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学专业优秀论文 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之实证研究来自中国沪市 A 股的经验证据关键词:资本市场 财务报表 会计盈余 市场识别 市场效率摘要:会计盈余,被认为是财务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盈余数字在实际作业中被广泛地采用:分析家们以盈余预测表达其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的看法;也是投资者认识和评价上市公司的基本依据;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会计盈余起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常以会计盈余作为确定经营管理者绩效奖惩的依据。但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盈余产生的基本前提,由于盈余数字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和盈余计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
2、有人对其作为企业盈利能力度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根据盈余存量规则,企业存续期间的全部盈余,并不会随着所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只要这些变化不影响现金流量。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变化只改变盈余在不同期间内的分布,但不会改变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确认的总盈余。由于操控性应计项目具有反转特征,既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可以通过会计方法调控这部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如利用会计手段调节操控性应计项目增加本期会计盈余,必然会降低未来期间的盈余,反之亦然。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节并没有影响盈余总的数量,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对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加以区分定价。因此,市场在接
3、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时,应该对应计项目尤其是操控性应计项目加以识别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如何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辨别出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怎样确定企业应计利润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是投资者为避免损失而极为关注的问题,投资者能否识别企业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便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应计项目中操控性应计部分在股票定价中是否被识别反应的研究也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关于投资者对于应计项目的暂时性与反转性的认识能力,Bowen 等,Dechow 和 Subra-manyam(1996)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证券的价值;Sloan
4、、Xie(2001)的研究却认为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应计项目所传达的信息:Defond 和 Park(2001)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操控性应计项目在证券评估中的作用,发现投资者预期到了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内涵,只不过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没有充分反应而已。那么,我国的股市已经建立了将近 20 年,投资者在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股票定价时,对于会计盈余的信息是否能分辨正常应计与操控性应计项目并做出反应? 本文在总结当前学术界主流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我国 2003、2004、2005、2006 年沪市 A 股为样本,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管理的质量特征,来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
5、市场识别能力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选取了 42 家于 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考察股权分置改革改对我国证券市场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及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及反应情况进行验证;其次,结合操控性应计项目和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基础制度改革,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研究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能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背景动机,阐述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述,首先对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前提
6、做界定及追溯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理论渊源,接着分别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对于应计项目计量方法的选择。 第三部分提出论文的假设、样本数据来源,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检验模型以及变量衡量方法。 第四部分,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的实证研究。论文分别对每年的样本构建了两个模型:模型 1 表示没有引入哑变量时总体盈余系数的估计,模型 2 为引入哑变量后的盈余反应系数的估计。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分析结论如下: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即,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操控性
7、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2006 年数据均不支持以上两个结论,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数据显示,ERC 确实显著提高了,且会计盈余对持有收益的解释力也更强了。本文发现实证所得到的结果都显示出低 ERC 和模型低拟合系数的问题。本文认为盈余对于持有收益的解释力处于这样的低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价格引导盈余与暂时性盈余的存在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盈余质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我国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信息制造、搜集能力的差异是
8、影响信息效率的重要原因;另外也还可以从我国当时的股权分置二元股权结构这一大股市特色找到一些解释依据。 第五部分,结论、政策建议、不足和展望。本研究结合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结合这两者的勾稽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但是,由于投资者中仍然存在许多非理性因素及其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期待着我国投资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投资教育,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其辨别信息的能力。从政策角度看,虽然我国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定价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但是由于我国的投资者仍然存
9、在专业上的欠缺等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本文认为,为了减轻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监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规定分别由财政部和证监会两个部门制定,而二者在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很多方面存在着观念或部门利益的差异。因此,加强财政部和证监会二者之间的协调,对于扼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减轻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尤为重要。正文内容会计盈余,被认为是财务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盈余数字在实际作业中被广泛地采用:分析家
10、们以盈余预测表达其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的看法;也是投资者认识和评价上市公司的基本依据;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会计盈余起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常以会计盈余作为确定经营管理者绩效奖惩的依据。但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盈余产生的基本前提,由于盈余数字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和盈余计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有人对其作为企业盈利能力度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根据盈余存量规则,企业存续期间的全部盈余,并不会随着所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只要这些变化不影响现金流量。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变化只改变盈余在不同期间内的分布,但不会改变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确认的总盈余。由于操控性应计项目具有反转
