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711895 上传时间:2018-08-19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1 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隋朝建立和隋统一南北的时间。了解大运河开通情况并认识其历史作用。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隋朝建立和隋统一南北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千百年年来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

2、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1、重点: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开皇之治:由于本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教科书叙述比较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评价历史事件容易简单化。如何引导学生对大运河的开凿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3、疑点:对隋炀帝的评价。一般观点认为,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隋炀帝开凿运河,虽然使隋朝百姓饱受困苦,但它的伟大意义却在唐代以及后世陆续显示出来。认为唐代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隋炀帝所开的运河,堪称“隋民不胜其害,唐民不胜其利

3、”。运河功在千秋,利在中华。对此,必须给予充分肯定。2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精讲释疑法 、训练检测法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即使是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长城也应该耳熟能详。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与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被称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你们都知道它的具体情况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风采。”这样,由学生熟知的知识引向学生不太熟悉的甚至是未知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开始本课的学习。2、自主学习一、祖国南北重归一统这一目主要讲述了隋朝建立、统一南

4、北、开皇之治三个问题。教师可以从南北朝后期的社会形势入手,把南北朝后期政权的更迭编成歌谣,或者利用计算机制成动态电子地图,形象地展示各政权更迭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南北朝后期政权频繁更迭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隋朝建立。要求学生知道隋朝的建立时间及其都城所在地。(2)隋朝统一南北。有关具体过程,对学生不作要求,关键是要了解隋灭陈之后南北重新统一,并分析隋朝能够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讨论:“中国历史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分裂时间长达 270 多年。为什么隋朝能够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隋朝之所以能统一

5、南北,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由于隋朝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和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指出北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杨坚代周建隋,汉族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又取得了统治地位,原来造成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同时,隋朝以前的南北分裂局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南北方结束政治上的敌对状态,实现统一。同时,南北对峙使得广大人民深受割据战争之苦,负担着更为沉重的兵役、劳役和赋税,很多人流离失所,所以也迫切要求统一。这一切,都为南北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3主观原因是

6、由于隋朝的强大。隋朝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明显比陈朝占有优势。隋朝占据北方大片土地,人口 2 900 万,远胜于陈朝。北方自北魏实现统一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隋文帝代周以后,励精图治,在政治上着力进行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特别加强了府兵建设,控制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陈朝占有长江以南土地,在南朝几个王朝中疆域最小,国家统辖的户口200 万,兵不过 10 万,以后主陈叔宝为首的陈朝统治集团非常腐败。陈后主本人“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在他的统治下,库藏空虚,人民负担沉重,民怨沸腾。史载隋将韩擒虎渡江以后,江南父老“来谒军门,昼夜不绝”,说明陈朝已失去了民心。因此,虽然南北统一是历史向南北政权提

7、出的共同课题,但结果是隋朝完成了南北统一的历史重任。隋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延续了 270 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推动了民族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会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人王夫之曾经评论说“隋统一天下,以启唐二百余年承平之运。”隋文帝统一南北所起的作用,其功绩可与秦始皇相提并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关于开皇之治。教科书主要从隋文帝经济上轻徭薄税、政治上整顿吏制,以及“开皇之治”盛

8、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具体史实让学生理解隋朝之所以富强的原因。隋朝的富强可以从人口繁盛、仓廪充实两方面进行理解。人口激增是农业发展的显著标志,隋初有户 450 万左右,灭陈以后,总户数为 700 万左右。自开皇九年至大业二年的 17 年中,隋朝的总户数由 700 万左右增加到 890 万左右,其增长速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少见的,比唐朝盛期高宗至玄宗天宝年间还要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隋朝官仓(含嘉仓)照片和贞观政要摘录,并适当增加一些材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切实理解当时的盛世局面。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隋朝富强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感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

9、的关系。二、大运河的开通这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主要介绍了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大运河各河段的概况以及对大运河的评价。合作探究:(1)关于隋炀帝为什么开凿大运河,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一个故事说隋炀帝之所以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赏琼花。教师可以首先把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大屏幕显示三则史料:开皇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江南“鱼盐4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复衣天下”;600 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次年,潮州等五州的尞民,纷起抗隋。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隋朝却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让学生讨论,隋炀帝开运河是为赏琼花的说

