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检测(七)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1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B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C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D汉口“人烟数十里,贸户数千家”解析:选 A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在经济方面出现的新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 “雇匠织造”体现了雇佣关系,它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故 A 项正确;“绅士商民近百万”反映的是商人数增多及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游手之徒,十室而九”体现的是社会失业者增多, “贸户数千家”
2、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盛况,均不属于明清时期的新因素,故 B、C、D 三项错误。2 宋书周朗传:“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侯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 ”材料主张( )A抑制商业的发展 B王侯要重视商业C反对尊卑与贵贱 D商人王侯等贵贱解析:选 A 材料认为社会奢靡之风日盛,商人车马服饰与王侯贵族并没有差别,以致不能通过车马服饰来辨别贵贱尊卑的身份等级,反映出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以维护社会等级,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等级关系,并没有提到要王侯重视商业,故 B 项错误;材料所体现的是限制商业发展,以维护尊卑等级秩序,故 C、D 两项错误。3(2018柳州摸底)据盐铁
3、论记载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都会,如“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齐之临淄三川之二周。富冠四海,皆为天下名都” 。其中就是没有一处是秦国的城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秦国( )A社会经济极度的落后 B长期抑制工商业发展C受到了其他国家孤立 D尚未完成社会的转型解析:选 B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故 A 项错误;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抑制了工商业发展,故 B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其他诸侯国有正常的交往,故 C 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完成了社会转型,故 D 项错误。4.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 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
4、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 。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前期( )2A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厉行“海禁”政策C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解析:选 B 材料“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与限制商业发展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 ”现象,主要受“海禁”政策影响,故 B 项正确;C 项“失去技术优势”与史实不符,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继续发展,故 C 项错误;明朝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上的变革,只是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故 D项错误。5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
5、洋禁” ,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解析:选 B 由材料可知当时的对外开放是受官方控制的,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 B项正确。6(2018南宁摸底)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 )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解析:选 A 根据材
6、料“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乾隆帝主张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 A 项正确;乾隆帝的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这是当时的影响,不是深远影响,故 B 项错误;闭关锁国,正是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商品不必外求导致的现象,故 C 项错误;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也属于当时的影响,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 20 分)7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韩非子五蠹3材料二 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
7、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 ,何来“恤商” 。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材料三 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
8、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4 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6 分)(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4 分)解析:第(1)问,由“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可知韩非子认为应该通过“名卑”即压制社会地位的方式减少从事
9、工商业的人数,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第(2)问,第一小问由“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可知,唐宋时期统治者在不改变“重农抑商”大前提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抑商是封建统治者保护小农经济、稳定专制统治的根本需要,推动商业发展则是适应了当时商业发展的需要。第(3)问,第一小问由“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可知宋代以后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该政策之下还坚持了官、商分利的原则。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观点可知,作者认为雍正五年
10、发布的诏书不能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第三小问由“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而趋于工矣 ”可知作者认为雍正帝并不主张强行抑制私人工商业,而是训谕地方官劝导百姓重农。第(4)问,材料一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材料二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下的官、商分利原则,材料三则体现了雍正帝并不是强行进行抑商,由此可见对待我国古代的商业政策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认识,不能脱离当时实际进行主观臆断。4答案:(1)认识: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压低工商业者的社会政治地位(抑商)。(2)政策:总体抑商,局部恤商。原因:抑商是保护小农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恤商是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3)看法:坚持重农抑商思想;还坚持官、商分利政策原则。证据:不能。原因:因为雍正帝不主张强行抑制私人工商业,而训谕地方官劝导百姓重农。(4)方法:全面综合分析,多角度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