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与东盟贸易对我国制造业影响的一般均衡模拟分析* 论文导读::本文以 2002 年中国 SAM 为基础,运用 CGE 模型模拟了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对我国总产出、总投资、居民消费和总收入水平产生的影响;并对制造业内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及皮革行业,金属产品业,炼焦、煤炭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产出和收益水平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双边贸易的增长,总投资的增长率最大,而总产出的增长速度最快;双边贸易对食品加工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贸易的反应率仅次于食品加工业;而炼焦、煤炭及石油加工业的产出及收益对贸易的大幅
2、增长反应更敏感;纺织、服装及皮革产品行业相对于贸易的小幅增长呈现出收益下降趋势,但当双边贸易大幅增长后,依然会使该行业收益水平实现增长;金属产品、化学工业,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对双边贸易增长的依存度基本趋于一致,其中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论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制造业,CGE 模型 一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方式,使得世界经济竞争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和新内容,东盟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结果,他是东亚地区为实现本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联合起来在本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的形式,这是东亚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东盟作为中国重要的邻居,在中国对外战略
3、中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交往实践,努力发展与东盟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东盟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将进一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在 1997 年的前 30 年里,东盟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东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经济步入复苏。2000-2004 年东盟经济整体的年均增长率恢复至 5.0,至 2006 年东盟 GDP 达到 5.8的增长率,东盟 10 国GDP 总额已达 10643.69 亿美元,外贸总额 14426.57 亿美元,占GDP 的 135.5。无论从其经济规模还是从其贸易规模来看,东盟已相当于一个经济大国。其次,东
4、盟是一个拥有 10 个国家经济论文,5.67 亿人口的地区组织,可以成为中国理想的销售地,也是中国最具希望的经济合作伙伴;东盟国家大量的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大量的资本,还可以为我国引进大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再次,东盟国家可以成为中国急需的资源供应地。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对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东盟国家不仅自身拥有丰富的木材、橡胶等战略物资,而且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论文服务。中国海上石油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东盟国家的支持与合作。所以,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与东盟国家在能源方面的配合;另外,东盟国家与我国的地缘优势,有利于我国实
5、施西部大开发,推动我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正在加紧推进,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在 2010 年以前建立起包括中国 13 亿人口和东盟 5 亿人口在内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是我国经济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保障。由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所以本文的分析集中在制造业方面,着重分析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二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实基础 中国和东盟都是发展中或新兴的工业园,国际贸易是中国和东盟的长期对外策略和战略目标。国际贸易对于中国和东盟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6、。而且,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双方进行产业竞争以增进本国贸易额的同时,产业间的互补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各自的国际竞争地位。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情况 从贸易总量上看,双边贸易持续稳定增长。1975 年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投资保护协定,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到 1988 年双方贸易额年平均增长 18.8。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和东盟各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以平均 24.98的增长速度稳步攀升。从表 1 中可以看出,1993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 88.64 亿美元,到 1997 年达到 226.51 亿美元,
7、比 1994 年翻了一番。1997 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在历史上第一次突破 200 亿美元,此后几年双边贸易额基本稳定在 200300 亿美元之间。2000 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家的双边贸易大幅度攀升,全年贸易总额达 323.1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 47.41,2002 年双方贸易总额突破 400 亿美元,10 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增长了 4倍。2005 年双方贸易额更是达到了 1133.94 亿美元,同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第四大进出口国,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中国和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见表 2)。 表119992005 年东盟与中国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8、 项目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金额 增长(%) 1993 88.64 45.28 43.36 1994 110.63 24.81 53.04 17.14 57.59 32.82 1995 133.31 20.50 62.01 16.91 71.30 23.81 1996 166.92 25.21 74.74 20.53 92.18 29.28 1997 226.51 35.70 91.68 22.67 134.83 46.27 1998 204.15 -9.87 92.03 0.38 112.12 -16.84 1999 219.23 7.39 95.9
9、1 4.22 123.32 9.99 2000 323.16 47.41 141.79 47.84 181.37 47.07 2001 319.15 -1.24 145.16 2.38 173.99 -4.07 2002 427.6 33.98 195.48 51.94 232.12 33.41 2003 553.16 29.36 270.44 38.35 282.72 21.80 2004 818.58 47.98 386.47 42.90 432.11 52.84 2005 1133.94 38.52 522.58 35.22 611.36 41.48 表 22005 年双边贸易进出口份额
10、(单位:亿美元) 东盟商品贸易份额 中国商品贸易份额 出口 进口 总额 出口 进口 总额 1美国 14.3 1 美国 24.5 1 美国 12.6 1 美国 21.38 1 日本 15.22 1 欧盟 16.50 2 日本 11.2 2 欧盟 14.1 2 日本 12.6 2 欧盟 18.84 2 韩国 11.64 2 美国 14.88 3 欧盟 12.5 3 日本 10.6 3 欧盟 11.5 3 香港 16.34 3 东盟 11.36 3 日本 12.97 4 中国 8.1 4 中国 10.3 4 中国 9.3 4 日本 11.02 4 台湾 11.32 4 东盟 9.17 5 韩国 3.