10、法对不对,从而分析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真正原因。然后作出如下分析:从政治上来说,是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施。开通运河可以加强江南地方和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至于永济渠的开凿则是出于考虑征伐高丽的需要。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中国的南方,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开发,已成为繁富之地。而自古号称天府的关中,由于屡遭战乱,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尤其京都长安的粮食供应更是匮乏,因此急切需要转运南方的粮食、布帛。那么如何运转呢?陆路运费太高,而且全靠人力、畜力,车轮又没有近代的轮胎,运输量小;水路则海运还不发达,又

11、无贯通南北的自然河流。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那么,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当时最好的方法。隋炀帝贪恋江都的繁华,为了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也存在,但不是主要因素。开通运河的条件:隋朝政治上统一,经济上强盛,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2)大运河概况。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条河段,全长 2 000 多千米。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大运河并不是重新开挖的一条河道,而是充分利用了自然河道和以前的运河开凿沟通,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运河的需水问题。大运河的开凿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精讲释疑教师可以用

12、多媒体制成课件,配以优美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介绍大运河的概况,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通过上面的学习得以进一步加深体会。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代码破译”活动:教师可以问学生,有人用“1、2、3、4”四个代码来概括大运河。你知道这些代码的含义吗?(指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条河段,沟通 5 河)你还能编出其它代码吗?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大运河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之,要尽可能地调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3)关于大运河的评价。重在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5教师可以将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运河进行比较,使学生理解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运河名称 通航时间 全长大运河

13、610 年全程开通 2 000 多千米苏伊士运河 1869 年 161 千米巴拿马运河 1920 年 81.3 千米教师可适当补充后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历史,要尽可能引用原文,结合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起的巨大作用。小结:在总结本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今天运河的状况。以“今日运河”为主题,开展多种活动,把学生的视野由历史引向现实,由课内引向课外,激活学生思维。三、研习升级(1)智能开发此栏目设计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隋朝政治上统一南北,经济上国力强盛,

14、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成为可能。充分利用自然河道和以前的运河也是此项浩大工程得以完成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应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过度役使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阶级矛盾也日趋深刻化了。因为中国主要的天然水道都是东西流向的。(2)读史明理设计此栏目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治国还是做人,都是“成由俭败由奢”,从而使学生在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今天,仍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3)知识

15、拓展设计此题,意在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环境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隋朝以后的 1 000 多年间,大运河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开通大运河的伟大历史意义6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2、过程方法与能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

16、,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关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1、重点:(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

17、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2、难点: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3、 疑点:无字碑之谜。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7学,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政绩斐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

18、,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精讲释疑法 、训练检测法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言,由隋朝的繁盛而又速亡导入本课。2、自主学习一、隋亡唐兴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隋亡主要是由于隋朝的暴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开明统治思想的形成原因。唐朝建立的时间、李世民即位时间要求学生掌握。二、贞观之治这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主要讲述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治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1)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形成与他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密不可分。唐太宗对于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在贞观政要中,记录唐太宗君臣谈到以亡隋为戒的事有 45 处之多

19、。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认识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因而,他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2)唐太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教科书主要从任贤和纳谏两方面进行叙述。关于任贤: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非常重视选官和用人。他任人唯贤,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歉收并用,“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一代能臣猛将尽为所用。其中既有原政敌魏征,又有出身贫寒的马周,还有贤相房玄龄、

20、杜如晦等,贞观年代人才之盛,历朝少见。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提出:“能否知人和能否用人,是判断人君贤愚的一个主要标准。”这是颇有见地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算得上是一个能知人又能用人的明君。“贞观之治”的形成,与他手下有众多的贤臣辅佐密切相关。8关于纳谏: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做“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做“纳谏”。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善于纳谏的皇帝。唐太宗说过这样精辟的话:“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贞观初年,唐太宗年年下诏求谏,甚至重金求谏,在大臣中形成了以进谏为忠的风气。向太宗进谏的大臣,仅见于记载的就不下 30 人。其中,最突出的则是魏征。魏征性格耿直,“凡所谏诤,委曲反复不

21、从不止。”“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从而使学生感悟唐太宗时期“从谏如流,谏臣盈廷”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关于纳谏,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错误,有力地推动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的出现。总之,任贤、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也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资料比较丰富,搜寻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搜寻资料(教师也可以把教参中相关内容提前印发给学生),课上由学生讲述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的故事,也可以编成历史短剧演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一个想全面发展的、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

