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711904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第 1 课:隋朝的统一 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二、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课

2、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四、教学方法:三疑三探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 (展示杨坚的图片),581 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今天我们来学习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二)、设疑自探:看了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1. 隋朝是怎样实现统一的?2. 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3.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4. 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学生自学:(三) 、解疑合探1、 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

3、,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 年,隋灭陈,统一南北。2、 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3、 讨论:问题一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动河?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问题三: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教师让学生 阅读 教材,思考明确:经济原因:南粮北运 政治原因:加强对南北的统治 炀帝的个人目的:到江南游玩。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4、)(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

5、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之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

6、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经济的交流,至今仍是重要的水运路线。(四)、质疑再探:学习本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大胆提出来。预设:2. 开凿的过程605 年至 610 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让学生看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记忆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1、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 长安,年号开皇。2、589 年,隋灭陈,统一南北。3、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4、隋朝大运河: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

7、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5、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六)、拓展运用:思考: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参考答案: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 17 年,隋持续了 37 年。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皆因暴政而亡六、教后记第 2 课 “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

8、学习,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重要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二、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三、教学难点:如何对历史人物唐太宗、文成公主作出恰当的评价。四、教学方法:三疑三探。五、教学过程:A、设疑自探1、导入新课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彩: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毛泽东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可见在毛泽东的眼中,唐太宗和汉武帝、秦始皇一样,都对中国历史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9、。那么唐太宗是一怎样的人物呢?他是怎样治理国家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第 2 课“贞观之治”(板书)。1. 引导学生设疑:粗读课文,你认为本课应掌握哪些知识?请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2.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疑情况补充、梳理、归纳,作为自探提纲(课件出示)。1. 唐太宗的统治措施是什么?2.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你是怎样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3. 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重要影响?(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然后分组讨论。)B、解疑合探(一)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展示题目 展示形式 展示小组 评价小组1 板书 4 22 板书 7 63 板书 1 84 口述 3 5(二)全班合探1

10、.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2)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 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 ,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 10 分)教师适时指导,精讲内容。、唐太宗顾世民的统治措施:政治方面:(1)、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2)、重视州县长官的人选,提高地方官

11、的素质。(3)、重用贤才,虚心纳谏。(4)、扩充国学规模,大力推行科举制度。(5)、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资励垦荒,轻徭薄赋。民族关系方面: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传播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C、质疑再探1. 同学们,学了本课以后还有什么困惑或新的发现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近探讨。2. 教师预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概况是什么?D、运用拓展1、请同学们根据本节学习的知识,自编习题,看准编的好,同桌俩互相交流,好的扒荐给老师,展示给全班同学。2、处理本课同步练习

12、部分练习题。3、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谈一谈。(知识、能力、情感任一方面均可)。教师总结:、本节知识点。、对唐太宗的评价。附:板书设计、唐太宗顾世民的统治措施:政治方面:(1)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2)、重视州县长官的人选,提高地方官的素质。(3)、重用贤才,虚心纳谏。(4)、扩充国学规模,大力推行科举制度。(5)、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资励垦荒,轻徭薄赋。民族关系方面:坚决抵抗外族骚扰,加强国内民族间的友好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传播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关系。六、教后记:第 3 课 盛唐

13、气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盛唐气象并分析形成原因,理解其影响与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第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第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角度了解盛唐气象,认识唐朝经济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体会祖国的强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二、教学重点:从各个方面理解盛唐气象及对当时世界和后世的深远影响;把握唐朝的发展脉络。三、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四、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自己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据说她临

14、终前曾说“己之功过,由后人评说”你以前听说过武则天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 盛唐气象”了解认识这个女奇人。(一)、设疑自探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发散提问后,教师整理形成自探提纲:(学生自学课本相关内容)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是什么?什么叫“开元盛世”? 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的改革措施有哪些?从哪些方面可以反映出长安城内商业的繁荣?安史之乱产生的原因、时间及后果分别是什么?(二)、解疑合探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组长做好分工和记录。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题号 展示分工 展示方式 评价小组 评价方式1 第 组

