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從象徵性語言談譬喻辭格教學邵筠評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班摘要從簡單閱讀觀點模式而言,要達成閱讀理解,必先能夠識字及理解語言。然而象徵性語言非如一般的語言,是無法單從字面的意思來解讀,而必須透過更進一步地思索,才能找到其中意涵。兒童在閱讀文本時,若無法掌握象徵性語言,勢必無法順利達成閱讀理解。象徵性語言包括明喻、隱喻、成語和諺語,其與修辭中的譬喻辭格概念相當。若是能協助掌握譬喻辭格,相信會有助於象徵性語言的解讀。本文將從兒童象徵性語言發展的角度切入,結合譬喻辭格的理論及語義分析法,嘗試提出譬喻辭格的教學,期望能幫助兒童正確解讀象徵性語言。關鍵字:象徵性語言、譬喻、語義分
2、析- 2 -一、前言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行閱讀計畫,期望提升學童的閱讀意願和能力 (教育部國教司四科, 2008)。然而閱讀意願和能力的提升,並非一蹴可幾的。從認知層面來看,閱讀的心智運作歷程十分複雜 (錡寶香,2009) ,人們經由閱讀的過程,對文本逐步進行意義的建構 (Goodman, 1998),以求正確理解、組織文本中,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 (柯華葳、陳冠銘,2004) 。達成閱讀理解需具備的能力和知識,包括字形辨認、字義抽取、語句整合、後設認知等能力,以及組字知識、字彙知識、世界知識、文體知識等 (柯華葳,1999)。所以從簡單閱讀的角度而言,要先擁有識字和語言理解的能力,後續才可能會
3、有閱讀理解的效果 (錡寶香,2009)。從生活中閱讀的文本,乃至學校教學用的教科書,處處可見象徵性語言。象徵性語言無法單純從字面直接解讀,而是需要深入的思索,才能理解其內蘊的抽象概念 (錡寶香,2009)。因此,若想達到正確的閱讀理解,對於語言的理解,勢必不能只停留在字義的表面層次。象徵性語言包含明喻、隱喻、成語和諺語 (錡寶香,2009) ,其概念與修辭學中的譬喻辭格類似,因此透過譬喻辭格的教學,提升兒童象徵性語言的能力,相信對閱讀理解能有所助益。本研究目的欲從兒童語言發展的角度,結合語義特徵分析的方法,提出符合兒童象徵性語言發展的譬喻辭格教學。望能藉此教學方法幫助兒童明白譬喻語句,學會使用
4、譬喻修辭。以期兒童能正確解讀象徵性語言,促進其象徵性語言發展,並培養兒童達成閱讀理解的能力。二、文獻探討本研究是以文獻分析的方式,分別就象徵性語言發展、譬喻辭格和語義特徵分析三方面來談,從中提出適合兒童象徵性語言發展的譬喻辭格教學方法。以下將分別說明。(一)象徵性語言發展象徵性語言(figurative language) ,又稱比喻性語言,是指字詞與句所表達的抽象概念,無法直接從表面字義解讀,而是需要深入思索才能理解 (Lane Owens, 1996)。象徵性語言包括 (錡寶香,2009):1.明喻(similes):使用 像 、 如同 、 宛如 等詞彙構成的語句,比較兩種不相似的概念,例
5、如:他跑得像羚羊 。2.隱喻(metaphoras):使用語句比較兩種不相似的概念,但不使用像 、如同 、 宛如等詞彙,例如:他是運動場上飛躍的羚羊 。3.成語(idiom):指社會上習慣使用的古語、流行語,或簡短的象徵性描述,例如:暴跳如雷 。4.諺語(proverbs):指具有忠告、智慧或哲理的流傳話語,例如:失敗為成功之母 。Winner 等人 (Winner, Rosenstiel, & Gardner, 1976)認為兒童對於比喻的理解,可分成三階段 (靳洪剛, 1994):1.奇蹟階段。該階段兒童對比喻的理解,是將詞彙的本義直接對應到想像的意義。以The prison guard
6、was s hard rock. (監獄衛兵堅如磐石)為例,兒童會解讀為衛兵變成石頭 。2.轉喻階段。該階段的兒童會將比喻句式中的成分相互連結在一起。兒童會把句子解讀為衛兵在有石頭圍牆的地方工作 。3.比喻意義形成階段。該階段的兒童首次正確解讀比喻性語言。他們能正確解讀為衛兵在身形上顯得十分結實、堅強 。根據 Winner 等人 (Winner, Rosenstiel, & Gardner, 1976)的研究,6 到 8 歲兒童的比喻性語言理解力,已逐漸從第一階段發展至第三階段。對於隱喻的理解,5 到 7 歲的兒童,只能解讀語言的表面意義,直到 8 歲,才能逐漸解讀其中的涵義 (錡寶香,200