22、见,进而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3)治世局面的形成。首先,要帮助学生感知贞观时期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史料:唐太宗执政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年间的盛况,史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遍野”,又称“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予道路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祥和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正确评价唐太宗打下基础。教师可以上学生根据自己对唐太宗的认识,并结合唐太宗像

23、,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唐太宗,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女皇帝武则天教科书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先辅佐高宗 28 年,后临朝称制 6年,正式称帝 15 年,前后参政执政近半个世纪。学生只要知道武则天由皇后到称皇帝,有一个过程即可。本部分小字,形象地说明了武则天刚毅、果断的性格,不要求学生掌握。(2)武则天的统治是本部分的重点。教科书主要从武则天在政治上打击士族势力,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两个方面讲述。由于武则天掌权受到关陇士族集团的反对,武则天为维护自己的地位,对关陇集团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手段,贬抑旧士族的地位。武则天同时提拔重

24、用许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官吏,如狄仁杰等。又如姚崇、宋璟等,都被她破格提拔担任要职,后来他俩成为开元名相。课文中关于骆宾王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武则天求贤若渴的心态。正如司马光说:“太后虽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已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武则天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做好了人才方9面的准备。吴晗先生也说:“开元时代的政治家都是武则天时代培养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武则天时代长期的巩固发展工作,开元盛世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她也重视农业生产。武则天一贯强调:“建国之本,必在于农。”武则天为皇后时,就曾经向高宗“建言十二事”,其中就有劝农桑、薄赋徭等。武则天规定农业收成的好坏,是考核地方官吏

25、政绩的重要条件。鼓励土狭人稠之地的无地少地农民,迁至宽乡耕垦,开垦的荒地可免三年租调等,对农业的振兴和社会的安定起了良好作用。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可以从户口增加情况加以说明。武则天统治时期全国户口增长表年代 652 年 705 年 增加户数 平均年增长 结论户数 380 万户 615 万户 235 万户 0.91% 在封建社会中增殖数字很大对于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学生并不陌生,也比较感兴趣,但多局限于武则天个人传奇的经历,对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学生了解得大多不全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讲述自己心目中的武则天,即使有偏颇也不

26、要急于纠正,而是通过设问: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评价武则天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能否说出你的理由?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本部分学习,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培养学生学习武则天在身处逆境时,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不畏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四、研习升级(1)智能开发设计此题目的目的是锻炼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能力,并通过比较使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形成全面认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2)读史明理由于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所以深刻认识到皇帝与百姓的关系就好比是

27、舟与水的关系,皇帝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3)知识拓展这里介绍的关于无字碑的推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上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注意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10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3 课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知道“开元盛世”及其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方面的具体表现。能够简述唐朝衰亡的原因及简单经过。识读“唐朝手工业及大城市分布图”,找出主要城市及手工业发达地区的地理位置,掌握识基本技能。知道“安史之乱”。2、过程方法与能力归纳、概括唐朝开元盛世与政治、经济(农业、手

28、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初步认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理解能力。根据教科书和相关资料,说明曲辕犁、筒车的工作原理,制作模型,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结合教科书纺织品、瓷器等文物图片以及唐都长安的布局图的讲解说明,培养审美、鉴赏以及说明、表达的能力。通过分析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开元盛世的学习,认识唐朝全盛时期中国各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情况,培养民族自豪感。从铁犁牛耕的普遍使用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方面,了解生产技术进步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发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组织开展“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唐朝衰亡是否罪在杨贵

29、妃”的讨论会,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有哪些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励精图治和安逸享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开元盛世,包括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两方面,而经济的繁荣发展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也是“盛世”的具体表现。教科书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112、难点:对唐玄宗的分析及评价。教师应当适当加以引导,对唐玄宗的前后变化及其导致的不同结果形成正确认识,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疑点:杨贵妃命归何处?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

30、信任奸臣,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而有关杨贵妃的结局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在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而是当了女道士。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到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有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精讲释疑法 、训练检测法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让学生阅读课前小字导言,教师展示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

31、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然后请同学一起来了解杜甫在诗中所描绘的开元盛世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引导学生回忆,教科书在前面介绍了唐朝哪两位有作为的皇帝,他们有哪些作为。学生答出唐太宗、武则天、贞观之治等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在前人的基础上,到唐玄宗在位时,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由此导入新课。2、自主学习一、开元盛世这一部分讲述了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上的清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整理唐玄宗的政治措施有哪些,注意不要让学生照搬教科书。然后帮助学生提炼出重用贤臣、改革吏制、提倡节俭这三个方面。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接着再进行三个活动,

