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浙江省2016年10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748185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浙江省2016年10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KS5U解析】浙江省2016年10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KS5U解析】浙江省2016年10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KS5U解析】浙江省2016年10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KS5U解析】浙江省2016年10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6 年 10 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地理一、单选题:共 25 题1. 下列产业部门中,最需要选择科技发达、信息富集区位的是A. 服装加工 B. 有色冶金 C. 汽车制造 D. 软件开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最需要选择科技发达、信息富集区位的是软件开发,需要靠近高技术人才丰富,信息通达度高的区域,D 对。服装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A 错。有色冶金是动力指向型产业,B 错。汽车制造需要钢材较多,一般是原料指向型,C 错。【考点定位】工业指向类型。2. 科学家最近发现,距太阳 4.2 光年的比邻星周围有一颗潜在的宜居行星。宜居行星与比邻星相距约 700 万千米,比邻星比太阳暗 10

2、00 倍。完成下题。判断该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据是A. 具有与地表相近的温度 B. 具有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C. 距比邻星接近日地距离 D. 获得与地面上相似的可见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判断该行星宜居的主要依据是具有与地表相近的温度,A 对。具有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获得与地面上相似的可见光不是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B、D 错。距比邻星与日地距离差距大,不是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C 错。【考点定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判断其它行星生命存在条件,要结合材料中信息,依据地球上生命存在条件分析。适宜的温度、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等自身条件。光照、地月系不属

3、于生命存在条件。3. 下图为城市风向频率与工业区、居住区的布局图。完成问题。图中布局合理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城市工业区布局原则是工业区的污染气体不能吹到居住区。根据图中风向频率,图 位于季风对吹方向上,有污染,A 错。图.吹北风时有污染,B 错。图东南风时有污染,C 错。图位于季风对吹方向垂直的郊外,没有污染,D 对。【考点定位】工业区布局原则。近年来,我国某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需从其他区域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新增的耕地),这样可实现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完成下列各题。4. 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A.

4、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B. 控制城市化增长速度C. 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D. 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5. 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可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优化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A. B. C. D. 【答案】4. A 5. B【解析】试题分析:4. 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防止随意占用耕地,A 对。我国中小城市加快城市化增长速度,B 错。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不是根本目的,C 错。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不是设定指标的目的,D 错。5. 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不能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错。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对。利于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5、对。土地资源位置是固定的,不能进行区际流动,错。B 对,A、C、D 错。【考点定位】设定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跨区域占补平衡的作用。【名师点睛】根据材料信息分析,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是限制乱占耕地,保护耕地资源。结合我国城市政策,对中小城市是推动发展,不是控制。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动的,不参与区际流动。从其它区域购买指标,不会改变城市空间结构。6. 下图为浙江省铁路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影响浙江省高速铁路选线最主要的因素是A. 农业发展水平 B. 城镇分布 C. 原有铁路走向 D. 地形地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高铁以客运为主,所以,浙江省高速铁路选线最主要的因素是城镇分布

6、,B对。农业发展水平 、原有铁路走向、地形地貌不是影响高铁选线的主要因素,A、C、D 错。【考点定位】影响交通线路选线的因素。7. 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对本地水库分布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其工作步骤如下图。完成问题。该研究小组工作过程中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C. 全球定位系统、虚拟现实 D. 遥感技术、虚拟现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点定位】地理信息技术。下图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问题。8. “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大气沉降河流输入海洋运输海底上泛A. B. C.

7、 D. 9. 2011 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A. 西北 B. 东南 C. 东北 D. 西南【答案】8. C 9. C【解析】试题分析:8. 阅读材料可知, “垃圾洲”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是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该区域大量河流输入可能带来固体漂浮物,此外海洋运输可能带来固体漂浮物,此处大气沉降和海底上泛较少,所以 B 正确。9. 阅读材料可知,震中位于图中甲地,即日本东南侧海域,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受日本暖流的影响,主要漂向东北方向,所以 B 正确。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中甲地森林茂密,有“林海雪原”之称,乙地草原丰美,可见“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观。完成问题。10. 甲地所属的自然带是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11. 形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A. 海拔 B. 热量 C. 土壤 D. 水分【答案】10. C 11. D【解析】试题分析:10. 读图,根据经纬度位置,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侧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 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A 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植被,