7、9)。由此可知,象徵性語言的發展,確實影響兒童對譬喻語句的理解。在兒童尚未完全掌握象徵性語言之際,若能適時地提供譬喻的教學,應能對其理解象徵性語言有所助益。(二)譬喻辭格關於譬喻辭格的定義,陳望道說: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說話寫文章時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的,名叫譬喻。現在一般稱為比喻。 (陳望道,- 4 -1989)基於黃慶萱 (黃慶萱,2002)對於譬喻辭格的定義,魏聰祺加以修改後提出的定義為: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行文時有意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修辭方法,叫做譬喻 。 (魏聰祺,2010)此二者的定義
8、略有不同,但同樣都有借用彼的類似點,來比喻要說明的此的概念。譬喻的句式組成,包含本體 、 喻體 、 喻詞及喻旨 。 本體是指要被說明的此事物;喻體是用來做譬喻的彼事物;喻詞是用來連結本體和喻體;喻旨又稱喻解 ,是譬喻的意義,指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據此分類,可將譬喻分成四種句式 (魏聰祺,2010) : 1.明喻:本體喻詞喻體,如母親像月亮一樣 (王毓騵,1970)2.隱喻:本體喻詞喻體,如警察是人民的褓母3.略喻:本體喻體或喻體本體,如慈母心,豆腐心 (恆義食品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4.借喻:只有喻體,如天上的大火球熱得我滿頭滿臉都是汗 (許展榮,2009)明喻和隱喻的句式相同,不同
9、處是在喻詞上。明喻的喻詞包含像 、 如 、若 、 似 、 猶 、 彷彿 、 好比等。隱喻的喻詞則包含是 、 成 、為 、 作 、 等於 、 變成等。譬喻的四種類型,句式完整的明喻和隱喻較為簡單,句式不完整的略喻和借喻較為困難。教學活動應配合兒童象徵性語言能力的發展,中年級兒童以句式明確的明喻和隱喻教學為佳。高年級兒童較能掌握象徵性語言能力,可進行難度較高的略喻與借喻教學。(三)語義特徵分析語義特徵分析法可以幫助孩童解讀字詞的特性,理解該字詞和其他字詞之間的關係 (Johnson & Pearson, 1984)。如表 2-1 所示,教師提出監獄 、 車庫、 博物館和教堂等詞彙,和兒童共同討論出
10、不同的特徵,並且逐一檢核- 5 -各詞彙是否擁有該特徵,若有則可標記 ,若無則可標記 ,若不一定或不清楚,則可標記? 。透過語義特徵的分析,即可明白每個詞彙所擁有的特徵,而經由特徵的比較,也更能釐清詞彙之間的關係。表 2-1 語義特徵分析表 (Burns, Roe, & Ross, 1999)鐵窗 展覽品 尖頂 十字架 汽車 電梯門 守衛 油漬監獄 車庫 ? 博物館 ? ? 教堂 兒童若能正確解讀象徵性語言,勢必能減少閱讀時的阻礙,進而達成閱讀理解。隱喻是兩個不同事物、概念的比較,它們之間具有共同的特性 (Readence, Baldwin, & Head, 1986)。進行隱喻或比喻性語言教
11、學時,能藉由此方法來進行字詞特性的分析(Thompson, 1986)。如表 2-2 所示,教師在比較人和老鼠的特徵時,可先和兒童共同找出老鼠所擁有的特徵,再來對照人的特徵,若相同則可標記 ,若相異則可標記 ,若重要的相同,則可標記 。透過語義特徵的分析,能讓兒童知道老鼠擁有那些特徵,而經由與人的對照,可使兒童清楚人與老鼠間,具有活的和膽小的特性。透過教學的引導,更可以讓兒童理解,在某些時候,人像老鼠一樣(膽小) 。表 2-2 比較表 (Johnson & Pearson, 1984)人 老鼠 嬌小的 吱吱叫 活的 顯示相異 四條腿 顯示相同 膽小的 顯示重要的相同此二種語義特徵分析的方法,可
12、以幫助象徵性語言能力正在發展的兒童,澄清詞彙的內涵,再透過對照的方式,明白詞彙間的連結關係,使其能夠正確理解象徵性語言的意涵。綜上所述,象徵性語言的發展,確實影響兒童對譬喻語句的理解和使用。- 6 -反之,教師若能針對譬喻語句做教學,將有助於兒童對譬喻語句的涵義。據此,本研究配合兒童象徵性語言的發展,以譬喻辭格的理論為基礎,結合語義特徵分析的方法,提出譬喻辭格的教學。三、譬喻辭格教學兒童大約要到 8 歲,也就是國小中年級,此時語言能力的發展,使其較能解讀字詞的深層意涵 (錡寶香,2009)。因此以中年級兒童為對象,進行譬喻教學時,應以明喻和隱喻為先。由於明喻和隱喻的構成為本體喻詞喻體 ,此二類
