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2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667760 上传时间:2018-08-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2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2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2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2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2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

2、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 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 严重依赖地方豪 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

3、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

4、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5、。(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 ,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答案 D解析 A 项, “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 史进程”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 项 ,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君者要

6、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百姓牢牢控制在手中” 。C 项, “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犯了推断不当的错误。商鞅变法使得秦朝强大,并不是此后土地制度保持稳定的原因,保持稳定的原因应是此后的朝代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C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D结尾一段提出了掌

7、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答案 D解析 “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理解错误,应是采取措施缓解土地与中央集权或君权之间的矛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这时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走向稳定和强大,也因均田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走向了灭亡。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

8、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答案 C解析 原因分析不当。李唐政权的灭亡不是由于均田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而是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 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 1761 1776 年) 间编 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 大明

9、律 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是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 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 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 买 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 。康熙五年( 1666 年),令各地将应征商

10、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 “遍行晓谕” ,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

11、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 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B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

12、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推行的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答案 C解析 A 项, “旨在”说法不对,一是原文“ 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中,虽说“肯定” ,其实还是一种推测,说成“旨在”就变成事实了;二是原文中的“包含”一词,说明“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也只是其中含有,并非全部含意,说成“旨在” ,就变成全部含意;三是“旨在”表示目的, “压制商人炫耀财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不见得是全部的目的。B 项, “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指的是明朝后世皇帝执行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的条款的

13、力度不够,并非清代统治者对其所制定的种种则例的执行力度不够。D 项, “直到雍正之后才出 现”理解错误,原文“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不代表这一措施直到雍正后才出现。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遍行晓谕” ,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B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14、。答案 D解析 “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本文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到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C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D明清政府对商业的干扰使明清已有的商

15、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无法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答案 A解析 混淆时间。早在明中叶,商人炫耀奢华已成了常见现象。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

16、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

17、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 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精准治理、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

18、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 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 ,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

19、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答案 C解析 A 项, “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 镇集聚”表述不准确,原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在流动。B 项,强加因果关系。D 项,表述不全面, “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20、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答案 B解析 “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B只有准

21、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答案 A解析 “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 ,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22、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分享经济由此产生。近年来随着移动

23、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 创 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 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

24、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 。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 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

25、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 Uber 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 8 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虽然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B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C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 “

26、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答案 B解析 A 项, “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 质资源”错,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创造物质资源,分享经济时代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的再分配。C 项, 错在 “分享经济”产生原因不是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 ,而是社会资源的过剩。D 项,因果关系错误, “微创业”实现是由于“分享经济” ,不是“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 。5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B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

27、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 “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答案 C解析 文中没有分享经济具有促进“社会更公平”的表述,属无中生有。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B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个人。D分享经济极大地

28、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答案 B解析 文中没有“带来产品数量的增加”的表述,是产品过剩带来了分享经济。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高士文化与高士图王亚军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的雅士。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高士文化,是中国士文化的重要标志,亦为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至高境界。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提出两种隐逸观: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根本思想,主张“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

29、达其道” ;道家以“无为”为宗旨,尊重生命,崇尚自然,主 张高度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追求“达生无累”的生命境界。这两种隐逸观,对传统文人在人格构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均产生重大影响。至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兴起,或为政治权贵,或为经济大族,或为文化大族,所谓的“魏晋风度” “高士文化”就是名士贵族的精神产物。面对 社会动乱,士族阶层感叹人生无常,企求解脱人生苦难,寻求逍遥境界。于是玄学盛行,学派众多。魏晋形成的人生观,虽然角度各异,但皆“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 。高士文化的逐渐成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不同的时代,高士绘画

30、追求不同的人文精神。概而言之,宋之前遵循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理念,追求修身,这种情怀在五代卫贤的高士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它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 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卫贤把梁鸿夫妇的居所布于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之中,以衬托高士志在山野的志趣。这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使高士完美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升华,是儒家“君子比德”说的典型代表。宋以后,艺术审美向哲思性转变,艺术家更加重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与人文思想的表达,艺术教化进一步寓于审美功能之中,文人画大发展。 这时的高士图,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故文人画家常借助于诗、画,或表 现 自然情趣,或隐喻世情冷暖,以

31、反映社会现实。这从宋代马麟的静听松风图中可窥一斑一位高士悠然坐卧于虬龙般屈曲蜿蜒的古松之下,听风冥想。在强调神似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是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如南宋李唐的采薇图,为传达出殷贵族伯夷、叔齐不食周天子之饭的骨气,刻意将二者刻画得面容清癯、身体瘦弱,但行为举止传达出他们不屈的精神。强调意境营造,亦是高士图的特征。再看采薇图,画家近景画一松、一枫相对而立,正是以枫树的耐寒与苍松的不凋,对应两位高士坚定不屈的高贵品格。李唐意在通过描绘这个历史故事“借古讽今” ,即褒奖南宋与金国对峙之时的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体现出画家满腔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士绘

