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章__经济周期理论.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725193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__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七章__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七章__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以后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这样的危机,面对危机时期生产锐减、物价暴跌、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状况,人们将这种危机称为“恐慌”或其他令人生畏的名称。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冷静地分析这种现象。就在大多数经济学家仍把危机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时,法国一位原来行医的学者C朱格拉提出,危机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中周期性波动中的一个阶段。从那时以来,经济周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题之一。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把经济周期作为以国民收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短期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本章介绍经济学家对经济

2、中周期性波动这种现象的解释。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给经济周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

3、准。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从萨缪尔森的这种描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人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波动。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收缩阶段常常短于扩张阶段,

4、其振幅可能是收敛性的、发散性的或稳定性的。如果更细一些,则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可以用图来说明这四个阶段的特点。 图中纵轴Y代表国民收入,横轴t代表时间(年份),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N代表正常的经济活动水平。A为顶峰,AB为衰退,B-C为萧条,C为谷底,C-D为复苏,D-E为繁荣,E为顶峰。从A-E即为一个周期。AC,即衰退与萧条,就是收缩阶段,C-E,即复苏与繁荣,就是扩张阶段。收缩阶段总的经济趋势是下降,扩张阶段总的经济趋势是上升。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各有自己的特点: 繁荣: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

5、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繁荣的最高点称为顶峰,这时就业与产量水平达到最高,但股票与商品的价格开始下跌,存货水平高,公众的情绪正由乐观转为悲观。这是繁荣的极盛时期,也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顶峰一般为12个月。 萧条:国民收人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这时就业与产量跌至最低,但股票与商品的价格开始回升,存货减少,公众的情绪正由悲观转为乐观。这是萧条的最严重时期,也是由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谷底一般为12个月。 衰退:是从繁

6、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低于正常水平。 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根据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经济统计资料,就可以确定经济处于周期的哪一个阶段,以便采用相应的政策来进行调节。 三、经济周期的分类 经济学家根据一个经济周期时间的长短,把经济周期分为不同的类型。 1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世界上第一次生产过剩性危机于1825年发生于英国,以后经济学家就注意并研究了这一问题。但是,他们大多把危机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件来研究。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C朱格拉在他的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一书中提出,危机或

7、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三个连续阶段(繁荣、危机、清算)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反复出现形成周期现象。他对较长时期的工业经济周期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生产、就业人数、物价等指标,确定了经济中平均每一个周期为910年。这就是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井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17951937年间共有1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835年。 2基钦周期:短周期 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J基钦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趋势中研究了18901922年间英国与美国的物价、银行结算、利率等指标,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两种。主要周期即

8、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A汉森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18071937年间共有3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351年。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1925年,俄国经济学家w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中研究了美国、英国、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长期的时间序列资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种为期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左右的长期波动。这就是长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根据对美国、英国、法国一百多年内批发物价指数、利率、工资率、对外贸易量、煤铁产量与消耗量等的变动,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年,上升

9、部分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年,共47年。第三个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时期。 对长周期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变动;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是由战争引起的,与政府在繁荣时期的大量军费开支有关。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长周期仅仅是一种价格现象,而不是产量现象。现在有许多经济学家仍然重视对长周期的研究,称之为长波理论。 4库兹涅茨周期:另一种长周期 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J库兹涅茨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中提出了存在一种与房屋建筑业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长度在15

10、25年之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这也是一种长周期,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或建筑业周期。 库兹涅茨主要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从19世纪初叶或中叶到20世纪初叶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动的长期时间数列资料。他剔除了其间短周期与中周期的变动,着重分析了有关数列资料中反映出的长期消长过程,提出在主要工业国家存在着长度从15年到25年不等,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周期。这种周期与人口增长而引起的建筑业增长与衰退相关,是由建筑业的周期性变动引起的。而且,在工业国家中产量增长呈现出渐减的趋势。库兹涅茨提出的长周期受到了经济学界的重视。 5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

11、 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两大卷经济周期第一卷中,对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进行了综合分析。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一10年,长周期为48一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长周期从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短周期。四

12、、经济周期的特征根据现代经济学家的争论,要对经济周期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必须把握经济周期的以下特征: (一) 总体经济活动(Aggregate Economic Activity)经济周期被定义为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经济变量的波动,如实际GDP。尽管实际GDP是测度总体经济活动最近似的单个指标,但是,经济活动的其他指标如就业、价格水平和金融市场变量,对理解经济周期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扩张(Expansion)和衰退(Contraction)我们用图1来表示典型的经济周期。图中虚线表示总体经济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时的潜在国民产出的增长路径,实线表示实际经济活动的上升和下降。在

