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巴国民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龙镇农副业基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当前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运营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 调整农村和农业结构, 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一、加强农业投入机制一是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 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二是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 专项使用, 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
2、度化、规范化。三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 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 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 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四是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 综合部门平衡把关, 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 集中使用, 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二、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区域经济特点, 发展优质、名牌产品, 改变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型、低变化”的状况, 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种养业要在布局上实现转移, 即从不适宜区向适宜区和最适宜区转移, 从分散产区向集中规模化产区转移。要以科技示范区为载体, 按照市场需求淘汰传统低劣品
3、种和落后技术, 大力推广良种工程, 把引进、选育和推广农产品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为突破口, 寻求地域、季节和市场差异, 利用当地特色资源,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把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农产品种植模式。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 变管理为服务, 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创汇农业, 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
4、系, 克服结构调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 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效, 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使他们自觉接受科学的种田思想。三、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 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农户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公司与农户通过农产品的购销合同和相互投资入股, 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尽管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方式, 但其生产不再是单个的行为, 而是统一规范的要求。农民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 还从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等环节得到收入, 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农民只是种养一个环节取得收入。积极吸收
5、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加, 引导他们学习技术, 收集农业信息, 为农民提供产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的服务, 并逐步使其过渡为公司。四、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 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 成为科工 (农) 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 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 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 积极开拓第三产业, 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
6、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 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 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 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 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 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 发布农业信息, 指导结构调整, 研究市场营销等, 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一
7、, 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 对农民进行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第二, 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对各种社区服务的需求会逐步增加, 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增加农村就业, 扩大农村消费。第三, 利用小城镇的集约优势发展壮大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不仅为小城镇带来了动力, 也增加了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人口集中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取消户籍管制, 缩小城乡差别, 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迁移。第四实行土地使用权转让, 鼓励有经商能力的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 向城镇转移, 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 促使农业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