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48402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KS5U解析】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KS5U解析】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KS5U解析】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KS5U解析】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新高三起点考试历史试卷命题人:武汉中学戴婷 审题人:武汉中学戴兵红第 I 卷(选择题)本卷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越目要求的。1.1.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 ,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A. “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 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 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 “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答案】A【解

2、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与周有血缘关系的吴国国君和燕国始祖,由于吴国国君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臣民中有不少戎狄成分,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服从汉族传统文化的地区才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故 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在“中国”的标准方面文化比血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而且春秋时期血缘关系并没有完全失去政治意义,故 C 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中国”的文化色彩标准,D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D 项排除。【点睛】 “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且始终有强烈的民族含义,一般即指汉族文化区。即使是边远地区

3、,只要聚居了大批汉人,或者汉族传统文化相当发达,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2.2. 据以上记述能被认定的史实是秦代A. “重农”是生态保护的主要出发点B. 律法制定与执行异常严苛C. 确立了完备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D. 重视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答案】D【解析】【详解】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是指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冲垮堤岸;“盗采人桑叶”是指百姓偷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劳役;“漆园种植三年被评为下等者”是指如果漆园连续三年被评为下等,有关官吏不仅要被经济制裁,而且还要受到撤职的处分。以上材料都反映了秦代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故 D 项正确。生态保护的主要

4、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重农” ,故 A 项错误。材料第一句中没有体现律法的异常严苛,故 B 项错误。完备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项错误。【点睛】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材料的理解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不要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偏代全,二是准确性,不要曲解材料的原意。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3.3.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这反映

5、了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B. 世界意识逐渐明晰C. 天下和合的天下观D. 华夷观念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下为公” “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反映了古人天下和合的天下观,故 C 项正确。社会矛盾的尖锐、古人的世界意识、华夷观念受冲击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 ABD 三项排除。【点睛】“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得以产生和发展。所谓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

6、,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4.4.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C. 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 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田庄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甚至豪强家族比郡守还可怕,这反映出当时豪强威胁了中央集权,所以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故 D 项正确。A

7、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 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5.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 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许多高官子弟主动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科举考试日益受到重视,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故 C 项错误,B 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6.6.明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人陆揖针对政府当局的“禁奢”政策,写文为奢侈辩护道“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

8、” ,而“奢则其民必易为生” ,陆揖的理论A.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思想观念C. 代表了晚明社会的思想主流D. 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陆揖针对政府当局的“禁奢”政策写文为奢侈辩护,正说明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故 B 项正确。陆揖的理论不能直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晚明社会的思想主流仍是儒家思想,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7.7.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

9、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 ,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昆曲不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所以清中叶以后日趋衰落,故 D 项正确。AC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点睛】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花”泛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 “雅”是指昆曲。昆曲日趋衰落的原因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着观

10、众;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8.8.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 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 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 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 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表明清政府官员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危害认识不足,说明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故 B 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点睛】 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规定是一种

11、片面的协定关税税率。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9.9.1896 年汉阳铁厂由“官办”性质改为“官督商办” ,由盛宣怀接任督办。为解决钢铁销路问题,盛宣怀上奏请求“嗣后凡有官办钢铁料件,一律向鄂厂(即汉阳铁厂)订购,不得再购外洋之物” 。对此举解释最合理的是A. 促进了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B. 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C. 摆脱了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控制D. 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信心【答案】A【解析】【详解】

12、根据材料“嗣后凡有官办钢铁料件,一律向鄂厂(即汉阳铁厂)订购,不得再购外洋之物” 。可知盛宣怀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促进了汉阳铁厂的发展,故 A 项正确。盛宣怀上奏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抵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是利用政府的力量扶持企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不是资产阶级,故 D 项错误。10.10.1919 年 7 月,当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则在一项宣言中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 。这一宣言A. 使中国思想界认清了欧美

13、的社会制度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D. 加深了苏俄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吸引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9 年 7 月,当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 “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可知西方列强和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加深了苏俄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使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比以往更关注苏俄,故 D 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使中国思想界认清欧美社会制度的结论,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故 B

14、项错误。C 项 “消除”一说太绝对,故 C 项错误。11.11.陈云在 1938 年 9 月的一次演讲中描述道:“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 ”这一现象表明A. 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B. 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C. 全面抗战路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D.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取得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抗大虽然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但是仍然吸引了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根据材料中的时间 1938 年 9 月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与国民

15、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相比,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故 C 项正确。A 项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材料没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无法得出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的结论,故 B 项错误。D 项与题干无关,排除。12.12.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宣传策略和方针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暂停播摩擦消息、力争和平揭蒋阴谋、丢掉幻想,树立必胜信心打蒋到底,夺取胜利对这一系列调整解释正确的是A. 使中共获得了舆论上的优势B. 始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 始于渡江战役D. 共产党宣传策略和方针的调整决定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以宽容的态度

