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论文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 素质 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剖析了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并指出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
2、大障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德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半个世纪经济增长的研究指出:物质资源投资增加 4.5 倍,收益增加 3.5 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 3.5 倍,收益却增加了 17.5 倍1。这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而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却逐渐上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不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更多地表现在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
3、题时,指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 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民处于较低文化水平层次,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为六个字“一大、六低、一弱 ”。 “ 一大”是指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我国农村中有近 5 亿劳动力。据专家推算,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农村只需 1.5 亿劳动力2。也就是说,在近 5 亿农村劳动力中,有 3.5 亿属于富余劳动力。我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庞大的农业大军与有限的耕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六低”是指农村劳动力思
4、想素质低、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低、经营管理素质低、身体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 (一)思想素质低。我国农村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 (二)文化素质低。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 20%,小学占 40%,初中占 29.5%,高中占 10%,大专以上仅占 0.4%。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79 年,而美国农民大部分是从州立农学院毕业的;法国 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德国 6.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日本农民中 5%是大学毕业
5、生,高中毕业生占 74.8%3。另外,受到妇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男主外、女主内” 观念的影响,致使妇女及其家庭无法正确认识妇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妇女劳动生产能力,有利于提高妇女的人力资本,从而造成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高,更低于男性劳动力素质。全国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男性从业人员占 83.9%,女性从业人员则占 88.1%。2000 年我国男女人口占总人口之比分别为 51.63%和 48.3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 3.26 个百分点,以农村总人口 8.0739 亿人计算,女性人口应为 3.9 亿多4。几近半数的农村女性,无疑是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支柱,她们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
6、农村劳动力的整个素质水平。总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将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三)科技素质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 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初级技术要求。在农村劳动力中,近 80%的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可谓是“科盲”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有 14%的劳动力掌握了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能,2.8%掌握驾驶技术,3.2% 掌握农业技术5。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不足 20%,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四)经营管理素质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多半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生产方式简单,劳动手段陈旧,
7、经营管理粗放。他们不计劳动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成本,不讲投入产出效益,不会合理配置劳动资源,调整生产结构,无法预测市场变化。从事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尽管其经营管理素质优于种植业的农民,但绝大多数人的经营管理并非自觉意识下的行为,仍是一种凭直觉经验的,带有相当程度盲目性行为。 (五)身体素质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
8、民的需要。加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问题,人口生育质量低下。据统计农村残疾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 6%,弱智儿童占人口的15%。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少数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5。 (六)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2001 年世界发展指标的数据显示:1997-1999 年期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 316 美元,仅相于日本的 1.03%,韩国的 2.58%,巴西的 7.35%,约为印度的 80%。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及高层次文化程度人员比重过低,必将影响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给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城镇化进程带来严重制
9、约。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成因分析 1观念较落后。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除了经济落后、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落后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观的因素,即观念上的落后,在农村地区,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民风习俗,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风相当纯朴,人们经常是夜不闭户。由于其教育条件差,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奋斗的目标或眼光短浅,还处在小富即安的状态,部分农民宗族观念、家长观念盛行,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相当严重,并且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的不足,缺乏主观的追求。尤其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中多数人未真正摆正读书与挣钱的位置,没有树立起以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高素质
10、形成再就业竞争力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多读书不划算;二是不读书照样能挣钱。 2投入不足。政府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全国财政收入中中央占 51%,省级 10%,地市 17%,县乡两级共计不过 20%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全国义务教育投人中,乡镇负担 78%,县级负担约 9%,省地负担约 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 2%左右6 ,财权与事权极不相称。在投入规模方面,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从总量上来看,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偏低。2002 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 13.76%,比上年的 13.31%增长了 0.4
11、5 个百分点,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仅为 3.17%,仍未达到 1996 年国家提出的 2000 年“财政性教育支出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水平 ”的目标。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低于美国 1949 年 3.3%的水平,明显低于中等收人国家 4.48%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人国家 5.66%的平均值7。 3体制不适应。对于文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民已有一定认识,对提高自身素质也有迫切要求。但是目前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业科技的供求现状却使农民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三教”(即基础教育、职
12、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或残缺,农村教育脱离实际,使得农民素质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没有任何区别,从学生的学习目的到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是为了高考应试。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也脱离农村实际,“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而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4管理不完善。整个中国的农村教育系统,过去都是由教育部门条条管理,农村县镇(乡)村需要农技、农业产品加工及经营管理初级专门人才,需要数
13、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农民,但不能按农村的这些需求去改革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课程、内容与方法,以提高农民及其子女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素质,这不仅制约农业现代化,也阻碍农民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海外劳务输出。5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就业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劳动力输出不断增加,一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城市或其他行业,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了农村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的进一步下降。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农村的留守大军中,女性和老龄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沉淀下来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结构更不合理。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因此,我们只有面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剖析成因,采取有力措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