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化翻译视角下永字八法的英译探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63680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翻译视角下永字八法的英译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翻译视角下永字八法的英译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翻译视角下永字八法的英译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翻译视角下永字八法的英译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翻译视角下永字八法的英译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化翻译视角下“永字八法”的英译探析 顾毅 俄倩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在文化翻译视角下, 以刘宓庆语义、文本的文化解读模式及文化翻译的表现论为观照对象, 对比分析蒋彝、李文丹、宋佑兰对“永字八法”的翻译, 探讨书法笔画名称术语英译时需要解读的文化因素和语言表达时应采取的策略, 以及在不同翻译语境下应采用的不同表现方法, 旨在推进“永字八法”英译的规范化, 促进中国书法艺术及书法文化的对外传播。关键词: 文化视角; 永字八法; 翻译; 作者简介:顾毅 (1969-) , 女, 天津人, 天津科技大学教授。收稿日期:2017-06-07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14BYY02

2、0) On Translation of Eight Fundamental Strokes in Character Yong (永)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Gu Yi E Q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eight fundamental strokes in character Yong (永) ”res

3、pectively by Jiang Yi, Li Wendan and Song Youlan in the light of Liu Miqings theory about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re discussed.The cultural factor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ppropriate for the translation

4、 of the eight fundamental strokes are explored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eight fundamental strokes in character Yong (永) ”and a better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in the world.Keyword: cultural perspective; eight fundamental strokes in character yong (永) ; translation; R

5、eceived: 2017-06-07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唐张怀瓘在其所著论用笔十法中指出, “大凡笔画, 点画八体, 备于永字”。“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永”字笔画造型为例, 概说楷书笔画用笔的方式。清冯武书法正传第二卷书法三昧云:“永字者, 众字之纲领也, 识乎此, 则千万字在矣”。“永字八法”甚至成为书法的代名词, 如蒋彝的八法南针, 赵孟頫的诗句“写竹还需八法通”等。随着全球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 中国书法文化逐渐被外国友人所认识并喜爱。针对外国的中国书法学习者编著的教材及有关读物中基本都会涉及“永字八法”, 其译法亦有很多。目前

6、“永字八法”翻译的问题表现为:同一笔画的翻译不统一;同一本教材中笔画的翻译不统一;在部分介绍书法的双语书籍中, 与“永字八法”相关的内容没有对应的英译文。本文分析探讨的“永字八法”译文选自蒋彝 1973 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Chinese Calligraphy, 李文丹 2009 年在美国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Chinese Writing and Calligraphy, 以及由宋佑兰 (Callisto Searle) 翻译的欧阳中石 2013 年在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的 Chinese Calligraphy Elementary 1。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7、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也要了解语言。熟悉词汇内涵和外延包括的文化含义在跨文化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文以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为视角, 探讨“永字八法”的翻译方法, 以期有助于更好的对外传播中国书法文化。一、文化翻译视角1. 文化翻译文化翻译是一个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开放概念。事实上, 文化翻译的新近含义并没有进入任何翻译百科全书或文选, 或被这些书提及。对文化翻译的研究及其概念界定是一个开放的并希望研究者参与或加入的领域2。翻译理论界较早提出“文化翻译 (cultural translation) ”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 (Eugene A.Nida) 。1969 年,

8、他在与泰伯 (Charles R.Tiber) 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把“文化翻译”与“语言翻译 (linguistic translation) ”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在西方学界, “文化翻译”这一术语更多的被文化研究者尤其是被后殖民文化批评领域和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使用。在中国国内学术界, “文化翻译”的使用主要是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含义上, 即把翻译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文化研究的边缘。2. 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视角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是中国翻译理论界探讨文化翻译为数不多的专著之一, 在理论深度和系统性方面堪称开先河之作3。著者围绕着八个课题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其中语义的文化诠

9、释, 文本的文化解读, 翻译与文化心理探索, 文化翻译的表现被其视为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一般分为理解与再创造两个过程, 理解过程主要对应刘宓庆理论框架中的语义的文化诠释与文本的文化解读, 再创造过程对应其文化翻译的表现论。理解的核心问题是语义, 特定文化情境中的语义必然具有文化信息。语义诠释任务的圆满解决取决于译者对客体文化内涵的多维观照, 即文化历史观照, 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 互文观照, 人文求证。翻译中解读文本的基本依据是理解“文本本身”, 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和解码应该恪守取证定夺的原则, 排斥由意识形态所支配的主观臆测和推断。翻译与文化心理探索贯穿于四个核心课题, 从文本的文化解读方

