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中国古代白色动物崇拜的文化内涵 刘一辰 青岛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尊崇白色动物似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这不仅表现为大量的白色动物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中, 同时又表现为白色动物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以白色动物为尊, 源自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 原始先民将太阳及太阳光视为白色, 于是产生了尚白观念。同时, 尚白又随着民族的融合以及宗教的流传融合了新的意义, 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关键词: 白色动物; 尚白; 文化; 民间信仰; 作者简介:刘一辰 (1993-) , 男, 山东烟台人, 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收稿日期:2017-10-
2、25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ship of White Animals in Ancient ChinaLIU Yichen School of Arts, Qingdao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worship of white animals seems to be an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a.This not only show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white animals are found in anci
3、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books, but also shows the white animals as being rich in symbolism by the ancients.White animals are revered,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totem worship, the original ancestors of the sun and the sun as white, so had a white worship concept.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ecame a un
4、ique cultural symbol that integrates new meaning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ities and the spread of religion.Keyword: white animals; white worship concept; culture; folk belief; Received: 2017-10-25尊崇白色动物,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在众多古代典籍中可以发现大量关于白色动物的记载。山海经西次四经载:“又北二百二十里, 曰盂山, 其阴多铁, 其阳多铜, 其兽多白狼白虎, 其鸟多
5、白雉白翟。”178尚书中候曰:“秦穆公出狩, 天震大雷, 下有火, 化为白雀, 衔丹书, 集公车。”233汉书郊祀志曰:“已祠, 肺余皆燎之, 其牛色白, 白鹿居其中。”3371艺文类聚引地镜图曰:“入名山, 必先斋五十日, 牵白犬, 抱白鸡, 以盐一胜, 山神大喜, 芝草异药宝玉为出。”4122 通过分析上述材料不难发现, 古人对白鹿、白雀、白虎等诸多白色动物都表现出了较为尊崇的态度, 或以其为祥瑞, 或以其为与神明沟通的灵物, 这表明白色动物在中国古代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白色动物作为一种被推崇之物乃至奉作神灵, 其最早的思维发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动物崇拜
6、的原始观念随着部落的冲突与融合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流传与演变。本文试图以中古时期以前的相关材料为文本, 结合上古图腾崇拜、道教仙话传说以及民间文化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 从文化的角度对古代白色动物崇拜这一现象进行阐释。一、白色动物的象征类别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观念当中, 白色动物的出现往往与太平祥瑞有关, 同时, 随着民间仙话的兴起和道教神仙传说的发展, 白色动物又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凌驾于凡尘之上的仙物, 从凡间走向仙界。(一) 以白色动物为太平祥瑞之兆以白色动物为祥瑞是中国古代白色动物的一种重要的象征意义。从诸多记载中可以发现, 凡是白色动物现于世, 则必为祥瑞之兆。搜神记 (卷六) 载:“昭帝元凤
