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教材的教学延伸策略——以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为例.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61748 上传时间:2018-08-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教材的教学延伸策略——以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教材的教学延伸策略——以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教材的教学延伸策略——以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教材的教学延伸策略——以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为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教材的教学延伸策略——以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为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年第3期 中学数学教学 , ” “ “ “、 聚 焦f + ;新课程; + + + 基于教材的教学延伸策略 以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教学为例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杨苍洲 (邮编:362000)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林少安 (邮编:362300) 摘要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流程的安排、学习情景的呈现等,都是对课本 素材的选取、改造、加工的结果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必须深度解读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洞悉学科 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本文从基于章首图片,深入解读定义;基于典型例题,拓展延伸定 义;基于阅读材料,提炼应用性质;基于课后习题,理论联系实际等四个方面系

2、统阐述基于教材的教学 延伸策略 关键词 用教材;教学;延伸;圆锥曲线与方程 “用教材”而不应该“教教材”这一教学理念 得到普遍认同“教教材”即教师单纯地把教材上 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用教材”即教师把教材当 作素材,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 重组、拓展而后组织教学前者显得“呆板”,后者 显得“灵动”;前者固守“教条”,后者彰显“智慧”; 前者囿于教材因“材”施教,后者以人为本因“才” 施教;前者是“匠”,后者可为“师”“用教材”就是 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主张,它不仅 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课程内涵,还可有 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下面笔者以人教A版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 程

3、的教学为例,谈如何基于教材进行教学延伸 的感想与体会 1 基于章首图片。深入解读定义 细心的老师、同学当能发现:在教材中,每一 章目录的旁边都设置了一幅与本章相关的图片, 同时,这幅图片作为章首图片放置在章首这幅 图片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本章的主要研究对象, 或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本章的主要知识本质,或扼 要深刻地揭示了本章的主要思想方法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章首图片实现知识延伸 案例1 人教A版选修21分别在教材的 封面和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章首位置展 示了平面截圆锥的图片(如图),同时配备了文字 说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圆锥曲线的由来,圆锥 曲线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圆锥曲线的主要 研究方法 学

4、习本章伊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章首图 片,让学生总揽本章的主要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 法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挖掘章首图片的深层次 内涵呢?笔者在完成椭圆定义的教学后,结合 椭圆中的“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 是椭圆”进行教学,运用了椭圆的定义对截口曲 线的形状进行验证同时,针对此性质选择典型 的例题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巩固 题1 已知水 平地面上有一半径 为4的篮球(球心 O ),在平行光线 的照射下,其斜投A 影的边缘的轨迹为C(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AB中点0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 轴,篮球 与地面的接触点为H,且0H一3,则C的方程 为 投影的边缘的轨迹可视为圆柱面与平面的 交线,求解过程中

5、可在截面的下方再作一个与圆 柱、截面都内切的球,仿照课本的方法,可证明该 截口曲线为椭圆选用本题的目的在于迁移应用 数学家Germinal Dandelin的方法,对采用“双球 模型”求轨迹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题2 如下图,AB是平面a的斜线段,A为 2 中学数学教学 2014年第3期 斜足,若点P在平面口内运动,使得XABP的面 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 ) A圆 C一条直线 由上例可知:用一 个与圆柱的母线斜交的 平面截圆柱,得到一条 截口曲线,该截口曲线 是椭圆教材中把这一问 B椭圆 D两条平行直线 题留给我们思考、探究本题中容易发现:点P在 空间中的轨迹是以线段AB为轴的圆柱面,又

6、因 为点P在平面a内运动,所以P为圆柱面与平面 a的交线,又因为AB是平面a的斜线段,所以点 P的轨迹是椭圆选用本题的目的在于深化内化 椭圆的截面定义,并熟练应用,形成技能 “平面截圆锥的图片”深入地介绍了圆锥曲 线本质问题,“圆锥曲线”之所以叫“圆锥曲线”, 是因为“圆锥曲线”是平面截圆锥曲面所得的交 线基于此进行知识的拓展延拓,有利于拓宽学 生知识视野,同时可以亲历圆锥曲线的发现过 程,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 2 基于典型例题。拓展延伸定义 例题是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教 材上的例题,一般都具有典型性,或是对某概念 定义、公式的应用,从而夯实基础知识;或是对某 解题技巧、规律的介绍

