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研究摘 要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来,上海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做到了目标明确,重在建设,持之以恒,软硬并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重要的智力支持,营造了健康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和保证作用。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精神文明共建作为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阐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和上海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发
2、展历程、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特点等有关情况的基础上,从分析具有典型城郊结合部地区特点的上海市闵行区的精神文明共建现状入手,查找了存在的不足,分析其成因,并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措施。本文的主要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和多中心治理研究的基本背景。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回顾了全国和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共建的关系,阐述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和多中心治理研究这一课题。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城郊结合部精神文明共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城郊结合部地区的内涵、城郊结
3、合部地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背景;阐述了精神文明共建的内涵、精神文明共建的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是以具有典型城郊结合部特点的闵行区为例,分析了精神文明共建的基本现状。包括企业单位共建、机关事业单位共建、驻区部队共建、其他组织共建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和产生这些问题与不足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主要是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对推进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工作从 3 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强化政府机构作为共建主体的主导作用;二是发展共建多元参与主体;三是创新共建多元主体活动形式。关键词:精神文明,共建,多中心治理,城郊结合部THE SEARCH OF THE CO-BUILDING OFSPIR
4、ITUAL CIVILIZATION AND POLYCENTRICGOVERNANCE IN THE REGION BETWEENURBAN AND SUBURB OF SHANGHAIABSTRACTFrom 1980s,The 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shanghai,in linewith the dispo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ccording to its ownreality,aimed at construction,organized elaborately,carried f
5、orward sturdy,and keep itpersevere,provided powerful metal impentus,energetic conceptassurance,important intelligence support,constructed hugeian cultureatmosphere and fine social surrounding for mordernize socialisticconstruction.and also promoted and furthered social economydevelopment.The buildin
6、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region between urbanand suburb is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city,and also exerted importantfunction.The co-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region between urbanand suburb is a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that region,and ha
7、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analysisded the co-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Minhang district,which has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gion betweenurban and suburb,seeked the weaknesss,in order to remind the correlativeworker.This paper includes three parties.the first party analy
8、sised the basicbackground of the search of the co-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polycentric governance in the region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The second party explicate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building ofspiritual civilization.The third party analysised the basic reality of the co-build
9、ing of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Minhang district.The fourth party put forward 3 suggestions.one is strengthen the main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bodies in the co-building of spiritualcivilization. the second is expand the participate part of the co-building of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third is cre
10、at new way of paiticipate in the co-build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KEYWORDS:spiritual civilization , co-building , polycentricgovernance ,region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11、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周炳忠日期:2007 年 11 月 18 日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日保密,在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周炳忠日期:2007 年 11 月 18 日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朱国宏日期:2007 年 1
12、1 月 18绪 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构合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结构布局。早在 20 年前,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筹谋了这样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演化成的“三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说法的起源。长期以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 三位一体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