13、经济分析中,过去常常把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阶段是由高涨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复苏阶段是由萧条转向高涨的过渡阶段。现在一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衰退和扩张。总体经济活动的下降称为衰退,如果下降比较严重,就称为萧条。总体经济活动的上升称为扩张。经济周期两个阶段相互交替的转折点,分别称为波峰和谷底。在经济到达波峰之后,经济开始下降;在经济到达谷底之后,经济开始增长。一般地,我们把总体经济从一个谷底到下一个谷底的时间内所经历的扩张和紧随其后的衰退,或者,总体经济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时间内所经历的衰退和紧随其后的扩张,称为一个经济周期。(三)一致性(Comoveme

14、nt)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并不是指几个部门或仅仅几个经济变量的波动,相反,扩张或衰退总是同时在许多经济活动中发生。因此,要完整地反映整个经济的活动周期,就必须包括较多的经济指标。尽管在经济中,一些产业或行业对经济周期较其他产业或行业更为敏感,但是在许多产业,产出和就业都倾向于在衰退期下降,在扩张期增加。其他变量,如价格水平、政府支出、投资、市场利率等变量,在经济周期中一般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循环性(Recurrent)经济学家常常将经济周期称为“经济循环”,因为按照严格的定义,周期是指有规律的、可预测的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或者说固定的时间长度。而我们定义的经济周期,并非

15、周期性发生,即不是按照某一规律或某一时间间隔发生的,也并不总是持续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但是,经济周期却是循环发生的,它总是按照“扩张一波峰一衰退一谷底”这一标准形态周而复始地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周期实际上并不具有周期性,但具有循环性。 表1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9次经济衰退中实际GDP的变动,表明产量的下降在幅度和时间间隔上变化都非常大,经济波动没有呈现简单的周期性。实际GDP的降幅,最小为1960年的0.8,最大为19731975年的4.1;从上一次经济衰退的终点到下一次经济衰退的起点的时间间隔,最短为19801981年的5个季度,最长为19601969年以及19821991年的9

16、年。产量下降的模式变化也非常大,在1980年的经济衰退中,2.6的最大降幅仅仅一个季度就已经完成,在19901991年的衰退中,1.6的降幅是在3个季度中完成的,而在19731975年的衰退中,产量先是在4个季度中无规律地下降,降幅总计为1.9,然后,产量在此次经济衰退中的最后一个季度里下降了2.2。(五)持续性(Persistence)经济周期的时间长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经济周期可能不到一年,有的则长达几年甚至数十年。但是,一旦经济衰退产生,总体经济将维持衰退一段时期,或者一年或者时间更长,类似地,一旦扩张开始,经济倾向于持续一段时期。这种衰退之后的进一步衰退的倾向,以及增长之后进一步增

17、长的倾向,被称为经济周期的持续性。第二节 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指标 在实际经济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两个经济周期是完全一样的。但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经济周期仍然有一些共同特征。 现在的经济学家还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周期,但是,通过对经济周期中宏观经济变量的一致性行为的研究,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教授认为,经济周期都是相似的,或者说,经济周期都有许多共同特征。本节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中的一致性。了解经济周期的一些基本事实对于解释经济数据以及估计经济状况是非常有用的,这也是检验宏观经济理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一、宏观经济指标的循环性:方向与时机 宏观经济指标循环行为

18、的两个特征对于我们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是方向(Direction),即相对于总体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指标变动的方向。如果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与总体经济活动波动的方向一致,即在经济扩张时上升,在衰退时下降,那么,该指标是顺周期的(Procyclica1);如果经济变量变动方向与总体经济活动波动方向相反,即在衰退时上升,在扩张时下降,则该指标是逆周期的(Counter cyclical);如果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中没有特定的变化,则该指标是反周期的(Anticyclica1)。 第二个特征是时机(Timing),即相对于经济周期转折点,经济变量位于转折点(波峰和谷底)的时间选择。在对经济周期的长期研究

19、中,人们发现,经济指标与实际经济活动的波动并不同步。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往往先于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量的波峰和谷底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波峰和谷底之前,这些变量一般被称为先行变量(Leading Variab1e)。另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往往迟于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经济变量的 波峰和谷底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波峰和谷底之后,这些变量被称为滞后变量(Lagging Variab1e)。还有一些经济变量与总体经济活动变化一致,其波峰和谷底几乎总是与相应经济周期的波峰和谷底同时出现,这些变量一般被称为一致变量(Coincident Variable)。 那些总是领先于经济周期变动的经济变量

