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未来海底居住条件的研究.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721755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海底居住条件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未来海底居住条件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未来海底居住条件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未来海底居住条件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未来海底居住条件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未来海底居住条件的研究(插入照片)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组员:高二(3): 曹立 施天雨 苏展 陈小安 高二(9) 、 (10):邓博翰 孟诗哲 杨卓 关键词:海洋区位、氧气供给、建筑房屋、衣食住行、生产、材料、潜水服研究背景:随着世界人口地不断增加,各种人类活动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而探索人类新的居住空间也早已提上议程,并蓬勃发展着。飞速发展的科学理论和富有经验的实践方法,使得人的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思维得以发展、付诸实施。当前,人探索的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向宇宙深处探寻合适的星球,二是在地球内开发未开发的空间。相较于前者的高费用、高技术要求、研究周期长、可行

2、性低的情况,第二种更富实用价值。而作为占地球表面 70%的海洋,则是最主要的研究对向。研究人类海底居住条件,既是人 对自然、地球的深层次探索,也是开发未知能源、 发现新物种、提出新课题的重要契机。对海底居住环境的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的探究,必将成为高中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方向:(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在海底生活,首先要了解海洋伸出的物理环境。海洋深度大约为几千米,各地不等,以太平洋为例,平均深度为 4570 英尺,这就意味着,在海底人要承受的 压强为陆地上的几百倍。这对人的潜水服和建筑的抗压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氧气在深层海水种的溶解度并不能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而大量氧气的来源及成本都是所要考虑

3、的问题。海底地壳运动比陆地上更频繁,环境不确定性更为明显:如岩浆的外泄引起周围海水温度急剧升高;海水的涌动的强大冲击力;地壳的撕裂;原始的海洋生态的脆弱;深埋的不明物质或燃料的流失外露,等等。解决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是给海底居住提供了最基础的保证。牵涉到人生活的衣食住行问题对海底居住的实现是决定性的。没有人愿意去生活得更加艰难,甚至连安全都没有保障的地方生活。如何建立海底生活体系,切实从“ 生存”层面提升到“生活 ”层面,是该课题的一个重点。课题探究1.寻找合适的海洋区位 寻找一片安静的海域作为定居点,是一切工作的开始。以下是关于海洋的基本资料:地球表面海洋面积为 36100 万平方公里,太平

4、洋 17968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10 个南美洲,18 个中国,占地球表面积 35.2%,超过 1/3,平均水深 4028 米,海水体积 72370 万立方公里;大西洋 9337 万平方公里,南北长 15742 公里,东西宽约 6852 公里,占世界海洋面积的 26%,平均水深 3627 米,海水体 积 3377 万立方公里;印度洋 7492 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面积 20%,平均水深 3897 米,海水体积 29195 万立方公里;北冰洋 1310 万平方公里面积最小。比南极洲 1400 万平方公里小 100 万平方公里。北冰洋最宽约 4233 公里,最窄处 1900 公里,平均水深

5、1296 米,海水体积 1698 万立方公里。洋流也是考虑海洋坏境的重要因素。在寒暖流交汇出深层海水大量上涌,固然促进物质交换,但同时又增加了不稳定性。有些地方受季风、信 风吹拂,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另外,还有些海域有极端状况。如尚无解 释的百慕大三角地区,挪威西北角定期的强烈漩涡,以及处于板块交接出的海洋,都不适宜人的居住。以太平洋为例,由于北部陆 地与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极洲陆地冰盖的影响,北太平洋的水温高于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无风带 和变风带海水的含盐量低于信风带。对太平洋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是南极大陆周围生成的冷水。极地周围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构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层。深层冷水在

6、西太平洋以比较鲜明的洋流自南极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该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携冷水流向东然后在两半球均流向极地。深海环流受邻近洋流会聚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影响。在太平洋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 35至 40之间,距赤道越 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 55至 60之间。以上几处便不适宜居住。在环太平洋,存在着最大的地震带,也不符合要求。而 虽然大洋中心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汹涌,而且定居花费的成本也会大幅度增大。总之,相比 较而言,选择离大 陆架较近的、海底 环境趋于平和的海底,是一般性规律。 类似于白令海峡的海底、麦哲 伦海峡海底,这种地方也许更便于定居。2.氧气的供给 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需要

