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 的支持!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 21.1 项目概况. 1 1.2 编制依据及原则.3 1.3项目单位概况.4 1.4 研究结论. 5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 6 2.1 项目背景. 6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2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 15 3.1 区域经济社会条件.15 3.2
2、文物资源条件.16 3.3 区位条件.318 3.4 社会条件.20 3.5 环境条件.21 3.6 考古和研究条件.22 3.7展示利用的机遇与挑战分析.24 3.8 管理条件.25 3.9 项目建设与相关规划的衔接.26 第四章 项目总体规划与建设计划 . 29 4.1 考古遗址公园总体布局.29 4.2 遗址保护措施. 33 4.3 展示利用详细措施. 34 4.4 考古与科学研究措施.38 4.5 景观设计.441 4.6 建设项目建设依据及要求.41 第五章 节点设计初步方案 . 46 5.1 遗址展示节点设计.46 5.2考古展示节点设计.46 2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3、可行性研究报告 5.3 景观节点设计.47 5.4 出入口节点设计.48 第六章 专项设计初步方案 . 50 6.1 场地设计.50 6.2 道路设计.550 6.3 照明设计.51 6.4 种植设计.51 6.5 服务设施设计.53 6.6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58 6.7 管理设计.60 6.8 宣传教育设计.61 6.9 安防设计.62 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影响分析 . 64 7.1 环境功能区划、执行标准及环境质量现状.64 7.2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64 7.3 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66 7.4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667 7.5评价结论.68 第八章 节能分析 . 69 8.1
4、 执行标准与规定.69 8.2节能要求.69 8.3 节能措施.69 第九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71 9.1 劳动安全卫生.71 9.2 消防. 72 第十章 项目实施计划 . 76 10.1 建设工期.76 10.2 实施进度.776 10.3 项目管理.76 3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0.4 项目招投标.77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78 11.1 投资估算依据及说明 . 78 11.2 投资估算 . 79 11.3 资金筹措 . 79 第十二章 效益评价 . 80 12.1 社会效益评价.80 12.2 生态效益评价.80 812.3 经济效益
5、评价.81 第十三章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 . 84 13.1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因素. 84 13.2 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分析.84 第十四章 结论和建议 . 87 14.1 结论. 87 14.2 建议. 87 4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1.1.2 建设性质 新建 91.1.3 建设地点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和京山县。 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园区”)范围以屈家岭遗址为中心,总面积 168 公顷(含水域面积 21.15 公顷) 。建设范围北至栗树湾岗地北侧凹谷;
6、南至 S107 国道以北 500 米;西至青山坡路;东至钟家岭遗址和冢子坝遗址东边缘连线。1.1.4 项目建设单位 荆门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法人代表:*; 项目联系人:* 联系方式 1.1.5 建设工期 本项目依据文物工作方针、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长期科技战略发展规划、 京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2020) 、 屈家岭管理区易家岭城镇总体规划修编 (2005-2020)和屈家岭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制定分期建设规划,总建设年限5 年。 近期:20132014 年; 中远期:20152017 年。 1.1.6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依据园区总体规划
7、设计,园区的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遗址保护项目 (1)近期工程:新建保护标志与保护界标,新建科学保护及监测设施。 (2)中远期工程:科学保护及监测设施10及能力建设。 2、环境整治项目 (1)近期工程:园区地貌改造修复土石方工程,搬迁民宅补偿 80 户,农民土地征用 0.6 平方公里,构筑物清障 2 项,民居改造、整饰 15000;现代坟1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迁移 77 座,河道疏通治理工程, 河岸护坡建设工,生活用电迁埋改造 8km,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 (2)中远期工程:土地征用 0.4 平方公里,民居改造、整饰 改造 7000,继续推进河道整治及河
8、岸护坡建设。 3、展示利用项目 (1)近期工程:新建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入口大门及广场建设,原址展示区 1000,模拟展示区600,标识展示区 600,复原展示区 600,陈列展示区 500,体验展示区 600 ,新建展示照明设施、展示围栏设施、标识标志、信息系统工程、宣传出版物等。 (2)中远期工程:完善屈家岭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模拟展示区 400,标识展示区 400,复原展示区 400,体验展示区 400,新建展示照明设施、展示围栏设施、标识标志、信息系统工程等。 114、考古研究项目 (1)近期工程:开展抢救性发掘,考古调查 20 平方公里,考古发掘 1500,考古
