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7 分)题组一 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 分)青玉案曹 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陡转,疑无地。忽有人家 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 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 【注】 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注】 谩:徒然、空自。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答:_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 “温暖”两层内涵来。再结合“凄凉只恐乡心
2、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奉陪郑附马韦曲 杜 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 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 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 诗时 ,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
3、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 “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3.(2015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秋夜纪怀陆 游北斗垂莽苍,明河 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 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 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 明河: 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4、怀?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理解诗人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在半夜无眠时, 诗人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的英勇,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 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答案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 分)临江仙侯蒙 【注】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注】 据宋人洪 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
5、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 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 举登第,官至宰相。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答:_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诗词内容是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 ,“后一举登第” ,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 “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诗人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志向高远。注意回答 时要结合具体 诗句来分析印证,而不能只是空洞地下结论。答案 侯蒙幽默诙谐。(概括观点)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 ,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具体分析)侯蒙乐观自信。(概
6、括观点)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具体分析)侯蒙志向高远。(概括观点) 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具体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寄李儋元锡 【注】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 李儋: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朋友。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写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答:_答案 感叹别后时光易逝、境况萧索;因感慨国家及个人的前途无法料想
7、而忧愁,情绪低沉黯淡;抒发一个清直官员有志而无奈的思想矛盾的苦闷;感激友人的问候,亟盼他来访。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 分)望秦川 李 颀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 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 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途中写的诗。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 前四句描写的景物明净、壮丽,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生活的留恋、不舍。后四句描写的景物萧条、清冷,表达了诗人去官途中的怅惘。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思王逢原(
8、 其二)王安石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答:_答案 对友人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的遗憾,对友人豪放气质的赞赏,对两人往昔交游的怀念,对与友人阴阳两隔的悲伤。题组二 综合练8.(2016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题。(11 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 约同居山间, 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
9、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 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 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 分)答:_(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答:_解析 (1)本题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 词上阕聊聊数语, 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 “尝夜从一
10、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灞陵亭。灞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 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 现了作者对势利的灞陵尉势的愤慨。同时, 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 史记又载:“广出猎, 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 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 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
11、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2)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 读懂诗句大意,然后予以 归纳概括。词的下阕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朝时开疆拓土,正需勇武之人,像李广这等强健之人本不当闲,竟被投闲,可 见邪曲害公,方正不容,乃古今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 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 实则是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
12、而逐贤良,深恐国事更趋衰弱。作者遭到 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 险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答案 (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垫,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9.(2017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中学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 分)南乡子 【注】陆 游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 见芳洲初系缆,斜阳,
13、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注】 南宋淳熙五年(1178),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1)简要说明“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 分)答:_(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 分)答:_(3)“却恐他乡胜故乡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 分)答:_答案 (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表达急切归乡心情;引出下文的所见所感。(2)初到武昌情景; 仕途经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
14、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0.(2017江苏苏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 分)秋思 陆 游利欲驱人万火牛 ,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 本 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 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 处 的大床上, 让许卧下床。后来刘备对许汜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 ”后来便用
