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79407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沙市中学 2018 届高三 1 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做哲学研究,关键是要面向哲学问题,提出理论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哲学家要继续研究那些传统上仍未解决的重要学理性问题,也要直面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哲学问题,或者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者在新背景中探讨老问题,发展新的哲学理论。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新探索必须从学术传统中寻求强大支撑。即使是一位原创的思想者,也需要从学术传统和学术同行那里获得激励,从而加强自己思想的论证力量。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即使是那些自称原创的学者,在阐述他们的思想时,也会把许多伟

2、大的先贤和著名的同辈引为同道。例如,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Robert Brandom)是“分析实证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创造了“推理主义语义学” ,但他按自己的理解,大量征引解说康德、黑格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塞拉斯、罗蒂、达米特以及他的同事麦克道维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先驱和同道。新探索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参与。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位独立的研究者要从他的学术同行那里获得反馈,不管这种反馈是赞扬、改进、批评,还是彻底的否定,由此产生相互切磋甚至是论战,从而促进相互理解,共同进步。但中国哲学界目前的状况是:各位学者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对同行所发表的著述基本上不读不看,当然更不评论,实

3、际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可以仿效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做法:在匿名审稿过程中,凡是不征引、不讨论当代学术同行工作的相关论著,都不接受发表或出版。循此办法,逐浙硬性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我要提倡的是:少一点排斥,多一些包容;少做空泛无谓的争论,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研究什么,而在于怎么研究,以至最后拿出什么样的学术成果供国内国际学术共同体去评价。一位学者不会因为所研究的论题“前沿”而变得前沿,不会因为其所研究的论题“重要”而变得重要,而只能因为其研究成果的“重要”而变得重要。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学术共同体或许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不够公正,但有理由相信,它

4、在总体上会是公正的,至少最后会是公正的。大浪淘沙,历史无情,泡沫和浮尘终会消散或被抹去,最后留下来的可能是金子。 (摘编自陈波哲学研究诠释与创新并重 ,2017 年第 15 期新华文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哲学研究,从研究路径上来看主要是研究传统,其次是直面现实生活。B. 哲学研究,其研究的学术成果至关重要,而研究的论题却并不那么重要。C. 一个原创性的哲学研究者,须对相关的先贤、著名的同辈有足够的了解。D. 哲学研究应多做翔实可靠的研究,关键不在于怎么研究,在于研究什么。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首段强调中国哲学家应走入现实生

5、活,对其问题可从哲学层面研究,或赋予旧问题以新形式,或提炼出新的哲学问题。B. 文章第三段分析了中国哲学界的现状,并提出解决之道:对哲学的研究,不可以一个人独立研究,而应当与其他研究者一道共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学术水平。C. 文章论证了哲学研究应当把握的重点,强调哲学研究要诠释与创新并重,二者不可偏废。D. 文章围绕“哲学研究”的论题,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手法,思路清晰,语言严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代美国哲学家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发展来的。B. 在现实生活中,哲学研究需要我们去原创。但原创并不意味着不可以

6、抄袭前人的作品,因为可以大量征引解说。C. 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须避免一厢情愿式的思考,应该思考你的观点遇到哪些不同意见,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回应。D. 哲学研究中,后人的创造往往是建立在前人和他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借助前人的研究方能站得高看得远。【答案】1. C 2. B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 项,按照文章的观点, “传统”和“现实生活”是并列的关系,不是主次的关系。B 项,原文只是说“不会因为其所研究的论题重要而变得重要,而只能因为其研究成果的重要而变得重要” ,不是说“研究的论题并不那么重要” 。本项曲解文意。D 项,原文是“关键不在于研究

7、什么,而在于怎么研究”,顺序颠倒了。点睛:这是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曲解文意” “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并理解作者的观点。B 项,原文并不是说不可以一个人独立研究,也不是要与其他研究者一道研究,而是说作为一名研究者要与他人相互切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至于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术水平” ,则是无中生有了

8、。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B 项,原文是说“从学术传统和学术同行那里获得激励” , “大量征引解说” “抄袭”是两个概念,明显曲解词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湿湿的想念沈红七十年前,爷爷沿着一条沅水,走出山外,走进那所无法毕业的人生学校,读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书。后来,因为肚子的困窘和头脑的困惑,他也写了许多本小书和大忆,里面有许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画卷,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回到沅水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正值冬季,湘西竟还处处葱茏青翠,与北方都市的昏灰底色成鲜明对