11、8 5 韩国 4.1 5 韩国 3.9 5 东盟 7.27 5 欧盟 11.15 5 韩国 7.87 (二)中国与东盟产业竞争性与互补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资源有较大的相似性经济论文,而且双方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均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并且是世界中低档制成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电子、家电和机电类产品的出口比重也正逐渐提高。双方在要素禀赋、产业层次、出口市场的相似性加剧了贸易竞争的同时,引发了产业内的竞争性。本文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1来分析双方的产业比较优势以及贸易关系是否存在竞争。为此本文依据HS
12、(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分类标准,结合我国行业分类标准,选择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贸易额位于前二十位的几个制造业行业进行分析。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及器材、计算机及电子设备、纺织品和纺织服装、鞋帽等行业。而东盟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主要为机械及器材、通信设备及纺织品等。可以看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行业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可见,双方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纺织业等行业所存在的竞争关系表现的较为明显,尤其表现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方面,双方的 RCA 指数均大于1 并且最为接
13、近,同时从东盟的统计年鉴中我们知道机械及器材类产品是双边贸易的重点,因此,可以说双边贸易的发展进一步的增强了产业内的优势互补作用。而在纺织业方面,虽然双方都具有比较优势,但相较东盟国家,中国的纺织品更具有竞争力。从表 3 中还可以看出,东盟具有比较优势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劣势产业,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对我国却是一个比较优势产业,同样,这些作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主要贸易产业,双边贸易促进了相应产业的互补性。 表 32005 年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RCA ) 产品 中国 东盟 食品加工 0.439 0.919 非金属矿物质 0.063 0.414 有色金属 0.649
14、0.964 黑色金属 0.714 0.53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0.432 0.498 医药品 0.185 0.162 化学纤维 0.401 0.237 机械及器材 1.168 1.276 通信设备 0.022 2.255 计算机及电子设备 3.024 0.767 交通运输设备 0.152 0.249 纺织品 7.169 2.336 纺织服装、鞋帽 2.917 0.307 三 模型构建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Equilibrium, CGE)的目的是把,估计了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三个部门的生产函数、居民消费函数、进口替代弹性等函数,重点模拟贸易合作安排对中国未来经
15、济发展可能产生变化的影响,文章得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转移效应不明显,中国将从中获得很大的效率收益,但是不能在各产业部门中平均分配;赖明勇19(2007)等人利用 CGE 模型预测了中国东盟未来贸易情形,并对中国产品对东盟的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评估,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未来发展会提高我国大部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但对石化等部分产品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多数人在利用 CGE 模型进行分析双边或多边贸易对经济或是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时,多是采用将关税作为外生变量,进出口作为内生变量,通过模拟降低关税的方式分析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在
16、现实经济环境下,二者可以说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本文拟从进出口贸易额变动的角度分析贸易直接作用于经济系统给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带来的影响。 (一)模型假定 本文建立的 CGE 模型为单国多部门静态模型,(1)假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结构,因此存在规模收益不变;(2)模型包括了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且假定资本不会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收益率的差异而自由流动,即不考虑资本流动问题;(3)模型遵从阿明顿假设(Amington assumption),它假设国内生产的产品与外国生产的同种产品之间存在一种常替代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 CES