7、三年正月, 泰山芜莱山南汹汹有数千人声。民往视之, 有大石自立石立后, 有白乌数千集其旁, 宣帝中兴之瑞也。”574 以白乌聚集于巨石之旁为汉室中兴之瑞象。白虎通义封禅:“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 以为王者承统理, 调和阴阳德至鸟兽则凤凰翔, 鸾鸟舞, 麒麟臻, 白虎到, 狐九尾, 白雉降, 白鹿见, 白鸟下。”6893 这里明确地将白虎、白雉、白鹿、白鸟等白色动物与凤凰、麒麟等神兽并列为祥瑞之兽, 显示出古人对白色动物的推崇。古人喜欢以白色动物为祥瑞主要因为白色动物往往会与君王相联系。艺文类聚引瑞应图中记载, “白虎者, 仁而不害, 王者不暴虐, 恩及行苇则见”, “王者恩加耆老, 则白兔见
8、”, “白狼, 王者仁德明哲则见”“白狐至, 国民利。”41714 这些记载都将白色动物的出现与君王的品行相关联。笔者认为, 将白色动物与王权相联系实际上源自于中国早期的田狩活动。早期的田狩活动中所猎得的稀有动物必须献给君王, 诗经七月中有“言私其豵, 献豜于公”7153 的说法, 就是将田猎中的小兽留下, 大的较为稀少的珍禽则作为贡品献给君王。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看, 白色动物实际上是由动物基因突变所致, 因概率很低, 故白色动物非常罕见, 一旦猎得, 必作为珍禽异兽献与君王, 久而久之, 白色动物在人们的观念中就化为了一种与王权息息相关的事物, 每当其出现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君主与王权, 成
9、为了一种集体的无意识。(二) 以白色动物为仙界灵物将白色动物与神仙相关联并作为仙人沟通的桥梁是白色动物的另一重要意义。在古人看来, 以白色动物为祥瑞是因为其本身就有特殊的神秘内涵, “白色动物作为祥瑞的意义内核, 即其吉祥意味也直接来自于自身的神格属性”8, 正是因为这一神秘的神格属性使得古代典籍中出现了大量以白色动物为神仙灵异的记载。在最初的献祭活动中, 白色动物经常出现, 穆天子传记载:“癸酉, 天子南祭白鹿于漯”9507, 祭品实际上是一种富有价值的替代品, 而在祭祀等与神沟通的献祭活动中, 献祭物的部分可以代替整体, 而其象征性则可以代替事物本身, 君王给神灵献祭白鹿, 以期获得神明的
10、保佑, 通过祭祀“搭建了人类和神灵之间的桥梁, 因此也是人神交流的方式”10。由此, 白鹿在事实上成为了人神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 其神格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此外, 在众多神仙传说中也可以寻觅到白色动物的身影, 抱朴子曰:“鹿寿千岁, 满五百岁则色白。”又载“兔寿千岁, 满五百岁则色白。”11225太平广记记载, “鹿千年为苍鹿, 又五百年为白鹿, 又五百年化为玄鹿”123621, 由此可知, 在古人心中白色动物都是经过百年千年的修炼化成的精灵, 这些白色精灵本身就具有神的属性。后世神话又将白色的动物与神仙相结合, 神仙传曰:“鲁女生者, 饵朮绝谷, 入华山, 后故人逢女生, 乘白鹿, 从玉女
11、数十人。”1358搜神记曰:“崔文子者, 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子乔化为白蜺, 而持药与文子。”589 白色动物成了仙物, 神仙常常携带白色动物与其一同出现, 这是白色动物神格意义的又一飞跃, 是其超自然神秘属性的进一步强化。至此, 白色动物从献祭的祭品逐渐演化为神灵, 由凡间动物演变成了仙界神物, 成为了一种饱含仙气的灵异瑞兽。二、尊崇白色动物的成因及流传任何一个民族, 在其文化体系当中都会对某一种色彩有着特定的解释, 或是偏爱, 或是抑斥。同时, 对于同一色彩的内涵, 不同民族也往往有较大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通常是由于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
12、作用的结果, 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往往能够反映出本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中国古人重视白色动物的根本还是在于对“白”这一色彩的推崇, 在中国古代的色彩文化体系里, 白色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一) 尚白传统与自然崇拜白色曾经在中华色彩文化体系中有过重要位置。殷商王朝是一个尚白的王朝, 这一点在大量的文献记载中都有所反映, 礼记檀弓上曰:“殷人尚白戎事乘翰, 牲用白。”14194史记殷本纪记载“孔子曰:殷辂车为善, 其色尚白。”1591, 淮南子齐俗训载:“殷人之礼其服尚白。”16564论衡曰:“白者, 殷之色也。”17143 可见, 殷人无论是祭祀还是平时的着装都喜好白色。对于殷人尚白的传
13、统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考论, 如杜道明先生在其“殷人尚白”考论一文中, 从出土的甲骨卜辞等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 进行考察, 证据充分, 观点可靠。殷人尚白的直接原因来自于殷商时期对天神的崇拜。远古时期科技不发达, 在统治者之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迷信色彩, 殷人将天神看作是自己的祖神并称作上帝。对于殷人祭天神的传统, 从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存世文献来看, 古时殷商有“燎祭”之说, 所谓“燎祭”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烧柴焚燎以祭天神。”18206礼记祭法云:“燔柴于泰坛, 祭天也。”14232 这表明殷人通过祭祀天神表达自己渴望求得天神庇护的心态。殷人缘何以天为祖神呢?这很有可能是殷商王朝对上古东夷部族太
