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00118 上传时间:2018-08-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在“ 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裴金玲 浦雪华 幼儿园的“做中学”活动为孩子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生动、自由的学习环境,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它符合幼儿好动、好奇、好探究的天性,通过孩子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自我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科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发展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孩子自发的探究往往具有随意性、缺乏目标性和价值取向。那么如何来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引

2、导孩子有价值的探索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经验?在开展系列探究活动“蚯蚓”的实践过程中,孩子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乐趣,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步完善了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 生活中挖掘幼儿感兴趣的课题,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充分指出我们的幼儿教育素材丰富地蕴涵在生活中,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因此,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孩子运用他们原有的经验深入探讨,从而获取知识与能力新的提高。但是并非所有的生活素材都可以随手捏来作为探究对象开展教育活动。纲要中提到“对周围

3、事物、现象感兴趣。”生活中的素材的选取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才能激发孩子系统、深入的探究过程。生活与兴趣相结合、经验与好奇心相融合,才能极大地激发孩子探究的积极性和欲望。正如我们开展“蚯蚓”系列活动之前,我们并没有明确探究活动的课题。直到有一天,孩子在晨间活动时兴奋地叫我去看几条在塑胶场地上扭动爬行的蚯蚓,他们有的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他们看到的;有的及时产生了联想,把他们生活中的经验进行了联系;也有个别对蚯蚓发出惊讶的。我在孩子的眼中发现了他们对熟悉事物新发现的惊奇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找到了他们需要的探究活动。他们有着很多关于蚯蚓可以交流的话题,但是对蚯蚓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

4、上,还有很多的秘密让他们好奇。于是我们把蚯蚓带回了活动室。准备和它做朋友。“一个朋友”就意味着向孩子提出了探究的要求:只有长期的观察、研究才能了解“朋友”更多的秘密。二、 多种渠道开展探究活动。纲要中指出: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幼儿探究过程是一个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会运用多种材料、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研究。在“蚯蚓“的系列活动中,我们丰富孩子的活动形式、探究方式,让孩子体会到了生动、有趣的科学发现过程。1、在动手实践中,多途径感知事物。孩子只有通过运用多种感官综合感知事物才能多角度、多方位的对现象或者过程了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保存记忆。在“蚯蚓”的探究活动中孩

5、子自己运用工具去寻找蚯蚓,在挖掘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自己力的作用,感受到蚯蚓生活的地方泥土非常松软、潮湿。通过触摸发现蚯蚓柔软无骨;通过喊一喊、晃一晃(用纸条在蚯蚓前面晃动)研究出了蚯蚓原来没有耳朵和眼睛;经过长期、细致观察找出了蚯蚓不爱吃西瓜皮、香蕉皮、树叶,它喜欢吃含有腐蚀物的泥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让孩子“动起来”,听、摸、看、喊,这些有趣的操作极大的激发了探究的趣味性,生动性,让孩子在游戏式的探究中获取了新的信息,幼教之友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让孩子更加有兴趣的参与探索活动。2、多种形式的记录,记载孩子的探索过程。孩子的记忆有时是暂时的,容易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孩子

6、记录的过程有助于孩子记忆信息,整理研究思路。我们的多种记录方式也体现了孩子不同的探究能力以及孩子思维的不同。有的孩子会运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发现的现象,有的会以形象的绘画形式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记录。由于我们是大班孩子,为了鼓励孩子能细致的观察变化过程,将现象之间的细微变化进行联系,学习研究过程。在观察记录中我们要求孩子记录整个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导孩子去发现事物的内部关系。在探究蚯蚓运动方式环节中,孩子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记录,他们不仅仅画一条扭动的蚯蚓来表现它的“蠕动”过程,而能够运用比较记录的方法(先画一条长、细的蚯蚓,再画一条短、粗的蚯蚓来表示蚯蚓是通过身体的伸、缩向前运动的。)来

