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考古学寻裉读张政烺先生中国考古学史讲义中国考古学寻裉读张政娘先生中国考古学史讲义豢罗琨我是 1958-1963 年在北大读考古专业的,没有赶上听张政娘先生讲中国考古学史.那时,总认为尽管我国有上千年金石学传统,但近代考古学走的却完全是一条崭新的西方之路.后来,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分配到史学研究单位的考古专业毕业生,得以从另一个视角关注中国考古学.四十年后,中国考古学讲义又将我带回先生的讲堂,引人一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境界.讲义分为三个单元:宋以前的重要考古发现与考古学 ,宋代的考古学和金石学,元明两代的金石学.循着张先生的思路,我打开了一本本的古籍,一条条地阅读了先生引文的原文,查
2、阅了相关资料.阅读使我深深感受到先生的博学,这些文献不少是我过去没有读过的,是借助了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借助先生提示的关键字,轻击鼠标,进人四库全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大量阅读.而半个世纪以前先生写讲义时,只能靠手把书卷的积累,使人不能不惊叹先生为学水滴石穿的勤奋.讲考古学史,先生首先从古迹古物引起历史学家重视讲起,这不仅是我国金石考古的起点,出土文献,文物与传世文献相印证更是我们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而近些年我们常常读到的关于王国维始为“二重证据法 “的论述 ,说明这往往被今人忽略或误解 .先生讲到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吸引了很多“好古敏求 “的学者 ,探讨有关古器
3、物的知识,勘察记录古54城,古墓,碑刻的情况,记载盗墓者“发冢“ 看到的现象 .这就是说,要了解中国考古学的“根“,首先要追寻考古学研究对象 古代的遗迹,遗物在我国发现的历史和研究的历史.大量记载说明,早在商周时,前人留下的铜器玉器已经成为搜求的宝物.姚际恒好古堂书画记据礼记?中庸“宗器“朱熹注,推断“ 则文王以上,历世有宝藏重器可知 “.尚书序 有武王灭商,取得商王朝的宗庙重器,“邦诸侯 ,班宗彝,作分器“;商汤灭夏,“遂伐三螋,俘厥宝玉 ,义伯 ,仲伯作典宝“. 将掠获的祭器礼器作为国之常宝的习俗,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西周时采取分封诸侯的统治方式,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诸侯受明器于王室.春秋
4、,从“周室衰微 ,诸侯专政“, 到“大夫世权,陪臣执命“, 因而不仅有楚,秦,齐等诸侯问鼎 ,求鼎于天子的故事,诸侯之间,诸侯大夫之间赐与,夺取与赠送宗彝宝器的事更层出不穷:宋以郜大鼎赂鲁;鲁以吴寿梦鼎贿苟偃;郑以襄钟赂晋;徐以甲父之鼎赂齐等等,加速了被珍藏重器的流转.战国时,发冢之风成一时之盛,吕氏春秋载盗掘者“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与分之“, 反映为财宝而发冢者的出现.古代文物出土多了,能够接触,审视古物者的面也扩大了,如今在汉墓中已不止一次发现了商代铜器,预示古器物在汉代已进入私人收藏.在春秋时,已出现了能够辨识古青铜器的人才,如韩非子所说的乐正子春;有了对古青铜器铭文的记载,如左传 中
5、的谗鼎之铭,正考父鼎铭,礼记中的汤之盘铭,孔悝之鼎铭.出土和收藏的增多,推动了对古器物,古文字的探索和认识.汉代,有李少君辨识齐桓公陈于柏寝之台的古铜器,张敞释读美阳之鼎的铭文的故事,见于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还载,东汉永平六年庐江献鼎,明帝“诏召郑众,问齐桓公之鼎在柏寝台见何书,春秋左氏有鼎事几“.汉代以后,对于古器物的出土和辨识的记载,更屡见于正史.如南史?列传载:刘显博闻强记,“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55差,武帝甚嘉焉“.刘之遴“ 好古爱奇 ,在荆州聚古器数十百种 “.先生列举很多事例,讲到最早关注古代礼器形制用途的是孔子,不仅“人大庙每事问 “,还
6、要取水试欹器 ,对口耳相传的历史进行验证.曹魏时,王肃据鲁郡出土的随葬青铜器,订正周礼郑注,诗经毛传对“牺尊“,“象尊“的解释;至南北朝,刘杳进一步根据青州齐景公冢出土之二尊,证王肃之说“非虚也“, 得到科学家沈约的赞同,分别见于毛诗注疏?阅宫,梁书? 刘杳传 .此外,西京杂记记载了魏襄王,哀王等七座古冢被掘开时所见;皇览冢墓记记载了上自黄帝,蚩尤等传说人物 ,下至秦始皇,吕不韦等历史人物的二十馀座古冢地点方位;水经注 的记载兼及古城,碑刻;洛阳伽蓝记更有坊里,寺塔.这些都说明 ,宋代以前的学者们已经开始了对古代物质文化史的关注,而且关注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专书,为宋代的金石学奠定基础.还