20、,可能用来对未来的经济周期进行预测。在美国,经济学家用领先指示器指标 (The Index of Leading Indicator)来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活动。 领先指示器指标是由10个先行指标加权构成的,其中包括:生产或制造部门的工人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失业保险每周平均初始申请数,供货方推迟交货指标,消费品和原料行业企业的新订单价值,非国防资本品行业企业的新订单价值,获得批准的私人房屋建筑数量指标,500种普通股股票价格指标,M2货币供应量,10年期国债与联邦基金的利率差,消费者预期指标。 二、经济周期与产出缺口 经济周期一般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扩张与收缩形式。如图1所示

21、,在经济周期的波峰,相对于潜在的经济增长趋势,经济活动处于高涨状态;在经济周期的谷底,经济活动达到最低点。 图1中的虚线表示经济产出的潜在增长路径。潜在增长路径是指当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经济总产出所经历的过程。经济总产出(一般用GDP表示)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产所需资源的增加,如人口规模增加,企业获得的可用于生产的资产(机器、设备和厂房)的增加,知识存量的增加,以及土地的改良、新产品和新技术发明利用,使得经济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总产出产生上升的趋势;二是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当劳动处于充分就业、资本得到充分利用时,即使资源数量保持不变,总产出也将处于上升趋势。但是,产量并不总是处于

22、其潜在的产出水平或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水平,总产出一般围绕其潜在 产出水平波动。在扩张时期,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提高,由于工人的加班加点工作,由于机器设备的满负荷运转,总产量可能超过潜在的产出水平。相反,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由于失业增加,机器设备闲置,社会资源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总产量将少于现有资源与技术实际能生产的水平。图1中的波浪式曲线显示出产量的周期性偏离趋势。产量的偏离趋势被称为产出缺口。 产出缺口度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产出缺口潜在产出一实际产出 产出缺口测定了产量周期性背离潜在产出或趋势产出的量值。图2显示美国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深色的粗

23、线条代表衰退。 图2显示,在1982年的经济衰退中,产出缺口扩大,大量的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相反,在扩张期间,如20世纪60年代长期的扩张中,缺口不断缩小,最后甚至成为负缺口。负缺口表示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甚至是过度的利用,如过度就业、工人加班加点,以及机器运转超过正常的利用率等。需要指出的是,有时产出缺口非常大,如在1982年该缺口相当于总产出的10。 (三)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 从历史的经验看,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通货膨胀率一般呈下降趋势,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负数,也就是出现通货紧缩;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经济常常伴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可以说,在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24、的走势是相吻合的,并且通货膨胀的波动往往比经济周期的波动更为剧烈。 通货膨胀的循环行为可以参考图3。从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的关系看,通货膨胀是顺周期的经济变量,但是与经济周期并不是严格同步,经常是存在一个时滞:通货膨胀率在经济扩张期上升,并且在经济周期达到波峰之后才达到其最高点;在经济衰退期通货膨胀率下降,并且在经济周期达到谷底之后才达到其最低点。 通货膨胀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但是,通货膨胀的代价显然比失业的代价小。在失业的情况下,潜在产量得不到充分利用,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福利总水平将明显下降。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并没有明显的产量下降损失。但是,事实证明,通货膨胀破坏了各经济主体所

25、熟知的价格关系,并降低了价格系统的效率。与通货膨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是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的周期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存有争论的。当政府试图使宏观经济稳定时,经济的扩张将引起紧缩性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避免经济过热;经济衰退时将引起扩张性政策的制定和和和执行,以避免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境如图3所示名义货币供给M2的增长波动很大,并没有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行为,但是,在经济衰退前或衰退时货币供给增长率有明显的下降。许多统计研究和历史研究都表明,货币增长是顺周期的,并且是先行经济变量。 (四)经济周期与失业率 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是经济周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期

26、,就业一般增长较慢甚至下降,许多工人被解雇,失业率通常处于上升状态。在扩张期,失业率则会下降。在经济周期的波峰,失业率一般保持在最低水平,在谷底时的失业率则达到其最高水平。从美国经济的历史表现来看,在大萧条和OPEC石油危机期间,失业率均创出阶段性的高点,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政府战争支出的大幅增加,失业率达到一个显著的低点。 图4显示了美国近几十年来失业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失业率的周期行为明显地是逆周期的,它在经济衰退期迅速上升,在经济扩张期下降则较为缓慢。如图4所示,尽管有多次失业率在经济的谷底达到其阶段性高点,但在19901991年的衰退中却表现特殊:在周期达到谷底之后的几个月内,失

