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成新词先赋情-浅议语文课堂提问需讲艺术 我们在观看一些综艺节目的时候,常会对某些主持人的一些肤浅提问而哑然。确实,总让观众回答你的感想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很难激发起观众的激情的。其实,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也常常会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提一些使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艺术,应该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所重视的课题。 由于人类的思维或者说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必须激发学生思考。而什么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考呢?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得出结论:一是必须有价值。它应该具有指向明确、综合性强、思考量大的特点。二是必须适度
2、,理想的提问应该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我在教变色龙这篇小说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开始,对巡警只称叶尔德林,而当巡警说:曾在将军家院里看见过这样一条狗后,便称其为叶尔德林老弟,称呼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性格已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从而进一步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艺术仅体现在问题的价值及适度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把握提问的契机,创设提问的情境,选择提
3、问的角度,不断变换提问的形式和方法,用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学情,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所以教者应该做到相机诱导。 还是以变色龙为例,教师都清楚作者把讽刺揭露的矛头直指当时沙俄黑暗反动统治。但怎样使学生理解这一点呢?孤立的人物分析很难使学生理解这一点,而直接由教师指出又显得勉强。为此,我在学生讨论完人物性格特点后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依次提出: 1、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讨论,你认为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哪些?(善变) 2、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变得快
4、-瞬息间对狗的态度变了五次;变得蠢-理由荒唐) 3、他虽然善变,但由哪一点始终未变?(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本性未变) 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警官既不变又善变的呢?(将军的权势) 通过以上步步深入的提问,逐步明白了小说讽刺的锋芒并不仅仅是指向奥楚蔑洛夫这条变色龙,而且还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沙皇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学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积极思考,呈阶梯式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把握提问的契机,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在教惠崇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问题:河豚快要
5、浮上水面,那不成了死鱼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与课堂教学无多大的关系。但我灵机一动,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一首题画诗,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那么,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一下子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也不必要出现河豚,这一句正是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避免了在鱼的死活问题上的纠缠),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创造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欲望
6、,诱发探究性行为。比如社戏中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是渔火,料想已是肯定,也许却是不肯定的假设。为什么两个词要放在一起?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在声音的世界里作者认为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的、失败者的?却为何又要说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这种说法又是为什么呢?教材中所有诸如此类的例子都可以为我所用,比如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论争,用提问去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我们也应善于从教材中看似无疑处设疑,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社戏中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中的更其两字,稍一疏忽,便会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过,因为它既与课后练习无关,也与文章主
7、题联系不大。但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更表示比较,那么这里是与哪段文字比较呢?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不难领会这两字的精髓:它与前文去看戏时的一段景物描写相呼应,真切地表现出小伙伴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不单单是写出伙伴们驾船技术的高明。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还有,我们教师也应注意到,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角度不同,其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比如在一面中,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十分传神。文中描写鲁迅外貌共有几次?描写了什么?显然不易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我向学生这样提出问题:文中几次描写鲁迅外貌的文字有何不同之处?又有什么共同点?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他们通过比较,理
8、解了外貌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它使我们领略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 另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发问角度,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或避开陡坡,迂回前进。比如在口技一文教学中,我曾在总结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采用什么写法?但学生却面面相觑,显然被这种问法难住了。我看到这一情况,迅速改变提问角度,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 1、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 2、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 3、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
9、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而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和方法,也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注意的。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便从要求学生分析课题的短语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并提出问题:童年时代的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希望能引导学生迅速理清作者的基本思路和写作意图;在教杨修之死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曹操是忌才而杀杨修的话,那么为什么又重用杨修任主簿一职呢?希望学生能认真探究,而并非一定要得出所谓的正确结论。教驿路梨花时,让学生设想:能否将课文中的两条线索分成两个故事来写?用明暗线将两个故事揉合在一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帮助?希望通过比较,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结构与主题的关系。 一位想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师,应该象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们也许可以用一个等式为此文作结: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