15、2 第 组 3 第 组 4 第 组 5 (1)书面展示要求:书写迅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2)评价要求:声音洪亮,条理清晰。(3)非展示点评同学要求:认真讨论,认真倾听,有疑问及时提出来。师点拨:1、1. 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2. 重视农业生产。3. 破格选用贤才,完善科举,提拔重用平民官吏。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发展, 社会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是“开元”,因此,历史上称“开元盛世”。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的原因:1)唐玄宗重用贤能,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提倡节俭,重视生产。2)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

16、勤劳动。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1)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剪官僚机构和多余人员。2)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大兴屯田,管理水利。3)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减轻百姓负担4)用人上:重用人才,任用姚崇,宋璟为相4、商业区发达,店铺繁多,种类齐全,外国商人众多。5、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腐朽,国力由盛转衰。时间:755 年。后果:唐朝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进入格局混战时期。(三) 、质疑再探随着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呢?(四) 、运用拓展1唐朝的全盛时期是( C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A.武则天是我国唯

17、一的女皇帝B.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C.唐都长安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D.武周统治时期唐朝由盛转衰六、教后记第 4 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祖国大地上都生活着哪些民族,建立了哪些政权,唐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哪些政策。(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3)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二、教材简析1.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为2.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三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确。那么

19、,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不错。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二).设疑自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圈点批画的方法,在书上批画出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内容,并提出你还不懂的问题。时间 6 分钟1. 唐朝时期,祖国大地上都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他们都建立了哪些政权?祖先是什么人?2.唐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哪些政策?3.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及完善的过程?4.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区别?影响?5.自古以来

20、.中国人讲的就是“和”,以“和”来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请用史实说明唐在民族关系上体现“和”的思想及现实意义。(三)、解疑合探:1、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问 题 1 2 3 4 5展示同学 展示方式 口述 口述 口述 口述 口述评价同学 3、全班合探。4、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2)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

21、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 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 ,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 10 分)5.教师精讲。(四)、质疑再探鼓励学生在完成前面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教师预设问题: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五)、运用拓展1、学生自编习题并展示:2、教师展示1“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A.唐太宗时期 B.唐高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22、2.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是 ( )A.500 年 B.700 年 C.900 年 D.1300 年3.殿试开始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六、教后记:第五课 唐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掌握与唐朝又好交往的国家2、在对外交往中作出贡献的人物教学 重点、难点:1、重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2、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国度,也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唐朝的对外关系,体会盛世唐朝恢弘的气度,包容的胸怀。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设疑自探请根据学习目标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教

23、师归纳整理,形成自探提纲。1.唐朝是对外交往的情况怎么样?2.唐朝与新罗交往情况怎么样?新罗哪些方面受到唐朝的影响?3.唐朝与日本的交往怎么样?遣唐使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鉴真东渡的目的地、经过、贡献怎么样?5.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怎么样?6.玄奘西行的目的地、路线、影响怎样?7.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如何?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四、解疑合探分小组合作探究自探提示中的问题,然后展示评价,教师明确。(一)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展示题目 展示形式 展示小组 评价小组1 板书 4 22 板书 7 63 板书 1 84 口述 3 5(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

24、(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2)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 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 ,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 10 分)教师适时指导,精讲内容。1.唐朝是对外交往的情况怎么样?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交往的国家遍及亚非欧。2.唐朝与新罗交往情况怎么样?新罗哪些方面受到唐朝的影响?新罗

25、的留学生最多。新罗的天文、历法、医学、服饰等深受唐朝影响,各项制度模仿唐朝。3.唐朝与日本的交往怎么样?遣唐使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派遣唐使十多次。把中国的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及风俗习惯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鉴真东渡的目的地、经过、贡献怎么样?鉴真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传播佛教、建筑艺术、医药等知识,对日本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怎么样?与天竺的文化交流主要围绕佛教进行。6.玄奘西行的目的地、路线、影响怎样?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天竺,他从长安出发,经今新疆、中亚、访问天竺等南亚国家。带回大量佛经,撰写大唐西域记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的历史、地理