10、面来说, 对原文文本进行文化心理分析是翻译中深化对文本理解的不可或缺的认识手段。从语义的文化诠释角度来说, 对原文文本进行文化心理分析是翻译校正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正确的不可或缺的检视手段。对于文化翻译的表现论, 对原文文本进行文化心理分析是翻译中确定表现法以及使双语转换表现法多样化, 多层化的实践手段4114136。刘宓庆总结了五种常见的文化信息的表现手段:图像、模仿、替代、阐释和淡化4271。图象法适于“非语言所能形容”的事物, 比如中国武术中的各种招式等。模仿是用目的语来复制或移置原语的文化信息, 如“虚步”译为 empty step, “双勾手”译为 hook hands。这种方式在书法术

11、语的翻译中也不少见, 如“飞白”一般译为 flying white, “草书”现虽普遍接受 cursive script的译法, 但早期的英文著作中也有 grass script 的说法。替代就是为了使语义通达而采取的“易词而译”, 如将 between cup and lip 译为功败垂成之际, 而不是译成类似“杯唇之间”。这种方法有些类似意译或者说归化的方式。阐释法就是解释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 是一种铺垫手段, 换言之, 是一种不得已的文化补偿手段, 适于文化信息丰富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淡化法就是为了迁就行文而在语际转换中将文化意义消除, 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刘宓庆指出文化翻译

12、表现论应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科学原则及审美原则。二、“永字八法”首先, 从语义诠释的文化历史论证及人文论证角度出发, 取证释疑, 以证定义。“永字八法”是前辈书家以“永”字之八画, 即“侧、勒、弩、趯、策、掠、啄、磔”之写法为实例, 对中国书法中笔画之大要所作探索的概括5。关于“永字八法”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 即张旭说、智永说、蔡邕说, 分别见于宋朱长文所编墨池编, 宋陈思所辑书苑菁华及元李溥所撰雪庵八法。由于影响巨大, 世人已将“八法”两字引伸为书法之代称。又因师承不同, 解释多有差异。近人诸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简单明了5。即点为侧, 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 如勒马之用缰;

13、竖为弩, 用力也;钩为趯, 跳貌, 与跃同;提为策, 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 如用篦之掠发;短撇为啄, 如鸟之啄物;捺为磔, 磔音哲, 裂牲为磔, 笔锋开张也。当今书法教材及书籍中常见的“永字八法”为诸宗元新解中提到的“点、横、竖、钩、提、撇、短撇、捺”。本文中讨论的“永字八法”英译以“点、横、竖、钩、提、撇、短撇、捺”为原语参照。三、“永字八法”的翻译1.“点”的译法“点”在“永字八法”中称为“侧”, 翻译中首先应对“点”进行书法文化解读。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 字之眉目, 全藉顾盼精神, 有向有背, 随字异形”。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 殊衄挫于毫芒。”蒋彝、李文丹、宋佑兰皆译 (以下

14、简称蒋译、李译、宋译) “点”为“dot”。“dot”似乎已成“点”的标准翻译。书法笔画的艺术性极强, 每一笔画都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点虽短小, 亦如此。在对笔画术语进行翻译时, 一定要注重它本身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这里即为其书法意义。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 (下文中的词典均指此词典) 中对于“dot”提供了三种解释: (1) a very small round mark, for example one that is used as the top part of the letteri, as a full stop, or as a decimal point;

15、(2) you can refer to something that you can see in the distance and that looks like a small round mark as a dot; (3) when things dot a place or an area, they are scattered or spread all over it。由此可见, “dot”虽然描述了“点”的外形特征, 但无任何一层含义与书法相关。从文化心理和翻译的角度考虑, 对于不谙中国书法的外国人来说, 此种翻译几乎无异于电脑制图软件中的“点”, 他们或许会联想到大小、颜色

16、不同的点, 但无法与富有艺术性的中国书法联系起来6。意义分为概念意义 (即指称) , 联想意义和主位意义。一般来说, 语义对等指的是源语和目的语的指称及联想意义都对应。“dot”与“点”在两个意义层面都不完全对应。正如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应该将“中国书法”译为“Chinese art of Writing”而不是“Calligraphy”, 因为 calligraphy 为英语中原有词汇, 其所指及联想意义与我们的“书法”不同。讲述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翻译者应持有的文化立场。笔者认为“dot”应译为“the dian 点 stroke (the dot stroke)

17、 ”, 而且, 必要时再配以图片, 亦即刘宓庆文化信息表现手段中的图像法。汉语拼音及汉字表明“点”为中国名物, 使用“dot”即为模仿法, 为了迁就读者的理解, 而“stroke”一词点名其属类范畴。 (词典中“stroke”的一层意思为“the strokes of a pen or brush are the movements or marks that you make with it when you are writing or painting.”) 2.“横”和“竖”的译法在“永字八法”中, “横”称为勒, “竖”称为弩。唐太宗在笔法诀中写道:“为画 (划) 如勒, 贵涩而迟”

