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庄煤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

上传人:QQ153893706 文档编号:1741114 上传时间:2018-08-21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庄煤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庄煤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庄煤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庄煤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杨庄煤矿1.2Mta新井设计【全套图纸】.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 国 矿 业 大 学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姓 名: 学 号: 学 院: 应用技术学院 专 业: 采矿工程 论文题目: 杨庄煤矿 1.2Mt/a 新井设计 专 题: 坚硬顶板型工作面支护设计研究浅析 指导教师: 职 称: 讲师 2009 年 6 月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采矿工程 学生姓名 任 务 下 达 日 期 : 2009 年 3 月 8 日毕业论文日期: 2009 年 3 月 9 日 至 2009 年 6 月 5 日毕业论文题目:杨庄煤矿 1.2Mt/a 新井设计毕业论文专题题目:坚硬顶板型工作面支护设计研究浅析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按照采矿工

2、程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完成杨庄煤矿 1.2Mt/a新井设计,专题为坚硬顶板型工作面支护设计研究浅析,翻译为矿业有关的英译汉文章。院长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摘 要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翻译部分。一般部分是杨庄矿 120 万吨新井设计。全篇共分为十章: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和储量、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井下运输、矿井提升与运输、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矿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杨庄矿设计年生产能力为 120 万 t/a,位于安徽省淮北市,井田走向(东西)长约 5.5km,倾向(南北)长约 4.0km,井田总面积为 23.34

3、km2。主采煤层为 5 煤,煤层平均倾角为 10。井田工业储量为 13070.4 万 t,矿井可采储量为 11426.5 万 t,服务年限为68 年。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190m3/h,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井田为双立井两水平开拓。运输大巷采用矿车运煤,大巷辅助运输采用矿车运输。矿井通风方式为对角式通风方式.矿井年工作日为 330d,工作制度为“三八”制。矿井的采煤方法主要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矿井布置一个工作面生产,一个工作面备用,年生产能力为 120 万t/a。工作面长度为 200 m。专题部分题目:坚硬顶板型工作面支护设计研究浅析。翻译部分题目:锚杆的力学分析及工程应用。关键词:工

4、业储量,工作制度,矿井通风,采煤方法。全套图纸,加 153893706AbstractThis design book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general part, the special part and the translation part.The general part is a 1.2Mt new design of Yangzhuang colliery. It contains ten chapters: an outline of the mine field geology boundary and reserves, throug

5、hput and labor system of the mine, the main roadway of the mine, the roadway of the mine, disposal of roadway and mining method, transportation of underground, mine lifting and transportation, mine ventilation and safety, and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 index of the mine.The Yangzhuang colliery fie

6、ld lies in the Mining town Huaibei city of Anhui province. The total area of the mine is 23.34km2.The length of the mine field is 5.5km on average, the width of the mine field is 4.0km. Its dip angle is 10 degree on average. The main exploitation coal seam is 5.The industry reserves of the mine fiel

7、d are 1307.04 million tons and the useable reserves are 164.39million tons. Its service life is 68 years. The normal flow of the mine is 190 m3/h in average. The mine is a low gassy mine. The deploitation manner is shafts with two levels . Transportation Roadway used to transport coal mine car , Usi

8、ng transport coal and uses rack track and coolie car in subsidiry transportation.The method of mine ventilation in this shift is mixed ventilation.The labor system of the mine is “three-eight”.It produced 330d/a.The mining method of the mine is fully-mechanized longwall in the strike.There is one wo

9、rking face in the mine, and the other face for preparation. The throughput of Yangzhuang colliery is 1.2 million tons per year. The length of the longwall face is 200 m.The special part i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the mining face in the situation of hard roof.T

10、he translation part is: Rock bolt mechanic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gineering.Keywords: Industry reserve: Labor system: Mine ventilation: Mining method.目 录一般部分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矿区概况 11.2 井田地质特征 31.3 煤层与煤质 8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42.1 井田境界 142.2 矿井工业储量 152.3 矿井可采储量 163 矿井工作制度及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203.1 矿井工

