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新余四中 20172018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卷 选择题 (共 48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A. 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C. 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D. 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2.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
2、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C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3.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少结交外官言。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 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
3、具4 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 。 ”这段文字实质( )A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 B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C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D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 ,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 2 -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人口增长的需求6南宋王灼糖霜谱记载, “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
4、、遂宁有糖冰,而遂宁为冠唐大历中,有邹和尚者,始来(遂宁)小溪之伞山,教民黄氏造霜之法,伞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 ”以上材料可以用作研究唐代A.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状况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7.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8.亚
5、里土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无休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的推想”下述思想或情形明显与其格调不同的是A.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B. 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C.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蠹”之一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9.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
6、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A.精明强干 B.不谙近代外交 C.不顾自身利益 D.软弱无能- 3 -11.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
7、新约” ( )A.结束了清延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12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 ,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 ,我们说:请看事实 。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我们说:请看事实 。 ”这些“事实”都发生于A.辛亥革命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13.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对他进行增援
8、。材料表明当时( )A.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B.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14.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5.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 年 6 月上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9、A.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没有在工农群众中立住脚跟,开展北伐必遭失败B.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最终统一中国C.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D.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动,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16.1935 年 1 月 17 日前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其排序是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1935年 1 月 17 日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其排序是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项英。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A.解决了当时存在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B.解决了当时存在的思想问题和人事问题- 4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10、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17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除有卖国行为的、经政府缉办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有精神病的人外,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强调“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 ”此规定反映了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中共在着手构建民主联合政府C.中共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敌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18. 下列表格中的史料和结论,不能由所给史料直接推导出史论。需要补充史料,才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下列补充史料,可以直接推导出史论的是史料 史论从 1938 年 3 月 16 日开始至 4 月 15 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
11、、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A. 开始于 1937 年 8 月 13 日,蒋介石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日军的战役B. 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此会战中,国民党 33 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殉国C. 1940 年下半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冀军区对华北地区日伪军发动了进攻战役D.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191955 年 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 ,严厉批评了有些地方党组织不重视政协工作、忽视统一战线和爱好“清一色”的倾向。这一文件旨在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工业化建设 B.团结私营工商业恢复发
12、展国民经济C.推动立法工作巩固三大改造的成果 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20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 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新中国科技进步的是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B.“双百方针”的指导C.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21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总有法与法律之分。法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则包括 “限制和禁令” 。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 。根
13、据西塞罗的观点,罗马的法律A.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 B.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C.是社会道德与法律规则的综合 D.具体内容包括自然法与人定法两部分- 5 -22.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雅典民主( )A.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民主权益C.政治决策过于随意 D.忽视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23始于 12 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主要是私法研究的勃兴,在“复兴的罗马法”的结构中,它的法律制度不是基于形式法律的原则,就是基于物质的原则,这主要理解为经济方面
14、和功利主义的考虑。 罗马法复兴是因为罗马法( )A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符合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D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24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主要反对的是神秘主义和教会的腐败,而不是基督教。它不像其它宗教一样往往把崇拜对象具体化,而是将上帝作为抽象的存在。 ”这段话旨在强调 ( )A基督教思想与理性精神的内在关联 B基督教思想与神秘主义的辩证统一C宗教改革改变了基督教的信仰对象 D宗教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25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 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
15、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C.早期殖民扩张掠夺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26.早在殖民时代,北美殖民地就曾仿效英国建立了议会,在经过了独立战争时期强势的大陆会议和独立之初的软弱的邦联议会后,美国 1787 年宪法最终选择了两院制的国会。美国这一选择反映的指导思想是A.议会主权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权力制衡原則 D.人民主权原则27.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这一原则A.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