13、意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最终能否成功的重大问题。只有认识上清楚,才能自觉地做到三个文明一起抓,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发、充满活力和希望。在长期的推进和发展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造性地发展出丰富的内容、方法、途径与载体。“ 精神文明共建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有效载体。笔者根据多年的有关工作实践,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必须由全社会积极参与、同创共建方能取得成功的事业。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而建设则重在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合力,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人民群众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更需
14、要人民群众。“共建” ,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精神文明共建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至关重要。目前,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至今,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同城区相比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查找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并且借助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推进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第二章 城
15、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的基本内容精神文明共建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较多的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推进对于加快城郊结合部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城郊结合部的内涵城郊结合部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区域,它兼有部分城市和农村的特点,因此其精神文明共建工作也具有其自身的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特点。1.1 城郊结合部的含义城郊结合部,又称“ 城郊边缘带 ”、“城市边缘带”、 “城郊连续区域”、“ 城市蔓延区”,它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明显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
16、有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的特征。国内学者对城郊结合部的含义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规划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城郊结合部认同为城市近郊区,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地域上表现为不成片、不完整的空间;地理学者认为城郊结合部是典型城市与传统农村之间出现的城郊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兼有城郊双重特征的独立地域实体。本文所指的城郊结合部更倾向于地理学者所指的含义,按照这一含义上海市的闵行区、浦东新区等都是较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地区。1.2 城郊结合部的主要特点由于受城市与农村的双重辐射,城郊结合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城郊过渡性特点。一是受城郊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
17、城郊交错带内城市与农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12是城市与农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 ,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郊城域内部大;同时城郊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农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这又为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二是城郊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
18、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这也对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推进带来了新的挑战。三是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农村的双向辐射,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包括精神文明共建,具有较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其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共建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强。这也为城郊结合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包括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节 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是上海 21 世纪初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抓手。上海的发展重心将移至郊区,这是上海发展的战略性、阶段性、必然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
19、展的良好契机。城乡一体化是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涉及到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与发展,经济的转型,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变化,而且势必涉及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从我们一起参与的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有关方面合作开展的“上海新农村、新郊区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 调研课题情况来看,上海郊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村民综合素质与上海城市地位及村民自身发展不相适应。一是居住环境优美了,但不良生活习惯仍然存在。农村居民不讲卫生、不守交通规则、不注 参阅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农村现代化,第九章“农民的终结:农村现代化的走向” . 陆学艺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20、 8 月.13意保护环境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生活质量好了,但移风易俗任务艰巨。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现象还比较突出,封建迷信、算命问仙等不良习俗还有不少。三是空闲时间多了,但往往沉溺于消极娱乐。一些农村居民业余生活不够文明健康,打麻将等赌博现象比较普遍。四是经济收入高了,但现代意识薄弱。个人进取意识不强,对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缺乏兴趣,“口袋富了、脑袋空了、精神穷了”的现象时有可见。2、农村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村居民需求。一是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老化,功能单一,场地面积偏小,布局不平衡。二是文化设施的运作管理尚不完善,文化设施的内容配置不完整,设施利用率不高,群众受益面不广。三是活动内容与群众需求尚有
21、距离,有些内容不够贴近农村居民生活和需求,不能实现群众的“喜闻乐见 ”。3、农村居住环境与城区相比差距较大。长期以来,本市农村地区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欠帐较多,与上海城市地位不相匹配,与城乡经济结构优化、形态布局调整、城市功能提升等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公共绿化未形成规模,村宅绿化明显不够。二是河道污染较重,污水处理率低。全市镇及镇以下河道 23400 多条,占全市总量的近 98%。众多中小河道普遍存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就近排河、河道专项整治和养护经费不足等问题。由于内河污染,再加上郊区水厂规模较小、设备落后,农村供水水质尚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三是道路建设技术等级低,公交出行比重小。郊区 5.4 万个
