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3.7《铸剑》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1651382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3.7《铸剑》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3.7《铸剑》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3.7《铸剑》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3.7《铸剑》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语文版】2017届高一语文必修一:3.7《铸剑》ppt精讲课件(含答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铸 剑如果没有复仇的重任在肩,也许眉间尺还是不冷不热、难成大业的性情,但母亲的叹息、父亲的嘱托、敌人的得意、黑色人的激励,使眉间尺蜕去了虚弱的蝉衣,迅速成熟起来,具有了彻底惩恶的决心与决绝斗争的勇气,最终完成了父亲的重托,也为天下铲除了暴君:这就是复仇之神眉间尺的成长历程。,十八岁出门远行十八岁,阳光灿烂的日子,刚刚走出了梦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动、年少轻狂的你一定想探寻充满诱惑的成人世界,因为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可是,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吗?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

2、成长起来,正所谓“成长如蜕”。,不会变形的金刚轻轻撩开记忆的窗帘,往昔的日记里,那些悲欢缭绕成云烟,在心间隐现。一切都似乎那么遥远,又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成长因曾经而丰满,走过去注定会成为圆满。如果你我的命运中,注定要经历磨难才会成长,时间会淘尽世事中的所有苍茫。无论看过了多少人事,留存在回忆里的,都会演变成最美丽的篇章。,7 铸 剑,干将莫邪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故事。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中国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后干将被楚王所杀。其子赤长大成人,终于为父报仇。此传说揭

3、露了统治者的残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时开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 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背景呈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一片血雨腥风。辛亥革命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称帝后大肆屠杀,“五

4、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倒在血泊中这些血案将鲁迅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反抗、复仇的怒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愤而疾书,借助“三王冢”的故事,表达了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慨之情和革命复仇主义精神。, 知识链接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的“寓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明代的“拟话本”和明清时的章回体小说发展过程。现代小说一般是指五四

5、以来以白话形式写成的小说。,2.多音字,三、词语辨析 1.吞食蚕食 二者均有“吞掉”的意思,但速度、规模不同。吞食:吞吃。蚕食: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例: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澳大利亚两名12岁男孩在公园一处水潭中游泳时意外遭到鳄鱼攻击,一名男孩受伤,另一名惨遭_,警方目前仍在调查中。 如果不对这些新的“行贿策”见招拆招,不仅不能改变扭曲的社会风气,形成正常的办事规则,还可能_掉已经取得的反腐成果,毁掉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吞食,蚕食,2. 温柔优柔 二者都有柔和的一面。温柔: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性情温顺体贴。优柔:犹豫不决,不果断。 例:在一些僻静的地方,有一些小小的村庄

6、。它们依水而建,渔船浮荡在水面上,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美丽的一如另一个“威尼斯”。走进这些_的水乡,去体验另一种味道的威尼斯吧! 颇具影响力的沙特阿拉伯费萨尔亲王15日指出,美国奥巴马政府_寡断,它在中东的信誉已经受损。他指出,由于奥巴马政府没有做出保证,以巴和谈必定失败。,温柔,优柔,参考答案: 1.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不合语境,使用错误。2.杳无音信:没有一点儿音信。使用正确。3.不共戴天: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使用正确。4.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使用正确。,1.

7、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作者在这时写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我的理解:“干瘪脸的少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从作者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

8、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2.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的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我的理解: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使眉间尺的性情再一次发生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的“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最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3.小说重点塑造的黑

9、色人宴之敖者的作用是什么? 我的理解:一方面,眉间尺与黑色人其实是复仇者成熟前后的两个阶段。眉间尺为报父仇而被迫改变了原有的优柔性情,变成了穿戴着中国古代衣冠的复仇天使宴之敖者。另一方面,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身上注入了鲁迅自己的主体精神,他身上反映了鲁迅善良无虑的儿时到忧患重重的成年,在与黑暗势力殊死搏斗中“性情大变”,最终成为“这样的战士”这一心理历程,是这一过程的艺术化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所追求的坚定信念及其冷静的头脑以及彻底强烈的复仇精神。,4.本文中“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到此应戛然而止。鲁迅却精心安排了“复仇完成

10、以后”的情节,使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试分析小说安排前后两个高潮的意义,并比较前后的文字,说说作者的叙述语调发生了什么变化。,我的理解:,5.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我的理解:这种情节表面上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但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这些闲人,正是愚昧麻木的国民,他们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

11、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1写法归纳 精彩简洁的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

12、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在铸剑中作者善于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这个句子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2技法指导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主要是脸部)进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五官或者其不同时期的变化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表达作者文学创作的主

13、旨。好的肖像描写,不仅仅是用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应该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为我们展示出他的思想、性格和气质。写好人物外貌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特征。人物的外貌千差万别,两个人长得再相似,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抓住特征就是要写出这个千差万别。,(2)符合人物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往往会在外貌等方面有独特的呈现,抓住这些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地方加以描绘,是我们写出独特的“这一个”的重要方法。 (3)展示人物性格。对人物的描写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描写人物肖像时要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精神气质的肖像特征来写。 3随堂练笔 选取你所熟悉的人物或作品中的形

14、象,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00字。,4他山之石 (示例)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地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鲁

15、迅写铸剑眉间尺的复仇故事,并非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它在我国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对此,鲁迅先生也不讳言。就在鲁迅给徐懋庸的信中,他说:“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给铺排,没有改动的。也许是见于唐宋类书或地理志上(那里的“三王冢”条下),不过简直没法查。”限于当时的资料条件,鲁迅先生忘记了这则故事的出处,而且一时又难以查到,在给年轻作,者的私函中,鲁迅先生说了实话,表现了十分难能可贵的求实学风,体现了一代大师的学术风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不过,他提到的“三王冢条下”,还是给我们寻找这则故事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三王冢”即“三王墓”,它是晋人干宝所撰小说搜神记中的

16、著名作品。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善于创新”“古为今用”“借鉴与超越”“创作与生活”等有关话题的作文中。,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 乾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 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 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 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 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

17、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

18、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不容易才攀了

19、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

20、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赏评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1、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310段分写:其中35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610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1112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

21、胧的敬慕”。,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赏析 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思考 这首诗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