26、提供了宝贵的资料。7.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如何?唐朝的造纸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医药、瓷器等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五、质疑再探学了本课后,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六、运用拓展1、学生自主编题、展示、评价。2、教师出题一、选择题1、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 )A、波斯 B、大食 C、朝鲜 D、天竺2、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A、是为了寻访鉴真 B、是为了出国C、是为了旅游观光 D、是为了学习先进文化3、鉴真之所以受到中日人民的尊敬,是因为他 ( )不畏艰难,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博学多才,人品高尚长途跋涉,求取佛经 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日本发展A B C

27、D4、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 ( )A鉴真 B玄奘 C空海 D晁衡5、西游记中的故事家喻户晓,它用神话的方式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故事中的唐僧人物原型是 ( )A鉴真 B玄奘 C僧一行 D空海6 下列有关玄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曾历经艰险到天竺学习佛学 B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C是我国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 D他生活在隋朝时二、简答题1、请你回答玄奘西行的路线是怎样的?2、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如何?七、课堂总结八、教后记运用拓展题答案选择题1、D 2、D 3、C 4、A 5、B 6、D简答题1、他从长安出发,经今新疆、中亚、访问天竺等南亚国家。2、唐朝

28、的造纸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医药、瓷器等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 6 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隋唐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隋唐的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现和使用,孙思邈及其千金方;思考分析“赵州桥为什么能历 1300 多年仍然坚固?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雕版印刷术?孙思邈为什么被尊为“药王”?隋唐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借此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方法:通过多媒体看赵州桥或利用相关图片引出赵州桥,由手中的课本引出印刷术。通过比较手抄、笔记与雕版印刷术之进步性。通过中国式的养生及饮食药膳文化的作用为例,使

29、学生对中医中药产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中医中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隋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世界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赵州桥和雕版印刷术。三、教学难点:赵州桥是一座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建筑奇迹。四、教学方法:三疑三探。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视频幻灯片。六、教学过程:1.设疑自探:a导课:隋唐帝国以繁荣与开放而昭彰千秋,在科学技术上有哪些成就呢?b板书课题:隋唐科学技术c.请同学们自读课本,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全班分四大组,每竖排为一大组,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竟相提出问题,别人已提出

30、的问题请勿重提。d教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编辑、板书:1 隋唐时期有哪些代表性的科技成就,试列举出来。2 隋唐时有什么重大发明?与这一代表性发明有关的作品是什么?、3 试简介孙思邈及其成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本,解答以上问题。2.解疑合探:a.小组合探:各大组把合探结果汇报大组长,由大组长口头汇报。b全面合探:各小组选代表展示合探结果,由各小组长进行总结,汇报大组长,由大组长代表本组在班级汇报,前三大组汇报,第四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归纳、规范,拍板定案,恰当板书。c板书:隋唐的赵州桥;隋朝出现唐代发展推广的雕版印刷术金刚经;隋唐之际药王孙思邈学完成千金要方。3.质疑再探:前面我们已知隋唐的

31、科技成就的主要核心内容,同学们有其它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咱们共同探究。教师预设如下问题,以备学生举手抢答,课代表评价补充后教师拍板定夺。a.赵州桥为什么能成为桥梁史上的雄胜?有人说赵州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你是否认可这种观点?请陈述你的理由。b雕版印刷术对世界文化有什么影响?c板书展示要点:1 赵州桥设计精巧而科学:大拱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既减轻桥身重量,又增大过水量,减少洪水冲走,还使桥面平,桥身轻巧美观,桥上石栏板雕刻精美;2 降低书籍成本,推动文化发展。4.运用拓展:a请课代表(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b请同学自编习题,教师安排分组展示。c教师预设习题:1 在我国民间有“沧州铁狮景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的民谚,这里的“赵州石桥”何是修建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