7、,从而熟练解题技能;或是 对某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我们发现,一些曾经出现于大纲教材的定 义、公式、定理,也常以例题、习题的方式在新课 标教材进行呈现因此,教师要以例题为蓝本进 行适当的归纳总结,作为课堂的有效延伸 案例2 人教A版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 线与方程在例题、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零 零散散地介绍了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第三定 义第二定义、第三定义都曾经在大纲教材中明 确以定义的形式出现,但在新课标中已经被边缘 化,仅供探究之用系统地学习完本章内容后,笔 者对其进行适当归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一)探究课本中下述两个问题,你能得到椭 圆与双曲线的一个一般性质吗?

8、 (1)第22节例6:点M(z,Y)到定点F(4, 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f:z一 的距离的比是常 数,求点M的轨迹 (2)第23节例5:点M( ,Y)到定点F(5, o)的距离和它到直线z:z一 的距离的比是常 数,求点M的轨迹 由上述两个例题归纳、猜测并证明可得: 椭圆与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点M( ,Y)到定 , 2 点F(f,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Z:z= 的距离的 比是常数P一 , (1)当01时,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点F 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直线z为其对应的准线,其 方程为 一 一1 在学习抛物线的定义之后笔者以课本中的 上述两个例题为引例,结合第22节“信息技术应 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

9、迹:“椭圆”、第 24节“阅读与思考(二)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与统一方程”适时进行补充拓展,总结归纳圆锥 曲线的统一定义,整合课本中的零散知识,形成 知识网络,使学生知识更加系统 (二)探究课本中下述两个问题,你能得到椭 圆与双曲线的又一个一般性质吗? (1)第22节例3: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 (一5,0),(5,0)直线AM、BM相交于M,且他们 的斜率之积是一,求点M的轨迹方程 (2)第23节探究: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 (一5,0),(5,O)直线AM、BM相交于M,且他们 的斜率之积是,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由点 M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与22例3比较,你 有什么发现? 由课本的例题和

10、探究可得: 2014年第3期 中学数学教学 3 椭圆的第三定义: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 (一a,0),(“,0)(或(0,一口),(0,n),直线AM、 2 BM相交于M,他们的斜率之积是一 (或一 ,2 2 1,2 )则点M的轨迹是椭圆,其方程为 + 一 0 0 、,2 2 1(za)(或 +=H_一l( );1 2 0 n一 口 双曲线的第三定义:设A、B的坐标分别为 (一“,0),(口,0)(或(0,一n),(0,n)直线AM、 2 门2 BM相交于M,且他们的斜率之积是 (或 ), 一0。 2 1 J 2 则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其方程为 -7一 一1( n 0 、,2 2 “)(或 一

11、 7 21(zo) n D 上述的两个命题常被称为圆锥曲线的“第三 定义”笔者在对其性质进行归纳证明之后,对两 个性质进行了比较,从合情推理的角度介绍圆锥 曲线内的常见类比方法近年的高考也屡屡涉及 该性质的考查,因此,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 题进行举例,对其考查方式进行归类展示,如:对 椭圆第三定义的考查(2OLO年高考山东卷),对双 曲线第三定义的考查(2ol1年高考江西卷),第三 定义推广的考查(2Ol1年高考北京卷)等 通过对上述性质的归纳学习,我们不仅系统 地学习了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定义、性质,同 时,也学习并掌握圆锥曲线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合情推理”由于新旧课标对知识掌握程度

12、要求的不同而产生的教材差异,大纲教材的部分 定义、定理、公式(如三垂线定理、和差化积公式、 积化和差公式等)在新课标教材中是以习题、例 题的形式出现的,可以感受到教材编写者对这部 分知识的依依不舍,但是在教材中又显得零零碎 碎,不成系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 归纳延伸,形成系统 3 基于阅读材料,提炼应用性质 高中数学教科书设置了:观察与猜想、阅读 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 目,这些栏目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其内容或是渗透数学文化,弘扬数学精神;或是 延伸教材内容,完善知识体系;或是联系生活实 践,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教材 中阅读材料的地位与作

