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 忽必烈改制,预习导引,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_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2)1271年,改国号为“_”。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_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知识点一 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即位诏,大元,中原文明,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_、世袭制、改耕为牧。(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_”的治国方略。(3)试验:治理_收到显著成效。,屠杀政策,国家当行汉法,邢州,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_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2具体内容(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
2、御史台三大系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_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知识点二 政体更新,中原王朝,行政机关,西藏,(2)地方上 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_的统辖。 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_和大陆的联系。 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_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_。 (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_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地方,台湾,中原,世袭,驿站,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2重农举措(1)颁发诏令:
3、严禁_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_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_。(3)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_”。(4)重视技术指导:编成_,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点三 转变立国之本,蒙古贵族,黄河南北,农桑水利,农桑之制,农桑辑要,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在推行_、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3)在_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
4、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行省制,中原文明,深度点拨 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 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史料探究】史料一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史料二 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主题一 忽必烈改制的内容,思考 (1)
5、史料中的“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史料中的话加以说明。 (2)史料二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蒙古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2)颁布农桑辑要,设劝农官。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史论归纳】 1忽必烈继位后对地方控制的加强(1)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2)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3)亲自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2忽必烈
6、转变“立国之本”(1)含义:指的是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2)标志: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农桑立国方针。(3)结果: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立国的国策得以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史料探究】史料 恩格斯指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主题二 忽必
7、烈改制的历史意义及成功原因,思考 以忽必烈改制为例,你如何理解“征服者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这个观点? 答案 从效果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于北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入主者接受汉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以中原汉族为主体的农业文明,使元朝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在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史论归纳】 1忽必烈改制的历史意义(1)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3)在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也
8、颇多建树。 2忽必烈改制取得成功的原因(1)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2)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3)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4)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必烈个人的因素。,【课中思考】(教材第44页)1请思考,“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提示 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2蒙古葬俗平地深埋,无地面标志。此墓的形制与中原地区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文化内涵?(教材第44页) 提示 不同:这一墓葬在地面上有考究的建筑,说明它受到汉族丧葬文化的影响,突破了蒙古传统的葬俗;另一方面,地面建筑具有蒙古建筑的特色,与
9、汉族的墓葬建筑有所不同,说明它继承了蒙古葬俗文化特点。文化内涵:这一墓葬体现了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请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的做法?(教材第45页) 提示 这种做法一方面肯定了先进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4想一想,从元史记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得到哪些历史信息?(教材第45页) 提示 (1)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恢复、保护农业生产。 (2)忽必烈转变了立国方针。,5分析一下,导致这一数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教材第46页) 提示 忽必烈吸收“汉法”,认识到农耕经济的重要性,切实推行了一系列重视和保护农桑的措施
10、,使被战火破坏的农耕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阅读与思考】(教材第47页)请思考:为什么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征服?提示 因为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对具有先进文明的民族进行统治时,必须借鉴这些先进文明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先进文明对较为野蛮的民族也有着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感召力。,【解析与探究】(教材第47页)1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提示 (1)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生产。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诸方面都形成了明显的优势。(2)北方民族统治汉地后,必须借用汉地较为成熟的各项制度和起用汉地人才,才
11、能实现对汉地更为有效的统治。2材料四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提示 不全面。所谓戎狄之法实际也吸收了许多汉制,适合燕蓟地区的经济发展。,【自我测评】(教材第48页)1概述忽必烈改制的主要举措。提示 (1)推行汉法。(2)政体更新:按中原王朝体制构建政权机构。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机构,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把藏族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及中原与西南民族的联系。实行兵民分治。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忽必烈改制,最终在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
12、的叛乱。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2说明忽必烈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 提示 (1)成就:严禁屠城,保护了当地城市的繁华;废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最终粉碎顽固派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对地方治理收到显著成效。更新政体,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转变立国之本,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保护、发展了农业生产。 (2)影响:改革初期使“民安赋役,国用粮足,政事更新”,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方面颇多建树。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