11、特征,既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可以通过会计方法调控这部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如利用会计手段调节操控性应计项目增加本期会计盈余,必然会降低未来期间的盈余,反之亦然。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节并没有影响盈余总的数量,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对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加以区分定价。因此,市场在接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时,应该对应计项目尤其是操控性应计项目加以识别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如何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辨别出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怎样确定企业应计利润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是投资者为避免损失而极为关注的问题,投资者能否识别企业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便成为
12、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应计项目中操控性应计部分在股票定价中是否被识别反应的研究也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关于投资者对于应计项目的暂时性与反转性的认识能力,Bowen 等,Dechow 和 Subra-manyam(1996)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证券的价值;Sloan、Xie(2001)的研究却认为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应计项目所传达的信息:Defond 和 Park(2001)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操控性应计项目在证券评估中的作用,发现投资者预期到了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内涵,只不过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没有充分反应而已。那么,我国的股市已经建立了将近
13、20 年,投资者在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股票定价时,对于会计盈余的信息是否能分辨正常应计与操控性应计项目并做出反应? 本文在总结当前学术界主流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我国 2003、2004、2005、2006 年沪市 A 股为样本,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管理的质量特征,来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能力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选取了 42 家于 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考察股权分置改革改对我国证券市场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及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及反应情况进行验证;其次,结合操控性应
14、计项目和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基础制度改革,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研究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能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背景动机,阐述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述,首先对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前提做界定及追溯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理论渊源,接着分别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对于应计项目计量方法的选择。 第三部分提出论文的假设、样本数据来源,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检验模型以及变量衡量方法。 第四部分,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的实证研究。论文分别对每年的样本构建了两个
15、模型:模型 1 表示没有引入哑变量时总体盈余系数的估计,模型 2 为引入哑变量后的盈余反应系数的估计。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分析结论如下: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即,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2006 年数据均不支持以上两个结论,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数据显示,ERC 确实显著提高了,且会计盈余对持有收益的解释力也更强了。本文发现实证所得到的结果都
16、显示出低 ERC 和模型低拟合系数的问题。本文认为盈余对于持有收益的解释力处于这样的低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价格引导盈余与暂时性盈余的存在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盈余质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我国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信息制造、搜集能力的差异是影响信息效率的重要原因;另外也还可以从我国当时的股权分置二元股权结构这一大股市特色找到一些解释依据。 第五部分,结论、政策建议、不足和展望。本研究结合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结合这两者的勾稽关系进
17、行分析判断。但是,由于投资者中仍然存在许多非理性因素及其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期待着我国投资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投资教育,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其辨别信息的能力。从政策角度看,虽然我国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定价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但是由于我国的投资者仍然存在专业上的欠缺等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本文认为,为了减轻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监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规定分别由财政部和证监会两个部门制定,而二者在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很多方面存在着观念或
18、部门利益的差异。因此,加强财政部和证监会二者之间的协调,对于扼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减轻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尤为重要。会计盈余,被认为是财务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盈余数字在实际作业中被广泛地采用:分析家们以盈余预测表达其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的看法;也是投资者认识和评价上市公司的基本依据;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会计盈余起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常以会计盈余作为确定经营管理者绩效奖惩的依据。但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盈余产生的基本前提,由于盈余数字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和盈余计算中存在
19、的各种问题,不断有人对其作为企业盈利能力度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根据盈余存量规则,企业存续期间的全部盈余,并不会随着所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只要这些变化不影响现金流量。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变化只改变盈余在不同期间内的分布,但不会改变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确认的总盈余。由于操控性应计项目具有反转特征,既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可以通过会计方法调控这部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如利用会计手段调节操控性应计项目增加本期会计盈余,必然会降低未来期间的盈余,反之亦然。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节并没有影响盈余总的数量,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对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加以区分定价
20、。因此,市场在接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时,应该对应计项目尤其是操控性应计项目加以识别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如何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辨别出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怎样确定企业应计利润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是投资者为避免损失而极为关注的问题,投资者能否识别企业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便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应计项目中操控性应计部分在股票定价中是否被识别反应的研究也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关于投资者对于应计项目的暂时性与反转性的认识能力,Bowen 等,Dechow 和 Subra-manyam(1996)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证券