13、用,挖掘其深层次内涵, 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案例3 人教A版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 线与方程在第24节“阅读与思考(一)一圆 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介绍了三种圆锥曲 线的光学性质实际上,在教材的例题中已经两 次涉及了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第22节例5涉 及了椭圆的光学性质,第24节例2涉及了椭圆 的光学性质虽然这些例题都涉及了圆锥曲线的 光学性质,但是课本并没有作必要说明,学生不 知道其所以然,甚至一些教师也不知道光线为什 么这样走,更不知道光学性质的解题应用在本 章的复习回顾中,笔者基于阅读材料,联系教材 中的两个例题进行了“圆锥曲线光学性质及其应 用”的教学 (一)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

14、 (1)椭圆的光学性质:从椭圆的一个焦点发 出的光线,经过椭圆反射后,反射光线交于椭圆 的另一个焦点上 (2)双曲线的光学性质:从双曲线一个焦点 射出的光线,经双曲线反射,其反射光线的延长 线过双曲线的另一个焦点 (3)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从抛物线焦点射出 的光线,经抛物线反射,其反射光线平行于抛物 线的对称轴 (二)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证明 下面我们来证明椭圆的光学性质: 证法一 (反证法) 已知椭圆两焦点分别为 F 、F。,直线MN为椭圆 的切线,P为切点,F P 为人射光线,作F 关于 切线MN的对称点R,只 需证F 、P、R三点共线 假设F。、P、R三点不共线,设F R的连线交切线 MN于

15、点Q,则RF 一RQ+QF。一QF +QF z 2口,又RF2b0),两焦点分别为F (一C,0)、F (c, 4 中学数学教学 2014年第3期 0),设P( 。,Y。)为c上一点,则Y 一6 一 , 而过P的切线方程为z:b z o +a Y。Yn。b , 直线PF 的方程为Y。z一( 。+C) +cy。一O,直 线PF2的方程为y o 一(z oC) 一cy。一0因为 切线z与直线PF 的夹角为它们法向量(6 z。, 口 Y。)与( 。,一(z。+C)的锐夹角 ,切线z与 直线PF 的夹角为它们法向量(6 。, Y。)与 ( 。,一(z。一f)的锐夹角 2,可求得cos0 : cosU

16、2一_ ,可得 1一 2,所以直线 一_=二= 侍 一 ,所以且线 6 z +n Y PF 、PF 与过P点的法线的夹角相等,从椭圆 的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椭圆反射后,反射 光线交于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上 同理可证双曲线的光学性质以及抛物线的 光学性质 (三)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应用一类最 值问题的求解 光的种种性质被有“业余数学之王”之称的 费马(Pierre de Fermat)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法 则,那就是光在任意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 一点时,总是沿所需时问最短的路径传播又称 最小时间原理或极短光程原理因此,结合圆锥 曲线的光学性质可以求解一类最值的问题 2 1,2 题1 已知椭圆c: +

17、,_一1,F 、F。分别 厶 为其左右焦点,点Q(1,3),P是椭圆C上的一 动点,求f F P f+l PQ f的取值范围 利用“椭圆的光学性质”及“费马原理”可以 让光线帮助我们找到1 F P I+l PQ l的最小值, 进而应用P F P 的周长为定值4口,即可找到 I F P 1+1 PQ I的最大值在上述的解题中,我们 利用的是光线的自然选择,相信自然的选择! 题2 已知P为双曲线 一Y 一1上一点, F(2,O),Q(22,2),求l PF I+l PQ l的最 小值 本题可以直接应用“双曲线的光学性质”进 行解题,因为点Q在双曲线内,由“双曲线的光学 性质”及“费马原理”可得:从

