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现代网络应用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启示 .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617872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现代网络应用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启示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现代网络应用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启示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现代网络应用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启示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现代网络应用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启示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现代网络应用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启示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浅谈现代网络应用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启示 “ 论文关键词:络 德育 论文摘要:络革命放称为 21 世纪人奚生活的太阳,校国络文化作为现代大学校国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眯与追求,但足校国络给大学生带来超信息全、高并技、现代感的同时,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日互显现出来,兴利除异,依法治“”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祈课题。 伴随着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上人数的激剧增加,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思想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络大潮对传统德育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

2、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络道德失范。在络道德发展初期,由于络主体性的丧失、引导监管的力度不够和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等原因,引发大量的络失范行为。络德育已成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认真研究、深人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地位,做好防范应对措施,使络为我所用,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青少年特殊的络心理 在强烈地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下,他们有着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上,他们当然趋之若鹜。络形式的开放性、信息的丰富性、内容的及时性与解渴

3、性,在给他们提供各种知识的同时,很好的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 由于青少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他们提供的环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心理的不平衡与不成熟,社会化的程度不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产生各种阻力与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正常的情感、尊重的需要,络的个体交互性、环境的虚拟性使他们获得了满足,把络视为自己心理归宿的空间。 由于生活观念、社会阅历、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不同,父母与子女在交流与沟通方面客观的形成了一道不易逾越的屏障“代沟 ”。虽然众多父母在物质生活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因“代沟 ”的客观存在、教育方式不妥等原因,造成相

4、互间的信任危机,无法满足青少年对精神关怀的需求,导致他们到络中寻求精神寄托。 据相关研究表明,正是络的各种优势和学生特有的络心理,对学校的传统德育造成了三大冲击:一是无限制的聊天、交友、下约会;二是沉迷于精彩而虚幻的电子游戏,这极大分散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三是阅读一些不健康的、低级下流的东西,让青少年学生身心不健康的发展,甚至引发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2 传统德育的不足 首先,在于学校德育目标抽象、形式呆板,要求高、难,教师难以操作、难以落实。 其次,德育内容空而枯燥,且没有固定的教材、教纲,随意性极大,其实施依赖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认知水平。一旦与教学时间冲突,德育

5、只能让位,呈现出过强的弹性和“软任务” 特点,就象人们常说的那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冲突不要” ,从观念上对德育都不重视。 其三,德育效果的检测上,标准不好把握,定性居多,定量较少,且周期性长,很难及时反馈。在工作的指导上往往存在严重的滞后现象,不具科学性。 其四,德育对象的水平、能力以及所处的社会、家庭及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千姿百态,加之多元性的社会生活、文化的冲击,传统德育无法对学生个体营造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德育空间,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呈逐年减弱的趋势,这给学校德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其五,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德育立体络的构建上,目前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不过是在初步探索,社会大

6、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致使德育络构建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其六,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勿视学生个体的需要,不重视对青少年的德育心理研究,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让他们难以接受,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即勿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怀。” 这些弊端导致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传统德育的灌输理论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其实效性,随之而来的是青年人越来越强烈的逆反心理。因为他们的人生理念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不实用,从而产生抵触。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和思考,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让德育能真正达到育人之德、导人之行、塑人之心的目标。 3 关于络时代的德育思考 人类文

7、明发展到 21 世纪,迎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互联这个高科技的产物正悄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营造着人类文明新的殿堂,作为人类文明奠基石的教育事业更应充分吸收它的营养。在育人事业的德育上,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更要以人为本。络时代的德育应该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发扬传统德育的优点,吸纳和借鉴络的优势,形成新时期的络德育。 3.1 主动出击,占领德育阵地 在可控范围内,让互联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容。互联的兴起,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参与、整合、创新,很快地便有所获。这对开阔他们的视野、

8、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创新精神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无限的上资源,查阅各地方德育工作信息,了解发展动态,学习新的具体方法,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勿庸置疑,络技术的支撑,大大增加和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存量。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认识、研究和利用络,以主动接纳的态度欢迎它的加盟。利用互联络的及时快捷性优势,突破传统德育教育的时空限制。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学生上学时间,由“两课” 、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来开展。而今,教育的时空由于络的支持而得到了延伸,不必局限于上学时间,也不再拘泥于人数众多的课堂。络将现实中不同雷地域之间的距离缩短为零,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可以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

9、间以更易接受的形式来进行个性化德育教育。 以互联络为载体更新德育的形式、手段和途径。由于络的支持,生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媒体取代了原来教条,生硬的说教。学生喜闻乐见的 BBS 上论坛、聊天室和电子邮件等都可经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德育教育形式和手段,与教育者和学生的直接接触相比,通过络可避免由于直接面谈带来种种不便,学生可更大胆地、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无疑为“唇焦口燥无人应” 的传统德育教育指明了一条新路。 让互动的络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营造相对独立的空间,发展学生个性。