13、型的譬喻句式完整,對於剛開始理解象徵性語言的中年級兒童,是較容易掌握的。以高年級兒童為對象,進行譬喻教學,除了明喻和隱喻外,可再加上略喻和借喻。由於高年級兒童持續發展象徵性語言的能力,對於句式明顯的明喻和隱喻,能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對於句式不完整的略喻和借喻,則是透過教師的教導,協助兒童掌握其內涵。教學流程如下:(一)呈現譬喻語句織出來的布像彩虹一樣 (楊明純、王雅慧、黃昕瑤等,2011)讓兒童試著觀察句子的結構、解釋句子的含意,若能搭配具體的圖片、影像或實物,更能幫助兒童進行體察。(二)說明譬喻句式向兒童說明句子是用彩虹 (喻體)來比喻布 (本體) ,而像 (喻詞)是用來連結比喻和被比喻的兩個
14、事物。並提示兒童可從像 、 如 、 若 、似 、 猶 、 彷彿 、 好比等關鍵字,來初步判斷句子是否為譬喻句。若為隱喻句,則藉由是 、 成 、 為 、 作 、 等於 、 變成等,不同於明喻的關鍵字來判斷。(三)語義特徵分析1.本體語義特徵分析教師和兒童共同討論布(本體)的特徵,具體或抽象皆可,並將之記錄下來,如表 3-1 左半部。2.喻體語義特徵分析教師和兒童共同討論彩虹(喻體)的特徵,具體或抽象皆可,並將之記錄下來,如表 3-1 右半部。- 7 -3.本體、喻體語義特徵對照教師和兒童共同將布(本體)與彩虹(喻體)的特徵逐一對照,把相似的特徵標記 ,並將共同的特徵寫下來,如表 3-1 下半部。
15、4.譬喻語句意涵解讀將二者共有的相似特徵,有很多不同的色彩、形狀長長的,放入文本中討論,讓兒童明白,於文本的脈絡中, 織出來的布像彩虹一樣 ,是因為布具有繽紛的色彩(喻解) ,才會有如此的比喻。表 3-1 布與彩虹語義特徵分析表布 彩虹 柔軟的 一道彎彎的 長長的 有很多的色彩 可做衣物 一條長長的 不同的顏色 高掛在天空 可以折疊 下過雨才出現 保暖 一下子就消失共同特徵一條長長的、很多不同的顏色(四)譬喻創作延伸根據先前分析的布(本體)和彩虹(喻體)都當成本體,分析出的語義特徵皆當成喻解,分別再想出新的喻體,練習使用譬喻的修辭。如表 3-2、表 3-3,布的特徵有柔軟的、長長的,即可請兒童
16、延伸練習,使用語義特徵來自行創作譬喻語句。表 3-2 布之譬喻創作延伸表布 譬喻創作柔軟的 柔軟的布 像 一樣長長的 長長的布 像 一樣可做衣物 可做衣物的布 像 一樣不同的顏色 不同的顏色的布 像 一樣可以折疊 可以折疊的布 像 一樣保暖 保暖的布的布 像 一樣表 3-3 彩虹之譬喻創作延伸表- 8 -彩虹 譬喻創作一道彎彎的 一道彎彎的彩虹 像 一樣有很多的色彩 有很多色彩的彩虹 像 一樣一條長長的 一條長長的彩虹 像 一樣高掛在天空 高掛在天空的彩虹 像 一樣下過雨才出現 下過雨才出現的彩虹 像 一樣一下子就消失 一下子就消失的彩虹 像 一樣根據上述的教學過程,配合不同的教學對象和內容,
17、可從圖 3-1 簡易的呈現教學流程。呈現譬喻語句 可搭配具體圖片、影像或實物。說明譬喻句式中年級兒童以明喻和隱喻為主。高年級兒童可增加略喻和借喻。提示明喻和隱喻的關鍵字喻辭。語義特徵分析本體語義特徵分析。喻體語義特徵分析。本體和喻體語意特徵對照。譬喻語句意涵解讀。譬喻創作延伸 將分析出的語義特徵,拿來練習譬喻修辭的創作。圖 3-1 教學流程圖四、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學方法,以譬喻辭格的理論為基礎,結合語義特徵分析的方法。且為符合兒童象徵性語言的發展,教學對象不同,教授的譬喻內容亦9有調整。對於中年級的兒童,是以明喻和和喻的教學為主;高年級的兒童,則是以略喻和借喻為主。提出的教學流程,首先
18、,呈現譬喻語句,亦可同時搭配具體的圖像、影片或實物教具,當作教學的刺激物。其次,說明譬喻句式,向兒童解說該譬喻句式的組成與規則。再者,語義特徵分析,分別針對本體、喻體做語義特徵分析,分析後進行語義特徵的對照,並放入文本脈絡做理解。最後,譬喻創作延伸,將分析過的詞彙當作新的本體,語義特徵當做喻解,練習創作新的喻體。透過此譬喻辭格的教學,以期兒童能掌握譬喻語言的理解和使用,促進象徵性語言的發展,進而幫助閱讀的理解。本研究根據理論及文獻分析所提出的譬喻辭格教學,尚屬初步概念,缺乏完善的教材、詳細教學流程,以及並無實際教學的驗證,此乃研究設計上的不足,能有待對此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未來能繼續研究,充實