9、B 错。亚寒带针叶林带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植被,D 错。11. 根据材料,乙地是草原景观,形成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图示位置符合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 对。海拔是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因素,A 错。热量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B 错。土壤是在植被影响下形成的,C 错。【考点定位】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下图为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 19712000 年平均值)变化图。完成问题。12. 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A. 19001910 年 B. 19101940 年 C. 19401975 年 D. 19752010 年

10、13. 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A. 纬度较高 B. 海拔较低C. 陆地面积比例较大 D. 森林覆盖面积较大【答案】12. D 13. C【解析】试题分析:12. 读图,根据图例,结合图中相同的时间气温距平数值判断,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1975-2010 年,D 对。A、B、C 错。13. 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例较大,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C 对。纬度没有差异,A 错。海拔、森林覆盖率不是主要原因,B、D 错。【考点定位】读图能力,影响气温距平的主要因素。【名师点睛】读图分析能力是地理基本技能,根据曲线形态,结合图中数值判断,

11、北半球气温距平值的变化幅度大小。由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的气温变化幅度大于海洋。陆地面积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大,平均气温距平值越大。总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 20052014 年抚养比变化图。完成问题。14. 图中信息反映了A. 总抚养比呈持续下降B. 2010 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C.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D. 2010 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15. 我国于 2015 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期 2025 年比 2014 年A. 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 B. 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C. 老年抚养比明显下降 D. 劳

12、动年龄人口明显增多【答案】14. C 15. A【解析】试题分析:14. 读图,图中信息反映了总抚养比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A 错。2010 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影响,B 错。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C 对。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影响,D 错。15. 我国于 2015 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新生儿童增加,预期 2025 年比 2014 年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A 对。 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上升,B 错。老年抚养比变化不大,C 错。.新增人口不能转化成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不会增多,D 错。【考点定位】人口抚养比特点,主 要影响因素。下表为 20

13、14 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完成问题16. 影响表中行政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农业发展水平 B. 人口自然增长率C. 工业发展规模 D.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7. 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是A. 高新科技 B. 交通状况 C. 自然资源 D. 人口规模【答案】16. D 17. A【解析】16. 城市化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选 D。17. 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已经进入区域发展的综合高效阶段,此时,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动力,上海拥有强大的科技力量,这是其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选 A。下

14、图为近地面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完成问题。18. 在垂直方向上,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的是A. B. C. D. 19. 7 月,控制澳大利亚中南部的气压系统属于A. B. C. D. 【答案】18. A 19. D【解析】试题分析:18. 读图,根据图中风向,气流向中心辐合的,是低压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中心气流呈现上升运动。、是低压中心,A 对。气流向外辐散,是高压中心,中心气流下沉,B、C、D 错。19. 7 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是冬季,控制澳大利亚中南部的气压系统是副热带高压,、是低压中心,A、B 错。南半球的高压中心气流呈逆时针辐散,错,对,即 C 错,D 对。【考点定位】常见天气系统

15、及特征。下表为 2014 年全国及四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万公顷)。完成问题。20. 从全国来看,表中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的是A. 油菜籽 B. 大豆 C. 玉米 D. 稻谷21. 黑龙江和吉林油菜籽播种面积为 0,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热量 B. 土壤 C. 市场 D. 交通【答案】20. B 21. A【解析】试题分析:20. 根据表中数值,从全国来看,表中四种农作物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的是大豆,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约占全国的 28.6,B 对。油菜籽集中程度较高,约占 17,A 错。玉米、稻谷集中程度低,C、D 错。21. 黑龙江和吉林纬度较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油菜属于

16、亚热带经济作物,油菜籽播种面积为 0,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A 对。土壤、市场、交通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D 错。【考点定位】农业区位因素、中国地理。【名师点睛】作物播种面积集中程度最高,不能只看面积大小,要计算作物面积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大小。所占比重越大,说明集中程度越高。作物生长范围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即积温多少。纬度不同,热量不同,适宜生长的作物类型有差异。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完成问题。22. 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A. 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 B. 调蓄黄河洪水C. 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 D. 汇集灌溉余水23. 为防

17、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A. 推广耐盐作物 B. 完善排水系统 C. 增加灌溉水量 D. 增施有机肥料【答案】22. D 23. B【解析】试题分析:22. 根据材料,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灌溉区域内水向低处流,与黄河流向一致。读图可知,乌梁素海湿地位于灌溉区域的下游位置,主要作用是汇集灌溉余水,D 对。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应在灌区上游方向,A 错。不能调蓄黄河洪水,也不能发展航运,B、C错。23. 为防止河套区土壤盐流化,宜采取的措施是完善排水系统,B 对。推广耐盐作物、增施有机肥料不能防止盐碱化,A、D 错。增加灌溉水量易导致盐碱化,C 错。【考点定位】区域湿地的主要

