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像技术在肺癌普查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肺癌普查过程中加强影像技术的应用的探讨。方法:运用CT、DR等影像手段与技术对发生肺癌早期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运用DR进行X线的检查时无漏诊断率较高;CT运用在肺癌早期的诊断过程中效果较好,误诊率低。结论:影响技术对肺癌的普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影像技术;肺癌普查;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48-01 肺癌的发病率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几种癌症之一,其也是目前已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研究发
2、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方面。本文这对影像技术在肺癌普查中的临床研究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就目前的影响技术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首先,对发现于2010年至2013年之间的肺癌病患情况进行整理与收集,共形成20例可用病患资料。其中包含15例男性病患以及5例女性病患。病患的年龄区间为4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岁。 其次,针对收集整理后的材料看,发现患有中央大型肺癌的病患共有4例,而周围性的肺癌病患共有16例。 1.2检查方法:进行本次实验主要是利用岛津500ma X光机、AGFA CR以及GE CT等仪器进行检查。 2结果 2.1 CR 中央型肺癌早期:
3、该类型的癌症病例共有4例,其阳性率是9.03/10万。3例病患的肺门区有团块影。其中一位病患的团块影中呈现出片心形的空洞情况,而该病患还伴随有阻塞性的肺不张。 周围型肺癌早期:该类型的癌症病例共有16例,早期表现为: (1)周围型的肺癌早期病症呈现出的特点是分叶征象少,其通常会表现为一种无定形的小片阴影。 (2)周围型肺癌形成肿瘤相对较小,并且呈现一种侵润性的生长情况,其边缘并不能十分清楚的显现出来。 (3)周围型肺癌早期形成密度低,而且往往呈现出一种不均匀的分布。其中能够清晰的减产小结节即是所谓的癌结节。结节之间也会伴随生有空泡征。 (4)还会形成胸膜凹陷征。 2.2CT 针对病患进行CT检
4、查,并将表现情况记录如下:(1)经过CT检查发现主支气管边缘出现块状病灶。(2)病患的气管壁出现增厚情况,但未发生淋巴肿大阻碍主支气管隆突。 运用CT进行早期周围型的肺癌检查,本次研究共收集5例病患。CT表现情况: (1)CT检查主要表现出主支气管比那远分叶征,也即病灶具有较多的切迹、相邻切迹之间会形成切迹的外突情况发生。 (2)边缘毛刺征,也即如果是粗毛刺,且多粗细情况不等,数量也较少时,其细毛刺就会显现出较短而数量增多的情况。 (3)在肺癌病灶区域内表现出细管性征以及分支状低密度影响的,则是含气支气管或空泡征的主要表现情况。 (4)进行CT检查过程中,呈现出胸膜凹陷征时,其主要的表现是病灶
5、附近的胸膜会呈现出喇叭形状,并始终朝向病灶区域凹陷,胸膜凹陷口处的间断会指向病灶同时还会与病灶连接在一起。 2.3MRI 针对6例周围型肺癌情况进行MRI检查。其主要表现为: (1) 肺内出现肿块阴影。 (2) 形成癌性空洞,而产生的空洞内壁又呈现出一种凹凸不平的情况。而其空洞产生后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会表现出低信号。 3讨论 一般情况而言,肺癌一旦发病,其恶性程度非常高,是近些年以来发病率十分高的一种癌症。并且,其发病的态势还处于上升的过程。患有中央型肺癌的病患发病表现会较早,其主要原因是这种病症主要是通过气管和支气管为依靠。但是,周围型的肺癌由于会远离支气管,其发病的情况较不明显,不容易被察
6、觉。并会因此,错过进行手术的最佳时机。因此,加强对肺癌普查中的影响技术的研究和探讨,提升影像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CT影响技术应用在肺癌普查中,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进行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应当予以重视。问题表现主要是:首先,是其经济上的可行性问题。其次,CT本身造成的辐射对病患的身体安全存在影响。最后,应用范围问题。是否具有广泛推广的可能。在进行临床应用中,应当针对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最佳扫描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将普查的效果和准确性提升到最佳。 参考文献 1 柳学国.影像学动态: 国际肺癌普查大会简介. 放射学实践, 2001,16(4): 261 2韩云成, 郭志瑾, 张连君. HRCT 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 28(4) : 737 3Chesen ME, Sknladettie R, Olsen JH. Scneening for lung cancer.Pumising cesalts with low- dose CT . Ugeshr Lunger, 2000, 162(14):20154 4肖湘生, 洪应中, 荣独山. 空泡征的病理基础对肺癌早期诊断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8, 22(2) : 31第 4 页 共 4 页