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598865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七 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3讲 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18941919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8941911年) (1)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兴起。,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

2、)原因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建立,奖励发展实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 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化工、皮革和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山装、旗袍受欢迎。 婚丧仪式由繁

3、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2.交通事业的进步 (1)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 格局。 (3)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4)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3.通讯工具的变迁 (1)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 (2)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

4、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重理解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 (1)从产生来看,先天严重不足。表现为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从发展来看,后天严重畸形。表现为投资和发展方向基本上是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缓慢。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

5、影响 (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3.社会生活变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 (2)通商口岸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3)通商口岸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

6、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评价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彰显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分析阻

7、碍瑞蚨祥发展的因素,注意时间信息是“1868年”“1893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第(2)问,首先根据图示概括呈现的变化趋势,然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定时空,找关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终陷入绝境。这一命运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3)提信息,找关键:“1868年”“1893年”反映出初创时期的时代背景。 反映出以“1925年”为界点前后发展的两个不同趋势。,【答案】 (1)阻碍因素: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自然经济的

8、抵制。 (2)趋势:19121925年上升。 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 斗争。 趋势:19251949年下降。 原因:日本侵华(日本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长期的战乱,缺乏发展经济的有利环境;美国经济的入侵。,【深化拓展】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题目要求回答中国建筑的“特点”及“原因”,提取材料信息从建筑类型、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角度归纳“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

9、分别从国内外政治、经济、建筑角度分析“原因”。 (2)定时空,找关联: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3)提信息,找关键:说明开始出现新的建筑类型及建筑布局的变化。 反映出中西方式交融,建筑风格多种多样。 反映出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 反映出在建筑中开始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答案】 特点:中西方式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

10、,【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 1.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

11、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认识 (1)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 20世纪初中国丝、茶出口比重不断下降 【典例1】 (2016海南卷,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

12、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试题分析】 材料现象表明中国丝茶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至20世纪初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这反映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中国的丝茶受到其他工业国或其殖民地的有力竞争,竞争力减弱,A项正确。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针对国内生产,与题干现象不符,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中国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但到新中国成立前,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是落后的农

13、业国,C、D两项错误。 答案:A,【教材补缺】 19世纪华茶外销衰落的主要因素 19世纪是中国茶叶外销的高峰期,也是衰落期。有资料显示:“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提供了世界茶叶市场的90%,19世纪80年代保持在70%左右,1905年便猛跌至29%。”中国茶叶贸易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术界观点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1)印度茶、日本茶的冲击:印度茶、日本茶与华茶的较量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与前资本主义小农业与手工业的对决。印度茶种植一开始就采用近代化的经营模式,茶园面积大、管理科学、机械加工,茶叶产量高、质量好。而中国茶一直以一家一户自由种植为主,加工运输以人力为主,耗时长。 (

14、2)晚清政府的税收政策导致的恶果:晚清政府对茶叶征收过高的国内税与出口税,而印度、日本等国,政府鼓励茶叶种植,在资金、机器、运输等方面积极扶持,实行轻税或免税政策。 (3)英国实行的保护政策:在印度等能大量生产茶叶后,英国为保护其殖民地产品的销路,对华茶的输入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此外由于英国还操控着国际茶叶市场,导致了华茶出口的衰减。,角度二 晚清政府走向近代化 【典例2】 (2016全国卷,4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 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15、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开放型试题。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材料由文字和图片组成,从文字上看,商埠的开放经历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图片上看,考虑地理位置、开放数量等方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信息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论据要围绕所提取的信息并且符合史实、符合材料的限定时间,从多角度分析。最后能从论证说明的过程中得出一定规律性、本质上的认识或者启示,使得论述得以升华。 【答案】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来侵略。

16、,【教材补缺】 晚清政府适应近代化的表现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举办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是中国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实行“振兴实业,奖恤工商”的新经济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3.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措施: 保护农工商业,

17、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 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等等。清廷以上谕形式发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在“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耻言技艺”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4.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规范和奖励工商,设立与商部配套的机构律学馆(负责起草有关经济法令和政策)、商标馆(负责商标事宜)、商报馆(及时报道各信息)、商务学堂、工艺局等。这表明传统封建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是迫于内外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

18、。,角度三 近代广告的作用 【典例3】 (2017全国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试题分析】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一般认为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不符,故A项不正确。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

19、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生产、销售“艾罗补脑汁”本身不是为了“改良社会风俗”,不是移风易俗的表现,“十分畅销”也不能得出“国民共识”的结论,C不正确。商品广告古已有之,近代报纸广告此前即有,“艾罗补脑汁十分畅销”也不能得出“文明进步”的结论,D不正确。广告可以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但本题题干材料不足以说明之。 答案:B,角度四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革 【典例4】 (2014全国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20、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试题分析】 戊戌变法前许多维新思想家提出变法的主张,其中最核心的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而这些实质性的大变革肯定会遭遇巨大的阻力,因而,需要从小的改制突破,以动员更多的人习惯并支持改制,为核心改制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所以,宋恕和康有为都提出“易西服”,这可以看成是变法的预演和总动员,B项正确。 “易服”并非因为“易行”而受到推崇,而是为“易制”创造环境,A项错误。“易服”目的在于对内的“改制”,与对外形象无关,C项错误。长袍马褂并不一定代表守旧势力,很多进步人士也着长袍马褂,D项错误。 答案:B,【教材补缺】 中国近现代具有时代性的服饰 1.

21、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旧知识分子和乡绅的典型着装,被新潮人士视为守旧和落后的表现,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很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也着长袍马褂。 2.中山装:中华民国成立后流行,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的政府官员一般着中山装。中山装体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革命和进步的表现。 3.列宁装: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4.军装和“干部”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为革命“时装”。 5.大喇叭裤: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度流行的服饰。,【练考题】 1.(2017全国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

22、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D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895年以来邮政、银行、铁路等事业的发展进步,这是实业发展的结果,这是甲午战争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是在1898年;B项为洋务企业,从材料中看不出企业性质;C项与历史阶段特征矛盾,甲午战争后西方国家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2.(2017北京卷,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

23、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解析:A “照相”属于西方科技元素,“浜”属于西方军事元素,“商标”属于西方经济元素,“达尔文”属于西方思想元素,“立宪”属于西方政治元素,这些元素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正确。“达尔文”“立宪”表明了西方文化影响到中国思想和制度层面,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国古典文化的现状,C项错误;人们的生活观念全盘西化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3.(2017江苏卷,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解析:D 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禁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越来越多,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D项正确。A项结论无法由材料推知且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言论自由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清政府革除陋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革除陋习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