9、普通勘探 1 平方公里,考古重点勘探 0.0 平方公里,考古现场保护构筑/棚 1000,开展考古研究, 新建农业考古研究中心建设,开展考古研究人员业务培训。 (2)中远期工程:考古发掘 1500,考古重点勘探 0.02平方公里,考古现场保护构筑/棚 1000 m2, 考古研究,扩建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5、道路系统工程 (1)近期工程:改造园区道路工程 8 万,新建园区环道 1.5 万 m2,新建园区步道 1.5 万,新建广场及休闲空地 3 万。 (2)中远期工程:新建园区环道 1.5 万 m2,新建园区步道 1.5 万 m2,广场及休闲空地 2 万。 6、绿植景观工程 (1)近期工程:绿化整治
10、种植工程 2.5 万,新建景观小品等 2500。 (2)中远期工程:绿化整治种植工程 2.5万,新建景观小品等 2500。 7、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近期工程:新建办公管理用房 300 ,服务设施建设,停车场建设 20002 12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保护区围墙建设,市政管线及站房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改造等。 (2)中远期工程:扩建办公管理用房建设 200m2。服务设施建设,停车场建设 1000m2,完善市政管线及站房设施建设,水利工程改造等。 8、其他项目 (1)近期工程: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安防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及其他不可预见项目 (2)中远期工程:管理人员业
11、务培训,消防设施建设等。1.1.7 项目建设投资及资金来源 经估算,项目计划总投资 24485 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21505 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 923 万元,基本预备费 1121万元,涨价预备金 936 万元。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 24485 万元,其中资金的 60%来源于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剩余 40%地方财政配套。 1.1.8 报告编制单位: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2 编制依据及原则 1.2.1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
12、物工作的通知 ;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 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 ; 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屈家岭文化遗址保护规划 ;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国家相关标准; 项目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资料。 1.2.2 编制原则 1、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法令,符合国家产业政策、3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方向及行业和地区的规划。 2、采用的工艺技术要先进适用、操作运行稳定可靠、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安全卫生。 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
13、为出发点,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上,还是在价格上均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公正、客观的反映本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工程投资坚持“求是、客观”的原则。 5、通过对市场的分析研究以及对项目规划的研究,推荐14项目的建设规模、方案,论证项目建设的合理性。 1.2.3 研究范围 依据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等文件规定的可行性研究深度及要求,通过对屈家岭遗址项目现状情况的调查,确定项目建设的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及初步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条件、环保与节能、消防安全、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管理机构等的分析论证,对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经
14、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为建设项目的立项批复及资金筹措提供科学依据。 1.3 项目单位概况 荆门市文物事业管理局于 1998 年根据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批复 (荆机编199729 号)文件精神正式挂牌成立,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内设机构有综合科、文物和博物馆科。单位定编人数 8 人,实有人员 10 人。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央、省关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全市范围内的各项文物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指导全市文物管理、保护、抢救、发掘、