11、作制度 203.2 矿井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 204 井田开拓 .23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34.2 矿井基本巷道 344.3 主要开拓巷道 42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 .49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495.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05.3 采区车场选型设计 546 采煤方法 .596.1 采煤工艺方式 596.2 回采巷道布置 747 井下运输 .767.1 概述 767.2 采区运输设备选择 767.3 大巷运输设备选型 798 矿井提升 .818.1 概述 818.2 主副井提升 829 矿井通风与安全 .839.1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839.2 矿井风量计算 889.3

12、 矿井阻力计算 939.4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1009.5 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 106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08专题部分1 坚硬岩层的力学特性 .1111.1 坚硬顶板力学特性 1111.2 坚硬顶板分类 1122 坚硬顶板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 .1132.1 坚硬顶板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特征 1132.2 单一长壁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1162.3 初次来压、周期来压力学模型 1173 采场来压预测预报 .1193.1 初次来压的预测 1193.2 周期来压的预测 1203.3 采场来压步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1213.4 长壁采场的来压预报 1224 坚硬顶板采场支架受力分析 .12

13、24.1 工作阻力和初撑力确定 1224.2 液压支架受力分析 1234.3 坚硬顶板采场支架架型选择 125参考文献 .127翻译部分英文原文 129中文译文 138致谢 .145一般部分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 页 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1.1.1 矿井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杨庄矿位于淮北市南约 8km 处,井田范围:东经 116465611651512,北纬 33533233356429。井口位置:东经 116489,北纬335428。井田处在闸河煤田最南端,东、南、西部均以露头为界,东西最长 6.3km,南北最宽约 4.2km,面积约 24km2

14、。井田内有宿淮公路和一条铁路专用线穿过,并有雷河,西流河,濉河流经,其历史最高洪水位:雷河+30.68、西流河 +30.60、濉河 +30.40。杨庄矿交通便利,矿区铁路专用线在青龙山站与符夹线、濉阜线接轨,可北通徐州,南至符离集,西达阜阳、亳州,与陇海、京沪、京九铁路干线联网。淮宿、淮徐公路以及徐合、连霍高速公路等可通全国各地。杨庄矿交通位置示意图见图 1.1。图 1.1 杨庄矿交通位置示意图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2 页 1.1.2 地形、地貌杨庄井田地面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9.2+31.7m,地面主要为农田、村庄等,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区内流经的地表水系自东向西

15、分别有闸河、岱河、雷河、西流河、濉河等。其中雷河最高洪水位为+32.68m,西流河最高洪水位为+32.60m ,濉河最高洪水位为 +32.40。区外东西两侧皆为寒武、奥陶纪石灰岩所构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小山区。东有烈山、青龙山、凤凰山、大鼓山,北部有相山等。1.1.3 河流及水体矿区内地势平坦。流经该井田的河流皆南北走向,西部有岱河,东部有龙河,闸河,南部有龙岱河,均注入濉河,属淮河水系。其中以闸河为最长,全长 70 公里,纵贯全矿区,闸河煤田因之得名。龙河全长 60 公里,发源于萧县城东龙山南麓;岱河流向南东,发源于萧县岱山湖。两河流于本井田东南边缘双庄处汇合。两河流河床下切不深,侵蚀基准面

16、于地表仅差 23 米;但侧蚀作用显著,河面宽约 50150 米;河谷标高为+27.00 米左右。所有河水流量均受季节控制,河道宽缓平浅,无航运价值。雨季矿区低洼地区积水严重,积水深度一般为 0.41.0 米,涝期最长可达一个月左右。1.1.4 地震淮北矿区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阜阳麻城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南有宿南断裂(五河利辛断裂) 。自公元前 179 年以来,在淮北地区这块土地内发生的地震以及邻省波及的中强地震 40 余次。1973 年 9 月 22 日 11 时 53 分,在濉溪县临涣发生了里氏 4.5 级地震,震中居民有强烈震撼,少部分土房有轻度破坏。1983年