15、“ 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式,或表示高下悬殊。(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 分)答:_(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 分)答:_解析 (1)本题 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属于写景,题干要求“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考生在解答时要考虑颈联“砧杵”“月” “梧桐”等意象的肃杀象征意义,再结合陆游的生平经历以及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得出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2)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陆游的爱国情怀在居住山阴故乡七十九岁的他来说更为强烈,再结合尾联“元龙百尺楼”的典故,那么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壮怀激烈的情怀,已入暮
16、年的无奈,报国无门等痛苦之情也就不难分析出来。答案 (1)通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等肃杀萧条之景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融情于景。(2)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不服年老,壮怀激烈的情怀;已入暮年的无奈;报国无门的痛苦。11.(2017江苏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 分)送杨子李 白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1)李白有“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7、5 分)答:_(2)本诗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6 分)答:_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根据三、四联的具体内容分析,抓住其中的“惜别” “临分”等信息即可确定情感是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问是考查表达技巧,通过分析可知,第三联借酒以及赠别直接抒情,第四 联是作者想象中的,他说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属于虚写。解答 时可以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答案 (1)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诗描写的对象是梨花,岑诗描写的对象是雪。李诗以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岑诗将胡天飞雪描写得如春天的烂漫梨花,表现出
18、边塞奇特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乐观情怀。(2)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12.(2017江苏东海二中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11 分)如梦令建康作赵鼎 【注】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注】 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 词人。(1)小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2
19、 分)答:_(2)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3 分)答:_(3)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 分)答:_解析 (1)本题 主要考查意象,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意象” ,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一般“意象”指具体的事物。结合题干要求“体现春天的意象” ,立足原诗,春雨如烟,春风拂面,意象为:“烟雨” “细风”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效果, 题干明确指出是三、四句,相对比较简单。做此类题目一定要了解 诗词中的情感,抓住“空” “流水”等,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心境;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3)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
20、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必须分开,注意答题格式。 “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迢递”是悠远的样子, “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 伤的代名词,词中的“孤鸿”能于孤独中见凄凉、 飘忽中见迷茫。答案 (1)烟雨、细风。(2)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心境;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3)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 (忧
21、愁)茫然之意。13.(2017江苏盐城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 分)临江仙 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 张元干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 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 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 。【注】 行在所,也称行在,也就是南宋皇帝巡行所在之地。苏武系于匈奴,汉使至匈奴,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一封信,匈奴才把苏武放还。(1)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请具体陈述。(6 分)答:_(2)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分)
22、答:_答案 (1)叙写不顾鼓催痛饮饯行的场面,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借新月徘徊于暮山之巅的景象,表达缕缕离愁;将那离愁比作迢迢秋水,情景交融。(2)作者劝慰朋友要抛弃一切疑虑,愉快地赴召;最后还借苏武鸿雁归来的典故祝愿作者此行一帆风顺。14.(2017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高三阶段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 分)初冬夜饮杜 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1)诗题为“初冬夜饮 ”,结合全诗,请分析诗人是如何扣题的。(3 分)答:_(2)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 ,此诗短短四句,也有波澜起伏,请简要分析。(4 分)答:_(3)请简要概括全诗表达了
23、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答:_答案 (1)第一句用典, “偶求欢”的“欢”指代酒;第二句“侵霜”与“初冬”暗合, “烛盘”点出了冬夜秉烛独饮;第三句“一堆雪”写窗外飞雪,又点出了冬天的天气。(2)第一句用典,写出了独饮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第二句实写夜饮,进一步烘托孤独凄婉之情;第三句跳开一笔,从叙事转向写景、从室内转向室外,境界大开,情绪得到进一步宣泄;结尾用问句,既与前面叙述相呼应,也从现实进入想象,思维跳荡起伏。(也可以从情感的起伏变化、叙事与描写的转换、写作空间的转移以及虚实变化等角度回答。)(3)仕途失意的悲愤;客居他乡的凄清孤寂;漂泊无依的愁苦;疾病缠身的痛苦。15.(201
24、7淮安市四星级高中 10 月阶段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11 分)卜算子曹 组松竹翠萝寒,迟日 【注】 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 处。【注】 迟日:指和煦的春日。(1)“幽径无人独自芳 ”一句中, “独自芳”指的是什么?(5 分)答:_(2)“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蕴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怀?(6 分)答:_答案 (1)孤芳自赏的兰花。(2)志向高洁;渴望寻到志同道合者得到赏识。16.(2017淮安市高三语文暑期作业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 张元幹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
25、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苍,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 樯清绝。 心折, 长庚 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 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 沙 ,泣孤臣吴越。【注】 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狼狈南逃。长庚:即金星,又名太白星。两宫:指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 龙沙:泛指沙漠,这里指宋徽宗、钦宗被囚禁的地方。(1)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5 分)答:_(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 分)答:_答案 (1)渲染了凄伤清绝的氛围。写出了沿途景色的特点,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和自身
26、的颠沛流离。(2)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希望洗雪国耻却壮志难酬的悲痛。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迎回徽钦二帝和收复失地的愤慨。遥思二帝、自己成为孤臣流落他乡的痛苦。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水调歌头盟鸥 【注】辛弃疾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 杨柳更须栽。【注】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1)作者借鸥鹭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请从内容上作简要说明。(5 分
27、)答:_(2)结合全词,说说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 分)答:_答案 (1)作者只能与鸥鹭为伴,表现其落职闲居的孤独之情;感叹鸥鹭不能理解自己举杯浇愁的情怀,表现其不被理解的孤独之情。(2)对带湖的喜爱,对不得志的自我劝慰,不能用世的无奈(落寞)。18.(2017无锡市、苏州市省级重点高中学情调研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下面题目。(11 分)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 【注】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山中与元九书白居易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 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注】 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1)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5 分)答:_(2)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6 分)答:_答案 (1)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2)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