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创设情境师: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笑笑、机灵狗他们正在一起搭积木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二、探究新知活动一:看一看,连一连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淘气、笑笑、机灵狗分别站在什么位置?生:淘气站在物体的前面,笑笑站在物体的侧面,机灵狗站在物体的后面。师: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动手连一连。把书翻到28页找到连一连。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连的?生:淘气看到的是第一幅图,笑笑看到的是第二幅图,机灵狗看到的是第一幅图。师:通过连一连,你发现了什么?生:我
2、发现了淘气和机灵狗看到的是一样的。师:说的非常好,虽然淘气和机灵狗站在不同的角度,但是他们看到的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活动二:搭一搭,看一看师:下面我们也学着淘气、笑笑、机灵狗一样,用三个小正方体搭一搭,从它的正面、上面、右面进行观察,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活动。师:谁愿意上前面来展示一下你搭的物体。学生上前面展示。师:刚才同学们用三个小正方体搭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老师也搭了两个,请看(电脑出示28页练一练1题),这两个物体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呢,请同学们动手连一连。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连的?生:第一个物体的上面是第二幅图,第二个物体的上面是第
3、一幅图。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三个正方体搭了很多种不同的物体,并从它的正面、上面、右面进行了观察,同时说出了这三个面不同的形状,你们表现的非常棒。师:老师也搭了一个物体,请看(电脑出示第2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是用几个正方体搭好的?生:4个。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从上面看是图几,从正面看是图几?请同学们动手填一填吧。师:你是怎么填的?生:从上面看看到的是图B,从正面看看到的是图A。师:你能用四个正方体搭出其他形状的物体吗?请你们试着搭一搭。并进行观察。师:谁愿意上前面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上前面展示。师:刚才同学们搭的都很认真,而且搭出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
4、的眼力了,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29页3题)自己动手找一找,填在书上。学生独立完成。师:你是怎么填的?生1:从正面看是图A的物体有1、3、4。生2:从正面看是图B的物体有2、5、6。师:你们真是好眼力,通过刚才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由说。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也就是说,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三、拓展应用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出色,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搭出从正面看是*的物体,再搭出从侧面看是*的物体。师:刚才同学们搭出了很多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也就是说从正面或者侧面看形状相同,但是搭出来的物体不是唯一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
5、收获?生1:我学会了拼搭物体。生2:我知道了从同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先说教材: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 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
6、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学生情况: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7、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今天我所要讲
8、的这部分教材是小学教材人教版二级上册乘法口诀部分的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4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例7中,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没有给出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编口诀、用口诀
9、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三、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法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
10、题。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过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的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的能力,你就应该采取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开拓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启发式。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让全班同学根据25的乘法口诀进行快速的口算,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1、编口诀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主题画,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
11、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填表。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制出6的乘法口诀。2、根据出示的金鱼图,说出每个图表示的含义。3、观察比较,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4、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记口诀。(三)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四)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六、板书设计:板书要一目了然,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主要体现学生得出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设计如下:6的乘法口诀一个6相加61=6一六得六2个6相加62=12二
12、六十二3个6相加63=18三六十八4个6相加64=24四六二十四5个6相加65=30五六三十6个6相加66=36六六三十六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有趣的七巧板是课题学习,而“课题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 课标对它的要求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本课题与众不同,要求学生主要拼多边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用七巧板拼多边形与已学过很多重要知识联系密切;(2)便于学生探索拼图规律。学情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我预计在活动中学生的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
13、生只对拼图感兴趣,而不善于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拼图规律;(2)拼摆多边形时,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心理耐挫能力不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等重要知识的理解。2、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全等变换在拼图中的应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体验 “分解组合” 的过程。2、探索用七巧板拼摆多边形的规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拼图活动中体验方法的多样性,感受七巧板的文化价值。2、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参与意识与团队精神。3、增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索规律的意识。4、通过获得
14、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经历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过程;积累拼图经验;探索拼多边形的规律。教学难点:探索用七巧板拼多边形的规律。教法学法: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等方法。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点拨。课前准备:查阅七巧板的有关知识,并准备好学具:边长 12cm正方形硬纸板、剪刀、三角尺、彩笔。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制作七巧板。(1)我来说一说。让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由来。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课外预习成果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如果学生介绍的不够全面,教师可做适当的补