17、 11 月 17 日 5 时 9 分,山东荷泽市与东明县交界处(距淮北市相山 200公里)发生里氏 5.9 级地震,波及到淮北地区。 据全国地震烈度区域报告,淮北矿区大部分在 6 度范围内,东部少数地区在 7 度范围内。杨庄煤矿地震烈度为 6 度,按 7 度设防。1.1.5 矿区气候条件矿区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一)气温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年平均气温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3 页 14.5。一年之中 78 月天气最热,最高温度一般为 3539 ,极端最高气温 41.1,出现在 1972 年 6 月 11 日;12 月至第二

18、年 2 月最冷,最低温度一般为零下 121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 23,出现在 1955 年 1 月 7 日。气压以 12 月最高,为 780 毫米汞柱。(二) 日照年平均日照数 2325.7 小时,年承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 124.5 千卡/平方厘米。其中 68 月日照时数最多,12 月最少。年平均蒸发量 1300900 毫米。年平均无霜期 203 天。(三)降水年平均降水量 862.29 毫米,降雨多集中在 68 月份的雨季,平均降水量 438 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 50.8%;平均降雨天数 37 天,占年总降雨天数的 39.7%,最长雨季达 84 天。年平均于 12 月 12 日出现初雪,次

19、年 3 月2 日出现终雪,初终雪日数为 80 天。最大积雪深度 350 毫米。土壤冻结一般出现在 12 月至次年 2 月 14 日,冻土厚度一般在 100150 毫米,最大厚度可达 300 毫米。由于受雨季影响,降雨量呈两个特点:一是年际变化大;二是分配不均。夏季易暴雨成灾,冬季又易干旱。自 1966 年以来,偏旱年份较之雨涝年份有增加的趋势。(四)风向春夏雨季以东南、东风为主,冬季多北风。年平均风速为 3.1 米/秒。其中月平均最大风速达 3.7 米/秒,9 月平均风速最小,为 2.4 米/ 秒。春末夏初常有干热风,最大风速为 20 米/秒;夏季时有暴风,最大风力 9 级,冬季风可达 6 级

20、。1.1.6 矿区经济概况本矿地处华东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工农业基础好,对能源需求大,很有必要建设大中型矿井来满足本地区的需要。1.1.7 水源矿井生活用水水源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工业用水取自处理后的井下排水。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杨庄井田位于闸河复式向斜的南端闭合处,以褶曲构造为主,断裂构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4 页 造相对不发育。褶曲有洪庄向斜、濉溪向斜、李楼向斜、陆庄背斜等。煤层走向大致东西,西部转为南北,东部煤层向北倾斜,西部向东倾斜,煤层倾角 440 ,大部分为 1012 。本区煤田勘探自 1956 年始,由华东地质局 325

21、队进行详查,以后又由原淮北矿务局勘探队进行大量补勘工作,直到矿井投产后的 1977 年,该期间先后完成和提交一、二、三井田详勘报告 , 四、五、六井田详勘报告 , 二水平延深勘探报告 。1986 年,原淮北矿务局勘探队在杨庄井田与朱庄井田、李楼井田等重新调整过的井田边界范围基础上,以满足三水平延深设计为目的,施工 41个钻孔,总计 21268.12m,的进尺量,于 1990 年提交 三水平延深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该报告提交以来,即 1990 年至今,井田境内先后又施工 11 个钻孔,使得全井田历年地面总施工的钻孔达 405 个,总进尺 128990.99m。1.2.2 井田煤系地层杨庄井田位于

22、闸河复式向斜的南部转折端,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淮地台鲁西隆起徐州褶断带的西南侧。区域地层由老至新为远古界的清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钻孔接露的本井田地层由老至新为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其中石炭系、二叠系为本区含煤地层。(一)中石炭统本溪组(C2b)假整合于中奥陶统老虎山组灰岩之上,厚约 22m。上部为厚约 4m 的灰白色隐晶质灰岩(13 灰) ,中下部为厚约 18m 的灰绿、紫红色铁铝质泥岩。13 灰的顶面为与太原组的分界面。(二)上石炭统太原组(C3t)整合于本溪组之上,厚约 162m。其岩性主要为灰岩与煤、泥岩互层夹粉砂岩和砂岩,韵