16、脱责任 B.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C.使国王丧失了国家元首地位 D.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28.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6 -A.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B.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最接近问题的本质C.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
17、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D.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最有利于社会进步29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包括当时中国最享盛名的东方杂志、申报月刊、时事月报、世界知识等报章杂志在内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就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这是因为A引发了中国的金融危机并推动了货币改革 B关于劳资的相关规定引发中国出现工运高潮C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策略支持蒋介石内战 D文学艺术界对世界局势的关注度高30 “由于中老年观众减少,渐以年轻人为主,美国好莱坞转而关注青年一代,1969 年到1970 年,斥巨资制作发行了几部以青年为题材的影片
18、。这些影片关注社会上那些反对现行体制的持不同政见者,尤其对学生起义和校园骚乱的题材感兴趣。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当时美国电影遭遇电视的强烈挑战,造成观众分流B、福利减少和就业困难,持不同政见者增多C、美国在越战中越陷越深,反战群体变得越来越激进D、反叛、反主流的现代主义在当时盛行31. 下图表明了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关系。其中公民占比例越大,民主体制越容易实现;而臣民、愚民占比例大,则民主体制越不容易实现。如果把 19 世纪末的美国称为“民主的工业国家” ,德国称为“权威的工业国家” ,那么同时期的“民主的前工业化国家”对应的是A. 法国 B. 英国 C. 中国 D. 俄国32.肯尼
19、迪、约翰逊政府时期(19611969 年) 美国提出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设想,一个是在欧- 7 -洲抵抗苏联的进攻;另一个是抵抗中国的进攻;半个是对付别处的不测事件。尼克松执政时期(19691974 年) 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同时对付在欧洲或亚洲发生的一次共产党大规模进攻;援助盟国对付亚洲的非中国的威胁,或者应付其他地方发生的紧急事态。在这一战略调整的影响下A.美国放弃霸权主义 B.美苏对峙局面缓和C.中美关系得到改善 D.美欧盟友关系巩固第卷 非选择题(52 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 分)材料一 1624 年英国的专利法是在对先前特许制度进行重大改造的基础
20、上产生的。它判定国王特许在本国经营“任何东西的买、卖、制作或使用的”独占权,均属无效,只有新发明、印刷及某些军用品制造的专利权不在此限。它将专利授予的对象由原来的城市、贸易公司、贵族大臣转向了个体的发明人; 重心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的销售专利、产品专利转向现代专利主体的技术专利。17 世纪后期,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尤为重要的是,1624 年专利法是英国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律保障。 “如果资本主义有灵魂,那么这个灵魂就是合法的所有权制度。 ”这份文件使原有模糊的科学技术产权有了同其他产权一样的明确归属,尽管有些简单、粗糙,但若无此专利法, “对十八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定
21、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 ”论英国 1624 年的产生及其意义魏建国材料二 1912 年,民国政府设立了主管工业专利的专门机构即工商部工务司,办理工业品发明及特许事项,并于同年 12 月颁布实施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 。章程规定,经过工商部考验合格后属于发明的,分等级授予 5 年以内的专利权;属于改良的,给予名誉上的褒奖。同时废除了晚清浓厚封建色彩的封官奖爵的奖励措施。基于当时工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国计民生的考虑和对我国专利事务被西方列强以治外法权干涉或我国市场被外国专利产品垄断等现象的担忧, 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只保护称得上发明的产品,不保护制造方法,并且授予专利的对象仅限于发明和改良的工艺品,食
22、品和医药品不予专利。同时,明文禁止外国人在我国申请专利。据统计,在 1930 年以前,依照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授予的专利仅有 135 件。- 8 -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一一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姚秀兰(1)根据材料一概括 1624 年英国专利法相较于先前特许制度的进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专利法实施效果不同的原因(13 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 考察历史的巨变,必须掌握宏观的辩证法。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发展过程既不能看成是“外因”引起的单向运动
23、,也不能看成是“外因”与“内因”对立两极之间的直线互动,应看成是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以上图文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从现代化、革命化、边缘化、衰败化四种趋势中任选一种,根据示意图,结合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 年) 的相关史实加以分析说明。 ,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对其内涵、原因、相关事件分析说明)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5 分)材料 秦汉以来, “刑罚类杂、频异,且严酷” 。 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 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北齐律废除宫刑,北周进一步废除肉刑。北魏之前的缘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
24、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北魏孝文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犯干名犯义之重罪者,缘坐处死皆止其身。北齐、北周更多次明令轻罪“重教化、轻刑罚” 。此外,自先秦以来,大刑之间就缺乏过渡、差等较大。如罪重于徒,不至死,怎么判定?从北魏开始,大刑之间出现弹性,北齐时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 9 -流刑更为规范化,进而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 据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朝刑法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朝刑法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9 分)第三次段考历史答案15 DBDBD 610 AAAD
25、B 1115 CDBDC 1620 ACCAD 2125 BDBAC 2630 CBBAB 3132 DC33、 (25 分)(1)进步性:反对封建特权;注重维护个体发明人的利益;注重维护新技术发明创新。(6 分)意义:明确了科学技术的产权;有利于调动科技发明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技术前提。 (6 分)(2)背景: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挽救民族危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 (4 分)原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辛亥革命后又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状态;而英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社会稳定。中国资本主义只是得到
26、初步发展;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近代科技发展缓慢;而英国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近代科技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的专利法制定粗糙,权益保护不明确、充分。而英国的专利法内容科学合理。 (9 分)34【答案】 论题:例如:中国的现代化是内外因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趋势内涵 原因 相关事件 权重分现代经济上的机器化大生产,政治上的民外部: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内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戊戌1.对内涵把握准确、全- 10 -化 主化,思想启蒙。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变法、辛亥革命、新文比运动等。革命化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府与民众及其他社会力
27、量之间的暴力冲突。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边缘化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降低。外国资本主义获取特权、丧权辱国的外交。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哀败化传统经济遭到破坏,自然经济解体;贫穷落后。外国列强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国内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压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短暂发展。面。(4 分)2.对原因的分析不偏离主题。3.围绕核心列举事件4.根据考生所答要点的情况。分层次给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准
28、确把握材料的信息,理清答题的思路。在分析题目时还应考虑本题所蕴含的哲学性,即内因与外因。题干中提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准确时间界定是 1840-1919 年,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战争、思潮、运动此起彼伏,因此答题时需要具备宏观知识结构才能应对本题。在分析内涵、原因时,需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角度切入,论证中国的现代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除此之外,答题时还应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分析合理、结论科学。35【答案】(1)趋势:刑罚种类(法定刑)趋于明确(定型);刑罚趋于宽缓;大刑之间的差等逐步填补。 (6 分)(2)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儒家伦理的传播;完善了秦汉以来的刑法制度;奠定了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基础。 (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