16、和诚意,在宣传策略上采取了“暂停播摩擦消息,力争和平”方针。这使得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攻势,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同情和支持,在舆论宣传上处于十分有理、有利的地位。故 A 项正确。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共制定了揭蒋阴谋,丢掉幻想,树立必胜信心的宣传策略,故 B 项错误。1947 年 7 月,战争进入到战略进攻阶段。根据斗争的发展需要,中共宣传策略的重点是打蒋到底,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故 C 项错误。D 项“决定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说法夸大了宣传策略和方针的作用,故 D 项错误。13.13.“老鼠奸,麻雀坏,苍蝇蚊子像右派。吸人血,招病害,偷人幸福搞破坏。千家万户快动手,擂鼓鸣金除四

17、害 ”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一首诗,记录了 1958 年春的北京全民杀麻雀事件。该诗从侧面反映了A. 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高度热情B. 左倾错误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C.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积极性高涨D. 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城市卫生环境建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老鼠奸,麻雀坏,苍蝇蚊子像右派。 ”“1958 年春”结合所学可知该诗从侧面反映了 1958 年的左倾错误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民杀麻雀事件, A 项“知识分子”和 C 项“劳动积极性”错误,故 AC 两项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4.14.1991 年 3、4 月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

18、4 篇署名是“皇甫平”的文章,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文章的背后,竞是邓小平。这主要说明了当时A. 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B. 社会主义本质已被充分认识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D.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在 1991 年 3、4 月间的文章批评了当时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的错误观点,并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结合所学可知这4 篇文章发表在东欧剧变、国内改革遭遇阻力的关键时刻,文章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

19、模糊概念,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实际上表达了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讲话精神。故 D 项正确。1992 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使得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故 A 项错误。B 项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是在 1992年十四大,C 项错误。15.15.史记载: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 ,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火祖” ;西方也有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传说。二者的共通之处A.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 都有无神论的思想主张C. 都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D. 都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隧人氏“教民钻木取

20、火”是人类支配自然的开端;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是英雄人物与神的斗争,二者都是以人为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故 D 项正确。中国古代神话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故 A 项错误。二者都是有神论的体现,故 B 项错误。神话传说不可能引发社会制度的变革,故 C 项排除。16.16.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法律是某种凭借允许禁止之智慧管理整个世界的永恒物存在过源自万物本性、要求人们正确地行为和阻止人们犯罪的理性,它成为法律并非始于它成文之日,而是始于它产生之时。 ”该材料表明A. 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B. 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C. 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D. 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答案】B【解析】【详

21、解】材料“法律存在过源自万物本性、要求人们正确地行为和阻止人们犯罪的理性”说明西塞罗认为法律源于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所以罗马法是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故 A 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涉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法律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17.17.下图狗人是马可波罗的报告中对安达曼群岛居民的描绘,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像狗的一样” 。这表明当时A. 对外交流促使西方绘画出现新类型B. 马可波罗用新文化对世界的解读C. 相对隔绝的状态阻碍了人类的眼界D. 外来人种发现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C【解析】【

22、详解】材料反映了马可波罗把安达曼群岛的居民描绘成长得“像狗的一样” ,这这表明当时相对隔绝的状态影响了人们的认识,阻碍了人类的眼界,故 C 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西方绘画出现新类型的结论,故 A 项错误。BD 两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18.18.18 世纪的人类揭开了天体面纱的一个革命性的解释: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分解为有理性的人所能发现的少量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这一“解释”A.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B. 预见了启蒙运动发生的必然性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D.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的

23、发展规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揭开了天体面纱的一个革命性的解释” “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 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近代物理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故 A 项正确。启蒙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 项错误。相对论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C 项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的发展规律,故 D 项错误。19.19.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

24、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 18 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这表明A. 社会主义者完全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B. 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 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 18 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可知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故 C 项正确。A 项“完全接受”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而不是无产

25、阶级的斗争,故 B 项错误。D 项“趋同”表述错误,排除。【点睛】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第一,绝对化错误,如本题的 A 项。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如本题的 C 项。第三,一般来说“趋同”类的表述都是错误的,如本题的 D 项。20.20.陈晓律先生指出: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和黑格尔,就极力宣扬强权主义和国家至上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德国人养成守纪律、重责任和服从权威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君主政体的联邦。材料中“强权主义和国家至上”表现为A. 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 各级官吏均由帝国皇帝任命C. 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 帝国议会拥有最高的立法权【答案】B

26、【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德意志帝国 1871 年宪法可知,宪法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最高权力,拥有最高的行政权、立法权、军权等,帝国首相及各级官吏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 ACD 三项错误,B 项正确。21.21.下表反映了 1750-1900 年世界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 非洲 亚洲总计(百万)1750 140 1 11 2 95 479 7281850 266 26 33 2 95 749 11711900 401 81 63 6 120 937 1608A. 殖民扩张B. 医疗进步C. 工业革命D. 城市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