32、一是让学生比较唐玄宗前期与唐太宗在治国之策方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重用贤臣,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倡“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进一步理解开元盛世局面与前代的继承关系;二是用史实说明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的表现,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史料内容,学会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三是利用课后的“智能开发”,让学生思考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12正是由于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的清明,才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并以历史上出现过的“治世”为佐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33、。二、繁荣的经济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经济的繁荣是盛世局面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本目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了开元盛世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为叙述性的描写。在本目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归纳整理每一个行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农业方面:(1)铁犁牛耕普遍推广直至边远地区。这里让学生回忆铁农具和牛耕方式出现的时间及作用,联系新旧知识,理解生产力进步对历史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2)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这里一要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说明材料,讲清曲辕犁、筒车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最好动员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课前制作二者的实物模型或电脑动画,课上进行展示评比,培养学生的观察

34、、分析、说明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二要说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让学生回忆历史上多次提到工具的改进:耧车、水排、翻车等,以及当今世界发展所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深刻理解科技进步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而这些都需要聪明才智和创造的精神,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3)兴修水利。(4)耕地面积增加。联系导言部分提到的“许多高山深谷地带都开垦出来了”,让学生思考它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初步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5)新的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结合教科书设计的“想一想”,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往等内容。也可以将课后“知识拓展”部分关于茶叶的内容补充

35、进来。手工业方面:(1)丝织业,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唐花鸟纹锦图片和百鸟毛裙、百兽鞋的文字介绍,让学生感受、欣赏唐代丝织业的精湛技艺和先进水平,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和鉴赏能力。(2)陶瓷业,有青瓷、白瓷和唐三彩,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展示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唐代陶瓷业的先进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地图,寻找主要的手工业城市,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商业、城市的繁荣:(1)商业繁荣。重点讲明“市”、“集”的出现,它们是定期贸易的场所。以“开元通宝”和对外贸易,强化对商业繁荣的认识。(2)大城市,由学生根

36、据地图和小字材料重点介绍都城长安的城市布局及概况。教师补充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反映了长安整齐划一的棋盘式布局。而韩愈的出门一诗中也提到“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反映了长安城人口众多。进行完以上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学习内容,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并制作经济繁荣表现的图表:“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13行业 表现农业 铁犁牛耕普遍推广;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耕地面积增加;新的栽培技术和蔬菜新品种手工业 丝织业技艺高超;陶瓷业发展(青瓷、白瓷和唐三彩)商业和城市 商业繁荣,定期“市”、“集”;大城市,长安;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人

37、口众多,商业发达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看到,唐初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唐朝前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到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为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上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所学的内容中有哪些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农业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手工业方面精湛的生产技术以及国际性的大都市,都表明唐朝时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强盛的唐王朝,最终也走向了衰亡,你知道为什么吗?导入下一内容:唐朝的衰亡。讲述这一内容时,教师重点

38、让学生对比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唐朝衰亡的原因,可由学生制作下列表格:唐玄宗统治前后期变化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重用贤臣,改革吏制 信任奸臣,政治腐败励精图治 贪图享乐提倡节俭 日益骄奢由于政治的腐败,引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这一部分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唐玄宗统治腐败以及“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认识。组织学生开展“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或“唐朝衰亡是否罪在杨贵妃”的小组讨论,思考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有哪些不同之处,从而认识到励精图治和安逸享乐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

39、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小结: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以至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但到了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14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4 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简述隋唐以后政府选拔官吏的基本过程。知道三省六部制。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原因,理解科举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从创立到完善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作

40、用,认识科举制在当时的社会进步性,理解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的弊端,学会正确地评价历史事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及对世界的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隋唐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培养民族自豪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创举,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重点学习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及影响,能够正确评价科举制度,认识它在当时的进步性。2、难点:科举制考试的内容、形式繁杂,学生不易理解和掌

41、握,教师应注意加以分类,以易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不做过多要求。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精讲释疑法 、训练检测法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步骤:151、导入同学们,自从我们跨入校门,考试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你们知道吗,考试在我国古代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可是,我国古代的考试与今天的学校考试其目的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隋唐政府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就是科举制。你知道科举制是怎么创立的吗?导入新课的学习。2、自主学习一、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教师首先讲明科举制是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初创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要出自高门