27、业率持续上升。因此,失业率变量相对于经济周期而言,其时机(Timing)难以明确。 (五)经济周期与股票价格 金融变量如股票价格、名义利率等,对经济周期是较为敏感的。同失业率、通货膨胀相比,股票价格与经济周期的吻合性稍显逊色。从总体上说,股票价格能够基本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化,并且常常由于其领先于经济活动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股票价格一般在经济扩张时期呈上升趋势,在经济衰退之前就开始下跌。因此,股票价格常常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为什么股票价格和经济活动会同时波动?原因之一是由于托宾q理论和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共同给定的。由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是较为稳定的,所以股票价格下跌往往与托宾q下降有关

28、,q的下降反映了投资者对资本现期或未来的获利能力感到悲观,这将引起投资减少,相应地又会引起产出和就业下降。原因之二是当股票成为经济主体的一部分财富时,股票价格的下跌使经济主体财富减少,从而压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降低了总需求。原因之三是股票价格下跌也反映了有关技术进步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坏消息,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将影响未来总需求的增加,使总产出增加较慢。但是,股票市场并不总是表现出领先总体经济活动的特色有时会与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产生偏差。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经济主体无法总是正确地预测经济发展的前景,股票价格对公司利润的预期决定的,而预期利润又取决于整体经济状况,因此,股票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对未来经济

29、情况的预期,而预期总是有偏差的。因此,股票市场的变动不能作为预测经济周期的完全可靠的风向标,只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指标。 名义利率的循环行为是顺周期的,并且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图5显示的名义利率是三个月国库券的利率。其他的名义利率如银行的基准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也是顺周期的,有滞后性。但是,实际利率不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实际利率的反周期特征并示意味着它的变动对经济周期没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把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在经济衰退时期的行为总结在表2中。 在经济衰退期间,就业下降,失业上升;同时,工人正常工作周的长度缩短。相对于产量的下降而言,就业和工作时间的下降一般较少,因此,生产率每工时平均产量在

30、经济衰退期间通常下降。生产率和工作时间的同时下降意味着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量的变动。产量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的这一关系通常叫做奥肯定律。表2中后四行是关于价格和金融变量的行为,经济衰退期间,通货膨胀率通常会(但并不总是)下降。实际工资在衰退期间趋向于稍稍下降,名义利率和实际货币存量通常都会下降。第三节 经济周期理论:历史回顾 经济学家并不满足于对经济周期现象的描述和对经济统计资料的整理。他们力图寻找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建立起一套经济周期理论。自从19世纪中期以来所提出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几十种之多。本节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一次简短的历史回顾,介绍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的一些主要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

31、理论概况: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例如,创新理论认为是创新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此外,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来解释经济周期的。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

32、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例如,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银行货币与信用交替地扩大与紧缩所引起的,而这种货币与信用的运动,又是一个经济本身所形成的自发过程。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过度的投资引起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而投资过度的根源又在于货币与信用的扩张。心理理论认为,人的乐观或悲观的预期是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而引起这种

33、心理预期变动的则是经济因素。消费理论则把经济周期,特别是生产过剩性危机的发生,归因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费不足,等等。 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的经济周期理论中,既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也有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我们介绍几种重要的理论。 二、纯货币周期理论 一种用货币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这种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R霍特里提出,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信用。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银行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

34、加向生产者的订货。这样就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活动继续扩大,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紧缩信用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减少订货,由此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扩大信用,促进经济复苏。根据这一理论,其他非货币因素也会引起局部的萧条,但只有货币因素才能引起普遍的萧条。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货币量的变动(即信用的扩大与缩小)对经济周期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把引起经济周期的唯一原因归结为货币并不符合

35、实际情况。 三、投资过度周期理论 一种用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都会引起经济繁荣。这种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上。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经济结构的失衡。而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经济进入萧条。属于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对最初引起投资增加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奥地利经济学家F哈耶克和L密塞斯等人认为是货币量的增加引起投资增加。他们用货币因素来说明经济结构的失调,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经济波动,被称为货币投

36、资过度理论。这种理论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瑞典经济学家C卡塞尔、威克塞尔,和德国经济学家A斯皮托夫等人认为是新发明、新发现、新市场开辟等因素引起了投资增加。他们用非经济因素(技术、领土、人口等)来说明经济结构的失调,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经济波动,被称为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这种理论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四、创新周期理论 一种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由熊彼特提出,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例如,采用新生产技术、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开辟新产品、新市场等。这种理论首先用创新来解释繁荣和衰退。这就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

37、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但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这种理论用创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这一点。这就是说,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第一次浪潮的反应,然而,这两次浪潮有重大的区别,即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在第