15、充。(2)一起做一做。首先请学生口述: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硬纸板分割成七巧板?提醒学生抓住五个中点,然后观察画好的七巧板图,寻找七巧板中所蕴藏的数学知识,分别从边,角,面积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七块板的特点,尤其是边,角的关系为探索规律埋下了伏笔。最后让学生在纸板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按教材的方法标上序号,剪开,这样一副七巧板就做好了。2、探究规律。这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对教材的“想一想”和“议一议”的内容做了整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首先让学生从七巧板中任选至少2块板拼多边形,每拼出一种,就画出它的拼法示意图。2分钟内看谁拼的多。每个学生都想拼出更多的图形来
16、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接下来投影展示学生的拼图成果,教师也可适当补充,让学生发现用七巧板可以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多边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用七巧板拼出?即用七巧板所拼摆的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示学生可以从边,角两个方面考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知识共享,共同合作,争取第一个完成任务。然后师生整合各小组的看法,得出规律。最后让学生回答:你能用七巧板中的若干块板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这个问题重在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在整个探究规律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表现,给予鼓励,促进每个
17、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3、拼图实践。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1)活动一:用七巧板拼出如图的五边形,其中一块号板已经放好,请将其余6块板拼好,并画出拼法示意图。看谁的拼法多。采用个体比赛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样既符合了学生爱动手的特点,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体验拼图方法的多样性。(2)活动二:自由发挥,用一副七巧板拼多边形(每组从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中任选一种,尽可能多的拼出不同形状,并有所记录。)采用小组合作比赛的方式,小组从选题到操作再到记录最后到展示,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团队精神的重要
18、性。估计学生的答案不完整,这里教师可以给出几种答案,可做适当补充。 从边角两个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4、设计图案。这是一个机动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学生通过欣赏教师提供的范例,自己设计一个喜欢的、有趣的图形,也可以仿照老师的,进行自己的创新并加以展示。这个活动学生会很感兴趣,但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示自己的个性。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5、小结。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掌握了哪些拼图方法?我表现最好的是 .我的疑惑是。为了回扣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学生畅谈,做到全员参与,强化了重点,培养
19、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行反思,锻炼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6、游戏与欣赏。通过目莲拯救母亲的游戏,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最后学生在精美的拼图和轻柔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题的学习。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情景引入1、计算比赛(1)男生和女生比赛,比一比哪队算的又对又快(2)小组内交流2、看图列式(12页练习1题)(1)学生独立完成(2)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填写3、完成13页练习3题)(1)都有哪些人来买票,你还知道什么?(说图意)(2)你想帮助笑笑买给谁票?应收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3)与小组同学交流4、全班汇报5、完成课本13页练习4题。6、揭示课
20、题二、探究新知1、介绍乘法口诀的历史:学生读收集的资料2、教学 例题看图用乘法口诀计算叶子的总数3、学习例2小熊数图形个数是5个5个数的,你能帮它用一个乘法口诀算出图形的总个数吗?4、二年一班老师带领8名同学去公园游玩,每张门票6元,超过6人每张门票5元,你能老师用一个乘法口诀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5、学生自学例4明明家住在五楼,他每上一层楼要上8个台阶,你知道明明从一楼到家要走多少个台阶吗?6、全班交流汇报。三、巩固练习1、每支铅笔5角钱,红红要买4支铅笔要用多少钱?买9支呢?用乘法口诀计算2、判断题:(1)每公斤苹果5元,买3公斤苹果用的钱数为5315(元) ( )(2)5个5的和是20(
21、 )(3)2个5加上7个5的和是55( )(4)6个5减去1个5是5个5,用乘法表示是:55( )四、全课总结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设计理念和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
22、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
23、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
24、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师生谈话: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2、对口令:2、3、4、5的
25、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二)民主导学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乘法算式:34=12(个)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 教学例5(1)
26、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2) 小组合作学习(3) 汇报交流。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4) 引导观察算式。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27、?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三)检测导结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2、535 = 53+5= 54+5=52 = 54= 55=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
28、题目。4、反思总结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乘加乘减3+3+3+2 33+211(个)3+3+3+3-1 43111(个)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教学反思】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
29、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教学中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
30、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以下为推荐内容,可自行删改!】 【推荐一: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1、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能依据给定的条件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是: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教学中所要用到的铅笔、尺子、橡皮擦以及多媒体课件是本节的教具和学具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
32、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设疑诱导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让学生主动与我同行,我准备从学生身边寻找数学,创设了一个我们班中各小组分别有多少人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并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33、的必要性,我准备设计一个矛盾冲突,告诉学生这样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看出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怎么办?从而引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复习了旧知识,检查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准备。)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6页例2。教材分析:垂线的画法位于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二课时,是画规则平面图形的起源。它将直接影响到对规则平面图形的画图和计算。因此,它在整个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数学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也将影响到学生对平面几何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掌握