15、研究、宣传等工作;审批或申报全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维修等项目,制定工15程实施规范,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全市文物行政执法、文物勘探、发掘领队资格审查和申报工作;指导、协调全市博物馆、文管所、纪念馆的建设和各博物馆之间的协作、交流工作;负责馆际文物交流、文物拍卖、三级以上文物复制的审查和申报,审批并监制文物仿制品生产;审批本市范围内文物收藏单位三级以下4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不含三级)的文物调拨;审查或批准文物拍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依法进行文物市场的管理;负责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负责组织检查各级文物、博物单位的安全保护工作;
16、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文物保护的重大问题,协同处理盗窃、盗掘、破坏、走私文物等大案要案;负责监管国家、省、市下拨的各项文物专项经费的使用;指导全市文物、博物馆外事工作,扩大对外文物交流;指导文物、博物系统科学研究工作。 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2887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处(钟祥明显陵、文笔峰塔、元佑宫、沙洋县纪山楚墓群、马家院遗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其中明显陵于 2000 年 11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纪山楚墓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省级文16物保护单位 37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58 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13 处,古建筑、历史纪念
17、建筑、石刻及其他 35 处,古遗址 87 处,古墓葬 123 处)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66 处。国有博物馆 3 座(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京山县博物馆) ,馆藏文物 7 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2 件(套) ,二级藏品 120 件(套) 、三级藏品 1700 余件(套) 、总陈列面积 2500。 1.4 研究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使对屈家岭遗址及文物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弘扬和解读屈家岭文化,推动区域旅游业上规模、上档次,走向一条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健康发展道路。经过对本项目的建设条件、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和实施计划等的研究,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
18、的政策精神和湖北省荆门市总体发展的要求,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及总体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综合评价,本项目现时建设条件成熟,设计规模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同时也符合区域实际情况并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由此可见,本项目的建设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评价,还是从生态效益评价及经济效益评价来看,都是切实可行的。 175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2.1.1 屈家岭遗址概况 图 2-1 屈家岭文化遗址区位图 6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图 2-2 屈家岭遗址现状图 1、遗址名称 屈家岭遗址,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
1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类型为古遗址,公布批号为301941014。 2、遗址位置 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家岭村及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大洪山南麓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18带,青木垱河、青木河由北向南从遗址中部穿过。遗址南约 500 米为汉宜公路、西约 3 公里为屈家岭管理区办事处。GPS 中心点为东经 1125457.6、北纬 305045.9。西界东经 112547.5,东界东经 1125522.5,南界北纬 30510.0,北界北纬 30501.0。 3、遗址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 5300-4500 年。 4、遗址性质 屈家岭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 1
20、954 年发现,1956 年第二次发掘后成为“屈家岭文化”命名地遗址。该遗址是研究屈家岭文化形成、发展的代表遗址,同时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性大遗址。 5、遗址范围 屈家岭遗址以屈家岭遗址点为中心,包括分布于青木垱河两岸的 12 片遗址点。九亩堰、大禾场、小毛岭石器点和毛岭石器点位于青山坡路西侧;屈家岭、土地山遗址位于青山坡路东侧、青木垱河西岸;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杨湾遗址和东湾石器点位于青木垱河东岸;潭湾遗址距离其他遗址较远,位于青木垱7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河西岸,东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 1200 米。遗址区面积111.16 公顷。 屈家岭
21、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包括屈家岭、钟家岭、冢子坝、土地山和东湾石器点五个遗址片区,遗址区面积89.96 公顷,为遗址区面积的 81%。 6、遗址构成 屈家岭遗址的构成主要包括已知的 12 处遗址点以及各类地面及地下遗存、可移动文物,及其所在的环境。 表 2-1 屈家岭遗址构成一览表 序名称 号 管辖 面积文化属性 (ha) 位置 分类 屈家岭管屈家岭 1 理区屈岭遗址点 村 京山县雁殷家岭 2 门口镇刘遗址 集村 京山县雁钟家岭 3 门口镇高遗址 墩村 京山县雁冢子坝 4 门口镇高遗址 墩村 屈家岭管九亩堰 理区青山遗址 坡村 屈家岭管大禾场 理区屈岭遗址 村 屈家岭管土地山 理区屈岭遗址 村