7、表现他们的发现。这样的记录既展现了孩子细致的探究能力以及比较、发现的能力,也体现了孩子思维与表达能力的相结合。3、根据探究需要,创设多方位探究环境。我们要为孩子的探究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层次挖掘问题,在不断的延伸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第一、走进自然,近距离接触研究对象。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自由、生动的探究现场,让孩子更加直观的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我们把探究现场设置在了大自然中,让孩子灵活、有效的寻找蚯蚓的秘密。第二、课堂研究细化研究问题。孩子们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孩子来研究。,有的难题反而会困扰孩子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影响孩子的顺

8、利探究。如,在“蚯蚓”系列中孩子有很多的疑问:蚯蚓爱吃什么?蚯蚓拉什么?蚯蚓怎么生宝宝?等等。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孩子根据探究的需要合理取舍,确立研究重点,创设课堂环境来满足孩子的探究欲望。第三,创设探索区域,延伸探究过程。孩子充满了好奇心,我们“做中学”活动是本着培养孩子科学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为宗旨的,它是一个长期、系列的过程。对于孩子的疑问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为了弥补课堂研究的局限性,我们利用科学探索区延伸孩子的探究活动,满足深入探究的欲望。比如,在研究蚯蚓爱吃什么,通过孩子的经验分析他们假设了很多蚯蚓爱吃的东西。但要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就需要孩子耐心的长期观察。这是无法利用课堂的集中研究完成的

9、。因此我们创设了科学探索区,满足了孩子的长期探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探究习惯,他们细心、耐心,在日常探究中学会了比较、归纳、相互交流与沟通。3、教师是孩子科学探究的组织者,适时、适宜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孩子科学探究。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在整个就过程中帮助孩子确定合理的科学探究目标,选择正确的探究方向,运用恰当的探究方法,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科学学习和认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在科学活动中通过直接影响、提问或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对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提高自

10、己的认知水平来实现的。如,我们在寻找“蚯蚓生活在哪里”的时候,第一次他们凭借经验认为蚯蚓一般生活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他们找了很多地方,墙角下、花树下、草丛里。但是只找到了一条很细小的蚯蚓。孩子们开始怀疑自己猜想的是否是错误的,对寻找蚯蚓失去了信心。于是我鼓励孩子,对他们说,让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找一找。这既利用了家长资源,激发了孩子和家长一起探究的兴趣,又使探究活动更加灵活自由。孩子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发现了很多蚯蚓生活的地方。发现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老师的鼓励和引导给了孩子继续探究的勇气,也创设新的条件。在这长期的科学探究中孩子们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发展:不仅对科学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获得

11、相关科学知识的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与人良好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们今后健康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保证。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2 第 2 篇 给女儿打精神污染疫苗预览暗香让人醉 女儿再过三天就要回来了,今天早晨和女儿打完了电话,心里真是亮快了许多。朋友们都说我这几天是过节,因为没有人管了,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可以在任何时候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他们不知道,女儿不在身边,我真的好寂寞啊,每天回到家里,看着空荡荡的家,没有了女儿银铃般的笑声,没有了女儿一刻不停的闹,这种安静让人

12、好难受啊。 电视上仍然演着爱情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而那些艺术家们,则乐于把他们提炼出来,经过加工,再送到观众面前。这本来是件好事,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品味爱情的机会。可是,现在的艺术家们,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想尽了办法,当然他们不会放过人们最热衷的恋人间的亲热。这样一来,我们便随时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一对对热恋中的情人,相拥相吻,甚至也会出现床上的戏。这些镜头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已经没有了什么刺激,可是对于正处于大脑一片空白的孩子来说,对于这些正在处于身体发育过程之中的宝贝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我们总能听到说,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由于营养的过度丰富,

13、加之在各种饮料或食物中有一些让孩子上瘾的激素类物质,再加上电视里这些镜头对孩子大脑的不良刺激,这样,孩子们身体快速早熟起来,竟然出现五岁的女孩出现性发育体症,对孩子今后的发育产生非常不良的后果。 那么作为家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3 第 3 篇 教师资格条例预览1995 年 12 月 12 日国务院令第 188 号发布)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 第三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教师资格工作。第二章 教师资格分类与适用 第四条 教师资格分为: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 (二)小学教师资格;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在“做中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