23、律性明显。其中含有一层 1.9m 厚的铝质泥岩,为本区的主要标志层之一(K1 标志层) 。该组含薄煤层 11 层(井田内 11 个孔接露) ,个别煤层局部厚达0.95m,其余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三)下二叠统山西组(P11s)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平均厚 107m。灰色砂质泥岩和灰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泥岩。底部为厚 10m 左右的黑色砂质泥岩与下伏厚约 21m 的黑色泥岩连续沉积,其底面为与石炭系分界面。其上为细中粒砂岩,泥钙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5 页 质胶结,见斜层理;中部以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夹条带砂岩及泥岩,泥岩中常见杂色团块及菱铁质鲕粒,富含植物化石;上部发育一

24、层灰白色中粗粒含硕石英砂岩,钙质胶结。该组下部含 6、7 煤层。7 煤层为一薄煤层,仅有个别可采点;6 煤层局部含 12 层夹矸或 2 个分层,为该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四)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平均 241m。泥岩、粉砂岩为主,砂岩次之。底部有一层厚约 3m 的浅灰灰白色铝质泥岩,致密块状,含菱铁鲕粒,层位稳定,为良好标志层之一(2 标志层) 。其底面现定为下伏山西组的分界面。中、上部以灰杂色泥岩为主,局部为灰白色砂岩和少量粉砂岩。该组含煤 4 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2、3、4、5 煤层。2 煤层局部可采点;3 煤层一般具有 23 个分层,只有 32 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25、4 煤层局部较稳定,为中厚煤层,浅部多与 5 煤层合并,深部逐渐分开,该煤层受岩浆侵蚀破坏严重,大部分不可采;5 煤层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仅有个别不可采点,局部地段亦被岩浆侵蚀,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五)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井田内揭露最大厚度为 487m,主要为杂色和青灰色块状泥岩、粉砂岩和浅灰灰白色细中粗粒砂岩,局部含有菱铁鲕粒。底部为一层平均厚 19m 的灰白色中粗粒含砾砂岩,较为稳定,是井田煤系地层标志层之一(K3 标志层) ,其底面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面。该组含煤一层,编号为 1 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薄煤层。1.2.3 井田地质构造杨庄井田位于闸河复式向斜的南端闭合

26、处,以褶曲构造为主,断层为辅,断裂构造相对不发育。褶曲有洪庄向斜、濉溪向斜、陆庄背斜、李楼向斜等。(一) 褶曲1、洪庄向斜位于井田西部,向斜轴在 16 线附近,枢纽向西南仰起、圈闭,轴向N35E,长约 0.8km。向斜东翼倾角 15;西翼倾角 182、濉溪向斜位于井田西部边界,向斜轴在 10 线附近,枢纽向西南仰起,圈闭,轴向 N30E,延展长度约 1.5km。两翼不对称,东翼倾角 1518;西翼倾角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6 页 18253、李楼向斜位于井田西北部,轴向 N15E。井田内延展约 2.5km。西翼地层较陡,倾角 2530 ;东翼倾角略缓, 1520 。4、

27、陆庄背斜位于井田西部,背斜轴在 16 线17 线间,轴向近南北,长约 2.4km。背斜两翼宽缓,对称,倾角为 58。(二) 断层勘探中揭露的断层,落差大于 10 米的主要有 5 条。如表 1.1。表 1.1 杨庄煤矿井田断层一览表名称 落差(m)倾角() 走向 倾向 断层性质F51 断层 5 1518 N325W EW 正F52 断层 15 45 N10E29W NWSW 正F53 断层 20 50 N10E15W NWSW 正F54 断层 25 65 N40E40W NWSW 正F55 断层 2550 7080 N40E43W NWSW 正1.2.4 井田水文地质(一) 含 水 层1、 第四