27、从 1750 年至 1900 年世界人口总数大幅增加;但发展不平衡,欧洲和美洲增长明显快于其他洲。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资料增加,所以欧美人口大幅度增长。故 C 项正确。欧美人口大幅度增长有利于欧美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所以 AD 两项是欧美人口大幅度增长带来的影响,排除。B 项不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22.22.1883-1889 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障、意外工伤保险等社会立法条例,1887-1889 年,英国政府参与议会会议次数占全部会议次数的 845%,1885-1889 年,美国克利夫兰否决国会议案 324 项目。这

28、些现象A. 表明早在 19 世纪末期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B. 体现了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行政权力日益增长的趋势C. 说明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D. 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末期己大规模应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颁布多项社会立法条例,英国政府参加了大多数的议会会议,美国总统也多次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反映了近代西方国家政府的行政权不断加强。故B 项正确。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中德国颁布多项社会立法条例无法说明行政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故 C 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大规模应用,故 D 项错误。【点睛】资产阶级代

29、议制的实质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但该题的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不断演变,材料的三个事件都反映了政府的行政权在扩大。23.23.1989 年 7 月,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唐纳后来在与莫斯科讨论 1962 年古巴导弹事件时得出结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无核的世界。 ”这表明A.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误会产生的偶然事件B. 美国寻求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美苏关系僵局C. 古巴导弹危机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无核和平运动D. 美苏在古巴危机事件中错误行为已经达成谅解【答案】C

30、【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必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无核的世界。”可知古巴导弹危机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无核和平运动,故 C 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产物,故 A 项错误。美国寻求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美苏关系的缓和,故 B 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4.24.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行不断加快,但 2015 年 3 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2018 年6 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这表明A. 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B. 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 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D.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

31、博弈【答案】D【解析】【详解】欧洲一体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主权让渡的过程。冰岛放弃加入欧盟和英国退出欧盟的原因就是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反对更多的主权让渡,所以材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故 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绝对化错误,排除。C 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第 II 卷本短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 52 分第 25 题、第 26 题为必考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 题第 29 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 15 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25.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建立后,

32、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 200 万以上;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至汉末王莽擅权,对内举措乖张,对外重开边衅,社会动荡,失去水利灌溉的农垦区逐步沙化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播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 1015 万。然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境外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使得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也正式作为专名见之于史籍。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

33、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摘编自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材料二从 19 世纪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连续遭受一系列天灾人祸。尤其 1928-1930 年大旱灾及战乱,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 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 2/3。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变,灾荒使农民变得一无所有,贫困家庭都廉价变卖产业以苟延性命,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农民竞相廉价典押或者出卖土地, “灾荒前后的地权,往往转移甚剧,至灾后很多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 ,自耕农比例由此前的 80%下降到

34、灾后的不足 50%。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到 1937 年关中地区平均每一农户家庭人数比1927 年要少 1。16 人,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根据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35、【答案】 (1)原因:西安山环水绕,战略地位(地理条件)优越;关中地区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对内控制关东和江南,有效制服割据势力;对外抵御西北强敌,反击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汉唐初期明君贤臣的高远识见。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加强了对关中地区乃至黄土高原的开发,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但过度开发关中地区破坏了生态环境,为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2)导致耕地荒弃,人口锐减,给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导致关中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和宗法观念,有利于思想解放。(3

36、)环境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解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结合所学从西安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战略地位、汉唐初期明君贤臣的高远识见等方面分析。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根据材料一“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 200 万以上;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播种

37、,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 1015 万”可知加强了对关中地区乃至黄土高原的开发,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 ”可知过度开发关中地区破坏了生态环境,为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2)根据材料二“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 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 2/3。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变以土地为典钾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灾荒前后的地权,往往转移甚剧,至灾后很多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

38、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 ”可知导致耕地荒弃,人口锐减,给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导致关中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和宗法观念;根据所学可知有利于思想解放。(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以及如何处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角度来回答认识。26.26.从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下表是三个历史典故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任选一

39、个典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典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评分原则:档次第一档历史现象概括符合题意,对历史现象概述合理,评价有正确的史实支撑,论述清晰合理第二档历史现象概括符合题意,对历史现象概述比较合理,评价有较清晰的史实支撑,论述清晰合理第三档历史现象概括基本符合题意,有一定的历史现象概述,评价史实不明确,基本没有述第四档历史现象概括不明确,基本照搬照抄原材料,或不符合题意评分示例:从“半费之讼”看智者学派故事中的普罗达哥拉斯和欧提勒士这对师生因为学费问题而对薄公堂,从辩论技