14、阳崇拜的扩大化。古代东夷部族以太阳为神, 认为太阳可以赐予部落力量, 并由此将太阳以及太阳光视作白色, 从而产生了以白为尊的文化观念, 李炳海先生在其从殷人尚白到孔子的以素为本中提出“东夷族尚白, 实际是把白色作为吉祥的象征, 并且已经产生了以白为贵的观念”, “殷商乃至整个东夷族都崇尚白色, 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学术界对此早已取得共识, 没有什么异议”19。殷人是东夷部族的成员, 殷商时期祭天主要也是祭祀太阳, 这从殷商时期细密而繁琐的祭祀太阳的流程可以看出, 殷商时期有对太阳朝迎夕送的礼拜仪式, 也就是“宾礼”, 而祭祀太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即祭”“既祭”“燎祭”等。从这些相关
15、的礼仪中可以看出, 殷人对于太阳崇拜至深。由此可知, 殷人祭天以及崇拜天神的根源实际上来自于上古东夷部族的太阳崇拜, 而殷人尚白的根源也在于此, “殷商是东夷部族成员, 其色彩崇尚代表了东夷族先民普遍的倾向, 也可以说是殷商尊白其实源于东夷文化”20。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个部落之间的冲突与民族之间的融合让尚白这种观念随之扩大、流传, 散布到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当中, 被后世所继承。而后世推崇白色动物的文化观念, 也可以看作是对上古时期尚白传统的继承与沿袭。(二) 贵白观念与古代民间信仰不同的宗教体系对“白”都有着特殊的理解与解释, 贵白观念在后世的流传与宗教是分不开的。白色在道家的哲学思维中占有重
16、要的位置, “黑”与“白”被道家赋予了最崇高的思想内核。黑色是道家最为推崇之色, 道家以黑为“玄”, 言极其深奥, 有“玄学”之说, 老子曰:“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211, 玄即为黑, 是幽冥之色, 是道所派生出来的高于一切色彩的颜色。而与“黑”相对的“白”则是朴素无华的象征, 是一切颜色的起点, “色者, 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 一立而万物生矣”1632, 可见, “白”就如同生万物的“一”, 各种颜色都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道家反对滥色而倡导朴素,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211 庄子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22156 道家认为黑白二色是两种最原始的色彩, 与其宗旨相接近, 所以便
17、成为道家的主流色调。另外, 在崇尚辩证思想的道家看来, 白色与黑色又是道的两个极端, 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 不可分割, 所以在后世推演出的太极图中黑白两色就成为了道家的基本色调。由道家思想为主体所演化出来的道教, 对仙境及仙兽的描述往往也为白色, 史记封禅书曰:“蓬莱仙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 在渤海中, 盖尝有至者, 诸仙人及不死药皆在焉, 其物兽尽白。”151355 此外, 在抱朴子列仙传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这些白色动物往往都是经过千百年修炼而成的祥瑞之兽。道教尚白与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教旨有关, 古代有物老而变白的观念, 认为白色是长寿所特有的颜色, 故而在中国诸多永生神话中都喜欢将长生
18、与白色相联系。另外, 白色在阴阳五行当中属西方之色, 西方为白, 为金, 为白虎, 主秋季, 象征肃杀与死亡。说文解字中将“白”解释为“西方色也, 阴用事, 物色白”1868, 周礼司服曰:“大札、大荒、大灾, 素服。”汉郑玄校注解释为:“大札, 疫病也;大荒, 饥馑也;大灾, 水火为害;君臣素服、缟冠。”14213 可见, 在与死亡相关的“阴事”中往往要用白色, 这是常规礼制所规定的, 然在道教的仙话传说中却出现了以白为长寿的观念, 完全与这种礼制规定相左。笔者认为, 这实质上正是宗教象征中的逆反原则所致, 在这种原则的支配下, 宗教中的含义往往会演化出与现实礼制完全相反的象征意义, 即以白
19、色为长寿, 这实际上是人们在现实束缚之下所追求的解脱心理。道家及道教的相关思想对古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尚白和推崇白色动物的文化观念都与此息息相关。佛教在中国的兴起与流传也是中国古代尚白观念流传的一股重要推动力。佛教亦有许多关于“白”的描述, 佛家的曼陀罗坛场, 始于白色, 而后才转到红、黄、蓝、青等颜色;在佛教的描述中,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是一个通体白色的圣者;喇嘛庙中所供奉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是坐于白莲之上, 身泛白光, 手持白色净瓶, 一身圣洁;而释迦牟尼之母摩耶夫人更是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 十月之后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左肋而出, 可见白色在佛家意义非凡。另外,