7、氧气。如何解决氧气的供应, 课题组给出了如下方法:1.利用海水中溶解的氧气。在深层海水中,由于 压力足够大,氧气的溶解度比在海表要高很多。而海底一些剧烈的反应也将地球内部的氧元素释放出来。在海底居住的初期,人不算太多,这种方法也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也会对海底的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会严重影响援助居民的生存繁殖,因此有待商榷。2.将陆地上生产好的氧气运输到海底。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运输量大,需要研究高负载的新型潜水机以延长运输周期,降低多次运输成本。在海底建立中转站,存放大量备用。该方法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废弃物污染。 现在氧气的生产主要用钢瓶贮存,这些钢瓶到海底若不加以回

8、收利用,既是资源浪费,又是 污染隐患。当然可以另辟蹊径,仿照空中加油,形成对接端口,将氧气直接“压”进中转站。3.在海底建立自主的制氧车间。这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建立包括发电厂、化工厂、制造厂等等一体化的工业系统,是在海底定居的必由之路。海底 资源丰富,适度的开采与保护相结合,应该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现在制氧工业在飞速发展着。除了传统的液化大气再蒸馏的方法在海底不能被采用,其他方法都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海底有如可燃冰之类的能源,在制氧工业的基础上, 发展有机合成、氢气的制备等工业,增加附加价值,前景光明。4.建立输气管道及其他。管道运输作为新兴的运输路径,正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建立直通海底和陆

9、地的管道,虽然投资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而其他更富创建的想法, 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海底居住,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将 这些废物安全排放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收集站,利用化学方法再次转化为氧气或其它的工业原料。说可以说是潜艇上废气处理的放大版,但却很有实用价值。3.关于海底建筑及建筑材料 在海底建造建筑,首先对建材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高达几百大气压的强大压力下,建材的抗压性面临严峻的考验。材料要有隔水、透气、导热等优良性质。材料的抗逆性必须十分强大,以适应海底多变的自然条件。新材料为这些创造了可能。新型建筑材料是区别于传统的砖瓦、灰砂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包括

10、的品种和门类很多。从功能上分,有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粘结和密封材料,以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种 辅助材料等。从材质上分,不但有天然材料, 还有化学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等。新型建材具有轻质、高强度、保温、节能、 节土、装饰等优良特性,举一例说明,一种最新研制的金属彩板装饰瓦,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坡屋面防水屋顶。 彩色涂层钢板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冷轧板为基板,在高速连续化机组上经化学预处理、初涂、精涂等工序处理后,使其具有良好的装饰性和抗腐蚀性,涂层附着力强。 这种金属彩板装饰瓦采用彩色涂层钢板一次冲压成型,是一种有望取代传统黏土瓦的

11、新型建材。这种金属彩板装饰瓦防腐、防晒、耐老化。选择这样的材料建造海底建筑,至关重要。 建筑格局是本节另一个重要话题。好的建筑造型有利于适应环境,削弱对材料的苛刻要求。本研究组为此做了如下实验。用四 层纸叠加在一起充当房屋材料,并固定再相同支架上,之后通过改变外形定性测量不同状态下对水的抗压性。水流强度通过深度和水流速度双向改变。经粗浅的试验,发现圆拱弧形并在表面拥有规则的凹凸的构型抗压性最强。通俗点讲, 这种造型类似于菠萝,和海 绵宝宝的住宅“异曲同工 ”。查阅资料后认为,这种造型充分利用水流本身缓冲分压,是各方向达到相对的共同稳定。之后被小组还做了一系列试验,发现当多个建筑以稍微相互倾斜,

12、并在中部流出空白的整体格局,貌似利于稳定。当然,其正确性有待考证。采用先 进的建筑方法。当前开发成功能明显提高建筑外墙美观、改善外墙整体观感的“无一 块非整砖饰 面” 的施工新技术。 这种技术是施工方根据施工图纸,在施工前通过技术人员精确计算建筑外墙贴面的施工面、门窗和其他不贴面的尺寸后,再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的面砖规格, 对照贴面的施工面,精确计算排砖用量、门窗上下左右预留的位置和尺寸,然后技术人员应用“ 微机放样排砖”新技术,进行预留位置和尺寸的核实,达到无一块非整砖贴面的精确度,经建设、施工、监理和设计方协商进行施工图纸变更后,再按变更后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诸如此类的先进建筑方法,为建筑的建