18、作用,防止盐碱化的措施。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完成问题。24. 从成因看,该河谷为A. 地堑谷 B. 断层谷 C. 背斜谷 D. 向斜谷25. 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侧,光照较强 B. 侧,热量较多C. 侧,蒸发较弱 D. 侧,降水较多【答案】24. B 25. C【解析】试题分析:24. 读图,根据岩层的位置移动看,该河谷为断层相对下沉的一侧,从成因看是断层谷,B对。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A 错。背斜、向斜属于褶皱构造,C、D 错。25. 根据指向标,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应是阴坡,侧所在

19、山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阴坡气温较低,蒸发较弱,A 对。B、C、D 错。【考点定位】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阴坡、阳坡植被差异的原因。【名师点睛】了解地质构造类型,理解断层构造包括地垒、地堑构造,褶皱构造包括背斜、向斜构造。山、谷是地貌类型。了解地堑是岩层相对于两侧下沉,断层是相对一侧上升或下沉,地垒是相对于两侧上升。注意材料信息,该地位于干旱区,阴坡水分条件较好 ,植被茂盛。二、综合题:共 4 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国局部区域略图。2015 年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

20、破。材料二: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_(填“提高”或“降低”)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2)图中资源调配工程的名称是_工程,该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_问题。(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_气候区的南界,该界线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区。(4)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_,下游_。(5)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答案】(1)提高(2)南水北调 水资源短缺(3)温带季风 东部季风(4)修筑水库(水利设施)开挖(疏浚)入海河道(5)位于山前冲积扇;地

21、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解析】整体分析:南水北调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南界,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提高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2)图中资源调配工程的名称是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南界,该界线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4)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修建水库等水利设施,下游开挖、疏浚入海河道。(5)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水源

22、、土壤等方面分析。山脉东麓是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国局部区域略图。2015 年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材料二: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_(填“提高”或“降低”)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2)图中资源调配工程的名称是_工程,该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_问题。(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

23、_气候区的南界,该界线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区。(4)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_,下游_。(5)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答案】(1)提高 (2)南水北调 水资源短缺 (3)温带季风 东部季风 (4)修筑水库(水利设施) 开挖(疏浚)入海河道 (5)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解析】整体分析:南水北调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南界,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1)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提高廊坊的城市功能等级。(2)图中

24、资源调配工程的名称是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能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南界,该界线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4)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上游修建水库等水利设施,下游开挖、疏浚入海河道。(5)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山脉东麓是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8.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左图中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右图

25、为图左中乙地春分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运动轨迹,黑点为春分日正午太阳位置。材料二:在德国工业化时期,鲁尔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造成莱茵河的严重污染。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鲁尔区经历了综合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变得清澈。(1)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2)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自然条件,并说明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3)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4)在右图中绘出乙地夏至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注明日出、日落的位置,用小黑点

26、标明正午太阳位置。【答案】(1)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2)条件: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径流量大且稳定;地势低平,水流平缓;原因:公路和航空运输发展,分流水运运量;产品附加值提高,宜采用公路和航空运输 (3)原料和能源地位下降,技术和人才地位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构成优化,技术工艺改进,污染物排放减少(4)太阳运动轨迹;日出、日落位置;正午太阳位置【解析】试题分析:(1)从成土母质条件看,区域河流冲积物多,土层深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3)

27、治理后原料和能源地位下降,技术和人才地位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改进,污染物排放减少。所以河水变清。(4)题目中是二分日的太阳运动轨迹。夏至日,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是 63.5,如答案图所示。【考点定位】29.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 3196 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 1 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 2 为图 1。图 3 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 19772010 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1)指出甲区域沙

28、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2)说出 21 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答案】(1)沙源地:河谷及三角洲;湖岸。成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特点:湖面扩大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29、(3)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解析】(1)读图,甲区域位于青海湖东岸,流入青海湖的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缩小,裸露的湖岸带沙源物质丰富。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冬季湖面结冰,西北风的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到湖泊东岸。受甲区域以东山地,如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形成沙地。所以,甲区域沙源地有河谷及三角洲、湖岸等。(2) 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所以湖面扩大,即湖泊面积扩大。(3)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从表格中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耕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面积减少。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导致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植被覆盖率下降。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等,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风沙或沙尘暴灾害,土地荒漠化加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