22、屈家岭管杨湾遗理区屈岭址 村 小毛岭屈家岭管石器采理区屈岭集点 村 东部为由北向南流向的青木垱河,其中一段河流油子岭文呈峡谷形态,现因筑坝,水位较高。西部隔 43.2 化、 30-60m 距离为已废弃的青木河故道,其南部水屈家岭文化 域较宽,现为鱼池。遗址北部为河流冲积畈,青木河故道在遗址南部与青木垱河相连 位于屈家岭遗址点东北面、钟家岭遗址的北面。屈家岭文化 北面的刘家河在遗址西北汇入青木垱河,西面为 3.96 青木垱河,南20面也有一条小河沟汇入青木垱河,主东面 100m 为熊家岭遗址 体钟家岭遗址西隔青木垱河与屈家岭遗址点相邻,遗油子岭文南部隔青木垱河河汊与冢子坝遗址相邻,北面为址 22
23、.48 化、 大片低洼地,隔低洼地 200m 左右为殷家岭遗址,屈家岭文化 东面为南北走向的洼地,其东面为东湾石器采集点 西面和北面隔青木垱河与屈家岭遗址点相邻,东油子岭文北与钟家岭遗址由一条青木垱河的汊道相隔,西22.16 化、 南与杨湾遗址之间由低洼地隔开,东面为东湾岗屈家岭文化 地,南部为丘陵岗地 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250m,与屈家岭遗址点之 2.72 油子岭文化 间是一片低洼的河畈地 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面 150m,青山坡路以西3.12 屈家岭文化 100m 5 6 7 2.12 屈家岭文化 位于屈家岭遗址点西南约 200m 位于屈家岭管理区杨湾村南 50m,西北距屈家岭 11.4 屈
24、家岭文化 遗址点约 300m,与屈家岭遗址点隔青木垱河相望 位于大禾场遗址台地西南,与大禾场遗址中间为 50m 的洼地相隔 相关遗址 8 9 8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毛岭石 10 器采集点 东湾石 11 器采集点 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 京山县雁门口镇高墩村 屈家岭管潭湾遗 12 理区青山址 坡村 位于青山坡路以西 100m,大禾场以南300m,东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 380m 位于冢子坝遗址东面约 100m,两者之间地面无明显界线 位于屈家岭管理区青21山坡村庙湾东约 150m,东南距屈家岭遗址点约 1200m,东面紧邻青木垱河,西面 50m 为青山坡路 说明:灰色区域
25、为遗址公园范围涉及到的遗址点。 7、历史背景 根据屈家岭遗址三次发掘的考古资料的研究表明,屈家岭遗址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大发展阶段,即前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从三次考古发掘的地层堆积并结合出土遗物研究,屈家岭考古发掘遗存主要分为早期和晚期,其中早期和晚期中又分别可以分为一、二两期。 早期:生产工具中石器以磨制比较粗糙的大型柱状石斧、石锛和大型的黑、灰陶纺轮为代表。生活用具中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这一期的彩陶片多为厚胎,装饰品中以陶环为代表。 早一期:以第二次发掘的二十四座旱期灰坑、一座早期墓葬和第三次发掘的十三座土坑墓等为代表,其陶器特征是:陶系以黑陶为主并超过半数灰陶次之,红陶
26、和其它陶极少。最突出的是已出现曲腹杯而未见三足碟、朱绘黑陶和厚胎彩陶等器物。 早二期:以第二次发掘的早期地层为代表,其特征为:陶系虽也以黑陶为主,但比例低于早一期并似未超过半数,灰陶次之,但有较大比例的增加,红陶和其它陶仍很少,最主要的是新出现了朱绘黑陶等器物。 22晚期:晚期文化遗存比早期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以石器中的中小型斧为代表,并出现了较多的小型工艺品和石镞。出土较多的彩陶纺轮,是早期不见的。生活用具中的陶器,种类和数量均比早期有所增加,更出现了很多新器形,如大型陶锅和缸等。 2.1.2 考古发掘评价 1、考古发掘过程 屈家岭遗址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地处大洪山南麓与江汉
27、平源的交接地带。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9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大型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 47005100 年。它系统、全面地反映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文化面貌。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屈家岭遗址在 1954 年被发现后,共经过三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是在 1955 年 2 月,由湖北省石龙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负责,进行小规模的试掘。1956 年 4 月至 1957 年 2 月,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云鹏先生主持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大,共开探方
28、 197 个,发掘面积为 858。第二次发掘材料经整理研究,编成京山屈家岭一书,23并正式将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命名为“屈家岭文化”。1989 年7 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博物馆联合,在该遗址的北部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 87.5。这次发掘新发现了比屈家岭文化时代更早并与屈家岭文化的屈家岭类型有着渊源关系的“史前屈家岭文化”,使得屈家岭类型谱系更加明朗。1998 年 5 月,由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京山县博物馆及五三农场文化部门联合对屈家岭遗址及周围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并绘制出屈家岭遗址平面图。虽然这三次考古发掘的总面积不到目前遗址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每次发掘都有更重要
