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看中医情志观4 新疆中医药 2004 年第 22 卷第 2 期(总第 9o 期)从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看中医情志观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24 期研究_(83oo54)李海宏指导:张永平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l】.比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偏头痛等.心身疾病在中医属于七情内伤的病证,其致病特点是直接伤及内脏,以心,肝,脾为常见,其基本病机在于气机失常】.因而在选用方药时颇具特点,深刻体现了中医情志观.以常见的胃脘痛 b 为例(可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其肝气犯胃证,见胃脘胀闷,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
2、故治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方中柴胡,香附,川芎,白芍疏肝解郁为主,辅以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即以疏肝理气,调畅情志达到止胃脘痛之效.又如惊恐致心神不能自主而发的心悸 0】,治以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方中龙齿,琥珀,磁石以镇惊,茯神,菖蒲,远志以安神,从而达到宁心定悸的效果.其他还如肝气乘脾所致的泄泻以痛泻要方为治等.上例乃是通过疏肝气,安心神这些情志方面的治疗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达到疏泄调畅情志的目的.比如:心脾两虚所致的不寐 b】,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等,皆因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而出现多梦易醒,
3、心悸健忘;心脾血少气虚,故精神不振,肢倦神疲.方以归脾汤乜】,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补气健脾,远志,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当归滋阴养血等,以养血宁心神,健脾资化源,从而使临床诸多精神(心理) 不适症状消退.其他还如梅核气35%,心脏扩大,ME1.0,室壁瘤形成.入院后仍继续给予上述处理,并加肝素,血塞通静点.但症状仍明显,且语音低微,面色淡白,时出冷汗,大便干燥,脉细数无力,舌淡红,苔薄白,显系一派中气不足兼胸阳不振,痰瘀胶结之象,遂投补中益气汤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减.处方:黄芪 30g,党参 20g,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丹参,薤白,半夏各 10g,当归,赤芍,全瓜萎,泽兰各 15g
4、,炙甘草 6g.1 日 1 剂,煎服.连服上方 14 付,活动后气短明显改善,胸痛发作次数减少,即使发作亦能耐受.其后安全进行冠脉造影和冠脉搭桥术.体会:患者高龄,心脉瘀阻,病程久远,元气不足,故见证上述.遂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旨 ,方遣甘温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为主 ,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加丹参,赤芍,泽兰等,温补元气以治本,痰瘀同治.此标本俱急,自当标本兼顾,因此效捷.患者为冠心病,心力衰竭,此案成功之处,笔者体会在于辨证正确,并未为其病名所惑,浪按西医医理行所谓强心利尿处理,或中药堆积温阳利水之品,而据辨证为中气不足兼胸阳不振,痰瘀胶结之症,选补中益气汤合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减而
5、获效.4 五脏俱虚当治中.土旺诸证缓病例 4,邓,男,81 岁,汉族,病案号 468876.主诉气短,乏力,大便溏薄 2 年,加重 1 周,于 2003年 5 月 26 日收住.病人曾因此多次住本市各大医院,经检为:(1) 低血压;(2) 缺铁性贫血 ;(3)肺气肿;(4)肺心病;(5)心功能不全;(6)慢性结肠炎.经中西医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 1 周来气短加重,不思饮食,疲乏无力.检查:血压 95/60mmHg,心率 9o 次,分,动则达 120 次,分,血色素 9g/L.稍动则喘甚,喜高枕卧位,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数,证属五脏俱虚,率以治脾为先,方疏参苓白术散合参麦饮增损:人
6、参,麦冬,莲子,法半夏,五味子,炙甘草,桂枝各 10g,薏仁 30g,砂仁,桔梗各 6g,扁豆,茯苓,白术,山药各 15g,大枣 5 枚.1 日 1 剂,煎服.连服 10 剂,痰量明显减少,大便浙成形,精神增进,头晕气短好转.续加减调治月余,心功能明显好转,活动耐力加强出院.出院后变汤为丸服用以资巩固.体会:医方考谓:“土为万物之母 ,诸脏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赢弱矣.“此言不虚.从症状看病人五脏俱有虚损之象,心功能虽差,但长期脾虚挟湿,五脏相关,治病求本,治脾去湿为先,调治月余,诸症证减.(收稿日期:200310 一 l5)新疆中医药 20O4 年第 22
7、卷第 2 期(总第 9o 期)5结合现代医学浅谈糖尿病当从培土,活血,清热解毒论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门诊部(乌鲁木齐 830(XY2)高平糖尿病属中医“消渴“ 范畴 ,素问? 奇病论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不断得到阐发补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消渴病亦与情绪有关,日:“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首次提出境由心造.在消渴病的治疗上 景岳全书?三消干渴 说:“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
8、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治用半夏厚朴汤,通过行气散结除痰以达到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的目的.以上仅举数例,其他治疗心身疾病的方剂还有很多.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情志观.首先,中医历来以心身为一体,其“形神合一论“是情志理论的基础.灵枢?本神中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 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形象地说明了精与神的相互依存关系.这里的精指躯体的一切有形物质,即“形“,“神“是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含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其次,“ 五神脏说“ 及“七情学说“将情志与疾病更紧密
9、地联系了起来.素问?天元纪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怒喜思忧恐“.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肝藏魂 ,脾藏意,肺藏魄 ,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宋 ?陈无铎言:“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伤.“将心理活动与脏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将七情视为脏腑的功能表现,另一方面表明七情与脏腑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基础.七情太过可伤及五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而五脏有病则可导致情志的变化,灵枢?本神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则 五脏不安;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肾气实五脏不安“. 这种相互的关系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上均有指导意义.其中,肝和
10、心又是与心身疾病关系最为紧密的脏腑.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及调畅情志的功能,肝之疏泄太过或不及是产生心身疾病之源,故中医将治肝放在心身疾病治疗的首要位置.因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七情内伤所致心身疾病必然伤及心神.反之,心神被伤又会影响脏腑功能,故治心是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环节引.此外,中医对人的个性气质的认识也较为深入,灵枢?通天篇 中描述了五态人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描述了五行人及阴阳二十五人.不同个性体质的人易患疾病会有所不同,通天篇云:“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
11、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阴重脱者易狂.“阴阳二十五人篇:“ 火型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将人的个性 ,体质,体型及疾病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中医因人治宜的重要体现,在心身疾病的发病中尤其有重要的意义,与西方心理动力学派的易患素质的观点是一致的.总之,情志从其发生上就与脏腑是密不可分的一体,而情志的太过不及对脏腑又有着直接的影响,故而在心身疾病的发病和治疗中,中医始终将情志失调与躯体疾病视为一体,身心并治,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些是由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的内在机理决定的,与现代关于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心理生理学理论可谓殊途同归.相信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使中医的情志理论为心身疾病的治疗提供更有意义的提示和更有力的帮助.参考文献1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图书,20(13.163.2 董湘玉,等.中医,tb 理学基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2a03.126.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 ,1983.135.(收稿日期:2004 一 O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