10、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络化教学,正是强调了教学双方的互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对象变成了主导力量。对世界文明及发展现状详尽直观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的各种意识、潮流;他们可以找到一些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络的精彩,使得学生真正能从思维上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素质,促进个性化发展。 编写互动的络德育课程。络不是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而是德育的有力手段。它的形式开放性优势、信息丰富性优势、内容及时性与解渴性优势、个体交互性优势、资源共享性优势、络环境的虚拟性优势等正是对传统德育的有益补充

11、。络德育的编写应充分吸收这些优势,让新的德育课程做到人物血肉丰满,情节跌宕起伏,情景刺激生动,描写刻划到位,语言通俗平实,针对性实效性强。络德育课程应由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有较强的文学功底、有较高的络技术应用水平的专业人员编写,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学生读物。络德育课程应克服传统德育的那种带单凭纯粹的理论教育进行的方式,必须将德育的内容穿插、渗透到别的内容和服务项目中去,打好渗透战,使青少年络用户轻松地在学习娱乐中得到引导,受到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络道德修养。同时,络德育课程应打攻心战,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来确定络德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的运作理念。我

12、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商品经营中,同样的商品采用不同的经营策略就能取得不同的销售效果。络德育课程也是如此,要想让用户们关注你的信息,使你的信息对他们产生影响,就必须按照他们的愿望和习惯去组织内容、制定方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一改传统教育中自土而下的模式,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以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开发以人为本的络德育课程。” 3.2 精心设计络德育活动 传统的德育活动载体往往是班级组织的班、团、队会,学校的各种大型的文艺庆典以及综合性的汇报展示活动,这当然有它不可取代的德育功能。但如果仪是这些,大部分学生都没法参与,仅仅是观众,而月_内容与形式司空见惯,没多大吸引力,更谈不上对学生主体的深

13、刻教育意义。所以我认为络德育活动应该是形式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见解新颖独到、参与面广、操作性和互动性强的活动。 3.3 利用互联络,建立开放式的德育立体络 传统的德育络是指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配合,产生教育合力的自发性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联系不便,沟通不及时,没有专门的时间、空间和人员作为开展的条件,操作性极差,效果不好,均成为纸上谈兵。由于互联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立体络的建立成为可能。 3.4 建立络家长学校、少年团校和青年党校 通过络,学校可把家长需要的基本教育知识和方法、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放到络家长学校中,让他们学习和了解;可把学生

14、的表现情况、成绩状况、个性特长、获奖情况等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家长,及时配合教育;可把学生当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育管理建议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让他们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络,可把共青团和共产党的相关知识放到络中,让学生进行了解和学习,培养青少年的政治上进心,增强政治信仰,从而达到教育青少年的目的。 3,5 建立络德育基地 传统的德育基地的建立,需要政府和学校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建成就不能因时而化的随意增删,参观费时费钱,一定时期之后,会因学生厌倦而失去吸引力,更谈不上接受什么教育,况且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价格昂贵从财力上讲也是很不

15、经济的。由干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络德育基地比传统意义卜的德育基地更具有现实性,对学生的吸弓力将更大,教育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更强。让青少年学生在“参观 ”基地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3,6 开展络心理辅导 传统的心理辅导,往往是以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为主,辅之以热线电话、信函方式进行。由于速度慢、效率低,学生的种种认识误区和气质差异,效果很不理想,而且很多学校缺少足够的高水平师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互联的交互性优势、及时性与解渴性优势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渠道,及时地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辅导环境,并避免了因学生个体的认识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

16、。同时,络的资源共享性优势还可以避免因欠发达地区和学校因师资问题影响学生接受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3.7 建章立制.完善络监控技术 互联络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品,它和任何新事物一样,在发展的初期都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像一把锋利异常的双刃剑,它的许多优势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比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异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由于它的方便快捷、交互共享、隐蔽虚拟性等特点,它对人类的影响将超过以前的任何一种科技产品,会由此引发一场新的革命。所以,我们必须及早的建章立制,完善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开发络监控技术产品。 教育,使全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创造。络,将让文明呈儿何级数的速度传播和发展成

17、为可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由得思索那些不文明的东西迅速传播将会给人类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因此,加强络德育建设,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需全社会的支持参与。我们向全社会呼吁:络德育关系着人类的未来,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络环境,还孩子们一方净土,一片蓝天!(FAN)【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高校周边 安全隐

18、患 创新 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 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

19、“吸铁石” ,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一) 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 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

20、立的各种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二) 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

21、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三) 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

22、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 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四)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23、文学艺术、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吧、卡拉 OK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 ,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

24、也存在隐患。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一) 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通信、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

25、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三) 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

26、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 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 ”,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

27、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一) 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

28、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二) 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

29、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三)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

30、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要在公共安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从硬件方面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各司其职,加大技防建设力度,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信息一体化建设,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到一个新台阶,强化信息技术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中的功能。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地方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