21、的价值;Sloan、Xie(2001)的研究却认为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应计项目所传达的信息:Defond 和 Park(2001)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操控性应计项目在证券评估中的作用,发现投资者预期到了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内涵,只不过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没有充分反应而已。那么,我国的股市已经建立了将近 20 年,投资者在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股票定价时,对于会计盈余的信息是否能分辨正常应计与操控性应计项目并做出反应? 本文在总结当前学术界主流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我国 2003、2004、2005、2006 年沪市 A 股为样本,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管理的质量特征,来
22、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能力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选取了 42 家于 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考察股权分置改革改对我国证券市场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及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及反应情况进行验证;其次,结合操控性应计项目和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基础制度改革,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研究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能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背景动机,阐述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述,首先对市
23、场有效性的理论前提做界定及追溯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理论渊源,接着分别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对于应计项目计量方法的选择。 第三部分提出论文的假设、样本数据来源,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检验模型以及变量衡量方法。 第四部分,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的实证研究。论文分别对每年的样本构建了两个模型:模型 1 表示没有引入哑变量时总体盈余系数的估计,模型 2 为引入哑变量后的盈余反应系数的估计。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分析结论如下: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即,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
24、反应系数小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2006 年数据均不支持以上两个结论,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数据显示,ERC 确实显著提高了,且会计盈余对持有收益的解释力也更强了。本文发现实证所得到的结果都显示出低 ERC 和模型低拟合系数的问题。本文认为盈余对于持有收益的解释力处于这样的低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价格引导盈余与暂时性盈余的存在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盈余质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我国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信息制造
25、、搜集能力的差异是影响信息效率的重要原因;另外也还可以从我国当时的股权分置二元股权结构这一大股市特色找到一些解释依据。 第五部分,结论、政策建议、不足和展望。本研究结合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结合这两者的勾稽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但是,由于投资者中仍然存在许多非理性因素及其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期待着我国投资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投资教育,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其辨别信息的能力。从政策角度看,虽然我国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定价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但是由于
26、我国的投资者仍然存在专业上的欠缺等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本文认为,为了减轻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监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规定分别由财政部和证监会两个部门制定,而二者在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很多方面存在着观念或部门利益的差异。因此,加强财政部和证监会二者之间的协调,对于扼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减轻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尤为重要。会计盈余,被认为是财务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盈余数字在实际作业中被广泛地采
27、用:分析家们以盈余预测表达其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的看法;也是投资者认识和评价上市公司的基本依据;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会计盈余起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常以会计盈余作为确定经营管理者绩效奖惩的依据。但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盈余产生的基本前提,由于盈余数字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和盈余计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有人对其作为企业盈利能力度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根据盈余存量规则,企业存续期间的全部盈余,并不会随着所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只要这些变化不影响现金流量。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变化只改变盈余在不同期间内的分布,但不会改变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确认的总盈余。由于操控性应计项
28、目具有反转特征,既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可以通过会计方法调控这部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如利用会计手段调节操控性应计项目增加本期会计盈余,必然会降低未来期间的盈余,反之亦然。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节并没有影响盈余总的数量,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对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加以区分定价。因此,市场在接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时,应该对应计项目尤其是操控性应计项目加以识别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如何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辨别出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怎样确定企业应计利润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是投资者为避免损失而极为关注的问题,投资者能否识别企业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
29、计利润便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应计项目中操控性应计部分在股票定价中是否被识别反应的研究也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关于投资者对于应计项目的暂时性与反转性的认识能力,Bowen 等,Dechow 和 Subra-manyam(1996)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证券的价值;Sloan、Xie(2001)的研究却认为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应计项目所传达的信息:Defond 和 Park(2001)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操控性应计项目在证券评估中的作用,发现投资者预期到了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内涵,只不过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没有充分反应而已。那么,我国的股市已经
30、建立了将近 20 年,投资者在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股票定价时,对于会计盈余的信息是否能分辨正常应计与操控性应计项目并做出反应? 本文在总结当前学术界主流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我国 2003、2004、2005、2006 年沪市 A 股为样本,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管理的质量特征,来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能力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选取了 42 家于 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考察股权分置改革改对我国证券市场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及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及反应情况进行验证;其次,
