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虚实例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78918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虚实例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虚实例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虚实例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虚实例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虚” “实”例谈 许德斌 江苏省仪征市胥浦中心小学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陶行知语)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 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指挥棒。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过去的课堂提问“满堂灌”逐渐淡去, 取而代之的是登上课改新舞台的“满堂问”, 学生穷于应付教师的问题, 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如何让课堂提问避虚就实、回归本真, 成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课堂上, 围绕“三眼, 两点”设置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 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2、律。”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虚”常言道:“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疑解于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纵观现今小语课堂提问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数量泛滥化、质量浅层化、对象少数化、主体教师化、时机随意化, 总体来说是问得太“虚”, 华而不“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节课的 40 分钟是个常数, 教师提问次数越多, 学生读书的时间就越少, 静思默想更无从谈起。二、课堂提问要“实”而有效一堂“本真”的语文课不必有太多的问, 课堂上, 教师应尽量回避“是不是”“懂不懂”“对不对”等封闭性的“虚问”, 让真正的“实问”“有效问”回归课堂

3、, 成为课堂提问的“主打牌”“主旋律”。寻找文本合适的切入点设问是课堂提问的一种有效思维方式, 而阅读教学“问”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 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梯度和坡度, 否则切而不入, 事倍功半, 甚至会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 弄巧成拙。文章有“文眼”, 主题有“题眼”, 感情有“情眼”, 教学有“难点”, 流程有“结点”, 课堂上, 围绕“三眼, 两点”设置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 既能避免浅、碎、平的教学弊端, 又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入阅读、对话、思辨、交流的真实的语文实践,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

4、语文的规律。”这样的提问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和谐共鸣, 能让语文实践更实在, 更具实效。1. 在“题眼”上设问, 诱发初读欲望。题目是文章的“旗帜”和“窗口”, 抓住题目, 常能得其要旨, 理出主线, 串起全文。将“题眼”作为问题的切入口, 能诱发学生初读欲望, 刺激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 融入教学情境。如黄山奇松一文, 语言隽永、形象生动、文质兼美。板书课题时, 教师特意将“黄山奇松”的“奇”字用红笔写出, 然后设问:“当黄山奇松这四个字映入眼帘的时候, 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一个红红的“奇”字, 一个简单的问题, 由课题拓展开去,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5、使学生在课的起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 诱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期待视野”, 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又如苹果里的五角星内容浅显, 富有儿童情趣。齐读课题后, 教师提问:“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谈谈读了课题后有什么感受?”然后带着疑问再次齐读课题。学生初读兴趣被激发, 教室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文本世界。2. 在“文眼”上设问, 整体把握文本。“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多数是文章的中心句, 这些中心句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点睛之处。由“文眼”切入设问

6、, 将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 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 更有利于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阅读和思维, 从而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如詹天佑一文, 教师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文眼”设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静思默想。通过圈画、研读重点词句, 在关键处作批注等方式, 让学生在文章整体中“走个来回”, 让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精神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又如云雀的心愿, 课文以对话的形式, 寓环保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中。细读课文之后, 文章最后一句“我要将沙漠变成

7、绿洲, 这是我的心愿。”是文章的中心句, 即“文眼”, 教师可在此处设问:“小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随后带领学生顺着线索走进文本, 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 整体感知文本中森林是“大水库”、森林是“空调器”、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流入学生的心扉。3. 在“情眼”上设问, 感悟丰富内涵。心理学家认为, 情感是语文活动的催化剂, 围绕文本的“情眼”设问, 也是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之一。如课文第一次抱母亲, 文本内容真切感人, 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教学中, 教师紧紧围绕文章“情眼”:“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并

8、抓住三个“没想到”展开教学, 围绕“竟然”的意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三处重点句。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母爱的伟大, 同时, 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感恩之举也在心中产生共鸣。课文钱学森贯穿全文的是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文章利用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塑造人物形象。钱学森的两段话蕴含着他的拳拳报国情, 是全文的关键句。教学中, 教师抓住这一“情眼”设问:“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些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根据问题紧扣文本, 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体会、想象和对比, 真切体会钱学森的那颗一心为国的赤子之心。4. 在“难点”上设问, 巧妙释疑化难。“难点”是阻碍学生阅读进程的困难之点, 需要教

9、师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化解, 教师可抓住教材中的难点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思索, 全面化解教学难点, 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如少年王冕一文中的句子“娘, 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 心里倒快活些”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时, 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王冕在学堂里真的闷得慌吗?”通过引导学生捕捉文中“舍不得”“总”“点心钱”等关键词语, 在问题的有力驱使下, 在学生与文本的真情对话中, 学生慢慢悟得:王冕觉得放牛心里是真快活, 因为可以贴补家用, 为母亲分忧, 而在学堂是真闷得慌, 因为这几年, “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 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

10、为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 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这样一番咀嚼品味会, 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鲜明。又如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对题目含义的理解、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中, 在品读“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三个事例后, 教师相机设问:“为什么说刘老师放飞的是理想的风筝?”利用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充分回读课文, 在读中体悟, 在读中展开想象, 再次透过语言文字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 感受刘老师的高尚人格, 从中总结出刘老师在大家心中也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放飞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如此巧妙

11、设问激发学生整体回读反思, 文中的难点、疑问在学生的回读反思中成功化解。5. 在“结点”上设问, 延伸课堂内外。“结点”就是课堂教学的“结课点”, 文章的结尾是一门艺术, 一个好的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在教学流程的“结课点”设问, 给教学留下一个“逗号”“问号”或“省略号”有助于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学习空间, 开阔视野格局, 提高认识水平。如虎门销烟一课, 结课前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后设问:“看看咆哮的大海, 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 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 你想说什么?请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 写一段话。”这一开放式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学生尽情尽兴抒发内心感受

12、的欲望, “林大人, 你真伟大!你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你使外国侵略者胆战心惊”“看着塑像, 我心潮起伏, 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一句句动情的话语中流淌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声音。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 结课前, 教师留下“回味性”的假设:“如果小骆驼与小红马再次相遇, 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想象后, 编一则故事。”学生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 极富童话色彩。“本真”的语文课堂呼唤“本真”的课堂提问, 教师要遵循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规律,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以问促思, 以问促读, 以问促习, 以问促写, 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