29、的收获,在考古界有着日益重要的深刻影响。 遗址文化堆积厚约 3 米以上。文化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期。据碳 14 测定并经校正,晚期年代为公元前 2695 年左右。屈家岭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树立了标尺。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图 2-3 屈家岭遗址发掘现场图 2、文化代表特征 屈家岭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代表特征: 24一是打磨精致的石器文化。屈家岭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有斧、锛、铲、锄、镰、刀等;用于渔猎有网坠、镞、盘状器、球等;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有凿、钻、掘等
30、;用于加工谷物的有杵等。这说明长江流域早在公元前 5000 年,人们就已熟练掌握并普遍应用这些生产工具了。 二是初步发达的农耕文化。稻作农业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主要成分,而屈家岭文化的稻作遗存也是最早发现于屈家岭遗址,这也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的稻作遗存。1956 年第一次发掘,发现了体积约 200 立方米的烧土遗迹。这些烧土是由泥土、稻壳和稻茎叶做成的,上下密结成层,经武汉大学生物系化验测定看,这些谷粒属于粳稻,与今天栽培的粳型品种相近。出土的大量小陶杯,其数量比例远远超过任何一种陶器,许多学者都认为这种小陶杯是一种酒器。如果没有多余的粮食,普遍酿酒是不可能的。又如在屈家岭文化层中发现了大
31、量家猪的牙齿,这也说明当时饲养业的发达,粮食已有了剩余。 三是生机勃发的渔猎文化。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渔猎工具,主要有镞、石球、盘状器、鱼叉、鱼钩、网坠等。屈家岭遗址北面 3 公里之外就是山丘,东南两侧是大片的水田湖区,而遗址本身又在两条水量丰富的小河之间。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同时又方便上山狩猎和下河25捕捞。家庭饲养的畜禽品种主要有狗、猪、羊、鸡等。屈家岭遗址上发现的大量农业及渔猎工具,充分说明了11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史前先民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作为聚落地址,是由其生存条件和经济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并不是随意的选择。 四是古朴秀美的陶器文化。屈家岭文化
32、制陶工艺的最大成就就是快轮普遍使用,如屈家岭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共发现蛋壳彩陶近九千件。如果不对土料进行细致的淘洗和使用快轮的方法,要大量制作这样薄的陶器是很困难的。 五是丰富多彩的纺织文化。从屈家岭文化纺轮出土的数量和形式花纹的丰富多彩可以得知,当时纺织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家庭手工业。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纺轮是一种极易发现的遗物,说明纺织已不只是少数妇女的事情。彩陶纺轮的出现和流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纺织工业的重视。 六是初具城落的建筑文化。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间住房,一般东西宽 5.6 米,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一座双间式大房子,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
33、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26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如发现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 14 米,东西宽 5.6 米,室内面积合计 70 多。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 七是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在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筒管形陶器,无论是从形态特征上分析,还是从连接配套的方法上考察,可以判断是屈家岭文化原始宗教活动遗物。另外,墓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屈肢葬,儿童多用翁棺葬。这一时期出现了城壕聚落,社
34、会分化、宗教活动等现象逐渐加剧。屈家岭文化遗存中发现的装饰品有玉、石器和骨、牙器。其装饰品主要有璜、环、镯、坠、珠等,形式简单,数量不多。由此可见屈家岭文化的人们,也是喜爱装饰的。在彩绘方面,最普遍的用红褐、黑、灰和橙黄等色,作为彩绘花纹的色调。在纹饰结构方面,如彩陶纺轮已采用了四分的对称式和三分的平分式,并应用同心圆、辐射线等,作为图案的结构形式。蛋壳陶杯的彩纹都绘于器内,多黑色,少数橙黄色,为弦纹下加弧面或树叶形彩面。由此可见屈家岭文化的彩绘已按不同器物加以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712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1 是树
35、立和落实文物保护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文物工作者担负着推动我国由文物大国向文物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的重任,面临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宝藏和保护理念的更新,我们既有大可作为的良机,又受到无法回避的巨大挑战,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应该树立和落实文物保护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努力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水平,使文物古迹得以真实、完整、长久地保存。 2.2.2 有利于促进荆门地区走向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健康发展道路 随着项目的建设,屈家岭管理区将成为一个以文物旅游为主的旅游园区,园区内的文物资源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多为国家珍
