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七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阶段特征】 1.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2.政治: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 3.经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4.思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思
2、想界的主流,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格局。 5.生活: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服饰、礼仪、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出现了向近代化演进的趋势。,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封建统治腐朽,没有认真进行战争准备。 (3)西方: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和瓜分
3、世界的愿望强烈,普遍支持或默许日本的侵略行为。 (4)朝鲜: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2.进程 (1)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4.影响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
4、,编练新军。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 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洋教势力的猖狂。 (2)旗号:“扶清灭洋”。它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丧失了对清王朝的警惕。 (3)败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的强大与共同镇压。 (4)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
5、争日益高涨。 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重理解 1.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2.辨析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以后,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是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
6、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主要是资本输出。 3.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4060年代 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 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侵华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侵华国家:英、法、日、美、俄、德、意等。 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 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3)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 侵华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国确立优势地位
7、。 侵华方式: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 晚清向近代化演进的趋势甲午战后清政府的改革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问题】 综合比较中英两国政治改革,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要求:所指不同之处要明确;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从试题的要求看,中英两国改革的原因、内容和结果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学生角度来看,内容和结果是最容易组织答案的,所以,选取自己最擅长的一项进行解答是解答本类试题的一个捷径。 (2)定时空,找关联:清朝的改革发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19世纪末
8、20世纪初,其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英国的改革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民主制度已经成熟,改革的目的是完善民主制度。 (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了中国的改革围绕着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 反映了中国的改革缺乏连续性。 反映了中国的改革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质是巩固君主专制制度,对宪政改革缺乏诚意。 反映了英国的改革围绕着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从英国改革时间及内容看渐进有序。,【答案】 示例1:内容: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示例2:结果:中国政治改革失败,英国议会改革成功。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 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深化拓展】 1.清朝统治者进行宪政改革的原因 (1)迎合列强的要求:为了维护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长久统治,西方列强多次要求清王朝仿效西方进
10、行宪政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2)消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当时革命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已经风起云涌,清朝统治者认为实行宪政可以消除革命党人起义的基础。 (3)拉拢资产阶级立宪派:清朝统治后期,立宪派势力较大,他们虽然主张建立民主制度,但是,他们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清王朝实施宪政的目的之一是拉拢立宪派。 (4)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加强团结: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地主阶级出现分化,洋务派中的一些人物也开始主张进行适当的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2.19世纪中日两国近代化成效的比较,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 晚清政府改革 【典例1】 (2017海南卷,10)1
1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试题分析】 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
12、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C,角度二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典例2】 (2014海南卷,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试题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列强既有勾结也有矛盾,这是解答本题的教材依托
13、。结合教材可知,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是甲午中日战争,A项排除。美国提出在中国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目的是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条款实质上是美国为了在经济贸易方面保持中国市场的完整性。这均有利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中国获得更大的权益,C项正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针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提出的,并非针对义和团运动,更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D两项错误。 答案:C,【教材补缺】 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现有: 1.争做中国债主: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对
14、日赔款和“赎还”辽东半岛的费用,大借外债。为了争做中国的债主,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 2.抢夺路权矿权:列强在争做中国债主的同时,又以另一种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这也成为帝国主义抢夺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 3.争相开厂:列强利用马关条约里关于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外国工厂的生产规模大,产量多,成本低,产品在中国市场处于优势地位。,4.划分“势力范围”:19世纪末,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5.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因美西战争错过了瓜
15、分中国的机会,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角度三 晚清中央集权危机 【典例3】 (2011课标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试题分析】 从题干来看
16、,清政府已经对各国宣战,而作为清政府的地方总督张之洞等人,却与列强商定“两不相扰”。这显然与清朝中央政府对外宣战的态度相悖,表明中央政府的权威正逐渐丧失。A、C两项与史实不符,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言过其实,D项错误。 答案:B,【教材补缺】 东南互保与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危机 在义和团反帝运动进入高潮和列强组成联军进行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谅解和承诺。1900年6月,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拒不执行,并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此后两广总
17、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均对“东南互保”表示支持。该协议保全了西方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也避免了南方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破坏。地方督抚势力扩大,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练考题】 1.(2017海南卷,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解析:D 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甲午中日战争以前,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将侵略触角伸入中国;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设通
18、商口岸,广建洋行,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使得在全部洋行中,英商最众。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极大权益,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的在华侵略优势受到美德日的极大挑战,故本题选D项。,2.(2014山东卷,18)“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只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热衷于
19、造船、制器,不能救亡图存,“兴利之治”,富强之本,在于设“银行”“商局”“商务大臣”,发展实业,形成“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故选D项。,3.(2013四川卷,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特征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前两个历史环节不符;B项与三个历史环节都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