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神经科临床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雷革胜,宿长军,李柱一(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西安 710038)【摘 要】 人文精神是医疗实践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本文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人的感受、健康评估和宣教等环节阐述神经科临床教学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强调人文教育在神经科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性。【关键词】人文精神;神经科;临床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临床教学是带教者指导下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转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教学查房的质量直接体现带教者的临床和教学水平。在科技高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元化背景下,医学专业理论日新月异。教师总是希望把自己获得的前沿知识第一时
2、间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因而常常在教学互动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的教育,临床查房变成了常规的、前篇一律的、单调的技术性工作,甚至不问诊、不查体,纸上谈兵的现象时有发生。查房是把所学到的医学知识在病人身上灵活应用的具体体现。教学查房就是要求带教者展示其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摩、模仿、领悟得1收稿日期: 接收日期:作者简介:雷革胜(1968-)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头痛,癫痫Tel:029-84717792 E-mail:通讯作者:雷革胜,E-mail: 到知识的扩充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临床医学的对象是“人” ,在道德层面上更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 。 人文精神的
3、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即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1。如何将人文精神与专业理论有机融合,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临床实践,是临床教学中应该探讨的问题之一。在神经科的临床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初步尝试。体会如下:1. 尊重患者应从病史询问开始查房伊始,应该向患者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同时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和家庭情况。这种介绍应该是聊天式或“拉家常式的” ,而不应该是查询式或审问式的。介绍后应在医师主导下由病人自己叙述病史,家属补充。要澄清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诱发或加重因素及严重程度,要询问病人对其感受及认识,必要时表达询问者的关注和同情。病史询问中,医生和患者主体上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不
4、应该出现呵斥、轻蔑和责备。这时候,耐心、细心、温馨就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应该杜绝不问病史,未搞清症状的来龙去脉,便匆匆忙忙直接进行体格检查。2. 注重体格检查中的微小细节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项目多、时间长,要求患者充分暴露。现有条件下,很多病区没有专门的体格检查室,查体过程在大病房进行。不可能也无法将同病室所有患者劝离,我们要求学员应首先说服其他病友的陪人,特别是男病室的女陪人、女病室的男陪人进行回避。患者陪人在场征得本人同意。体格检查中尽量将同一部位的查体集中起来避免上下、前后交叉,让病人反复起床或躺下。查头部或颅神经时,衣被遮盖躯干,查上肢时遮盖下肢等。患者脱衣检查时,注意关闭窗户和拉上窗帘
5、。叩诊锤在病人眼前来回晃动,容易引起病人精神紧张,也应尽量避免。进行感觉系统检查应适度掌握大头针的刺激强度和深度,以免查后病人伤痕累累。询问私密问题或检查隐私部位时,最好在单独的检查室进行,两位以上医师在场,并需要事先告知并征得同意。智能检查时应避免旁观者下意识的反应伤害患者自尊心。这时候,体贴、关怀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3. 注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患病”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源,焦虑、抑郁是躯体疾病是最常见的伴随症状。这种心理或精神症状反过来又会加重躯体的不适,影响躯体疾病的治疗乃至预后 2。所以,教育学员在学习诊治躯体疾病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和精神的变化, “身心”兼备,最终达到躯体健康
6、、精神健康的目标。由于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甚至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患者对躯体疾病的反应五花八门。这时候,理解、包容、不轻易否认并尊重病人的感受,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4. 注重个体健康评估和预防宣教从学生到医生,重要的转变是从“看病”到“看人” 3。学习理论课时,我们的脑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有时还会“对号入座” 。做医生时,我们想到的、遇到的不再是抽象疾病,而是具体的、生灵活现的病人。同一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可能表现不同,一个病人身上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可能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决定病人的最终结局。所以全面的健康评估比诊断单个疾病可能更为重要,评估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上医治未病之病
7、,教育学员要做“上医” 。对常见病、高发病及危害严重的疾病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注意高危因素、高危人群的筛查,克服不良的世俗陋习,普及科学的疾病知识和防治观念。如针对脑梗死,要通过宣教使病人完善高危因素、病因学及血管的相关检查,而不满足于脑梗死的简单诊断和输几瓶液体的治疗,尽快制定个体化的二级预防策略,减少脑梗塞的再次复发。将人文精神融于临床教学和医疗实践,是临床医学本身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和医学模式转化的必然结果。只有把知识和文化道德有机结合,建立“以病人为本”概念,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来。【参考文献】1 杜治政. 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7(5):5-92 DeJean D, Giacomini M, Vanstone M, Brundisini F. Patient experienc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ith chronic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qualitative meta-synthesisJ. Ont Health Technol Assess Ser. 2013,13(16):1-33.3胡盛杰,胡晶晶,吴娟,刘贝娜. 从“给病看病”到“给人看病”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 ,(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