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优指导】高考语文二轮课件(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ppt课件.ppt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671931 上传时间:2018-08-1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7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优指导】高考语文二轮课件(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优指导】高考语文二轮课件(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优指导】高考语文二轮课件(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优指导】高考语文二轮课件(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优指导】高考语文二轮课件(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常考文化常识100例,-2-,一、古代与官职相关的常用词 1.“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谪”指贬官。“迁”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 2.“辟”即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一句中的“辟”就是召的意思。 3.“擢”即提升官职。如战国策中“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中的“擢”就是提升官职的意思。 4.“假”即临时的,代理的。如陈涉世家中“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一句中的“假”就是代理的意思。 5.“下车”即官吏初到任。如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2、一句中的“下车”就是官吏初到任的意思。 6.“致仕”即交还官职,退休。如后汉书中“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一句中的“致仕”就是退休的意思。,-3-,7.“满秩”也称作秩满,指为官期满。如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中“(高登)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一句中的“满秩”就是为官期满的意思。 8.“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9.“乞归养”指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10.“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11.“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一句中的“黜”就是免去官职的意思。 12.“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如张衡传中“视事三

3、年,上书乞骸骨”一句中的“视事”就是官员到职工作的意思。 13.“乞骸骨”指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如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一句中的“乞骸骨”就是请求退休的意思。,-4-,14.“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15.“学士”指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16.“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5-,二、古代文史典籍 17.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

4、公书,共130篇。 18.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19.“宸翰”,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 20.“风雅”意为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另外诗经中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后世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21.易也称周易,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的书,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6-,22.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3.春秋左氏传,简称

5、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24.“十三经”即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5.“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7-,三、古代刑罚 26.“墨刑”又叫黥(qng)刑,即在犯人的额上刺字并涂以墨作为标志。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 27.“髡(kn)刑”是将人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 28.“大辟”即死刑,夏商五刑之一,又称杀罪。死刑

6、有各种各样的死法,主要是斩首。 29.“拶(zn)刑”,古代对女犯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的刑罚,故又称拶指(用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对女犯惯用此逼供。 30.“连坐”,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31.“徒刑”,一种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其劳役的刑罚。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等。,-8-,四、古代地理常识 32.“八荒”指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也称“天下”。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3.“神州”,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如辛弃疾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

7、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5.“关中”,“关”指古代的函谷关,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明清以后,“关”主要指山海关,今东北三省称为关东、关外。 36.“岭南”,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外。 37.“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其自然条件比较差。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 38.“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9-,五、古代礼仪 39.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40.

8、“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41.“卒”,本义指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古代也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42.“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43.“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4.“社日”指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

9、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10-,45.“稽首”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46.“伯仲叔季”指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47.“谥号”指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给其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种称号叫作“谥”或“谥号”。 48.“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9.“宾礼”,九宾

10、,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宾相接引宾客上殿。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11-,50.“避讳”,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12-,六、古代天文历法 51.“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52.“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53.“纪时”,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

11、、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54.“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55.“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13-,56.“纪日”,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 57.“纪年”,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

12、年”。,-14-,七、古代年龄称谓 58.“冠礼”指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59.“垂髫(ti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亦作“垂发”,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60.“始龀(chn)”,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旧说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61.“结发”指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6

13、2.“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如诗卫风氓中的“总角之宴”。,-15-,63.“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64.“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后代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65.“而立”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66.“不惑”指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四十岁的代称。 6

14、7.“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68.“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6-,八、古代科举制度 69.“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70.“解元”指科举乡试第一名。也称解首、解头。唐代,应进士考试者由地方选送赴朝廷,称之为解、解送。故后世因称乡试为解试,而以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71.“雁塔题名”指进士及第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72.“琼林宴”,科举时代封建帝王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庆贺宴会。 73.“门生”指科举时代考

15、试及第者对主考官的自称。门生本意为老师门下的高足。唐代士子及第后,例须谒拜主考官,尊称为座主、座师,而自认门生。 74.“及第”指科举考试取中。以不第、未第称考试未被取中。,-17-,75.“乡试”,明清时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正科考试一般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于各地贡院内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 76.“公车”,送考生入京师应会试之官车。后亦以此代称举人入京应会试。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后世因称举人入京应会试为赴公车。 77.“同年”又称同年生。科举时代称同榜取中之人为同年。其名源于汉,汉代同岁被举孝廉,相称同年,或同岁。唐代同登进士第者谓之同年。明清乡试、

16、会试同科登第者,亦称同年。 78.“朱卷”,科举考试试卷名目之一。实为考生试卷之誊本。为防止试卷批阅中考官识别字迹、关节进行舞弊,宋代起实行试卷誊录之法。,-18-,79.“进士”,科举中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者之名称。隋以进士为取士科目。唐代照设。应此科之试谓之举进士,合格者称为进士。唐宋以后视进士为正途,以为出仕资格之首选。 80.“贡生”,明清时由地方儒学选送入国子监肄业的生员。明清时按规定考选府、州、县学生员(秀才)之学行皆优者,升送京师国子监肄业,称为贡生,意即由地方向中央贡献人才。 81.“庠生”,生员之别称。庠为古代地方学校之名,故后世又称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庠。而府、州、县学生员

17、又通称为庠生。 82.“恩门”即恩师。座主之别称。唐宋进士取中后,例须去主考官私第拜谒,称主考为恩门或座主,自认为门生,以示感戴擢取提携之恩。 83.“三甲”,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19-,九、古代文体常识 84.“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谕或责备。 85.“赠序文”,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

18、,称为赠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86.“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志”,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后一部分是“铭”,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87.“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20-,88.“序跋”,“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跋”或“后序”,列于书后。 89.“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90.“表”是古代文体奏章的一种,一般用于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古代臣吏向帝王

19、上书言事的一种专门文体。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 91.“志”,古代一种笔记式文体。但这类文章多是抒情性很强的散文。它可记叙,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寓意深长。如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21-,十、古代音乐文娱 92.“宫调”是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93.“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又简称“律吕”。 94.“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95.“六书”,古

20、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2-,十一、其他类别 96.“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实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97.“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98.“耆儒”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99.“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100.“执牛耳”指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