40、巧、个人智慧上来看,欧提勒士都无可挑剔,这体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追求个人主义的人文精神。古希腊商品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出现了以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否定了神的意志,树立了人的尊严,开启了人文主义的先河。但是对个人价值的过度推崇,导致了个人主义的盛行,出现了诸如“半费之讼”事件的出现,社会道德的沦丧,城邦危机。鉴于此,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这一历史典故启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既要注重个人自由,也要加强道德修养,协调个人发展、兼顾集体利益,这样才能

41、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要严格依据问题要求。首先阅读材料选取一个典故,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如从“半费之讼”反映了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根据所学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影响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再如,李约瑟难题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三只黑天鹅反映了反全球化的现象。做题时注意对历史现象的概括要符合题意,对历史现象的概述要合理,评价要有正确的史实支撑,论述要清晰合理。27.27.【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孙中山游历日本期间,对日本具有现代民主管理色彩的乡村治理颇感兴趣,认为“人民自治是政治的极则” 。这些

42、蕴含浓郁民主色彩的乡村治理思想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实践尺度。在民国政府酝酿乡村自治时,晋、苏、浙、粉等省已有较为成型的乡村治理实践,特别是山西村治运动颇有声势。姜阳初的定县实验与梁漱溟的邹平探索也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参照范例。乡村治理既有国民党维护“三民主义”的政治需求,也有当政者对乡村社会实行有效管控的现实压力,乡村治理成为国家与社会寻求平衡的突破口。1928 年 9 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 ,标志着孙中山村治思想的全面展开。但是,具有民权色彩的现代乡村制度并未走太远,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为了强化国家行政权力对乡村世界的直接掌控,以削弱日益壮大的

43、中国共产党,民国政府重新开始实施保甲制度,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制度走向。这一制度转变带来的恶果是,南京国民政府始终未能破解社会阶级矛盾,激发农村内生活力。摘编自清末民初乡村治理再考察(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转向保甲制度的影响。【答案】 (1)西方乡村自治思想传入中国;孙中山的乡村治理思想提供了制度依据;国民党维护“三民主义”的政治需求;部分地区的乡村治理实践已见成效;军阀割据;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社会阶级矛盾长期无法缓解;民权被践踏,农村缺乏发展动力;政府离心离德,失去民心

44、。【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对日本具有现代民主管理色彩的乡村治理颇感兴趣”可知西方乡村自治思想传入中国;根据材料“这些蕴含浓郁民主色彩的乡村治理思想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治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实践尺度。 ”可知孙中山的乡村治理思想提供了制度依据;根据材料“晋、苏、浙、粉等省已有较为成型的乡村治理实践,特别是山西村治运动颇有声势。姜阳初的定县实验与梁漱溟的邹平探索也给国民政府提供了参照范例。 ”可知部分地区的乡村治理实践已见成效;根据材料“乡村治理既有国民党维护三民主义的政治需求”可知国民党维护“三民主义”的政治需求;根据材料“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可知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

45、地的建立;根据所学可知军阀割据。(2)根据材料“为了强化国家行政权力对乡村世界的直接掌控”可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始终未能破解社会阶级矛盾,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可知社会阶级矛盾长期无法缓解;民权被践踏,农村缺乏发展动力;根据所学可知政府离心离德,失去民心。28.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89 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美英法苏原占领国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反对德国统一;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要求德国放弃马克,接受欧元,加快欧盟统一进程,使统一后的德国融入欧洲,以此限制德

46、国的强大。同英法不同,美国则支持德国统一,其前提是统一后的德国须承认德波边界现状,继续留在北约;而前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联郑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任性,加紧外交谈判,1990 年 7 月在同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在统一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0 年 9 月 12 日,美英法苏外长和两德外长签署“4+2”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1990 年 10 月 3 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分裂历史由此结束。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分裂和重新统一的原因。 (2)

4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国对德国统一态度不同的实质以及德国统一的影响。【答案】 (1)分裂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战后美苏展开冷战。统一原因: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东欧剧变提供的机遇、苏联对统一问题的让步、科尔的不懈努力。(2)实质: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方针。影响: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德国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解析】【详解】 (1)分裂原因: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统一原因:根据材料“1989 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联郑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

48、任性,加紧外交谈判”可知东欧剧变提供的机遇、苏联对统一问题的让步、科尔的不懈努力。根据所学可知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2)实质:根据所学可知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外交方针。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德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根据材料“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要求德国放弃马克,接受欧元,加快欧盟统一进程”可知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29.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李时珍(1518-1593) ,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4 岁就开

49、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术,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经过近 30 年的努力,他终于在 60 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 1800 多种,新增药物 3700 多种,医方 1 万多个,配有插图 1000 多幅。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常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答案】 (1)医学世家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失利;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2)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