7、有,对于出土文献的记载,也始于这一时期,如先生讲到的汉代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晋太康二年盗伐魏王墓得汲冢竹书 ;南齐时盗发楚王冢得竹筒本考工记等.其中对汲冢竹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的整理方法,一直沿袭至今.这一切都说明,我们不能不把中国考古学的“根“ 追溯到宋代以前.先生用几近三分之二的篇幅讲宋代考古学和金石学,揭示出正是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传统,即古文字,古器物的收集着录是以给经史小学的研究提供新资料为主要目的,研究方法是以古代文物和传世文献相印证.到了元明两代,虽然是金石学衰落的时期,但仍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这一学术传统没有中断.以金石学为例,先生指出,最早一部“
8、为图刻石“ 的金石学着作是杨元明皇祷三馆古器图.籀史载该书叙中说“汉孝武世去周秦方百馀年,鲁壁古文已无知者.美阳得鼎时,谓宜荐宗庙.独张敞识其刻书,知为周所赐大臣者.今距汉且千年,其传者已讹56谬不可考,不传者固宜不能通也.今以隶写之,以俟博古者“.明确提出着录目的是要为后人留下研究的资料.刘敞在先秦古器记中,表述了相近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终此意者,礼家明其制度 ,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乃为能尽之“. 吕大临在考古图记 中说“ 非敢以器为玩也 .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以意逆志,或探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赵明诚在金石录原序中,更提出“ 岁月 ,
9、地理 ,官爵,世次,以金石刻考之 ,其抵牾十常三四,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则又考其异同,参以他书,为金石录三十卷“.明确研究目的是证经补史,因此研究方法必然是以古文字古器物和传世文献相印证.清人继承了这一传统,钱坫在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自叙中所说“诸器中,有足证文字之源流者,有足辨经史之讹舛者,皆有裨于学识.因裒其稍异,见所藏弃者,剞为一编“,“至于泉,刀小器,有可发明史书者载人,否者不载“.从着录范围看,宋代金石学着作涵盖面已经相当宽了,除了青铜器外,先生还指出,集古印谱宋人开其端,而且编辑体例周详,为明清所不逮.古钱币的着录虽然更早些,但多已不传,今所见最
10、早的是宋代泉志,根据实物并参考文献记载写成,资料丰富,不仅着录了我国的古钱,还有“外国品 “.石刻着录更多,动辄数百 ,数千卷,赵明诚金石录还收录了“日本国诰“, 他说自己搜求藏畜凡二十年,“上自三代 ,下讫隋唐五季 ,内自京师,达于四方,遐邦绝域,夷狄所传,仓史以来,古文奇字,大小二篆,分隶行草之书,钟鼎篮簋尊敦觑鬲盘杼之铭,词人墨客诗歌赋颂碑志叙记之文章,名卿贤士之功烈行治,至于浮屠老子之说,凡古物奇器丰碑巨刻所载,与夫残章断画磨灭而仅存者,略无遗矣“.此外,对玉器,砖瓦,陶器,汉简,壁画等宋人也有收集和着录.元明两代是留下约三十种石刻方面的着作,保存了许多已经毁灭了的古刻文字,还翻刻了一
11、批金石学着作.容庚商周彝器通57考说“宋代 博古图录 着录之八百三十九器,今不传一焉.其馀可知者,一厚越方鼎,一兮甲盘而已“.翻刻宋人的金石学着作,流传下的不仅是学术资料,还有学术传统.正因为宋代以来学者收集着录古器物有明确的学术目的,故不仅资料的收集尽量求全,资料的着录更尽量求真.李公麟考古图首开精工摹绘古器物图形的先河.吕大临考古图(1092年),编辑是按器形分类编排,每件器物都有器物图形,铭文,释文,记载器物大小容量,铭文字数,出土地,藏家,最后往往有考释或说明.1125 年以前成书的宣和重修博古图录着录八百三十九器,数量大,分类也更细,是将器物按照形制,用途分为二十大类,五十七种,其中
12、的铜镜还按纹饰,铭文等分为七门,每一种(或门)下,按商周汉唐等朝代先后编排.如先生指出的,“每类有总说,每器有图,并记大小,容量,重量,铭识及考说“,而且“ 图像画的最好 ,每一图都注明依元样制 或减小样制,这近似我们今天图画旁的比例尺“.到了清代,怀米山房吉金图中以官方公布的标准度量衡标定尺寸,重量,附有标准尺度式样,记摹文,缩图,刻石,较量校刊者姓名.潘祖荫着攀古楼彝器款式,是由擅长书法绘画的吴大潋绘图,摹款.后来,丁麟年移林馆吉金图识图形更采用了全形拓.较早的西清古鉴是对着器物临写铭文,笔划难免有误,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开始根据拓本勾摹,增加了准确性,吴云两营轩彝器图释改为实笔,显得