31、结合操控性应计项目和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基础制度改革,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研究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能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背景动机,阐述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述,首先对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前提做界定及追溯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理论渊源,接着分别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对于应计项目计量方法的选择。 第三部分提出论文的假设、样本数据来源,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检验模型以及变量衡量方法。 第四部分,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的实证研究。论文分别对每年的样
32、本构建了两个模型:模型 1 表示没有引入哑变量时总体盈余系数的估计,模型 2 为引入哑变量后的盈余反应系数的估计。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分析结论如下: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即,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2006 年数据均不支持以上两个结论,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数据显示,ERC 确实显著提高了,且会计盈余对持有收益的解释力也更强了。本文发现实证所
33、得到的结果都显示出低 ERC 和模型低拟合系数的问题。本文认为盈余对于持有收益的解释力处于这样的低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价格引导盈余与暂时性盈余的存在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盈余质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我国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信息制造、搜集能力的差异是影响信息效率的重要原因;另外也还可以从我国当时的股权分置二元股权结构这一大股市特色找到一些解释依据。 第五部分,结论、政策建议、不足和展望。本研究结合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结合这两者
34、的勾稽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但是,由于投资者中仍然存在许多非理性因素及其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期待着我国投资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投资教育,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其辨别信息的能力。从政策角度看,虽然我国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定价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但是由于我国的投资者仍然存在专业上的欠缺等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本文认为,为了减轻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监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规定分别由财政部和证监会两个部门制定,而二者在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很多方面
35、存在着观念或部门利益的差异。因此,加强财政部和证监会二者之间的协调,对于扼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减轻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尤为重要。会计盈余,被认为是财务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盈余数字在实际作业中被广泛地采用:分析家们以盈余预测表达其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的看法;也是投资者认识和评价上市公司的基本依据;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会计盈余起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常以会计盈余作为确定经营管理者绩效奖惩的依据。但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盈余产生的基本前提,由于盈余数字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和盈
36、余计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有人对其作为企业盈利能力度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根据盈余存量规则,企业存续期间的全部盈余,并不会随着所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只要这些变化不影响现金流量。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变化只改变盈余在不同期间内的分布,但不会改变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确认的总盈余。由于操控性应计项目具有反转特征,既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可以通过会计方法调控这部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如利用会计手段调节操控性应计项目增加本期会计盈余,必然会降低未来期间的盈余,反之亦然。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节并没有影响盈余总的数量,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对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
37、加以区分定价。因此,市场在接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时,应该对应计项目尤其是操控性应计项目加以识别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如何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辨别出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怎样确定企业应计利润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是投资者为避免损失而极为关注的问题,投资者能否识别企业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便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应计项目中操控性应计部分在股票定价中是否被识别反应的研究也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关于投资者对于应计项目的暂时性与反转性的认识能力,Bowen 等,Dechow 和 Subra-manyam(1996)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能够帮助投
38、资者评估证券的价值;Sloan、Xie(2001)的研究却认为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应计项目所传达的信息:Defond 和 Park(2001)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操控性应计项目在证券评估中的作用,发现投资者预期到了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内涵,只不过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没有充分反应而已。那么,我国的股市已经建立了将近 20 年,投资者在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股票定价时,对于会计盈余的信息是否能分辨正常应计与操控性应计项目并做出反应? 本文在总结当前学术界主流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我国 2003、2004、2005、2006 年沪市 A 股为样本,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管理的
39、质量特征,来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能力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选取了 42 家于 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考察股权分置改革改对我国证券市场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及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及反应情况进行验证;其次,结合操控性应计项目和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基础制度改革,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研究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能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背景动机,阐述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
40、述,首先对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前提做界定及追溯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理论渊源,接着分别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对于应计项目计量方法的选择。 第三部分提出论文的假设、样本数据来源,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检验模型以及变量衡量方法。 第四部分,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的实证研究。论文分别对每年的样本构建了两个模型:模型 1 表示没有引入哑变量时总体盈余系数的估计,模型 2 为引入哑变量后的盈余反应系数的估计。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分析结论如下: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即,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