22、自然村中,约有 30%的村道仍然是砂石路或泥路,20%的行政村道路宽幅低于 7 米。公交基础设施薄弱,城镇与所属行政村之间 90%没有直达公交线路,约有 50%的行政村和 55%的自然村没有通公交。四是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置率低。由于收集保洁系统日常运行经费短缺等原因,农村暴露垃圾随处可见,乱设摊、乱搭建、乱堆物、乱扔垃圾现象较为普遍。4、对来沪人员的管理服务尚未形成系统办法。目前本市来沪人员约 580 万,其中约 60%居住在城郊结合部,因为在这里居住生活成本比市区低,而去市区工作出行也比较方便。来沪人员的数量在很多村镇已超过本地居民。由此带来了不少问题:一是公共设施压力增加,公共管理成
23、本提高。郊区农村按原先户籍人口数量设计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在来沪人员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不堪重负。14来沪人员乱搭建、垃圾乱堆、随处便溺等现象较突出,严重影响村容村貌,有些村镇增设环卫设施,增加管理人员,成本增加,但收效仍不甚理想。二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村居民不安全感加大。来沪人员流动性强,职业不稳定,少数人违法犯罪,导致农村治安形势严峻,成为城郊结合部地区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的不安全感随之加大。三是来沪人员与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差异引发矛盾纠纷。来沪人员的涌入,可以为当地农村居民增加房租收入,但一些来沪人员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随之而来的不安全因素等问题,也使当地农村居民深感不满,引发了
24、不少矛盾纠纷。据以上列举的上海郊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的调研,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说到底最重要的或者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一体化。从现实情况看,农村比之于城市,最明显的差异则是人口的素质不高。尽管上海郊区是经济中心城市的郊区,但这个问题同样比较突出。加速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过程,实质上也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因此,要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文明程度,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在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村社区结构向城市社区结构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化。事实上,城乡一体化,不仅包括人口城市化、产业非农化、土地利用
25、城镇化等“钢性指标”,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交流方式、人际关系及社会结构、社区组织、社会活动等社会转型方面的“软性指标” 。在乡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中,各种物质条件的转化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的转化。在上海郊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乡村向城市社区转化中,物质条件的转化非常迅速,比如生产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改善,有的地方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共建,往往滞后,环境脏乱、精神生活贫乏,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被打破后,没有能及时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去替代。特别是,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城市人还有较大差距。农
26、村人到城市人转化滞后,势必影响到社区环境、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软性指标” ,加强乡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共建,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15也是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必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根本原因之一。第三节 精神文明共建的内涵精神文明共建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内容,正确把握精神文明共建的内涵和内容是研究和推进精神文明共建的前提和基础。1.1 精神文明共建的含义及类型对于什么是“ 精神文明共建 ”,目前还没有专门统一的定义。实际操作中,在精神文明建设领
27、域,基本公认的精神文明共建的含义是指辖区内单位共同参与和推进地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驻区单位和地区的和谐发展。这里所指的辖区单位包括辖区内的各级企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驻区部队、驻区其他组织等。按照多中心治理理论,精神文明共建中的辖区单位应该包括辖区内的所有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团、居民或其他个人,这些对象也都可以是精神文明共建的主体,或者是潜在主体。所指的共同参与和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是辖区内单位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上海来说,最早开展精神文明共建的基本出发点是实现区域内各类单位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
28、面增强驻区单位参与地区建设和管理意识,引导各类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到地区共建中来,共同推进地区和谐发展。例如,2003 年 6 月 12 日上海的新民晚报刊登一则报道:“申城条块区域联手整治三不管 地区”。内容是在城郊结合部地区,拆平待建的土地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与新建居民区隔街相望;建筑垃圾经年堆积,由平地长成“高山”;校门外自行车乱停乱放、摊贩当街叫卖,蚕食进出通道。整治这些存在于某些城郊结合地区的“顽症” 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点。为此,由市文明办牵头,成立了“ 条块结合,区域联手,共建文明城郊结合部” 联席会议。普陀、嘉定两区联合市环卫、环保、综治、计生、爱卫等部门向申城西北16门户
29、的管理盲区“ 开刀” ,以彼此的配合协调替代互踢皮球的推委扯皮,以形成合力促进脏乱差现象的消除。联席会议排出了拆除李子园农贸市场、整治铜川路水产市场跨门经营、整治出租房、清除垃圾山、取缔收废品人集居点、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小工厂予以关停等 30 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制定了时间进度表。这是当时较典型的一种精神文明共建模式。目前,对于精神文明共建类型也没有统一公认的划分标准,从精神文明共建的具体实践来看,笔者认为根据共建单位的不同性质进行划分较为合适。虽然按照多中心治理理论,共建主体可以包括辖区内的所有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团、居民或其它个人,但是从目前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的实际参与共建的情况来看,
30、通常所指的共建是集体单位与集体单位之间的双向或多向的共建,个人参与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不作为精神文明共建的内容进行考量的,所以笔者认为共建类型从便于分析的角度考虑,可以划分为以下 4 类,分别是企业单位共建、机关事业单位共建、驻区部队共建、其他组织共建(包括辖区其他办事机构参与共建等)。以下的精神文明共建现状分析也是按照这一分类来进行的。1.2 精神文明共建的内容精神共建的内容比较丰富,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按照共建的具体目标来确定,如共建平安社区、共建优美环境、共建公共设施、共建文明风尚等。上海市 2005 年出台的精神文明建设新版标准,把考核内容分为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三大块,所以笔者认为
31、,共建内容按照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 3 大块来划分较为合适。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于 2003 年率先撰文提出的。余教授认为,精神文明包括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其中所谓“形态文明” ,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形体和外貌层面,就是城市的“硬件” 建设和市民的行为举止;所谓 “功能文明”,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所谓“素质文明” ,主要指市民的思想境界、精神品格和自我修养,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基本性、内涵性、丰富性的特点,是城市整体文明的基础,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必须。这一提法 参阅余源培:“为塑造 城市精神构建坚实平台” ,上海发展之魂,第
