为“更加”;还可联想到成语“多
43、多益善”“精益求精”中的“益”,均为“更加”之意。(5)“犯”可联想到词语“进犯”“来犯之敌”“秋毫无犯”中的“犯”,解释为“侵犯”。 【参考答案】 (1)熟习 (2)击退 (3)高峻 (4)更加 (5)侵犯,【参考译文】 卢象昇,是宜兴人。卢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卢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卢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卢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卢象昇的额头,卢象昇提刀更加勇
44、猛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成语印证法,【解题演示】 成语印证,敲定判断。根据“成语印证法”来分析,A项,“因”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A项解释正确。当然联系成语“因循守旧”也可以推知A项正确。B项“任”可用双音联想法推断,“任”可联想到“任用”,“任俗交”可译为“任用庸俗官吏”,因此B项正确。C项可联想到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因此C项正确。D项可联想到成语“不屈不挠”中的“屈、挠”,同义,解释为“让步、屈服”。“无所挠”应译为“一点也不让步”,D项解释为
45、“阻挠”错误。 【参考答案】D,【参考译文】 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旧事,多次言说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用庸俗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等到(元宗)即位,首先召见并抚慰勉励他,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让他在自己身边。,对于实词的判断,有些常见、固定的义项,一眼便可以看出。而有些实词,必须放到句子中,仔细斟酌,看其在上下文中有无有悖事理、前后矛盾或上下文欠连贯通顺的地方,方可确定其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