19、其內涵。參考文獻中文部分GoodmanKen。(1998)。談閱讀。( 洪月女,譯者) 臺北:心理。王毓騵。(1970 年 01 月)。 ezPeer - 音樂 - 歌詞 - 母親你真偉大。2012 年 01月 05 日 擷取自 ezPeer - 音樂聽我的!:http:/ . 2012 年 01 月 05 日 擷取自 恆義食品中華豆腐、豆花:http:/.tw/about_view2.asp柯華葳、陳冠銘。(2004) 。文章結構標示與閱讀理解以低年級學生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6(2) ,頁 185-197。柯華葳。(1999) 。閱讀能力發展。於 曾進興,語言病理學基礎 (第三卷,頁 83
20、-119)。臺北:心理。教育部國教司四科。(2008 年 01 月 09 日) 。 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2012 年 01 月 05 日 擷取自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Ministry of Education:http:/www.edu.tw/plannews_detail.aspx?sn=33&pages=9許展榮。(2009 年 05 月 20 日) 。譬喻中的借喻。2012 年 01 月 05 日 擷取自 台中縣語文領域-國小- 龍的傳人: http:/guidance- 10 -blog.tcc.edu.tw/post/7/2122陳望道。(1989) 。修辭學凡發
21、。臺北:文史哲。黃慶萱。(2002) 。修辭學 (增訂 3 版)。臺北:三民。楊明純、王雅慧、黃昕瑤、吳玉淑、王春鳳 (編者)。(2011) 。國民小學國語三上(第五冊) (修訂版二刷) 。臺南:南一。靳洪剛。(1994) 。語言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錡寶香。(2009) 。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臺北:心理。魏聰祺。(2010) 。辭格分類及其辨析。臺北:考銓。西文部分Burns, P. C., Roe, B. D., & Ross, E. P. (1999). Teaching reading in todays elementary schools (7th ed.). Boston: H
22、oughton Mifflin Company.Johnson, D. D., & Pearson, P. D. (1984). Teaching reading vocabulary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Lane, V. W., & Molyneaux, D. (1992). The dynamics of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Owens, R. (1996). Language development: An introd
23、uction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Readence, J., Baldwin, R., & Head, M. (1986). Direct instruction in processing metaphors. Journal of Reading, 18, pp. 325-339.Thompson, S. J. (1986). Teaching Metaphoric Language: An Instructional Strategy. Journal of Reading, 30(2), pp. 105-109.Winner, E., Rosenstiel, A., & Gardner, H. (1976).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2, pp. 28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