17、)关系,从而使得模型中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中的国内产品数量与进口产品的数量可以得到确切的描述;(4)国内产出按产品销售地分为出口产品和国内销售品两种不同产品,假设这两种产品之间存在一种常转换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transformation , CET)关系;(5)模型中进出口产品的 CIF 及 FOB 价格均为外生;(6)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设为常数,以使得模型中所求得的各价格变量均为相应汇率水平的相对价格20。 (二)模型结构 本文建立的 CGE 模型由四类方程组构成,这些方程组分别是:实物流方程组、名义流方程组、价格方程组和均衡方程组。 (1)实物流方程组:主要描
18、述国内外市场中产品的供需情况。在该组方程组中不考察中间产品,且所有的原始投入要素均得到充分利用。 (2)名义流方程组:描述的是以货币计量的税收收入、国民总收入、总储蓄、总消费等各种经济指标。 (3)价格方程组:描述实物流和名义流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价格关系,包括国内外市场价格、产品生产成本、产品税后售价及汇率等指标。 (4)均衡方程组:包括国内产品总需求与国内产品总供给均衡,国内市场综合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经常账户均衡经济论文,政府收支均衡以及储蓄投资均衡等均衡条件。 四 模型数据与求解 一般的CGE 模型的基础数据来自社会核算矩阵(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
19、,SAM 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类机构信息,如居民、政府、世界其他地区的收支流,并且对各类部门根据所分析问题的需要进行集结或细分21;同时,它将投入产出表与宏观经济帐户统一在一个一致的框架里,以平衡、封闭的矩阵形式表示生产部门、要素和各类机构之间的联结关系。由此,本文首先使用中国统计年鉴 2006中的中国 2002 年 17 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以及中国金融统计年鉴 2003等数据源取得相应的数据,建立2002 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平衡表,取得经过简单调整的基础数据22(见表 4)。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3232425,对 CES 方程的弹性系数与 CET 方程的弹性系
20、数进行预先设定,再通过校准法流程(Calibration Procedure)26 ,得到模型的主要方程系数值(见表 5)。 取得模型所有外生变量的数值,并确定了模型的系数之后,再对本模型应用 Matlab7.2 求解。求得具体数据及参数后,本文在 CGE 模型中运用对比试验法,通过比较基期年数据和参数变化后的模型解,可以分析中国在加大同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会对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以及相应制造业的产出及收益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 表 4 中国 2002 年社会核算矩阵平衡表(单位:亿元) 生产活动 商品 劳动力 资本 家庭 企业 生产活动 313431 商品 191572 52571 劳动力 589
21、51 资本 45446 家庭 58951 12930 企业 43518 政府 17462 704 1212 3083 预算外 4479 资本账户 19567 27314 国 外 东盟 5013 170 其他 15930 1758 汇总 313431 341078 58951 45446 73350 47806 政府 预算外 资本账户 国外 汇总 东盟 其他 生产活动 313431 商品 16197 4229 45565 2667 28277 341078 劳动力 58951 资本 45446 家庭 373 1017 7 72 73350 企业 4288 47806 政府 64 658 2318
22、3 预算外 68 699 5246 资本账户 298 -142 -1472 45565 国外 东盟 179 2728 其他 1848 28170 汇总 23183 5246 45565 2728 28170 表 5 模型的主要系数 0.333 0.333 6.0315 0.9972 4.000 1.2332 0.0019 2.000 五 模拟方案及模拟结果分析 (一)模拟方案 (1)模拟中国东盟贸易额增加 20、40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27;(2)选取表 3 中所列出的部分制造业模拟中国东盟贸易额增加20、40时对我国各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28。 (二)宏观经济影响 表 6 是模拟结果,报告了
23、中国东盟贸易额的增长对主要宏观指标的影响。 表 6 中国-东盟贸易额变化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单位:) 增长率 20 增长率 40 总产出 0.1916 0.3902 投资 0.3295 0.6208 居民消费 0.2098 0.3954 总收入 0.2905 0.5452 模拟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后,各宏观经济指标都会比基期增大,当双边贸易增长 20%时,总投资增长最快,达到 0.3295%,这说明双边贸易额增加将会拉动投资增长,而且拉动幅度比较大,从而通过投资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其次受到影响的指标是总收入和居民消费,分别达到0.2905%和 0.2098%,受影响最小的是总产出,只有 0.1916%。但是,当双边贸易额增长 40%时,总产出的提升幅度更大,这说明如果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贸易额的增加,会使得我国经济增长走出单一的由投资拉动的局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贸易在我国整个宏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三)部门产出影响 表 7 是模拟进出口额增长的不同幅度对制造业产出及收益影响。 表 7 中国-东盟贸易额变化对制造业的影响(单位:) 部门 增长率 20 增长率 40 产出增长率 投资收益增长率 产出增长率 投资收益增长率 食品加工业 148.60 240.99 153.22 246.61 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