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障问题分析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受到很大的冲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他们给整个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另一个课题,农民工保障问题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养老保障问题。从一定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以求农民工养老保障的解决之道。 农民工,顾名思义,就是指本身是农民而又在一定时期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人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问题也成为我国现在
2、政府政策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养老保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一、我国农民工养老的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 号) 提出,“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 号)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优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当前,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 1.2亿左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群体将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冲击,农民工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刻不容缓。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参保率有所提高,但总体上看仍是很低。根据劳动保障部农民工课题组的分析,养老保障的总体参保率仅为 15%。 在存在“低参保率 ”现象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高退保率”现象的存在。来自广东的报道称,广东东莞 2005 年有 105 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障,但仅一年就有 40 万人退保,基本都是外来务工者。在广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工“退保” 现象并不罕见,其中有些地区,农民工“退保” 率已经达到 95%以上。 二、建立我国农民工养老的必要性极其意义 1.建立面向进城农民工的养老保障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的需要 城市化滞
4、后曾是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改革以来直到今天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我国目前的实质城市化水平应在 30%以上,但以原先实行的户籍制度划分,则具城市户籍的人口仍不到 20%,必须通过实践的措施解决城市化滞后的问题,积极推行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进城农民进人到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人,改善农村状况,提高农业生产率,并加快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转型。 2.社会公平和公正,利益分配的需要 美国伦理学专家罗尔斯在其巨著正义论开篇就说道,社会正义是一个社会的首要美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诸
5、多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公平问题提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财富分化两极加剧,处于弱势群体的广大进城农民工,为了享受改革的成果,大量流动到城市,来到城市打拼。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得到的保障更少,对于这些群体社会保障的建立,尤其是养老保障的合理解决,极大地体现出社会的和谐、公平和正义,从而促进了合理分配格局的形成。 3.有利于合理地规范农民工的流动和进城行为,从而减少人员的盲目性流动 建立面向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来,是进城农民工应当享有的一种公民权,体现出社会公平。然而权利的产生必和一定的义务相挂钩,因此进城农民工必须要有缴纳一定的费用的义务。而对于农民工来说能
6、否交得起这样一笔社会保障费用,是整个进城农民工必须考虑的,对于那些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来说,应该不成问题;对于那些刚来到城市,或没有稳定职业、打游击、四处流动的农民工来说,就是一道经济的门槛,变得更加困难。而能否按时缴纳保险费将被设计成为控制农民盲目进城的条件之一。 三、我国农民工养老所面临的问题 1.传统体制下城乡壁垒的制度环境的阻碍 从制度设计和制度建构的角度来看,制度的排斥是造成农民工处于目前这种不公正、不平等状态的根源。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传统的就业制度模式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基础,二元户籍制度不但加深了农民与城镇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方面的隔阂,而且也使农民
7、同时失去了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农民成为被计划体制彻底抛弃的“局外人” 。要破除农民工养老问题,对于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乃当务之急,特别是长期束缚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的改革更是举足轻重。 2.农民务工流动性大,而目前保险关系未能跨区统一 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城市与城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部门与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农民工流动。在目前阶段我国农民工尚未在全国完成统筹,就连省际之间可以统筹的也不多。各种不同区域间保险基金得不到统筹,与农民工跨省之间的流动存在很大的矛盾。按照规定,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保留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接续;也可将其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本人,同时终止养老
8、保险关系,重新就业重新参保。事实上农民工在不同城市间打工并没有办法转移和衔接。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农民工,每当离开一个城市只能把个人账户中的钱取出来,对于社会统筹的部分就不能提取。导致的结果是他们不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普惠,还要为城镇职工积累养老保险基金。 3.费率过高,而且也达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成都市 2009 年出台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其中的缴费比例: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按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确定。单位缴费比例为 12%;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为 4%至 8%,由所在单位从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并全部计入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下简称个人账户) 。原来已参加基
9、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可按本办法调整缴费标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以上(含 15 年)。此规定只适合那些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对于农民工而言,在他们的微薄的收人中拿出一定的资金比例缴养老保险,增加其负担,而且要累计上缴巧年,这和农民工流动性是相冲突的。等到年老之时领取养老保险金,领取的养老保险金也是微薄的,难以抵御几十年疯狂的物价上涨。没有起到真正的养老作用。 四、我国农民工养老的对策解析 1.改革和破除户籍制度障碍 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不能单纯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来解决,而更需要改革一系列相关的阻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制度政策。
10、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已经有很大的松动,现在大部分地方出台规定只要在一个地方拥有房产权就享有户籍,但是对于大部分从事“3D”(苦、险、脏的英文首字母)职业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岂有经济能力去买房,没有户籍他们就享受不到城市优良的公共服务。户籍制度的拥有应以常住人口为划分标准,开放城镇劳动力市场,准许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城乡劳动者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有平等的机会。 2.政府严格监管企业的用工制度 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严格地规范用工制度,规定企业只要雇用了农民工就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必须按照规定缴纳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如果不将这一制度作为法律规范固定下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势必造成城市”
11、灰色劳动力市场 ”和“打黑工”现象,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政府应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通过严格规范用工制度和加大社会保障立法建设,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实现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 对于进城具有一定年限并有稳定职业且愿意在城市发展的农民工,其在农村承包的土地进行一定的转让,有利于合理地使用土地资源,也为那些在农村本身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更多土地资源,促进了土地的流转。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加有利于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但是,目前我国对已经转移农民的土地转让工作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而进城农民工的转让也非常少,大多都属于当事人自发的行为。对于符
12、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转让土地,国家在政策上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政策的框架下,把这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人到城镇社会保障的范畴,逐步纳人城镇户籍,使其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 4.对农民工养老账户建立全国统一的专门的信息管理网络 建立按参保人员身份证号进行全国统一编号的实名个人账户,对编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农民工发放养老保险个人 IC 卡,凭卡缴纳和领取养老保险金。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金融网络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的服务,技术上保证农民工在各地的缴费最后都集中在领取地,实现养老保险权益的可转移、可查询,解决跨地区特别是跨统筹地区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的转移与接续问题。 5.农民工养老保险账户管理上,应当具
13、备相当的灵活性 允许农民工在返乡中断工作或者发生工作变动而发生养老保险费缴纳中止的情况下,为其保留养老保险账户,待其重新开始工作时对养老保险账户重启。.这主要考虑到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以及工作的不稳定性,如果在他们工作暂时中断后不能进行封存,下次就业时又需要重新建立个人账户,将会提高管理成本,也不利于农民工缴费的便利。 五、总结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时期,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将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供给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善待劳动者,抓住普通劳动者提高其收人水平、改变收人分配状况的机会,以及中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政策环境的改善,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障体系,分层次、分类别逐步推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