38、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人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熊彼特根据这种理论解释了长周期、中周期与短周期。他认为,重大的技术创新(例如,蒸汽机、炼钢、汽车制造等)对经济有长期的影响,这些创新所引起的繁荣时间长,繁荣之后的衰退也长,从而所引起的经济周期就长,形成了长周期,中等创新所引起的经济繁荣及随之而来的衰退则形成中周期。那些属于不很重要的小创新则只能引起短周期。 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有自己的特色,至今仍受重视。 五、消费不足周期理论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

39、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并没有形成为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近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J霍布森。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则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人购买力不足和富人储蓄过度。这种理论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属于左翼的激进政治经济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者中仍有人运用并发展了这种理论。 六、心理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

40、决定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和凯恩斯。 这种理论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任何一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高涨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乐观程度一般总超过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程度。这就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过度繁荣。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以后,又会变成不合理的过分悲观的预期。由此过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萧条。凯恩斯认为,萧条的产生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而造成这种崩溃的正是人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引起人们预期过分悲观或乐观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因素,所以,应该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41、。 预期在经济中的确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理性预期学派也从预期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周期。但这两者所使用的预期概念并不一样。凯恩斯所强调的是预期的无理性,而理性预期学派强调了预期的合理性。所以,这两种经济周期理论并不一样。 七、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用太阳黑子来解释经济周期,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父子所提出并加以论证。 这种理论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及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具体来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业的减产影响到工业、商业、工资、购买力、投资等方面,从而引起整个经济萧条。相反,太阳黑子活动的减少则使农业丰收,整

42、个经济繁荣。他们用长期中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的资料来证明这种理论。这种理论把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太阳黑子的活动,是典型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太阳黑子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农业生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这种理论难以成立。以上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原因,解释了经济周期中的某些现象,但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第四节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非常丰富。 本节中我们在概括介绍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重点介绍其中最重要的乘数一加速原

43、理相互作用的经济周期理论。 一、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现代宏观经济学有不同的流派,从而也就有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所以,就把经济周期理论作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凯恩斯主义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有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因而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原因仍在于总需求。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特征之一。 第二,在总需求中,消费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根据现代经济学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消费在长期中是相当稳定的。消费中的短期变动,尤其是耐用品的消费变动,对经济周期也有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政府支出是一种可以人为控制的

44、因素,净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样,经济周期的原因就在于投资的变动。所以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是以投资分析为中心的,都是要分析投资变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都是由凯恩斯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出发的,但分析的方法与角度不同,结论也不同。例如,英国经济学家w卡尔多从凯恩斯的储蓄一投资关系出发)分析了事前投资、事后投资、事先储蓄和事后储蓄之间的差异如何引起经济周期。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的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则分析了投资与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引起周期性波动,等等。除了凯恩斯主义之外,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周期理论。货币主义者强调了货币因素的

45、作用,从货币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解释了经济周期。理性预期学派则强调了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的原因。此外,激进政治经济学派、新自由主义者等都提出过经济周期理论。这些经济周期理论之间尽管千差万别,但有两点是相同的。第一,强调了内生因素,即经济因素引起经济周期的关键作用。即使是外生因素给经济带来冲击,这些外生因素也要通过内生因素才能起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是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第二,强调了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存在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通过对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介绍来了解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这些特点。 二、乘数一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 这一原理用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周期。我们

46、已经在前面介绍了乘数原理,因此在这里就从介绍加速原理开始。 1加速原理 在国民经济中,投资与国民收入是相互影响的。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加速原理要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所以说,加速原理是论证投资取决于国民收入(或产量)变动率的理论。可用下列公式来说明加速原理:It=Io+D=a*(Yt-Yt-1)+D 在上式中,It代表总投资,它分为净投资,即新增加的投资和重置投资,即折旧Do净投资Io取决于加速系数a和本期收人Yt与上期收入Yt-1的差异。加速系数指产量增加一定量所需要增加的净投资量,即净投资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它反映了社会的生产技术水平。例如,如果在一定

47、的生产技术水平之下,增加100万元的产量需要增加的净投资为200万元,则加速系数为2。与加速系数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资本一产量比率,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或者资本量与产量之比。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加速系数与资本一产量比率的数值是相同的。为了进一步说明加速原理的含义,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设a=2(资本一产量比率亦为2),折旧率为10,则可以作出下面的加速原理举例表。年产量资本量净投资重置投资总投资1100200-20202120240402464314028040286841603204032725160320032326150300-203010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说明加速原理的基本含义: 第一,投资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而不是产量变动的绝对量的函数。这也就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财务报表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