9、比。山还是那座山,湾依旧是那道湾,但桥已不是那座桥,房也不是那幢房,人是新人物,事是新故事了。凤凰城镇里风味独特的吊脚楼,也被速生的凤头砖瓦楼渐渐替代,这片土地已悄悄变了模样。看不到了,爷爷,你的印象或者只是你的梦想。你笔下的那种种传说、风情和神奇故事,我怎么想像它们曾经在这山地水域中发生过,流动过,辉煌过,闪耀过?而眼前这支清流,亦负载,亦推托,一点也不动声色。而我回到这里,并不是要寻找你七十年前的起点,有多少风景将永远不能回来,我只想读一读你的天地,这里有着必须刻意维护才能留存下去的东西。在水边长大、水边懂事,爷爷的第一所学校就是这条沅水。他在自传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

10、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给爷爷三样东西:水给了他想像力和自己的思索方式。爷爷认识字,是从私塾小学校开始,而他认识课本上无从写出的丰富人生,却是在校园外,老街店铺,桥头渡口,水上人家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把各种事物的内容和意义在游戏中黏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想像。最终凝聚为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思索。水给了他坚忍柔韧的性格。爷爷曾说过:“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

11、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境遇和面对境遇时处事方式的写照。他是那么温和,又是那么倔,倔得从从容容。水激发他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正如爷爷说过的那样:“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 , “美梦”中蕴含着他的人生热望。他执著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为百病缠身的民族留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爷爷曾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谁能体会他那种热情洋溢之中

12、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很多年,我们和他一起生活,可是我们不懂。水边学校水边书,我是否来得太晚?爷爷,有一天我要送你回来,轻轻地,回到你的土地,回到你的风景里。那风里雨里,透明的阳光里,透明的流水里,有我湿湿的想念,永远永远。(选自于湿湿的想念 )注:本文中的“爷爷”指作家沈从文(19021988)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描绘了爷爷故乡的风景,侧重描写水边的生活对爷爷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B. 文中的“书”有的地方指爷爷的创作,有的地方比喻大千世界、丰富人生。C. “水”的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倔强的品德赋予了爷爷温和而倔强的性格。

13、D. 文章通过回到爷爷故乡的所见所想,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5. 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答案】4. D 5. 因为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人与事,大多是与河流密切相关的。因为浸润着深沉情感的,浸润着沈从文深重的爱,是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6. 这句话点明了故乡风土对沈从文创作和人生的影响。从沈从文的创作来看,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取材于沅水流域的人或事。从沈从文的个性来看,沅水影响了沈从文的精神世界。给了他

14、想像力、独特的思考方式,刚柔并济的个性和对人世怀抱虔诚的爱与希望。【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综合理解,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D 项中“集中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的理解不当。本文有“物是人非”的因,素如“山水依旧,但爷爷已然逝去” ,但没有历史沧桑感,更谈不上“集中”表达。文章主要表达的是:爷爷对水的深情和对理想的笃定伴随其一生。这不能简单地概括为“物是人非” 。点睛: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完成此题首先要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对,只有对原文内容概括准确的前提下才能比对正误;比如,D 项,对“以偏概全”的错误理解提出较为严格的“精读”要求,对一些不求甚解的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5.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回答“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在文中, “湿”和水有关,也和泪有关(下文有“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 ) 。和水相关的含义又有两层:一是外在,人事皆发生在水边;二是内在,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和泪相关的含义亦有两层:一是从客观感受对象上来说,人事有哀乐;并且,从爷爷的主观性情上来说,他有着“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这样就容易概括出答案了。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题干的提示意味相当明显“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 “

16、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显然,题目是问沅水在沈从文二十岁前和二十岁后各扮演了什么角度,各具有怎样的意义。参考“结合本文”的题干限制,我们便可从文中搜寻相关信息了:第段中说:“七十年后,我第一次跑到湘西山地,寻到沅水的上游,寻找爷爷一生都离不开的故水故土。 ”第段中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第段中说:“尽管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将这些相关文句加以整合,便不难得出答案了。实用类文本阅

17、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4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但对比 2013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 期和 491 期,与 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统计,2012 年至 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35

18、本、248 本、322 本和 326 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5 年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率变化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大多数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 后以 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 (摘编自2016 年国人阅读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2014 年,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07 年增加了348%,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 2007 年上升 497%;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

19、阅读量均稳步上升。这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 、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 ,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17-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材料三 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没时间。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

20、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 3156 个小时,而工作时间则达到 9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B.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1

21、5 年数字化阅读的各类载体中,手机阅读的增速最快,光盘阅读变化最小。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8.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A. 材料一显示 2013 至 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B. 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