36、宝,弥足珍惜,在开展文物旅游的同时,需要对文物及其赋存的环境进行严格的保护。同时,由于遗址面积较大,文物分布分散,园区内及周围村庄、农田密布,人为活动比较频繁,文物保护难度比较大,每年在文物保护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本项目的建设,在促进遗址旅游发展的同时,将会为园区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因此,该项目的建设,28有利于促进遗址走向一条“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使文物保护与文物旅游相互促进,两翼齐飞,使荆门的旅游产业和文物保护事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2.2.3 是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屈家岭文化的窗口 考古发掘表明,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
37、化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遗址,是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古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史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遗址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保存基本完好,是我们研究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史前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的不可多得的重要遗址。项目建成后将使这一文化瑰宝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扬。 2.2.4 项目的建设是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旅游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家对文化历史研究越来越重视,文物保护事业也应更加注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屈家岭遗址作为高雅的文化殿堂,是广大群众的终身教育学校,是健康文化、教育、休闲的重要场所,是向广大群众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的载体。1
38、3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随着其内涵不断地扩大,其外延不断地延伸,其管理将29更加成熟,其经营理念将更具独特,其生机和活力将不断地增强,各种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商务往来增加,旅游人员增多,必然为遗址增加客源,观众将会成倍地增加,扩展市场的经营空间。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14 荆门市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 3.1 区域经济社会条件 屈家岭遗址所在的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其前身是湖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五三农场。屈家岭管理区位于荆门市的东南部,东邻京山县雁门口镇,西接京山县永隆镇和钟祥市旧口镇,南抵天门市渔薪镇,
39、北界钟祥市长滩镇和京山县石龙镇。管理区自东南向西北,呈一斜长地带,南北斜长 55 公里,东西横宽 10 公里左右。 屈家岭管理区原名为五三农场。据读史方舆纪要考证,管理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郧子国。 左传记载“吴败楚师子于雍滏”,即管理区中部地区的司马河。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光武帝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30元帅在管理区所在地区西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太平军曾驻扎在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
40、人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国时期,这一带是贺龙将军领导的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将军领导的豫鄂边区人民,在这一带与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1935 年 7 月 8 日,钟祥罗汉寺南面水口潭处汉江遥堤溃口成灾,这里一个个村庄被冲为废墟,形成大型沙岭、洪沟和湖沼泽地。1952 年 10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这片百里荒原上开办国营农场。1952 年 11 月 7 日筹备建场时的原名是“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 年 2 月 20 日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举行农场奠基礼。1953 年 10 月 22 日以当年建场年号正式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 年定名为“国营五三农场”,其后,一直为省属大型国有农场。2001 年 10 月,根据鄂发200122 号文,五三农场交由荆门市管辖,设立屈家岭管理区,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原五三农场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现辖罗汉寺、长滩、何集、屈家岭、易家岭 5 个办事处,中心镇区在易家岭镇城区,集镇 5 个,中心村 9 个,基层村 21 个,居委会 4 个。总人口 7.2 万人。近年来,屈家岭管理区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指导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