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从病原、病变特征、流行特点等方面介绍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以及猪轮状病毒感染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诊断,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为猪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病变特征;流行特点;防治 中国 在引起猪腹泻病的各种病因中,病毒性腹泻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它可以引起仔猪的死亡、成猪的掉膘、饲料报酬的降低、增加人工费和药费的开支等,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 1 主要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1。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细
2、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只的腹泻。可见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十分复杂,危害也非常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病变特征及其流行特点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临床特征是 2 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随着仔猪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降低。而 5 周龄以上的仔猪,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死亡率很低,大猪或成猪几乎没有死亡。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属中的成员,流行形式呈暴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 2 种。当该病毒侵入一个全部或绝大部分猪都是易感猪的猪场,会很快感
3、染所有不同年龄的猪只,又以冬春季节发病最为严重,被感染的猪只主要临床症状是厌食、呕吐、腹泻。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造成仔猪的死亡率上升。发病后的猪场,由于获得免疫猪只出卖,选留的后备猪易感染猪只逐渐增多。隔一段时间后,当有该病原重新侵入使全部或大部分猪只重新感染,以致呈现周期性暴发,一个猪场暴发性流行后,由于经常有仔猪的出生或易感猪的增加,造成该病的长期存在,可呈地方性流行。 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胃内容物充满,有凝乳块,胃底黏膜有出血点,个别猪有出血斑块。小肠黏膜出血,局部有黏膜脱落现象,肠腔内有酸臭味的气体,肠壁变薄,呈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猪小肠黏膜作抹片,进
4、行荧光抗体染色,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 2.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腹泻的发生由相同的冠状病毒引起,两者在病毒抗原形态、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方面极其相似,唯免疫学和血清学相互没有交叉反应。因此,把这种腹泻称为猪流行性腹泻。它是独立的猪只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也有发生在夏季或春秋 2 季的。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车辆、衣服、鞋、用具等也散播传染3。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
5、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为 15%90%,一般单一发生,有时也可能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发病。成年猪经37 d 腹泻后,可逐渐康复。 病变主要在小肠。表现为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发亮,肠内充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充血,肠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猪小肠黏膜作抹片,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 2.3 猪轮状病毒感染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免疫接种 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和二联弱毒疫苗为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提供了更有效的免疫4。以上 2 种腹泻病一旦发生或混合感染某一猪场
