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和娜 吉林师范大学 摘 要: 伴随国家经济体系的迅猛发展, 暴露出较多的环境问题。“十三五规划”加入“生态文明建设”, 可见中国政府愈加重视生态建设。文章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内涵解读, 针对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中国社会呈现的生态环境状况, 给以相应的解决方案。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 作者简介:张和娜 (1993-) , 女, 汉族, 陕西西安人,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 级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史专业。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
2、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ecological viewZhang He-na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exposed to mo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rteen-Five plan“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visible Government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eco
3、logical construction. Interpretation of articles based on ecological view of Marxism theory, Globaliza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society under eco-environmental situ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Keyword: ecological view of Marxis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 Chinese society; 习近平主席强调“良好的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中国在刺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忽略了某些生态环境问题, 出现一系列生态危机。比如, 沙尘暴、沙漠化和雾霾等。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 理应要回归到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与理解。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内涵马克思的生态观实际上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协调统一的学说。2马克思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3由此可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因此, 人们在劳动实践改造
5、自然的同时不应只满足自身利益, 不顾生态环境状况肆意活动于自然环境中, 而应该遵守相应的自然规律, 合理看待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提高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马克思所阐述的生态学思想与某些乌托邦式“回到自然”的思想有着明显不同, 他在生态学思想中强调解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就涉及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平问题。马克思强调天然自然经过人们的劳动认识逐步深化并逐渐向人化的自然转变。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 对人类来说也是无。”4由此可见, 不与人类发生关联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马克思明确强调人化自然对人是有用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自然界, 就他
6、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因此, 他希望人们可以像珍惜自己那样爱抚自然, 毁坏了天然的环境就相当于间接性残害人们“无机的身体”。二、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表象马克思生态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化为“新陈代谢”, 需要劳动实践这种中介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中国在刺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连带出生态环境与生态危机问题, 造成较为紧张的人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相对不平衡状态。1. 个人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个人受到的教育水平相关联, 从侧面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国个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总是处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状态, 只要满足自己的生
7、活需要就万事大吉。其次, 不清楚个人的责任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对于某些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自觉意识性。最后, 个人生态环境教育存在部分欠缺。2. 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态度。马克思指出:“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它的目的不仅是取得一次利润, 而是某得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6这就明确指出资本所有者要分娩的是产物的利润。同样, 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中国, 企业也是以盈利作为目的。比如, 一些地方以能源、资源发家的各种“老板”, 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 “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 扩大需要, 使生产多样化, 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7不惜大力投资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 甚至也
8、包括稀缺的能源、资源在内。3. 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中国某些地区纯粹追求 GDP 忽略自然的自净能力。为以下几点:第一, 垃圾分类回收困难。都市人口生活垃圾, 深度掩埋;农村由垃圾满天飞。第二, 法律体系不健全。某些人钻法律空子, 能污染绝不改善, 能不担责绝不强出头。第三, 监督体系不完善。部分地区存在隐瞒上报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三、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向导促进中国社会持续稳定发展1. 人的意识形态方面。有学者认为“人渐渐异化为生产就是消费的动物, 人们异化的消费活动必然加重生态危机的严重性。”8因此
9、个人在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首先形成理性消费习惯, 不盲目跟风。其次, 有意识地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校教育、标语宣传等增强个人危机生态意识的教育。再次, 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适龄青年免费培训, 为教育下一代打下基础。最后, 履行环境保护职责, 从自身开始热情积极的参加各类环保公益活动。2. 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9(209)因此, 各企业部分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也要考虑未来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首先, 对于煤炭等资源“要取之有度, 用之有节”促进相关企业部门形成理想消费模式。其次, 加大技术领域创新与投资力度。合理
10、开发新能源, 创新能源环保技术。最后, 取之自然, 用之自然。3. 社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揭示了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 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9(210)首先, 建立健全我国法律法规, 用法律条文为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其次, 设置相应回收站点, 严格分类回收垃圾。最后, 促使人民积极地行使监督权, 激发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运动的热情。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M.人民出版社, 197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M.人民出版社, 1979:178-1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M人民出版社, 197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1 卷M.人民出版社, 1965:18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 6 卷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247-393. 7刘维兰.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马克思哲学的生态意蕴及当代价值J.汉江大学学报, 2016 (2) .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 2014. 9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1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