18、Q射出被双曲线反 射后经过点E的光线所经过的路程是最短的作 双曲线的左焦点E,连接EQ,交双曲线右支于点 P,点P即为所求这样的解题过程,其计算量和 思维量明显地小于其他解法 1 题3 已知抛物线C:y一 ,F是其焦点, 凸 点Q(2,4),P是抛物线C上的一动点,求l PF I +PQ l的最小值 由“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可知:从抛物线焦点 射出的光线,经抛物线反射,其反射光线平行于 抛物线的对称轴,根据“费马原理”可得,当光线 从FPQ反射时,I PF l+l PQ l最短 教科书中只告诉我们光是按这样的路进行 反射,至于为什么这样反射,书本并没有交代,很 多老师也轻描淡写地说:“圆锥曲线具

19、有这样的 光学性质”,学生学得一头雾水,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其实学生渴望“为什么圆锥曲线会有这有 趣的光学性质”这一问题能在这里得到解决因 此,基于阅读材料提炼性质、应用性质,对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数学视野,甚至于提高 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4 基于课后习题。理论联系实际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扣所 在章节的教学内容,为教学评价与反馈提供载 体,教师常通过布置课后习题作为作业,并藉此 了解、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此部分 内容或围绕定义,为夯实基础知识服务;或配套 例题,为形成解题技巧服务;或联系实践,为培养 创新能力服务在课后习题的讲评课上,教师 不妨

20、借题发挥,借助一题多解、多题一法等教学 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同 时培养学生发散与收敛的思维方式 案例4 人教A版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 线与方程习题22A组第7题和习题23A组第5 题分别设置了利用椭圆定义与双曲线求轨迹的 两个例题讲评课时,笔者从这两个题目出发进 行解题方法总结,并基于此介绍“折纸中的数 学”,用数学解释生活,用实践验证数学,从而激 趣课堂,正如本册导引所言:使同学们加深对数 学概念本质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 系,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课后习题展示与评讲 题1 习题22A组第7题:如图,圆。的半 径为定长r,A为圆0内一个定点

21、,P是圆上任意 一点,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Z和半径0P相交于 2014年第3期 中学数学教学 5 Q,当点尸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 么?为什么? L | O 、,_ 本题可设z和A_P相交于点M,连结AQ,由 + 此可得l AQ Il QP I,所以I Q0 i+l QA l= + + l Q0 l+l QP Jl OP Ir,又i OA fr,根 l I 据双曲线的定义可得,点Q轨迹是以()、A为焦 点,实轴长为r的双曲线 (二)折纸中的圆锥曲线 上述两个问题中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直线 z为所求轨迹椭圆(或双曲线)的包络,即为椭圆 (或双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如果我们能在纸上 折出直线族

22、z,那么直线族 所围成的图象将是一 个椭网(或双曲线)如果能用一张纸折叠出各种 圆锥曲线,无疑是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下 面让我们见证这神奇的时刻吧! DA: 、 (1)折椭圆:取一个圆纸片,圆心为0在圆 内取定一点A将圆片的边缘向定点A折叠,使 圆片边缘上的一点P与定 hA重合每取一点P 折一次就得一折痕当点P在圆周上取得足够 多且密时,所得的众多折痕就显现出一个椭圆的 轮廓了 (2)折双曲线:取一个纸片,画一个圆,圆心 为0在圆外取定一点A将圆的边缘向定点A 折叠,使圆片边缘上的一点P与定点A重合每 取一点P折一次就得一折痕当点P在圆周上 取得足够多且密时,所得的众多折痕就显现出一 个双

23、曲线的轮廓了 (3)折抛物线:取一个纸片,作一直线a和直 线外一点F将直线的边缘向定点F折叠,使直 线边缘上的一点P与定点F重合每取一点P 折一次就得一折痕当点P在直线上取得足够 多且密时,所得的众多折痕就显现出一个抛物线 的轮廓了 (三)折纸原理探究 仿照课本习题的解题过程进行探究 在课本习题的讲解过程中,很多人会对习题 进行变式训练、归类总结、误区分析等工作,却很 少去挖掘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数学是有用 的、数学是自然的”,我们要学习用数学去解释生 活,用实践去验证数学结合生活实践的拓展延 伸不仅能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能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 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 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 的价值 认真研读教材的内容后,我们发现教材的每 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拓展延伸的落脚点挖掘教 材背后的故事,基于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无 疑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倡议, 让教材成为教学延伸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I-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 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选修2一l(A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404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