6、时,除产房的哺乳母猪外,其他猪只都可以用腹泻猪的粪便掺入饲料饲喂,让其自然产生免疫,可以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产前 15 d 和产后 7 d 对母猪进行二次免疫,其所产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 3.2 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注意仔猪防寒保暖,减少应激因素,把好仔猪初乳关,保证母猪饲料全价,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二是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经常消毒,干燥通风,充足供水,建立舒适的群居环境。三是在仔猪饲料中投放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让仔猪自行采食,提供清洁饮水及易消化的饲料,使仔猪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四是实行自繁自养,平时应注意不从疫区和病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该病
7、。在规模化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严格防疫程序,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3.3 隔离和消毒 当猪群发生疫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和消毒,及时清理猪舍的粪便等污染物,根据不同猪场选用过氧乙酸、杀毒威、来苏尔等不同类型消毒药按说明书配成相应的浓度对猪舍、场地、用具、车辆和通道等进行严格消毒。 3.4 药物治疗 以上几种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尚未有特效药物。使用一些抗、抑菌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氟哌酸、恩诺沙星、青霉素等,可起到防止继发感染的效果。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衰竭,可以进行一些对症疗法。其关键措施是克服脱水,保证病猪能喝到口服补液盐水(配方:葡萄糖 2
8、0 g、氯化钠 3.5 g、碳酸氢钠 2.5 g、氯化钾 1.5 g、水 1 000 mL),同时加入病毒灵粉 100 mg/kg体重、庆大霉素 1 万单位/kg体重,可有效防止脱水、抗病毒和控制细菌感染。临床上应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其效果也十分明显。 4 摘要对猪去势的技术及注意事项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猪;去势技术;注意事项 猪去势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但在临床操作中,很多兽医对猪的去势认识不全面,操作不规范,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对猪去势的技术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公猪去势方法 首先,左侧横卧保定,猪背向术者,术
9、者用左脚踩住猪颈部,右脚踩住猪尾根。将阴囊周围用碘酒进行消毒。然后术者一手把睾丸推向阴囊底部,使阴囊皮肤张紧;另一手持手术刀从阴囊缝切开皮肤及总鞘膜,刀口不可过大,以刚能挤出睾丸为度,睾丸挤出后挫断睾丸系带和精索,接着经原阴囊切口切开阴囊中隔,用同样的方法除去另一侧睾丸。刀口不用缝合,23 d 可自行愈合。该方法对小公猪本身的应激时间短,创口愈合快,且手术成功率较高1。 2 母猪去势方法 2.1“小挑花”去势技术 2.2“大挑花”去势技术 3 注意事项 3.1 去势应在 710 日龄进行为宜 去势日龄过早,睾丸小且易碎,不易操作;去势过晚,不但出血多,伤口不易愈合,而且表现疼痛症状,应激反应剧
10、烈,影响仔猪的正常采食和生长。生产中不少人在仔猪 15 日龄去势,但此时去势不妥,因为仔猪 15 日龄时通过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开始下降,而仔猪自身的免疫机制尚未健全,趋于免疫低谷,若此时阉割去势,病原通过伤口极易感染,引发疫病。而 710 日龄时,仔猪处于母源抗体的保护之中,此时去势,易操作,应激反应相对小,出血量少,不易感染疫病3 。 3.2 发情期的母猪忌去势 母猪发情时输卵管红肿充血,去势容易引起大出血,甚至造成死亡。若事前不了解情况,在去势过程中发现子宫、输卵管充血,应先结扎输卵管后摘除卵巢,不要摘除子宫,以防大出血。 3.3 患病的猪忌去势 去势对猪是很大的应激,对生病猪实施去势,会
11、降低其机体的抗病能力,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死亡。特别是不能给患传染病的猪去势,以免因去势引起疫病传播。 3.4 刚购进的猪忌去势 环境变化和运输都会对刚购进的猪造成应激,如果马上实施去势,会加重应激反应,甚至会发生急性死亡。 3.5 仔猪断奶时忌去势 3.6 防疫、去势不能同日进行 在阉割的同日,若对其进行预防注射,往往会产生强应激反应,使仔猪应激加大,诱发仔猪发病,防疫也起不到预期效果,有可能导致防疫失败。因此,要避免防疫和去势冲突。 3.7饱食后的猪忌去势 饱食后猪腹内压增大,易造成肠管或子宫角嵌顿或肠管脱至阴囊,易切破肠管。若在猪饱食后去势,易损伤胃肠、影响猪的消化吸收及生长。小母猪的子宫
12、、卵巢不易挤出切口,容易引起肠破裂。 3.8 炎热天和阴雨天忌去势 天气炎热时,血液循环代谢旺盛,若去势后如输卵管不结扎,易引起出血过多,导致死亡。阴雨天,环境潮湿,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细菌极易通过刀口侵入机体,导致伤口感染发炎,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疫病。 3.9 阴户大的猪忌去势 阴户大的猪输卵管粗壮,卵巢系膜毛细血管充血。应选用消毒过的丝线牢固地结扎住卵巢系膜后,方可切除卵巢。 3.10 手术时忌麻痹大意 去势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免出事故。如去势 15 kg 以下的小公猪时,摘除睾丸前要将精索捋细或捻转精索再拉断,以防出血。去势大公猪时要结扎精索后摘除睾丸,防止大出血和术部感染。去势母猪时,应把握好入刀深度,防止伤及内脏或腹部主动脉,引起失血死亡。去势大母猪时,刀口处皮肤、腹膜都要缝合,以免造成肠管漏于皮下,发生粘连坏死。去势时要严格消毒,否则极易引起术后伤口感染和寄生虫等病的传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