28、系孔隙含水组普遍存在于井田范围内,厚度 4080m,一般 60m,井田两翼厚,中间薄,含水段为流砂层,其厚度变化较大,一般 611m ,大部分呈透镜体状分布,分叉合并现象普遍,自上而下共四层:一、二分层较稳定,呈连续分布,厚度较大,而三、四分层不连续,尤其第四层仅个别钻孔见到,上部具潜力性质,中下部具承压性质,水位埋深 1.53.0m ,季节波动较大,水质类型以碳酸盐为主,硫酸盐次之,矿化度 4g/l,渗透系数5.197.0m/d,赋水性较强。2、上石盒子组孔隙裂隙含水组厚 170210m,区内为隐付型,分布普遍,以砂岩裂隙水为主,基岩风化带发育有孔隙水,赋水性弱,该组底部中粗粒砂岩稳定,冲洗

29、液消耗量大,赋水性相对较强,是本组含水段,单位涌水量 0.04080.6831/s.m,渗透系数 0.0131.933m/d,水质类型 HCO3ClNaCa 型。3、下石盒子组 5 煤裂隙含水组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7 页 厚 5070m,井田内属埋藏型,以裂隙发育的砂质泥岩、砂岩为含水层,含水层厚 1.437.1m,平均 14.5m,该含水组裂隙不发育,赋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 0.0008750.0787l/s.m,渗透系数 0.01260.326m/d(见抽水成果表 51) ,呈承压转无压状态,其水位逐年下降,水质类型 HCO3Na型。4、山西组 6 煤裂隙含水组上

30、部以铝质泥岩为界,下部以 K1 灰岩为界,厚度 102140m,平均120m,岩层裂隙发育不均,赋水性大小受裂隙发育程度控制,总体而言赋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 0.00070.549l/s.m,渗透系数 0.00250.817m/d,水质类型 HCO3Na 型。5、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组本组自 K1 铝质泥岩下至本溪组,总厚度 171203m,平均 180m,以薄层泥岩和砂岩互层为主,各段相对独立,水力联系不畅,仅在构造或沉积变薄处发生补给关系,中、下段因距可采煤层较远,故影响不大,未作详细水文地质工作,仅观测其水位动态。勘探时期资料后期资料:该组单位涌水量 0.973l/s.m,渗透系数 49.

31、36m/d。6、奥灰岩溶裂隙含水组该层总厚度 500m 以上,含水层段以奥陶系中统的老虎山组为主,含水空间为溶蚀裂隙,溶洞次之,赋水性差别较大,单位涌水量0.0017.0l/s.m ,水位峰值在 11 月份,区域水位标高+20m,枯水期 56 月份,水位标高+15m 左右,水质类型 HCO3CaMg 型。含水层在井田内属埋藏型,东部为裸露型,主要赋水层位为奥陶系中统下部和下统上部灰岩,因距 6 煤 200m 以上,正常情况下对矿井无突水威胁,但由于局部构造发育,导致太灰于奥灰含水层沟通,从而使其成为间接充水水源。在煤系以外的隐伏区含水量大,是工矿企业和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二) 隔水层1、第四

32、系隔水层该层位于第四系底部,厚约 1525m,平均 20m,岩性为土黄色粘土夹砾石层,具良好隔水性能,能有效隔绝地表水,第四系孔隙水与煤系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2、6 煤底板隔水层该层位于 6 煤底板和 K1 铝质泥岩顶板之间,由砂岩、砂页岩和泥岩组成,井田内普遍存在,层位稳定,厚 2864m,其隔水性能受厚度、岩性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8 页 组合、构造破坏程度和水头压力、矿压等因素综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止太灰水的压裂扩容破坏。3、太原组中、上段之间隔水层太原组中、上段之间有一约 1.9m 的铝质泥岩隔水层,该层对隔绝中、上段间水力联系起到很大作用,自然条件下