32、画所以绵延不衰,在于其饱含的高士精神。高士精神之于各时代的文人画家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寻古趣、拟古意,而是寄托情怀、批判社会的重要途径。今天,传统高士 图的意义在于,鼓励艺术家始终保持高品格的追求,不为名利所囿,不忘绘画对于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与表达。(选自 2017 年 2 月 12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高士”是博学多才、志趣高雅、品行高尚的隐士,他们开拓了山林文化、田园文化,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B高士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发展成熟于魏晋时期,为后期高士绘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C宋之后的“高士图”摒弃了以往

33、“教化天下”的传统,更注重表现心灵自由和人文思想,使文人画得以大发展。D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是强调神似,注重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其次是强调意境的营造。答案 D解析 A 项,高士并非全为隐士。B 项, “形成于先秦时期”不准确,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隐逸观对高士文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但并不意味着高士文化就在这一时期形成。C 项 ,由原文“艺术教化进一步寓于审美功能之中”可知, “摒弃了以往教化天下的传统”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高士写起,引出高士文化,进而说明高士文化对高士图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B文章以宋朝为界限,论述了高士绘画在不

34、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审美特点。C文章以静听松风图和采薇图为例,来证明高士图与一般绘画不同的艺术追求。D文章对高士图进行历史审视,指出当代艺术家应对人文精神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答案 C解析 静听松风图高士图意在证明“不同的时代,高士绘画追求不同的人文精神” ;采薇图意在证明“在强调神似的同时,注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是中国传统高士图的首要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秦时期,儒家的隐逸观具有积极入世的色彩,而道家倡导自由、无为,追求生命通达、不为世事所累的生命境界。B魏晋时期的社会名士多出自世家大族,魏晋风度虽是名士贵族所追求的精神风范,但

35、其形成却跟经济与文化地位不无关系。C五代卫贤的高士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颂扬了“相敬如宾”的爱情主题,体现了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D 采薇图取材于历史故事,作者巧用衬托手法表现两位高士的品格,并借古讽今,褒奖南宋爱国守节之士,谴责投降变节之人。答案 C解析 主题是颂扬了高士志在山野的高雅情怀和完美人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如今,国家公园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自然生态保护模式,并被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全世界已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万个国家公园,在保护本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有 9 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

36、点,其中包括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以及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如何保护好这些集自然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重要于一体的区域,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几乎所有自然保护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冲突,以滇西北为例,滇西北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同时也是云南最贫乏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特别是 1999 年天然森林禁伐后。过去主要依靠采伐林木的地方财政收入比禁伐前下降了 60%90%,地方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农牧民人均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苍翠的原始森林、丰富

37、多彩的珍稀动植物,构成了滇西北“秀、幽、碧、灵、媚、秘”的湿地文化景观。浓郁的藏 乡游牧风情,多民族和谐聚居,文化互通共融,又令其成为具有世界级品牌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走生 态文化旅游之路,是滇西北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国家公园是滇西北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但不能全盘复制,例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 3 600 多公里“国家公园之路 ”恰与印第安人“血泪之路”重合, 这一点值得深思。另外,大熊猫、三江源、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面积都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得多,人口密度也大很多,我们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道路,处理好人民福祉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重要自然生

38、态系统和珍贵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目前我国通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这仅仅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开端,相信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摘编自杨字明国家公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的一种保护模式,意在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B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必然会带来当地财政收入的下降。C滇西北有湿地景观、多元文化,适宜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是建立国家公园的最佳目的地。D国外国家公园建设带有扩张和剥削的性质,我国要引以为鉴,以免重蹈

39、覆辙。答案 A解析 B 项, “必然”说 法绝对;C 项, “最佳目的地”与原文不符,文中并没有区别试点的好坏;D 项,文中谈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建 设问题,不具有普遍性。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举滇西北发展的例子,论证国家公园比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具优势。B文章列举数据,表明国家公园已被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认同并采用,国内正在全面推广。C文章以解决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为前提,论证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D文章通过对比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提出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与方向。答案 B解析 “国内正在全面推广”说法错误,原文为“目前我国有 9 省市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家公园建设不仅能保护自然生态,还能为所在区域的自然文化传承提供支持。B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盲目复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采用先行试点的策略。C自然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国家公园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完善。D只要科学试验,整合资源,国家公园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答案 D解析 说法绝对,原文为“相信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