22、读的倾向一致。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答案】7. B 8. C 9. 制定我国的阅读法 ,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韩、美均颁布读书法,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提升国民综合

23、文化素质,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材料显示,不少人受困于应试教育抵触读书,我们应该摆脱这一负面影响,静心读书,忌死读。国家干预,增加劳动者休闲时间。中国人的休闲时间太短,这是制约公民读书热情的一大原因。【解析】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A 项, “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于文无据。C 项, “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只能说属于影响因素之一,因为原文还提到其他因素, “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这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

24、、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句子提示 “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都是影响因素。D 项, “最根本原因”错误。原文是“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没有说是“最根本原因” ,偷换概念。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A 项,原文“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但对比 2013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表明纸质图书 2015 年的阅读量高于 2014 年。D 项, “抵

25、触”一句分析不恰当,强加因果。E 项, “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无中生有。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的相关信息概括。题干要求“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这就要回到原文去筛选那些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能完善这些地方为提高国民阅读量有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国家政策、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改变应试教育

26、局面、还有增加劳动者休闲时间等角度去思考,不难得出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

27、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

28、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选自宋书谢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B.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C.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D. 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29、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少帝、太祖也是庙号。B.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有持节、假节。隋以后假节极少见使持节持节大多是虚衔。C. 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高位兼低职。D. 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B. 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

30、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C. 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D. 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

31、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非常惊奇(2)兵众逃散将尽,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疏通文意,然后结合句子结构和事件独立性断句。“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这是写谢晦的几个不同特点,每一点断开, “高祖深加爱赏”独立一件事中间不能断开, “高祖”是本句主语,不属前句。 “从征关洛”独立成句,与“内外要任”断开。原文标点: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11. 试题分析

32、: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A 项,少帝是被废的皇帝,不是庙号。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D 项, “他接受了晋封”错,文中是“固让进封” ,谢晦则坚决辞去这个封爵。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

33、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得分点:“狱” ,诉讼案件;“酬辩” ,对答;“违谬” ,过错(2) “骑” ,骑马的人;“北走” ,向北逃跑;“所” ,助词,用在动词前,作被动词的标志,与介词“为”组成“为所”的格式, “所”不译。参考译文: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他的祖父谢朗,是东阳太守;父亲谢重,是会稽王道子的骠骑长史;他的哥哥谢绚,是高祖的镇军长史,去世得很早。谢晦最初当孟昶的建威府中兵参军。孟昶死后,高祖问刘穆之:“孟昶的部属

34、中,谁适合到我的府中?”刘穆之推荐了谢晦。于是高祖便任命谢晦为太尉参军,高祖曾审讯犯人,当天早晨刑狱参军病了,高祖使谢晦代理。在车中,谢晦一看审讯的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非常惊奇。当天便任他为刑狱贼曹,又转任豫州治中从事。义熙八年,朝廷安置侨流(东晋南北朝时,北人避战乱而流亡南渡,称为侨流)按地域划定归属的郡县,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入朝任太尉主簿。谢晦随同高祖征讨司马休之。当时徐逵之战败被杀,高祖十分愤怒,要亲自披挂铠甲上岸作战,将领们都极力劝阻,高祖不仅不听,反而更加愤怒。谢晦上前抱住

35、高祖(不让他上岸) 。高祖说:“(你不放手)我便杀了你!”谢晦说:“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不能没有了你明公,谢晦死了又有什么呢?”此时恰好胡藩已登上江岸,敌人退走,于是高祖才作罢。谢晦风度翩翩,善言谈,有风趣,眉目清秀,鬓发如漆。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事理。高祖对他非常喜爱和欣赏,其他官员们是远远赶不上的。谢晦随同高祖出征关中、洛阳,高祖把里里外外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办。永初二年,不久之后,谢晦又被任命为领军将军。仿照晋朝中军羊祜的先例,谢晦到宫殿内值班,总管大内警备工作。三月,高祖病重,配给谢晦带剑的武士二十人,让他和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同时服侍自己医治服药。少帝即位,加任谢晦为中书令,与徐

36、羡之、傅亮共同辅佐朝政。少帝被废后,司空徐羡之宣布圣旨,用谢晦代理七州诸军事、任抚军将军,希望使谢晦在外藩作为援助。太祖即位后,又给谢晦加使持节,其他的职位照旧。不久谢晦又加号卫将军,任散骑常侍,晋封为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谢晦则坚决推辞这个封爵。后又赐给谢晦鼓吹一部。太祖忌惮他的功高,想要诛杀徐羡之等人,并且讨伐谢晦。等到太祖将要讨伐他时,于是下诏书命檀道济回到朝廷,派他向西讨伐谢晦。檀道济的大军到了后,谢晦的大军便一下子溃散了。兵众逃散将尽,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谢晦死时,只有三十七岁。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37、其二)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 ch):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一种树。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B.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C. 尾联通过描写山翁的神态、动