18、, 具体的笔法为, 运笔时应感觉前有物之阻拒, 须竭力与争, 手不期颤而颤5。颜真卿八法颂中写道:“弩, 弯环而势曲”。蒋译“横”“竖”分别为“horizontal line”, “vertical stroke”7155156;李译为“horizontal line”, “vertical line”841;宋译为“horizontal stroke”, “vertical stroke”912。从刘宓庆文本的文化解读“解构”对策来说, 三种译法都是一个表示笔画特征的形容词和一个表示笔画本质的名词词组。他们都使用 horizontal 及 vertical 这对形容词, 其中主要的区别在于核

19、心词“stroke”与“line”。孙过庭书谱之中讲到“真以点画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中国书法著作中常用“点画”来指“笔画”。前人形容“横为勒, 逆锋落纸, 缓去急回, 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弩, 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 而须直中见曲势”。“弩”是指古代机械发矢的弓, 它的特点为中间稍微弯曲, 两头齐平。书法中的“筋”, 即“弩”画, 贯穿于书法线条中, 寄于点画内在的精神张力。清刘熙载云:“字有果敢之力, 骨也;有含忍之力, 筋也”, 意在说明这一竖画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由上而下的线, 它还被赋予了自然生命的体征10。从语义的历史论证角度来说, 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笔画, 只有线条, 而

20、“永字八法”是对楷书基本笔画的总结。“line”对应“线”“线条”, 显然与楷书的笔画所要表达的语义不相符合。另外, 词典中“line”的解释为“a line is a long thin mark which is drawn or painted on a surface”, 可见“line”的显明特点是长和细, 而“横”和“竖”并不以长和细为特征, 他们包含了独特的书法文化内涵, 即便是从形态上来看, 长与细也不能表现“横”与“竖”的特点, 以“竖”来说, 书法上有“悬针”与“垂露”之分。由此, 可以将“横”与“竖”分别译为“the heng 横 stroke (the horizont

21、al stroke) ”, “the shu 竖stroke (the vertical stroke) ”。3.“撇”“捺”和“短撇”的译法在“永字八法”中, “撇”称为“掠”, “捺”称为“磔”, “短撇”称为“啄”。唐太宗笔法诀云:“为撇必掠, 贵险而劲,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柳宗元八法诵云:“掠, 左出而锋轻”, 颜真卿八法颂云:“啄, 腾凌而速进”。由此可见, 左下方向的“撇”画特点出锋利落, 势婉而畅。蒋译“撇”“捺”分别为“sweeping-left stroke”, “sweepingrightward stroke”7156158;李译为“down-left stroke”

22、(或“down-left slant”) , “down-right stroke” (或“down-right slant”) 841;宋译为“falling leftwards stroke”912, “falling rightwards stroke”。文本“解构”显示“撇”和“捺”的三种英译均由两或三部分组成, 其一为笔势用语, 其二为笔画走向, 其三为核心范畴词。从范畴词的选择来看, “slant”一词的词典释义为“something that is sloping, rather than horizontal or vertical”, 即“倾斜”之意。“slant”一词本身存

23、在模糊, 因为以撇画来说, 实际书写过程中因势赋形, 有横撇、柳叶撇、直撇等, 倾斜度不尽相同。而“stroke”一词为国内外中国书法“笔画”普遍认同的译法。从笔势用语的选择来看, 蒋译 sweeping 优于宋译 falling。虽然撇捺作为笔画术语都属名词, 但从书法审美及语义再现角度来说, 应尽量使欣赏者或者读者想见其“挥运之时”, 换言之, 赋予撇捺名词以动态美, 展现其艺术内涵, 因为中国书法笔画线条是有生命的。从文本的语义解析角度来看, “sweep”的词典释义为“if your arm or hand sweeps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 or if

24、 you sweep it there, it moves quickly and smoothly in that direction.”“fall”的解释为“if someone or something falls, they move quickly downwards onto or towards the ground, by accident or because of a natural force.”书法是一项自主性和人文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每一笔当显现书家的功底, 高层面上当具有写意抒情性。“sweep”是体现了自主性的一撇, 不是“fall”所表现的自然外力下“偶然”的一