34、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能力。2、认识垂线的性质。3、注重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数学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教学难点:垂线性质的理解及实际应用。教学准备:1、教具:,数学用三角尺一套,题单。2、学具:学生用三角尺一套。教学宗旨:突出重点,深化难点,拓纲务本,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解法、提问法、演示法、问卷法。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一、总体上安排有: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2、动手操作、探索方法;3、强化新知、拓展延伸、提高能力;4、畅谈收获与感受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在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部分。首先复习旧知组织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
35、到课堂中来;接着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你们会画垂线吗?从而激励学生去尝试画垂线。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方法;通过“自己尝试画垂线比较画法演示”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那就是: 手握斜边,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两手配合,沿直线平移三角尺,使另一条直角边靠近指定点。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学生掌握了垂线的画法后,再次让学生过直线上的点画垂线,巩固正确作图方法。同时老师重点强调“重合、平移靠点、画线”这画法三步曲二、难点的处理:也就是探究垂线的性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此处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而后发现:点到直线的线段有无数条,有一条最短的。这时老师
36、演示且揭示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通过质疑“你是怎样画出这条垂线段的?”抽象概括与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是一致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强化新知、提高能力。先独立完成分层练习题,写在题单上,及时反馈垂线的画法。后运用垂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二人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69页5、6题,并说说理由。5、最后谈收获与感受,总结本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有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由“学习享受”转变为“享受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
37、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
38、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课的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纸条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记录完成后,我让学生找出最简单明了的表示方法,从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有趣的记数活动,吸
39、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二、从实践活动中,认识负数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1)、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交流回答:1、温度计的用途?2、它由几部分组成?3、温度计上的刻度怎样排列?通过实物与投影结合来加强直观性,通过汇报结果突出教学的关键点。(2)、实践活动: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温水和冰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度数,同时让学生用双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3)、画图活动:让学生在温度计图片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
40、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温度的表示方法的认识,同时深化了温度的读写,也充分体了温度的差异与读出度数的差异。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强化了教学的关键点。三、回到生活中,理解负数“生活中除了气温,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负数吗?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会联系生活说出见到的负数。通过交流,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开阔了视野,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四、在分层练习中,运用负数为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1. 基础练习,反馈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
41、握情况;2. 综合练习,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3. 延伸练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这三个练习设计主要体现层次性,实用性,生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五、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学们对负数还有什么疑问吗?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负数的什么知识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点燃智慧的火花
42、。我的说课完毕,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角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第七册长八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包括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为本单元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做准备,还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1、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43、新理念,拟订以下教学目标:在线段的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角,知道角的大小。2、利用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通过比较、判断、概括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对角的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为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计划利用教具的直观
44、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基于上述设想,故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在低提级已经视频认识了线段。这节课的教学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学习射线和直线,重点放在射线知识的构建上。知识不能靠传递,只能靠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构建。新知的构建必须有效的联系旧知,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学射线相对比较抽象,没有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演示,此时,我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了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发挥学生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的处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想象可以射的很远很远,从而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再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射线,画射线,加深对射线的理解,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学习直线直接从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体会直线的特点,由于有了射线做基础,学生对学习直线自然轻松了许多。二、 质疑讨论,深化理解。 “学习了三种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