13、更为逼真,后来直接用拓本石印,字形更为准确了.这些都增强了刊布资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毫无疑问,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近代考古学的资料,技术,方法,理论都是金石学不能同日而语的,但他们植根于同一片土地,同样以研究中华大地古代社会历史为目的,以古代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考古学不可能不受到这片土地学术传统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也不可能割断历史.58从西方引入的田野考古学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但中西理念不是不可以沟通的.在“关于物质文化发展体系的认识“ 一节,先生提出 1836 年丹麦学者汤姆孙将人类文化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为现代考古学所沿用.而在中国,
14、东汉建武二十八年(西元 52 年) 越绝书已有类似的分析法,提出中国历史上经历了石兵,玉兵,铜兵,铁兵的几个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江淹作铜剑赞,更联系出土铜兵器,考订古人铸兵用铜,后世铸兵用铁之原委.说明古人用铜不仅铸造兵器,铜兵也不仅是剑.该章虽不长,却援引不少文献,结合出土实物,勾画古代青铜兵器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此文见于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以及明梅鼎祚编南齐文纪,四库全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等多种书,反映前人对此说的重视,也表明中西思想文化虽有异,也有同,沟通并非难事.这部讲义精彩之处还有对宋代金石学产生背景的分析:社会背景,经学的新趋向,史学的新趋向,艺术与谱录之学的兴起,三礼图的总结
15、,古文字学的总结;拓墨技术和摹刻法帖的发达 .条分缕析,列举大量史料,不仅使人从多方面了解宋代金石学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还对于如何深入分析认识事物做出范例.先生讲到学术新趋向,指出“这关系一代学术风气,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并从韩愈的 寄卢仝一诗讲起.其诗为“ 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巳“,从称颂中还可以看到新口号提出了,但在唐代还有不少人抱有批评态度.到了宋代,才真正获得愈多学者的支持,刘敞和欧阳修则成为宋代新经学和金石学的开创者.那末,刘敞和欧阳修的学风究竟是怎样的呢?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刘)原父始为权衡,以平三家之得失,然后集众说断以己意,而为之传“
16、.四库全书春秋传提要说“盖北宋以来出新意解春秋者,自孙复与敞始“, 孙复“几于尽废三传“, 刘敞则 “不尽从传 ,亦不尽废传 ,故所训释为远胜于复焉 “.欧59阳修也一样,四库全书诗本义提要说“修之言日: 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使徒抱焚馀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问之说,而欲特立一家之学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又日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是修作是书,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还说一些“后之学者,或务立新奇自矜神解 “,或变本加厉,“使周南 ,召南
17、俱遭删窜 “,与欧阳修学风有本质不同 .显然,刘敞,欧阳修的成就源于对前人的成果采取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对于今日为学是很重要的启示,不敢怀疑成说,就不会有新的突破,但要创新,仅有怀疑的精神是不够的.中国考古学史讲义内容非常丰富,尤为重要的是启示我们应重视学术史的研究.当前,面对关于中国考古学走向问题的论争,为了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在借鉴国外考古学新理念的同时,还应注意吸取历史的营养,不能数典忘祖.2004 年 9 月 7 日于太阳宫正说明朝十六帝(图文本)许文继陈时龙着王天有审订中华书局 2005 年 1 月出版定价:29.8O 元本书是正说清朝十二帝(阎崇年着)的姊妹篇,凸现了可贵的平民视角,以明朝十六帝为经,以历史事件(重大政治事件和个人命运)为纬,以“正说“ 历史为号召,以解说疑案为重点 ,力求为读者解密历史真相,让人们在生动的历史故事中正确认识历史.书中选配珍贵的历史图片 220 余幅,每章附有“ 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栏目,并在正文后增配 “明代帝王世系表“. 全书体例丰富活泼,深得当代读者的阅读意趣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