13、成提供了保障。 4.关于人的衣服由于人的身体的承受力有限,在海底,人们必须 穿着特制的衣物。人 们必须与海水完全隔开,需要穿特质的潜水服。潜水衣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止潜水时体温散失过快,造成失温。其次潜水衣还可以保护身体不被礁石割伤,以及水母海葵等生物性的伤害。潜水衣必须要合身,潜水衣与身体之间的海水和外界交换越少,潜水衣的保暖效果就越好。但当前,潜水 领域广泛使用的潜水服只能满足人们在一定范围内的深潜。相比较而言,海底人们的衣物会与航天服有相当的类似度。相比于潜水服,航天服具有更好的抗压性和隔绝外界坏境的能力。其材料的细密和贴合度也更高。当然,特制服装各有各的特色和要求,如若把多种材料特性相融合

14、,如消防服的绝热耐热,潜水服的贴身柔韧,航空服的抗辐射,等等巧妙结合,那么产生的结合品会给人以更多的期待。优秀的服装为人类在海底的活动开拓了空间,方便了出行,同时也是下章节问题讨论的基础。5.关于海底交通在海底,交通同 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了自行车、 电动车、机动车,人真的只能步行吗?在海底巨大的阻力下,步行实在是最耗费体力的。一种解决的办法是用密闭的系统将居住群的所有地方囊括起来。这样人在内部生活会和人造生物圈差不多。暂且不说其能维持的时间,且说它的成本,足 够让人为之却步。大略的来算,每平方米的表面需要花 费的建筑成本会近万元。与其开发海底,倒不如作为经费开发新能源和空间充分的利用上。

15、应此,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建立海底隧道。 这一技术 已被广泛运用于跨海交通线的建造,大规模推广至海底应该不难,况且很多地方都有了先例。与之相适 应,人居住群要相对集中,形成几个堡垒式的生活基地,这样能充分发掘隧道的优势。当然,作为私人的交通工具,新研制私人用、排量小、体积小、机动性大的潜水机,同样极有创建。在凡尔纳小说中, 鹦鹉螺好已经为人类树立了标榜,更 别说现今的科技水平了!总之一句话,在海底,交通不会成为限制人类发展的障碍!6.关于海底生活系统和居住群 以上已经将人类定居海底的基础性问题做了比较完备的解答,现在将生存变为生活正式上路。首先是 农业生产。一,研究本身可以再海底环境种生存、并适合

16、食用的植物。海底有很多原住居民,在这些植物中,探 寻是否有人能食用或间接食用的品种;如果暂时没有,可利用先进的转基因技术,将海底作物适宜生存、抗逆性极 强的特性与平时食用的水稻、小麦、玉米中需要表达的基因进行重组,并 进行种植。二,对有些无法在海底直接生存的作物建立专门的种植房,利用数控技术营造与地表相近的环境。同时,进行专业化生产,保证居住群 间的相互协调。再而是工 业。在文章前半段已经有了一定的阐释,在此不再加以赘述。 归根结底,有如下方针:1、不破坏生态;2、充分合理利用海底独特的自然 资源;3、自给自足,不给地表添麻烦。唯一值得再提的是,海底工业工艺的改进。举例说明,在地球表面,工业产

17、房由于与大气可直接相通,可不 许太过考虑压强的影响。海底则不同,气体的压强无法快速自我调节,因此控制工业进程,保 证工业生产的安全给工艺提出了新要求。最后是服 务业。人不能满足于基本的生存资料,会向多领域寻求全面发展。因此,在海底建立学校、游乐场、餐饮机构等等,将海底居住群的功能丰富到与地表相同的程度,是海底居住环境研究工作的最终目标。研究总结未来海底居住环境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间机会有新发现,也会有挑战。通过这次研究,初步认识了海底居住的现状、可以运用的技术等等。但 这项研究任重道远,还需继续努力。本文资料来源:无机化学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百科全书Http:/www.Http:/www.Http:/www.Http:/www.Http:/www.以及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