33、中段水位比上段高 1.52.5m ,因此中、下段含水层是矿井突水的间接补给来源。4、本溪组隔水层在太灰与奥灰之间,本溪组底部有一厚约 22m 的铁铝质泥岩,是太灰与奥灰的良好隔水层。1.2.5 井田涌水量据矿井地质资料,矿井最大涌水量 310m3/t, 正常涌水量 190m3/t。1.3 煤层与煤质1.3.1 煤层埋藏条件煤的风化带为基岩顶面向下垂深 16m,氧化带为基岩顶面向下垂深18m。1.3.2 可采煤层特征(一) 含煤性井田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其中下石盒子组含主要可采煤层 5 煤层,山西组含主要可采煤层6 煤层。太原组含煤 11 层,但因不稳

34、定或不可采而无经济价值。煤系地层总厚 997m,含煤 20 层,平均煤厚 14.37m,含煤系数为 1.44,6 煤层,赋存于本组下部,上距铝质泥岩(K2 标志层) 5280m,平均 67m,下距 K1 灰岩约 58m,煤厚 1.956.16m,见煤点平均厚 2.8m,普氏硬度系数约为 2.0,属较稳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顶板以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其次为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底板一般为泥岩、粉砂岩,常见有植物根部化石。6 煤层之上局部含 13 层 0.10m0.30m 的薄煤层, 5 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下距 K2标志层约 19m,煤厚 2.597.16m,平均

35、 3.6m,分布稳定。普氏硬度系数约为 1.8,该煤层结构较简单,局部含夹矸,夹矸厚 0.020.60m ,多为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顶板岩性一般为深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泥岩。4 煤层,位于 K2 标志层之上约 29m,与 5 煤层为分叉合并关系。距 5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9 页 煤层 016m,平均为 10m。煤厚 0.363.39m,平均厚 1.79m,仅局部可采。3 煤层,为不稳定煤层,该煤层实际为一个煤组,3 个分层,即31、32、33。下距 K2 标志层 3060m,平均为 48m。20 线以西 23 个分层为主,局部有 1 个或 2 个分层;20 线以东

36、 2 个分层为主,局部为 1 个或3 个分层。3 个分层中以 32 分层较为稳定,31 分层次之。各分层分述如下:A31 分层,煤厚 0.151.17m,见煤点平均厚 0.48m,井田内钻孔穿过该层位的可采点占见煤点的 13,仅在 2324 线间浅处局部可采,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的薄煤层。B32 分层,煤厚 0.193.32m,见煤点平均厚 0.79m,井田内钻孔穿过该层位的可采点占见煤点的 55,分布普遍,局部可采。有岩浆岩侵入,煤层被吞蚀,多不可采;C33 分层,煤厚 0.240.87m,见煤点平均厚 0.45m,仅有零星可采点,为不稳定不可采薄煤层。各煤层的基本情况如表 1.2表 1.2

37、可采煤层基本情况一览表评价指标煤层编号煤层厚度等级全井田厚度最小最大(m)平均厚度(m)稳定程度 结构310.151.170.4832 0.193.32 0.79333薄 煤 层0.240.87 0.45 不稳定 复杂4 薄 煤 层 0.363.39 1.79 不稳定 复杂5 中厚煤 层 2.597.16 4.0 稳定 简单中国矿业大学 2009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 第 10 页 6 中厚煤 层 1.956.16 2.8 稳定 复杂1.3.3 煤层围岩性质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 (一) 3 煤层1、顶板(1)直接顶:一般为深灰色,致密块状泥岩,含有大量植物化石,厚度一般 20m 左右。(2)老顶:粉砂岩,灰色、块状,泥质胶结。砂岩,灰色、细粒、性硬,局部破碎夹薄层泥岩,含植物化石。粉砂岩与砂岩互层状。2、底板底板为中粒砂岩或粉砂岩。中粒砂岩,灰色、性硬,层面常含有炭质薄膜,层状构造,厚 010.0m。粉砂岩:深灰色、块状,有时含炭质泥岩,实际构成 4 煤层老顶,厚 010.0m。(二)4 煤层1、顶板(1)直接顶:灰深灰色,致密块状泥岩,含植物化石,或深灰色、块状粉砂岩,泥质胶结,厚 2.09.0m。(2)老顶:灰色块状中粒砂岩,以石英、长石为主,厚 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