32、 76 页,文汇出版社,2004 年 4 月.17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上海市文明办的精神文明建设 05 版新标准也以此来划分。形态文明方面的共建内容主要包括,结对共建的单位一起参与地区的硬件建设和市民的行为举止等文明养成教育。如上海各城区有 200 多个文明单位或企业与郊区的行政村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对子,它们种植绿化,治理河道,整治各类市场,建设各类环卫设施和资助建设农村居民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走出了一条资源互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同创共建,涌现了一批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生态示范村,设施齐全
33、、文化繁荣的文化示范村。功能文明方面的共建主要包括辖区单位积极参与地区管理和服务,包括辖区单位从实际出发积极参与地区卫生管理、市容环境管理、群防群治管理、为市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等。上海市文明办通过协调,以“拆、清、整、改、建、管”的手段,集中力量对城郊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国道沿线等城郊结合部进行大力整治,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 的问题,改善城郊结合部人居环境。他们还通过协调,组织城区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送文化下乡” 系列活动,如到农村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下乡演出、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为结对村办实事等。形成了社会各方共建新农村、共育新农民、共享新成果的良好创建态势。素质文明方面的共
34、建主要包括通过资源共享,广泛开展各类有利于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文体活动等。针对城市文明单位数量多,文明创建资源充足、经验丰富的特点,上海市文明办组织开展了“城乡结对、共建文明” 活动;针对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1998 年曾组织开展了“千村千报千书架” 活动,短短的半年时间,300 多个文明单位给农村送去了 21 万多册图书。多年来,市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如教委、文广局、卫生局、科协等部门,在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每年都要确定硬性下乡服务的具体任务,并把基础性服务和解决重点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文化脱贫、科技脱贫、卫生脱贫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共建单位职工群众的综合素质。18第四节 精神文明
35、共建的意义精神文明共建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而精神文明共建包含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它可以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1 有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构建以“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36、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基本特征, 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精神文明共建的推进,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社会成员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理想信念,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斯大林曾经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是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主义教育。”我国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就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
37、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参阅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参阅斯大林全集,第 1 卷 308 页,人民出版社,1953.19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
38、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必须有一个共同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使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才能在诸多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存在的条下,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通过道德的认同和协调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秩序和
39、精神氛围。作为精神文明共建重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内涵和行为规范方面的具体的、内在的要求和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全面的精神支撑。精神文明共建最根本的是思想建设,它决定着精神文明共建的性质和方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建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基本经验,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40、义信念,这是精神文明共建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的理想信念。1.2 有利于营造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另一重要特征,而开展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调动参与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来促进参与单位各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所以推进精神文明共建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在实际推进中,一方面,由于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基本手段是实施优势互20补、资源共享,把参与单位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之能发挥最大效用,对提供资源单位来说,只是把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充分
41、利用好,不需要花费其他很大的成本,所以提供资源单位的积极性总体较高;对于资源利用接受单位来说,可以借助共建单位的资源,来更好地达到自身目的,所以参与积极性更高。另一方面,推进精神文明共建也为参与单位各类人群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主动地参与各类创建活动、社会活动创造了新的条件。在开展结队共建以前,各参与单位的各类人群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参与本单位的日常管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范围和深度是各不相同的,这和个人在本单位所处的职位、所在的岗位直接相关,部分直接负责创建活动的人员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范围就大、深度就深,其他成员可能相对较少、相对较浅,对于有意向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人员也并不一定
42、有很好的、很多的机会。开展共建活动以后,参与单位的各类人员有了比在本单位更多的参与机会,也为原来部分在本单位参与机会相对较少,而又有积极性的成员创建了新的很好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参与单位各类人员的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各类人员积极性得到更好保护和尊重的、充满活力的良好氛围。例如,闵行区的一个生产性单位的一名职工,原在本单位从事一般的生产流水线工作,平时工作也较忙,虽然本人也比较乐于参与公益性活动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但在本单位的创建活动中,由于生产一线的人员参与都不多,所以他也参与不多。自从本单位同其他单位开展共建活动以来,一线员工也有了更多的参与一线员工间的共建活动的机会