20、佛家推崇的瑞兽白象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异部宗轮论谓:“一切菩萨入母胎时, 做白象形。”2316普贤观经等经书也说, 若真心忏悔, 菩萨就会乘六牙白象现身, 而十三往生经中则记载了一位手持宝幢的“白象王菩萨”。六牙白象被看做是菩萨的化身, 仪表威灵, 是孔武有力的象征, 其出现往往蕴含着“愿行广大, 功德圆满”的意义。同时, 白色在佛教当中也被视为光的象征, 具有吉祥、纯洁、圣灵等可以超越一切虚妄抵达彼岸的神圣意义, 这与中国本土文明的观点相一致。佛教在东汉传入之后, 白色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便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观念相融合, 尤其是观世音菩萨这一形象, 其白色圣洁的样貌对中国古代的尚白观念产生了很
21、大的影响, 这就为“白”这一色彩在中国古代色彩文化中地位的提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结语综上所述, 在大量文献中之所以反复出现以白色为主要特征的神奇动物,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白”这种颜色所具有的神秘属性。“白”的神秘属性起源于上古图腾崇拜, 随着部落战争及民族融合进一步扩大, 而在后世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又逐渐与民间的谶纬学以及道教、佛教等神话传说交相呼应,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群体意识。每当白色动物出现时, 人们已经将它当成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精灵, 或预示太平盛世, 或预示吉祥长寿。然而, 白色动物并没有由此演化成某种特定的神被人顶礼膜拜, 而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仙界与凡间相沟通的使者, 成为了一
22、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似乎是儒道两家强调关注现世人生与佛教着重彰显其教诲意义的一个圆满结合, 即更多地强调白色动物的神奇属性, 而弱化其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神性。从白色动物由凡入仙的演变进程来看, 这一现象始于上古图腾崇拜, 并在后世的演进过程中与民间神话及宗教信仰相结合, 使白色动物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后世代代相传, 形成了独特的白色动物崇拜观念。参考文献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2皮瑞锡.尚书中候疏证 (复印本) M.长沙:思贤书局, 189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4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 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3、 5干宝.搜神记M.汪绍楹, 注.北京:中华书局, 1979. 6班固.白虎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7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8铁晓娜.中国古代早期白色动物母题的文化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7 (3) :106-110. 9郭璞.穆天子传汇校集释M.王贻梁, 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0戴维帕金, 许瑶丽.祭祀:概念的阐释J.民族学刊, 2014 (2) :3-6. 11葛洪.抱朴子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2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61. 13胡守为.神仙传校释M.北京:中
24、华书局, 2010. 14郑玄注, 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16刘安.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17张宗祥.论衡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18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 19李炳海.从殷人尚白到孔子的以素为本J.齐鲁学刊, 1991 (6) :71-76. 20王健.道家与徐州考论兼论汉初黄老政治与刘邦集团之文化地缘背景的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 2001 (4) :83-88. 21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22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23谈锡永.异部宗轮论导读M.北京:中国书店,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