38、作、心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E. 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15.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案】14. BC 15. 景象: 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作用:渲染了山村静谧

39、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解析】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B 项, “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与诗意不符。C 项,没有心理描写。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此题鉴赏评价诗歌意境和作用。回答景象题,先抓意象及其特点进行描绘: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第二总体概括图景特点,即何时何地何特点的景: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回答景物作用可以从(1)点明时令、地点。 (2)奠定某种基

40、调。 (3)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营造某种氛围。(4)渲染烘托。 (5)为下文做铺垫。 (6)衬托人物心情,等角度回答,一一对照看看哪一种最合适,就可答出: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点睛:意境类试题常见提问方式有:请概括诗中描绘的景象(画面)。(句、联、片、全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意境类题回答则要注意:画面描述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总+分)式:描绘了一幅(某时某地,视题而定) 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的画面描述画面(抓意象特点描述) 。或者:描绘了一幅(某时

41、某地,视题而定)描述画面意境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等的)画面。(还可接着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到近郊去, “_”腹中还很饱;到百里之外去,则要做“_”的准备;到千里之外去,则要做“_”的准备。(2)新旧代序,昼夜轮回,时光流逝最容易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充满理趣地写出这种情感。【答案】 (1). 三餐而反 (2). 宿春粮 (3). 三月聚粮 (4). 海日生残夜 (5). 江春入旧年【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提示性语境分析,要选准诗

42、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餐” “反” “舂” “残”的写法。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考场作文更应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1979 年出生

43、的刘伟,现为大连重工减速机工装配车同钳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 21 年来,刘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企业里赫赫有名的斗方名士。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从善如登,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对于自己的处女作过客 ,吴宇森用心去拍,片名的选定也是费尽心思。没想到一语成谶:过客竟成了电影院的过客!近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迅猛发展及电子阅读的日渐普及,很多实体书店都难逃十室九空的命运,令很多经常做客书店的人们感慨万千。近来,新一轮央企重组大幕拉开。央企重组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当慎之又慎,因为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A.

44、B. C. D. 【答案】D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B. 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的症状,甚至精神不振。C. 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 113 个削减到67 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D. 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希望在拥有良好体魄的

45、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答案】D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在得知自己获得大赛一等奖的消息后,王教授激动地说:“老朽退休多年还能获此殊荣,感谢诸位的厚爱。 ”B. 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的现代商业论已经出版,现奉上大作一本,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斧正。C.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D. 李老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王杰同学把李老师送到家门口激动地说:“李老师您辛苦,请留步,慢慢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表达得体。B 项, “大作”是敬辞,只能用在形容别人作品,不能用在自己作品上。C 项, “垂念”指上对下挂念,

46、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承蒙垂念,不胜感奋),这句对象错误。D 项, “请留步”是指自己离开别人,指叫人不用再送出来的时候说的,这句语境错误,不能对准备离开的对客人说。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_。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

47、的延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答案】 (1). 处处都有灯笼张挂 (2). 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3). 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按以下步骤:(1)通读文句,确定写作对象与中心。(2)上下联系,大致判断上下句逻辑关系。 (3)精选关键词,尽量用原文词汇。处结合语境是讲,灯笼处处都张挂;结合“每户都有姓氏灯” “讨个口彩”可知,意味着人丁兴旺;处结合后面关于“元宵”的叙述可知,此处主要讲元宵的花灯。点睛: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

48、内容之间的关系。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21. 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下面文段存在推断问题,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语言简洁明了。关于文学创作,我们总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是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有人却认为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同样,有人认为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文只能靠世世代代相传的秘诀。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

49、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_【答案】 (1). 如果作品知音越少水品越高,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2). 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仿写与逻辑推理结合的题型,这是新题型。做这题首先要了解归谬法的概念,词方法目的是:反对错误观点,步骤是: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第二,审读示例的推理方法,可以更形象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句式是“如果,那么” ,第三假设观点对之后,寻找思维漏洞,进行反驳,注意过于绝对的句子往往有漏洞可寻,比如“作品知音越少水品越高”这句,我们平时都知道很多同学的作文不知所云式,肯定没有多少人懂,怎么能说是好作品呢,可以推出“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