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教育硕士的“地理教学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赵锦慧 郁车金子 曲艺 付雅 龙杰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摘 要: 地理教学研究的学科特色是建立在地理学特点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地理教学论”研究应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色。在构建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地理教学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 理清教学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取“案例分析”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采取“职业技能训练”与“微格教学”相结合, 促进职前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同步提升。关键词: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思维方式;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赵锦慧 (197
2、4-) , 女, 职称:副教授。作者简介:郁车金子, 湖北大学在读教育硕士。收稿日期:2017-05-22基金:湖北大学研究生教研项目基于地理学特点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地理教学论及案例库建设资助Geography Education Masters “Geography Teaching Theory“ Course System BuildingZHAO Jin-hui YU Chejinzi QU Yi FU Ya LONG Jie Hubei Univers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
3、istic of geography teaching study was built on the ba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and geographical thinking way, “geography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should keep its own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In building design “teaching“ as the core of “geography teaching theory“ course system, on the b
4、asis of clarifying course goals, further clarify the teaching ide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case analysis“ and “task-driven“ are adopt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to take “professional skill training“
5、and “microteaching“ unifies, promotes pre-service geography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and improve teaching level of synchronization.Keyword: geographical design; geographic mode of thinking; curriculum system; Received: 2017-05-22地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有效的研究, 具有捕捉基础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所施教的学生均能享受优良的教学效果。因此,
6、针对地理教育硕士的培养课程也应进行改革。地理思维源于地理学的动态性特点, 包括综合思维、空间思维、动态思维, 其实质在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应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色。本文通过探讨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概括出地理思维方式, 进而提出了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创新取向、广博取向、案例取向、关联取向、层次取向和动态取向。本文期望基于地理学特点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地理教学论研究充满“地理味”, 可以为地理教学论的学科特色建设做出贡献。一、以“教学设计”为培养核心李家清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认为:“教学设计”贯穿地理教学论内容的始终, 是其核心与最终归宿, 是教学水平提升
7、的重要载体, 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 以解决地理问题为宗旨, 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 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 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基于多个版本的地理教学论教材, 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师必备的地理教学素养为宗旨,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地理教学设计为主线, 以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为目标, 重新构建地理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 重建的教学内容整体贯穿“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促进职前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的提升。二、构建具备地理特色的案例库运用丰富的网站课程资源和文献资料, 设计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 激发学生
8、兴趣。通过现实实例, 提供数据、资料、文献, 提出具有灵活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文献, 自主分析数据来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1. 创新广博性材料。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这使得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选择的范围相当广。地理课程被明确地确定为综合学科, 因此在地理综合思维指导下, 广博取向要求地理教学论研究在“地理性”范畴内涉猎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 选择地理针对性强的问题, 更好的应用地理知识和能力。在地理课程内容研究的基础上, 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地理事物, 解决为什么教、怎么教和学生怎样学、怎样用的问题。既要关注从空间联系和成因中探寻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
9、的规律, 又要关注具体地理事物的特性, 可以得出新的结论。2. 动态关联性材料。人地关系的研究关注的是自然界中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事物, 把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通过“全球关键问题”与“公民教育”和“环境科学”联系起来, 这是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在课程设计中的一种反映, 广泛联系乡土地理的原则是地理关联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3. 层次性材料。地理知识集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知识于一身。宏观研究经常和世界格局、发展战略等大问题相联系。宏观研究要求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考虑问题, 把跨越时空的伦理道德思想渗透在地理课程中。地理教学论研究需关注地理事物的层次。培养的学生要有创新精神, 学
10、会对现实生活的“解读”, 对任何事物都要带着一种“为什么”、“会怎么样”的态度去思考探究。案例教学利用学生周围发生的具体事件或熟知的事物, 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时代性和科学性, 能充实和拓展教材的材料, 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它们为什么这样, 应该怎么样,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案例的选编和积累, 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案例类型多样的地理教学案例库, 实现安全共享。三、采取“案例分析”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动态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其实质是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 关注其发展变化。其中位置、区位、地方、区域、尺度、关系等名词将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
11、和综合性特点进一步具体化。因此, 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地理学的特征, 着重以发展学生主动学习为探究目标、培养学生地理理念的形成及地理技能掌握为主, 从而探究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常见的教学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纲要信号法、综合程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 建议在地理教学论的课堂教学上采取“案例分析”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案例材料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贯彻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重要的是收集具有地理特色的案例库, 用学
12、生简单容易接触和理解的网站方式进行展示, 不用学生下载资源, 但重难点解释详细, 不是简单的课件的上传, 让学生能在线寻找重难点知识, 明白解析原理, 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四、“职业技能训练”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地理教学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 理清教学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采取“职业技能训练”与“微格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更加有效的学习交流, 针对师范类专业发展, 促进职前地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同步提升。五、结论地理教育硕士专业招收的对象是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地理专业知识和一定教学工作经验
13、的中学地理教师, 地理教学论及案例库建设是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集理论研究、方案设计、实践试验于一体的新课题, 建议将“教学设计”贯穿于教学内容的整体, 通过学习、分析、研究得到感悟和启迪, 突出案例的示范性。根据教学条件的不同, 设计出最优的“教学方案”。通过案例库建设, 提高专业学位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以此为契机带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改革, 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谷晓红.基于地理学特点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地理教学论研究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32 (11) :118-121. 2方淑荣.构建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地理教学论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校教育与评估) , 2011, (9) :24-25. 3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黄秀英, 陈季, 张武.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中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 :48-50. 5徐宝芳.地理教育硕士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15 (4)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