41、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2006 年数据均不支持以上两个结论,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数据显示,ERC 确实显著提高了,且会计盈余对持有收益的解释力也更强了。本文发现实证所得到的结果都显示出低 ERC 和模型低拟合系数的问题。本文认为盈余对于持有收益的解释力处于这样的低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价格引导盈余与暂时性盈余的存在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盈余质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我国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
42、性;信息制造、搜集能力的差异是影响信息效率的重要原因;另外也还可以从我国当时的股权分置二元股权结构这一大股市特色找到一些解释依据。 第五部分,结论、政策建议、不足和展望。本研究结合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进行研究,实证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现金流量表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结合这两者的勾稽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但是,由于投资者中仍然存在许多非理性因素及其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期待着我国投资者能够接受更多的投资教育,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其辨别信息的能力。从政策角度看,虽然我国的投资者在进行股票定价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
43、应;但是由于我国的投资者仍然存在专业上的欠缺等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是理性的。本文认为,为了减轻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需要同时兼顾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财务报告的监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规定分别由财政部和证监会两个部门制定,而二者在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很多方面存在着观念或部门利益的差异。因此,加强财政部和证监会二者之间的协调,对于扼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从而减轻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尤为重要。会计盈余,被认为是财务报告中最为重要的数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各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盈余数字在实际作业
44、中被广泛地采用:分析家们以盈余预测表达其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的看法;也是投资者认识和评价上市公司的基本依据;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号,会计盈余起着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所有者常以会计盈余作为确定经营管理者绩效奖惩的依据。但另一方面,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盈余产生的基本前提,由于盈余数字的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和盈余计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有人对其作为企业盈利能力度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根据盈余存量规则,企业存续期间的全部盈余,并不会随着所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只要这些变化不影响现金流量。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变化只改变盈余在不同期间内的分布,但不会改变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确认的总盈余。由于
45、操控性应计项目具有反转特征,既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可以通过会计方法调控这部分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如利用会计手段调节操控性应计项目增加本期会计盈余,必然会降低未来期间的盈余,反之亦然。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项目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节并没有影响盈余总的数量,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应该对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加以区分定价。因此,市场在接收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时,应该对应计项目尤其是操控性应计项目加以识别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如何从企业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辨别出企业的真实发展状况,怎样确定企业应计利润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是投资者为避免损失而极为关注的问题,投资者能否识别企业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
46、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便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关于应计项目中操控性应计部分在股票定价中是否被识别反应的研究也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关于投资者对于应计项目的暂时性与反转性的认识能力,Bowen 等,Dechow 和 Subra-manyam(1996)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能够帮助投资者评估证券的价值;Sloan、Xie(2001)的研究却认为市场参与者并没有充分理解应计项目所传达的信息:Defond 和 Park(2001)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操控性应计项目在证券评估中的作用,发现投资者预期到了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内涵,只不过在较短的时间窗口内没有充分反应而已。那么,我
47、国的股市已经建立了将近 20 年,投资者在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股票定价时,对于会计盈余的信息是否能分辨正常应计与操控性应计项目并做出反应? 本文在总结当前学术界主流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我国 2003、2004、2005、2006 年沪市 A 股为样本,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会计盈余管理的质量特征,来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能力进行分析。另外,本文还选取了 42 家于 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考察股权分置改革改对我国证券市场对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的影响进行验证。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及操控性应计项目的识别能力及反应情况进行
48、验证;其次,结合操控性应计项目和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基础制度改革,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研究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能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背景动机,阐述研究的意义,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评述,首先对市场有效性的理论前提做界定及追溯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理论渊源,接着分别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了本文对于应计项目计量方法的选择。 第三部分提出论文的假设、样本数据来源,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市场识别检验模型以及变量衡量方法。 第四部分,操控性应计项目市场识别的实证研究。论文分
49、别对每年的样本构建了两个模型:模型 1 表示没有引入哑变量时总体盈余系数的估计,模型 2 为引入哑变量后的盈余反应系数的估计。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回归分析结论如下:在进行股票定价时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信息含量,并作出反应。即,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好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小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对于会计盈余表现差的公司,操控性应计项目为正的公司其盈余反应系数大于操控性应计项目为负的公司,2006 年数据均不支持以上两个结论,2005 年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公司的数据显示,ERC 确实显著提高了,且会计盈余对持有收益的解释力也更强了。本文发现实证所得到的结果都显示出低 ERC 和模型低拟合系数的问题。本文认为盈余对于持有收益的解释力处于这样的低水平是可以接受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价格引导盈余与暂时性盈余的存在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盈余质量的变动也会影响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我国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会降低盈余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信息制造、搜集能力的差异是影响信息效率的重要原因;另外也还可以从我国当时的股权分置二元股权结构这一大股市特色找到一些解释依据。 第五部分,结论、政策建议、不足和展望。本研究结合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