43、,他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同时在参与中,他的行政管理才能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共建单位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单位随后也给予了他参与行政管理的机会,他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他本人也因此逐步走上了单位工会主席的工作岗位。1.3 有利于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又一重要特征,而安定有序也是精神文明共建的重要目标,所以推进精神文明共建,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稳定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走向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它不仅关系到人民21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一般来说,社会稳定环境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
44、力量来加以保障:一是通过制度、法律和规章的“ 硬性” 制约,来加以保障;二是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共建等“软” 的社会控制方式来加以保障。相比之下,虽然后者的效果没有前者那么直观,但却是长期的可靠的保障。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共建的使命之一,就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推进各类活动,确保稳定大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更好地教育引导参与单位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精神文明共建
45、,更好地引导群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按照法定程序、依据政策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促进社会安定、维护社会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可以通过推进精神文明共建,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将相关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四是可以通过推进精神文明共建,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22第三章 城郊结合部地区精神文明共建的现状分析精神文明共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目前上海市的精神文明共建,包括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总体开展情况较好,但同时,从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角度来说,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与
46、不足。以下对上海市城郊结合部地区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现状分析是以具有典型城郊结合部地区特点的闵行区为例的。第一节 精神文明共建的历史分析闵行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是一个城乡结合、农村占相当比例的城区,有近200 万人口,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地区。闵行区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作为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自发到引导、从点上发展到全面推进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1 从无到有的自发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随着全国、全市、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各级各单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因此得到了逐步推进,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精神文明
47、建设氛围。随后闵行区各级各单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也逐步增强,纷纷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了对下级或本单位的考核范畴。在此大背景下,一部分单位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资源,开始寻求与其他单位合作,以解决资源不足问题,由此开始产生精神文明共建需求;另一部分单位为了满足考核要求,也开始寻求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载体、新手段,于是其中的部分单位从资源共享入手,自发地开始了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共建工作。在这个阶段,精神文明共建内容主要以场所资源共享、扶贫帮困、重要节假日互访等为主。如闵行区七宝镇的明强小学一直是地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之一,随着创建 资料来源:闵行区精神文明建设总结
48、表彰大会讲话.闵行区文明办,2006.23活动的推进,明强小学开始尝试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培育工作新亮点,并考虑把部分学校资源向周边社区开放。同时,附近的塘南居委在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面临着一个资源欠缺问题,特别是活动场所的欠缺。因此,为了能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塘南局委也开始考虑与其他有活动场所资源的单位合作,共同来推进创建活动。由于两家单位的负责人平时交往较多,所以在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中,不谋而合,开始了初期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开始也是以学校会议室、操场对社区居民免费开放为主,配以加强学校学生的暑期教育和社会锻炼工作方面的合作,逐步拓展到“ 六一节 ”学校和居委共同举办文体活动,敬老
49、节学校师生上门看望小区孤老等,很好地促进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随着自发共建工作的推进,共建优势逐步显现,参与共建单位逐步从中尝到了“甜头”,相关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共建这种精神文明创建形式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主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开始研究建立各类机制,引导辖区单位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共建工作,为精神文明共建工作逐步开始转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基础。1.2 健全机制的引导发展阶段在自发发展的基础上,主抓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开始从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入手,引导更多的辖区单位参与精神文明共建;引导参与共建单位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推进精神文明共建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如闵行区七宝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从明强小学和塘南居委的精神文明共建案例中,找到了推进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的有效载体,并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其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经验,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尝试建立了鼓励各单位推进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激励机制,把各单位推进精神文明共建工作作为精神文明考核的加分内容,实施考核加分。同时,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对明强小学和塘南居委的共建做法进行介绍和推广,引导全镇其他单位一起推进精神文明共建工作。受此影响,全镇其他单位推进精神文明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