25、撇。从笔画走向的选词来看, 李译 down-left 与 down-right 显然要比 left 与 right 精准。撇为左下方向行笔, 捺为右下行笔, 而“left”及“right”表达并不完整。综合三种译文, 可以将撇、捺分别译为“sweeping down-left stroke”, “sweeping down-right stroke”。相应的, “短撇”译为“short sweeping down-left stroke”。尽管德国著名东亚艺术史学者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 教授没有专门探讨笔画术语的翻译, 但他对捺的译法却值得参考, 即将捺译为:the n

26、a 捺 stroke (the diagonal stroke toward the lower right) 11。其中对捺的行笔方向交代得非常清楚。以此为参照, 撇可以译为“the pie 撇 stroke (the diagonal stroke toward the lower left) ”。4.“提”和“钩”的译法“提”或者说“挑”在“永字八法”中为“策”, “钩”为“趯”。“提”其实是横画的前半部分, 没有一般横画的下按蓄势和回锋收笔。“永字八法”以骑马动作比喻横画, 完整的称为收缰的“勒”, 半截的就称为“策”。策乃扬鞭之意, 非常形象。蒋译、李译、宋译分别为“Tiao” 和“

27、hook”, “right-up tick”和“hook”, “raised stroke”和“hooked stroke”。蒋译“提”为“Tiao” 是对其别称“挑”的音译, 但此处与其“钩”的译法“hook”显得不一致。李译“right-up tick”与其横竖笔画的译法是一致的, 都是明确了行笔的方向。“raise”的词典释义为“if you raise something, you move it so that it is in a higher position”, 即为由低向高举起、提高、提升之意, 这与“提”之笔画并无多大相关, 也不能说明笔画的右上走向。“hooked”一词为

28、英语名词+ed 构词形式, 表示“带钩的”之意。汉字书法中带钩的笔画有很多, 如左向钩、下向钩、上向钩、斜钩 (或戈钩) 曲抱钩等, 作为术语“the hook stroke”要比“the hooked stroke”具有简明概括性。另外, 钩画的形象与英语词汇“hook”的意义比较搭配, 故可采用模拟法等, 将“钩”译为“the gou 钩 stroke (the hook stroke) ”。5.“永字八法”翻译总结综上所述, “永字八法”基本笔画按照顺序的翻译总结如表 1。表 1“永字八法”笔画英译 下载原表 根据上文分析, 笔者将“永字八法”翻译中的考虑因素及策略方法稍作总结: (1)

29、 “永字八法”的翻译必须进行文本的文化解读, 即理解每一个术语中丰富的书法文化内涵, 不能以英语现有某个词汇与之简单对译。 (2) 从表达结构来讲, 可以采用表现笔画特征的修饰语和体现笔画本质的名词组合的形式。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译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法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 例如在书法课堂上, 可以采用基本翻译加图像来讲解笔画的特点。在博物馆书法展讲解时可以采用基本翻译加阐释的表现法实现翻译目的。三、结语2009 年 10 月, 中国书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几千年来, 世界各民族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创造的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文化被称为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30、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12。西方人不懂汉字, 不了解汉字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就不能对中国书法产生“情动于中”的心理变化, 其学习、欣赏、研究、收藏的兴趣也必然受到影响。“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艺术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翻译有三个重要实践意义: (1) 中国书法的传播将优秀的人类文明分享给全世界, 在国际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走出去”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接触到中国书法, 在国内外的高校或各类型的教育机构中, 对于优秀的英文书法教材有很大的需求, “永字八法”及书法相关知识的英译研究有助于对外书

31、法教学。 (3) 中国书法的英译研究在国内相对较少, 仍处于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本篇关于“永字八法”的英译研究可以为书法相关的其他术语翻译提供一些思考角度, 促进中国书法英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从而使我国的书法文化在国际社会得到更好地传播与弘扬。参考文献1孙琼, 赵春昶.入世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 2005, 17 (1) :116. 2任一鸣.蒋彝作品研究:文化翻译批评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 2007:6. 3章艳.探索文化翻译的奥秘:评刘宓庆著文化翻译论纲J.中国翻译, 2008 (1) :40. 4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5邸永

32、君.浅谈“永字八法”EB/OL.2014-10-11.http: 6LEECH G A.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M.2nd edition.Harmondsworth:Penguin, 1981:23. 7YEE C.Chinese calligraphyM.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9欧阳中石.Chinese calligraphy (Elementary 1) M.宋佑兰, 译.北京:华文出版社, 2013. 10魏倩.试论永字八法中的“弩”与“趯”J.旅游纵览, 2013 (4) :281. 11LEDDEROSE L.Mi Fu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9:23. 12董革冰.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对沈阳“一宫两陵”申遗成功后的思索J.沈阳大学学报, 2005, 17 (1) :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