42、权贵家庭,要有豪门贵族的品评推荐,不是贵族子弟不能做高官,出身贫寒的人被排挤出仕途。因学生没有学过“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教师不必展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选官制度合理吗?为什么?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这种选官制度下,豪门子弟只凭出身就可得到高位,因而往往不思进取,不学无术,昏庸无能;导致出身贫寒而真正富有才华的人报国无门,埋没了真正的人才;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在豪门贵族手中,使皇权受到威胁。因而,这种制度必须改变,由此导入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以下几点:隋文帝开始采取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朝开创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打破了身份的界限,不论出身贵贱均

43、可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秀者得到提拔;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统治。隋朝科举属于草创阶段,真正的完善是在唐朝,进入下一内容。唐朝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按照教科书中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梳理科举制在唐朝得以发展、完善的过程。注意不同时期的特点:唐太宗时期,科举考试成为固定的制度,每年举行。结合教科书中“说一说”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与加强皇权之间的关系。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殿试和武举,这一部分可结合课后的“知识拓展”内容加以了解。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在唐玄宗时期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由此引

44、导学生认识到,诗赋成为考试内容是唐代诗歌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教科书的小字部分主要由学生阅读,了解唐朝科举考试的形式,不做过多要求。在“释褐试”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科举考试后,若要成为国家官员还要经过一个严格的选拔过程。可以提问学生:“在唐朝要想成为国家官员要经过哪些步骤?”让学生归纳出“读书-科举考试-释褐试-任官”的过程。16关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及影响,一方面按照教科书内容总结,一方面结合课后的“智能开发”和“读史明理”两部分内容,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等方面开展讨论,正确认识科举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可以列表总结科举制在各方面的影响:各方面 的影响:政治

45、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统治;广纳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思想 加强了思想控制,笼络、控制知识分子文化教育 推动了文化的繁荣(诗歌)和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 促进了努力读书、求学上进的社会风气从科举制与唐朝的繁荣及对世界的影响方面,让学生深刻认识政治制度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三省六部制这一部分知识主要让学生阅读了解,知道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影响深远即可,不作过多要求。小结:引导学生从科举制创立的原因、完善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小结。17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 5 课 开明的民族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

46、与技能知道隋唐时期我国突厥、吐蕃、南诏等主要少数民族颁布概况;了解他们和唐朝的关系及与现代少数民族的渊源。掌握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主要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并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关系观念,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认识

47、到各民族平等相待、团结和睦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了解唐太宗顺应历史潮流,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他那种坚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胸襟和气度。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1、重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是本课的核心。唐太宗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采取了封爵授官、培养任用、通婚联姻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各族人民与唐朝交往,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对推进少数民族的进步发展,促进唐朝走向繁荣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要联系前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史实,讲清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辨析唐太宗政策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式和

48、方法。182、 难点:准确理解开明民族政策的含义。处于优势地位的民族在处理与弱势民族关系时,本着平等待人、真诚合作的态度而非强加于人。在民族融合的发展潮流中,唐朝的开明民族政策成为古代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杰出代表。3、 疑点:对唐太宗政治作为的评价。有观点认为唐太宗确有超卓的政治认识和作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唐代史籍对他进行了明显的美化、拔高,他的很多“作为”更多的是政治权术而已,甚至是故作姿态;有人干脆将他斥为玩弄政治权术的“伪君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 训练检测法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建议教师直接就布达拉宫全景题照进行提问,引出汉藏两个民族在唐朝时期的和亲佳话;让学生

49、将美丽神奇的雪域高原与中原内地联系起来。由于本课内容空间分布广泛,史实丰富多彩,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2、自主学习一、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目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了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发展进程和唐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显著效果;然后在小字部分以唐太宗对突厥颉利可汗的收俘、重用、厚葬、隆荫,亲自为铁勒族首领契苾何力疗伤等突出事例,说明唐太宗的政治家胸襟和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教师介绍隋唐少数民族概况时,既可展示充满异域风情的边关景象,又可以“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标出各民族分布地域;如以地图为背景展示相关影音素材片段,则可以充分发挥视听觉刺激对建立空间概念的强化作用。在设计中应注意选材的效度和信度,无论是乐舞服饰还是地理风情都应有鲜明准确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并剪辑得当,地图中的历史地理要素也应遵循“适用”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全,否则将冲淡主题。教师从高原奇景引入唐代民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1)秦汉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